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壬子年)
冬天,開始對商用車征收賦稅。
大司農鄭當時建議說:“開鑿一條從渭水到黃河的渠道,用來漕運關東地區的糧食,這樣既便捷又容易,同時還能灌溉渠道兩旁一萬多頃的民田。”春天,漢武帝下詔征發數萬名士卒開鑿渠道,按照鄭當時的建議實施;三年後渠道開通,大家都覺得這事兒特彆好。
匈奴侵入上穀郡,燒殺搶掠當地的官吏和百姓。漢武帝派遣車騎將軍衛青從上穀出兵,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出兵,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各率一萬騎兵,到匈奴與漢朝進行關市貿易的地方去攻打匈奴。衛青打到了龍城,斬殺和俘虜了七百匈奴人;公孫賀啥也沒斬獲;公孫敖被匈奴打敗,損失了七千騎兵;李廣也被匈奴擊敗。匈奴活捉了李廣,把他放在兩匹馬中間,用網兜裝著讓他躺著,走了十多裡路。李廣假裝死了,瞅準時機突然跳起來,跨上一個匈奴少年的馬,奪過他的弓箭,策馬向南飛奔,最終得以逃脫歸來。朝廷將公孫敖和李廣交付官吏審判,判處斬首,他們用錢財贖罪,被貶為平民;隻有衛青被賜予關內侯的爵位。衛青雖然出身於奴仆,但他擅長騎馬射箭,才能和力氣都超過常人。他對待士大夫彬彬有禮,對士卒也很有恩德,大家都樂意被他任用,具備將帥的才能,所以每次出征都能立下戰功。天下人因此都佩服漢武帝善於識彆人才。
夏天,發生大旱,還鬨起了蝗災。
六月,漢武帝前往雍地。
秋天,匈奴多次侵犯邊境,漁陽地區尤為嚴重。朝廷任命衛尉韓安國為材官將軍,駐守漁陽。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癸醜年)
冬天十一月,漢武帝下詔說:“我曾多次下詔給各級官員,要求推舉廉潔之士和孝順之人,希望能形成風氣,繼承和發揚聖人的美好傳統。即便是隻有十戶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忠誠守信的人;三個人一起行走,其中就可能有值得我學習的老師。現在有些地方甚至整個郡都不舉薦一個人,這說明教化沒有貫徹下去,那些品德高尚、行為端正的君子的情況也不能讓朝廷知曉。而且舉薦賢才的人應該受到上等的賞賜,埋沒賢才的人要受到公開的懲罰,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大家討論一下,對那些不舉薦人才的郡守該怎麼治罪。”有關官員上奏說:“不舉薦孝子,就是不遵守詔令,應當以不敬之罪論處;不考察推舉廉潔之士,就是不稱職,應當免去官職。”漢武帝批準了這個奏議。
十二月,江都易王劉非去世。
皇子劉據出生,他是衛夫人所生。三月甲子日,漢武帝立衛夫人為皇後,並大赦天下。
秋天,匈奴出動兩萬騎兵侵入漢朝,殺死遼西太守,擄掠了兩千多人,還包圍了韓安國的營壘;接著又侵入漁陽、雁門,在這兩地各殺掠一千多人。韓安國隻好把軍隊進一步向東轉移,駐守北平;幾個月後,韓安國病死。漢武帝於是再次征召李廣,任命他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都稱李廣為“漢朝的飛將軍”,都躲著他,好幾年都不敢侵入右北平。
車騎將軍衛青率領三萬騎兵從雁門出兵,將軍李息從代郡出兵;衛青斬殺和俘虜了數千匈奴人。
東夷薉君南閭等共計二十八萬人歸降漢朝,漢朝設立蒼海郡;為安置這些人所花費的錢財,和開發南夷的費用差不多,使得燕、齊一帶,人心惶惶,社會騷動不安。
這一年,魯共王劉餘、長沙定王劉發都去世了。
臨菑人主父偃、嚴安,無終人徐樂,都向漢武帝上書談論政事。
起初,主父偃在齊、燕、趙等地遊曆,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待遇,當地的儒生們一起排擠他,容不下他;他家境貧寒,四處借貸也借不到錢,於是就西行入關,到皇宮門前上書。早上呈上奏章,晚上就被召見。他所講的九件事,其中八件是關於律令方麵的;一件是勸諫漢武帝不要攻打匈奴,他說:“《司馬法》裡講:‘國家雖然強大,但是喜歡打仗就一定會滅亡;天下雖然太平,但是忘記戰爭就一定會有危險。’憤怒是違背道德的,戰爭是凶險的事情,爭鬥是微不足道的小節。那些一心追求戰爭勝利,窮儘武力的人,沒有不後悔的。
以前秦始皇吞並六國後,追求勝利的腳步不停,還想攻打匈奴。李斯勸諫說:‘不行啊。匈奴沒有固定居住的城郭,也沒有囤積物資的倉庫,他們像鳥兒一樣遷徙,很難控製。如果派輕裝部隊深入,糧食必然斷絕;如果帶著糧食行軍,又因為輜重太多而貽誤戰機。就算得到他們的土地,也沒什麼好處;得到他們的百姓,也沒辦法調教並守住。打了勝仗一定要殺死他們,這不是為民父母該做的事;使中原地區疲憊不堪,隻是為了讓匈奴稱心快意,這可不是長久之計。’秦始皇不聽,就派蒙恬帶兵攻打匈奴,開辟了千裡土地,以黃河作為邊界。但那片土地本就是水澤、鹽堿地,不長五穀。之後又征發天下成年男子去守衛北河,軍隊在外暴露十多年,死的人數都數不清,最終還是沒能越過黃河向北推進。這難道是因為人力不足,武器裝備不齊全嗎?是形勢不允許啊。又征調天下百姓急速轉運糧草,從東陲、琅邪等沿海郡縣,輾轉運輸到北河,大概要耗費三十鐘糧食才能運到一石。男子拚命耕種,也不夠供應糧餉,女子紡紗織布,也不夠做營帳帷幕。百姓疲憊不堪,孤寡老弱都無法得到贍養,道路上死去的人隨處可見,天下百姓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背叛秦朝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等到高皇帝平定天下,在邊境地區開拓土地,聽說匈奴聚集在代穀之外,就想攻打他們。禦史成進勸諫說:‘不行啊。匈奴的習性,像野獸一樣聚集,像鳥兒一樣分散,追趕他們就像捕捉影子一樣。現在以陛下您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覺得很危險。’高皇帝不聽,於是向北進軍到代穀,果然發生了平城之圍。高皇帝大概非常後悔,就派劉敬去締結和親的盟約,之後天下才不再有戰爭之事。
匈奴很難製服,不是這一代才這樣;搶劫侵犯,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方式,這是他們的天性。上溯到虞、夏、殷、周時期,本來就不按對待普通人的方式來要求他們,而是像對待禽獸一樣畜養他們,不把他們看作和中原人一樣。如果不借鑒虞、夏、殷、周的做法,卻遵循近代的錯誤,這是我最擔憂的,也是百姓所困苦的地方。”
嚴安上書說:“當今天下的百姓,使用財物奢侈浪費,車馬、衣服、住宅,都競相裝飾得很華麗。調配五聲使其有節奏,混雜五色使其有花紋,把多種美味擺在麵前,以此來向天下展示自己的欲望。百姓的心理,看到美好的東西就想要,這是在引導百姓奢侈啊;奢侈卻沒有節製,就會無法供給,百姓就會離開農業這個根本,而去追求商業這些末節。末節的東西不能平白得到,所以士大夫們不怕欺詐,持刀的人甚至以殺人搶劫為榮,而世人卻不覺得羞愧,因此犯法的人越來越多。我希望能為百姓製定製度來防止他們過度奢侈,使貧富之間不互相炫耀,從而讓他們內心平和;人心穩定了,盜賊就會減少,刑罰也會減少,陰陽和諧,萬物就會繁盛。以前秦始皇心意放縱,想威震海外,派蒙恬帶兵向北攻打匈奴,又派尉屠睢率領水軍攻打南越。在那個時候,秦朝北邊與匈奴結怨,南邊在南越陷入困境,軍隊駐紮在無用之地,前進了卻無法後退。過了十多年,成年男子都穿上鎧甲打仗,成年女子轉運物資,百姓苦不堪言,很多人在路邊樹上上吊自殺,死的人接連不斷。等到秦始皇駕崩,天下大亂,秦朝滅亡,這就是窮兵黷武的災禍啊。所以周朝因為太弱而滅亡,秦朝因為逞強而滅亡,這都是不知道變通帶來的禍患。現在我們開辟西夷,讓夜郎來朝拜,使羌、僰歸降,奪取薉州,修建城邑,深入匈奴境內,燒毀他們的龍城,議論的人都讚美這些事。但這隻是臣子的利益,並非對天下有利的長久之計。”
徐樂上書說:“我聽說天下的禍患,在於土崩,而不在於瓦解,從古到今都是這樣。
什麼叫土崩呢?秦朝末年就是例子。陳涉沒有諸侯的尊貴地位,也沒有一寸土地,他既不是王公貴族、名門望族的後代,在鄉裡也沒有什麼好名聲,沒有孔子、曾子、墨子那樣的賢能,也沒有陶朱公、猗頓那樣的財富;然而他從窮街陋巷中奮起,揮舞著戟矛,袒露一臂大聲呼喊,天下人就像跟風一樣響應他。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百姓困苦而君主不體恤,下麵的人怨恨而上麵的人卻不知道,社會風俗已經混亂而政治卻沒有整治。這三點,就是陳涉起事所憑借的條件,這就叫土崩。所以說天下的禍患在於土崩。
什麼叫瓦解呢?吳、楚、齊、趙等七國的叛亂就是例子。七國謀劃叛亂,他們都號稱是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君,帶領著幾十萬軍隊,威勢足以震懾國內,財富足以獎勵士兵百姓;然而他們卻不能向西侵占哪怕一寸土地,反而自己在中原被擒獲,這是什麼原因呢?並不是他們的權勢比普通人還輕,兵力比陳涉還弱。在那個時候,先帝的德政還沒有衰敗,安於本土、樂於舊俗的百姓很多,所以諸侯沒有得到境外的援助,這就叫瓦解。所以說天下的禍患不在於瓦解。
這兩種情況,是國家安危的關鍵,賢明的君主一定要留意並深入考察。
近來,關東地區糧食多次歉收,年景還沒有恢複,百姓大多窮困,再加上邊境戰事不斷,按照常理推斷,百姓應該有不安於現狀的了。不安於現狀,就容易騷動;容易騷動,就形成了土崩的形勢。所以賢明的君主應該洞察萬物變化的根源,明白安危的關鍵,在朝廷上采取措施,消除還沒有形成的禍患,關鍵就是要讓天下不出現土崩的形勢罷了。”
奏書呈上後,漢武帝召見這三個人,對他們說:“你們原來都在哪裡啊,怎麼這麼晚才和你們相見!”於是任命他們三人為郎中。
主父偃尤其受到漢武帝的親近和寵幸,一年之內多次升遷,做到了中大夫。大臣們都害怕他那張嘴,送給他的賄賂累計有千金之多。有人對主父偃說:“你太蠻橫了!”主父偃說:“我活著的時候要是不能享受五鼎食的富貴,死的時候就甘願受五鼎烹的刑罰!”
評論
這段曆史詳細記錄了漢武帝時期多方麵的重要事件,展現出那個時代複雜的政治、軍事與社會風貌。在軍事上,漢匈衝突不斷,衛青嶄露頭角,而李廣等將領則命運各異,反映出戰爭的殘酷與不確定性,也凸顯了漢武帝用人策略對戰爭走向的影響。經濟上,對商用車征稅、開鑿渠道等舉措,體現了國家對經濟的管理與調控。政治方麵,通過推行舉孝廉政策以及對不舉者治罪,加強了人才選拔與官場管理。
主父偃、嚴安、徐樂三人的上書更是從不同角度為國家發展提供了思考。主父偃諫伐匈奴,回顧曆史指出窮兵黷武的危害;嚴安關注社會風氣與經濟本末問題,批判奢侈之風並強調穩定農業的重要;徐樂則從國家安危的層麵,分析土崩與瓦解兩種形勢,提醒君主關注百姓疾苦以防止土崩之勢。這些諫言反映出當時有識之士對國家長遠發展的憂慮與思考。然而,主父偃雖得寵卻行事蠻橫,側麵反映出權力對人的影響。這段曆史告訴我們,國家的治理需要綜合考量軍事、經濟、政治等多方麵因素,用人要謹慎,同時,統治者應善於傾聽不同聲音,關注民生,以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