從戊申年到丙辰年,共九年。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戊申年)
冬天十月,漢武帝前往雍地,祭祀五畤。
李少君憑借祭祀灶神能讓人延年益壽的方術進見漢武帝,武帝很敬重他。李少君原本是深澤侯的門客,他隱瞞了自己的年齡、出生地等信息。他憑借方術在各諸侯間交遊,沒有妻子兒女。人們聽說他能驅使鬼神、讓人長生不老,就紛紛贈送財物給他,所以他常常有多餘的金錢和衣食。大家都覺得他不從事生產卻生活富足,又不知道他究竟是什麼來曆,就越發相信他,爭著侍奉他。李少君擅長在不經意間說出驚人且準確的話。他曾跟隨武安侯宴飲,在座有位九十多歲的老人,李少君就說起曾和老人祖父一起遊玩打獵的地方。老人小時候跟隨祖父,還記得那個地方,這讓在座的人都大為吃驚。李少君對武帝說:“祭祀灶神就能招來奇異之物,招來奇異之物後朱砂就可以煉成黃金,壽命可以延長,還能見到蓬萊的仙人。見到仙人,舉行封禪大典就能長生不死,黃帝就是這樣。我曾在海上遊玩,見到安期生,他給我吃的棗子,像瓜一樣大。安期生是仙人,往來於蓬萊仙境,有緣就會與人相見,無緣就會隱身不見。”於是,武帝開始親自祭祀灶神,派方士到海上尋找蓬萊仙山的安期生等人,還著手把朱砂等藥物煉製成黃金。過了很久,李少君病死,武帝卻認為他是羽化成仙,沒有死。此後,海上燕、齊一帶那些稀奇古怪的方士,更多地前來談論神仙之事。
亳縣人謬忌上奏請求祭祀太一神。他的奏書說:“天神中最尊貴的是太一神,太一神的輔佐是五帝。”於是,武帝在長安東南郊設立了太一神的祠廟。
雁門郡馬邑縣的豪紳聶壹,通過大行令王恢向武帝進言:“匈奴剛與漢朝和親,對邊境很放心,我們可以用利益引誘他們前來,然後埋伏軍隊進行襲擊,這是必定能打敗匈奴的辦法。”武帝召集公卿大臣詢問意見。
王恢說:“我聽說以前代國完整的時候,北麵有強大的匈奴為敵,國內還要聯合中原的兵力,但仍然能夠讓百姓按時耕種,使老人孩子得以撫養,倉庫常常充實,匈奴也不敢輕易侵犯。如今憑借陛下的威名,海內一統,然而匈奴卻不斷侵擾掠奪,沒有彆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不懼怕我們罷了。我私下認為出擊匈奴對我們有利。”韓安國說:“我聽說高皇帝曾被匈奴圍困在平城,七天沒吃東西。等到解圍返回皇位後,卻沒有憤怒報複之心。聖人以天下為重,不會因為個人的私憤而損害天下的功業,所以派遣劉敬去締結和親之約,到現在已經讓五代人受益。我私下認為不要出擊為好。”
王恢說:“不是這樣。高帝身披鎧甲、手持兵器,征戰近十年,他不報平城之仇,不是沒有能力,而是為了讓天下百姓休養生息。如今邊境多次受到侵擾,士兵傷亡,中原地區運送棺木的車子隨處可見,這是仁人誌士所痛心的。所以說出擊匈奴對我們有利。”韓安國說:“不是這樣。我聽說用兵之道是以飽待饑,以嚴整有序對付敵人的混亂,以穩定的營壘對付敵人的疲勞。所以交戰就能覆滅敵軍,攻打敵國就能摧毀城池,常常是穩坐而使敵國屈服,這才是聖人的用兵策略。如今要是輕裝深入,長驅直入,很難成功。如果軍隊並行前進,容易遭到敵人脅迫;如果橫向前進,隊伍容易被截斷;進軍太快會導致糧食匱乏,進軍太慢又會錯過戰機,還沒走到千裡,人馬就會缺乏食物。《兵法》說:‘把軍隊置於險境,就會被敵人俘獲。’所以我說不要出擊為好。”
王恢說:“不是這樣。我所說的出擊,並不是要深入敵境。而是順著單於的貪欲,引誘他到邊境,我們挑選勇猛的騎兵和壯士暗中埋伏,做好準備,仔細地守住險要之處,加以戒備。等我們的部署完成,有的在左邊包抄,有的在右邊包抄,有的在前麵阻擊,有的在後麵截斷,這樣就一定能擒獲單於,萬無一失。”武帝聽從了王恢的建議。
夏天六月,任命禦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衛尉李廣任驍騎將軍,太仆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令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率領戰車、騎兵、步兵共三十多萬,埋伏在馬邑城旁邊的山穀中,約定單於進入馬邑城後就發動攻擊。
暗中派聶壹去做間諜,聶壹逃入匈奴,對單於說:“我能殺掉馬邑城的縣令和縣丞,獻城投降,城中的財物就都歸您了。”單於很喜歡並相信了他,認為可行就答應了。聶壹於是殺掉一名死囚,把他的頭懸掛在馬邑城下,給單於的使者看,作為信物,說:“馬邑的長官已經死了,您可以趕緊來了!”於是單於穿過邊塞,率領十萬騎兵進入武州塞。還沒到馬邑城一百多裡,單於看到牲畜遍野卻沒有人放牧,感到很奇怪。於是攻打一個了望亭,抓住了雁門郡的尉史,正要殺掉他時,尉史就把漢軍的埋伏地點告訴了單於。單於大驚說:“我本來就懷疑有詐。”於是帶兵返回,出塞後說:“我抓到尉史,這是天意啊!”封尉史為“天王”。邊塞傳言單於已經離去,漢軍追到邊塞,估計追不上了,就都撤兵了。王恢原本負責從代地出發襲擊匈奴的輜重,聽說單於返回,匈奴兵力眾多,也不敢出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武帝對王恢很生氣。王恢說:“一開始約定好單於進入馬邑城,我軍與單於交戰,我再去襲擊他的輜重,就能獲利。如今單於沒到馬邑就返回,我帶領三萬人馬難以抵擋匈奴大軍,隻會自取其辱。我本來就知道回來會被斬首,但這樣能保全陛下的三萬士兵。”於是,武帝將王恢交給廷尉治罪。廷尉判定:“王恢臨陣退縮,應當斬首。”王恢送去千金給丞相田蚡,田蚡不敢向武帝說情,就對太後說:“王恢是馬邑之謀的主謀,如今事情沒成功就殺王恢,這是在替匈奴報仇啊。”武帝朝見太後時,太後把田蚡的話告訴了他。武帝說:“發起馬邑之謀的是王恢,所以我征發天下幾十萬士兵,按照他的建議行事。就算沒抓住單於,王恢所率領的軍隊要是襲擊匈奴的輜重,還是能有所收獲,從而安慰士大夫們的心。如今不殺王恢,無法向天下人交代。”王恢聽說後,就自殺了。從此以後,匈奴斷絕了與漢朝的和親,攻打漢朝的交通要道,常常侵入漢朝邊境進行掠奪,次數多得數不過來。但匈奴仍然貪圖與漢朝的邊境貿易,喜歡漢朝的財物;漢朝也沒有斷絕邊境貿易,以迎合匈奴的心意。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己酉年)
春天,黃河改道,從頓丘向東南流去。夏天五月丙子日,黃河又在濮陽瓠子決口,河水注入巨野澤,與淮河、泗水相通,泛濫的區域涉及十六個郡。武帝派汲黯、鄭當時征發十萬士兵堵塞決口,但很快又被衝壞。當時,田蚡的封邑在鄃縣,鄃縣在黃河以北,黃河決口向南流,鄃縣就不會有水災,封邑的收成反而增多。田蚡對武帝說:“江河決口都是天意,不容易用人力強行堵塞,堵塞了也未必符合天意。”那些以望氣占卜為業的人也這麼認為。於是,武帝很長時間不再從事堵塞黃河決口的事。
當初,漢景帝時,魏其侯竇嬰擔任大將軍,武安侯田蚡還隻是個郎官,陪侍竇嬰宴飲時,像子侄一樣恭敬地起身、下跪。後來田蚡越來越顯貴受寵,當上了丞相。魏其侯竇嬰失勢後,他的門客也越來越少,隻有原燕國丞相潁陰縣的灌夫沒有離開他。竇嬰於是厚待灌夫,兩人互相引薦、彼此推崇,交往就像父子一樣親密。灌夫為人剛直,好借酒使性,對那些地位比自己高的有權勢者,常常加以淩辱,還多次因為喝酒得罪丞相田蚡。丞相就上奏彈劾:“灌夫的家屬在潁川橫行霸道,百姓深受其苦。”於是逮捕了灌夫及其家屬,都被判處死刑。魏其侯竇嬰上書為灌夫辯解營救,武帝讓他和武安侯田蚡到東宮當廷辯論。魏其侯和武安侯因此互相詆毀攻擊。武帝問朝臣:“他們兩人誰對誰錯?”隻有汲黯認為魏其侯對,韓安國覺得兩人都有道理;鄭當時一開始認為魏其侯對,後來又不敢堅持。武帝對鄭當時發怒說:“我恨不得把你們這些人都斬了。”隨即罷朝。起身回宮。武帝陪太後吃飯時,太後憤怒得不吃東西,說:“現在我還活著,彆人就都敢欺負我弟弟;要是我死了,他們還不把他當魚肉一樣宰割啊!”武帝不得已,就將灌夫滅族;又讓有關部門審訊魏其侯竇嬰,竇嬰也被判處死刑。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庚戌年)
冬天十二月的最後一天,在渭城處決了魏其侯竇嬰。春天三月乙卯日,武安侯田蚡也去世了。等到淮南王劉安謀反事敗,武帝聽說田蚡曾接受劉安的賄賂,還說了對朝廷不恭順的話,說:“要是武安侯還活著,就滅他的族!”
夏天四月,降霜凍死了草木。
禦史大夫韓安國代理丞相事務,有一次下朝乘車時,從車上摔下來,腿瘸了。五月丁巳日,任命平棘侯薛澤為丞相,韓安國因病被免官。
發生地震。大赦天下。
九月,任命中尉張歐為禦史大夫。韓安國病好後,又擔任中尉。
河間王劉德,喜好研究學問,尊崇古代文化,做事講求實際。他用金銀布帛招攬四方的好書,收集到的書,數量和漢朝皇家藏書差不多。當時,淮南王劉安也愛好書籍,但他招攬的大多是些浮誇善辯的人。河間獻王劉德所得到的書,都是先秦時期的古文舊書,他采集古代禮樂方麵的事跡,逐漸增訂編輯到五百多篇,他的言行舉止都遵循儒家規範,崤山以東的儒生大多都跟隨他交遊。
評論
這段曆史生動展現了漢武帝時期豐富複雜的政治、軍事、文化等多方麵圖景。在政治與軍事上,圍繞對匈奴的戰略決策,王恢與韓安國各執一詞,武帝最終選擇出擊,卻因馬邑之謀失敗,王恢自殺,漢朝與匈奴關係破裂,邊境衝突加劇,反映出決策對國家局勢走向的重大影響。同時,朝堂上權貴之間的鬥爭也異常激烈,竇嬰、田蚡、灌夫之間的糾葛,儘顯權力場中的複雜與殘酷。在文化方麵,李少君憑借方術受寵,引發武帝對神仙方術的追求,反映出當時社會對長生不老等超自然事物的迷信之風;而河間王劉德對古代文化的尊崇與收集整理,以及淮南王劉安的招納文人,又體現出當時不同諸侯王對文化的不同態度與追求,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不同影響。這段曆史提醒我們,無論是國家政策的製定,還是個人在權力與名利場中的抉擇,都需謹慎權衡,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一係列意想不到的後果。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