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漢紀十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84章 漢紀十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

第84章 漢紀十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1 / 1)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甲寅年)

冬天,漢武帝賜給淮南王坐幾和手杖,允許他不必來京朝見。

主父偃向漢武帝建議說:“以前諸侯的封地不超過百裡,這樣不管是強還是弱,朝廷都容易控製。可現在有些諸侯擁有數十座相連的城池,封地縱橫上千裡。天下太平的時候,他們就驕奢淫逸,容易做出傷風敗俗的事;形勢危急的時候,他們就憑借自己的強大力量,聯合起來對抗朝廷。要是依法削減他們的封地,就容易引發叛亂,之前晁錯的遭遇就是例子。現在諸侯的子弟有的多達十幾個,隻有嫡長子能繼承王位,其他子弟雖然也是親骨肉,卻沒有一寸土地的封賞,這樣仁孝之道就無法彰顯。希望陛下讓諸侯能夠推廣皇恩,把土地分封給子弟,封他們為侯。這樣一來,他們每個人都會很高興地實現自己的願望。陛下以施恩的方式,實際上分化了諸侯國,不用強行削減,諸侯國就會逐漸衰弱。”漢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春季,正月,漢武帝下詔說:“諸侯王中如果有人想推廣自己的恩澤,把土地分封給子弟,就讓他們各自奏報,朕會親自確定他們的封號。”從此,各諸侯國開始被分割,諸侯王的子弟們都被封為了侯。

匈奴侵入上穀、漁陽,殺害和擄掠了一千多官吏和百姓。漢武帝派衛青、李息從雲中出發,向西一直打到隴西,在黃河以南地區攻打匈奴的樓煩王和白羊王,斬殺和俘虜匈奴數千人,繳獲牛羊一百多萬頭,白羊王和樓煩王敗逃,漢軍於是占領了黃河以南的地區。漢武帝下詔封衛青為長平侯,衛青的校尉蘇建、張次公都立了戰功,封蘇建為平陵侯,封張次公為岸頭侯。主父偃說:“黃河以南地區土地肥沃富饒,外部有黃河險阻,以前蒙恬在這裡築城來驅逐匈奴。在這裡設郡,對內可以節省轉運和戍守漕運的人力物力,又能擴展中原的疆域,這是消滅匈奴的根本辦法。”漢武帝讓公卿大臣們商議,大家都說這樣做不合適。但漢武帝最終還是采用了主父偃的計策,設立朔方郡,派蘇建征調十多萬人修築朔方城,重新修繕了秦朝時蒙恬所建造的要塞,依靠黃河作為堅固的防線。由於轉運糧餉的路程非常遙遠,崤山以東地區的百姓都因此而疲憊不堪,花費了數十上百億的錢財,國庫也因此空虛了。漢朝也放棄了上穀郡中偏僻孤立的造陽縣,把它送給了匈奴。

三月乙亥日,這一天是月底,發生了日食。

夏天,朝廷招募十萬百姓遷徙到朔方郡。

主父偃又向漢武帝建議說:“茂陵這個地方剛剛開始營建,天下的豪傑、兼並土地的富戶以及為非作歹的人,都可以把他們遷徙到茂陵。這樣對內可以充實京城的人口,對外可以消除奸猾之徒,這就是所謂的不用誅殺就可以消除禍害。”漢武帝聽從了他的建議,把各郡國的豪傑以及資產在三百萬以上的富戶,都遷徙到茂陵。

軹縣人郭解,是關東地區的大俠,也在這次遷徙的名單中。衛將軍替他向漢武帝求情說:“郭解家裡貧窮,不符合遷徙的標準。”漢武帝說:“郭解隻是個平民,卻能讓將軍為他說話,這說明他家並不貧窮。”最終還是把郭解家遷走了。郭解平日裡因為一點小事就殺人,漢武帝聽說後,下令官吏逮捕並審問郭解,他所殺的人都在大赦之前。軹縣有個儒生陪侍使者坐著,有個門客稱讚郭解,儒生說:“郭解專門做違法的事,怎麼能算賢能呢!”郭解的門客聽到後,就殺了這個儒生,還割掉了他的舌頭。官吏以此事來責問郭解,郭解確實不知道殺人的是誰,而殺人者最終也沒有查出來,沒人知道是誰乾的。官吏上奏說郭解無罪,公孫弘議論說:“郭解是個平民,卻以行俠為名濫用權力,因為一點小事就殺人。郭解雖然自己不知道這件事,但這種罪行比他親自殺人還要嚴重,應當以大逆無道論處。”於是就把郭解滅族了。

班固說:古代天子分封諸侯建立國家,諸侯又設立卿大夫的采邑,從卿大夫到普通百姓,各有等級差彆,所以百姓都能安分地侍奉上級,下級也不會有非分之想。周王室衰落之後,製作禮樂和發動戰爭的權力都由諸侯掌控。齊桓公、晉文公之後,大夫世代把持權力,家臣也能執掌國命。這種情況逐漸發展到戰國時期,各國合縱連橫,於是各國的公子,像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齊國的孟嘗君、楚國的春申君,都憑借王公的勢力,競相招攬遊俠,那些雞鳴狗盜之徒,都受到他們的禮待。趙國的丞相虞卿,拋棄國家和君主,去解救朋友魏齊的危難;信陵君無忌,竊取兵符假傳命令,殺死將領獨掌兵權,去解救平原君的急難。他們都因此受到諸侯的敬重,在天下揚名,那些慷慨激昂高談闊論的人,都把這四位豪傑當作楷模。於是,為了私利背叛公義、為朋黨效死的風氣形成了,儘忠職守、侍奉君主的道義被廢棄了。等到漢朝興起,法令寬鬆,沒有及時糾正這種風氣。所以代國丞相陳豨出行時跟隨的車輛有上千輛,吳王劉濞、淮南王劉安招攬的門客都數以千計。外戚大臣魏其侯竇嬰、武安侯田蚡之類的人在京城爭權奪利,平民遊俠劇孟、郭解之類的人在民間橫行無忌,在州郡裡行使權力。他們的勢力足以挫敗公侯,普通百姓都以他們的名聲事跡為榮,對他們既羨慕又向往。即使他們觸犯刑律,也認為自己是殺身成名,就像季路、仇牧一樣,死而無悔。所以曾子說:“在上位的人失去正道,民心離散已經很久了。”如果沒有聖明的君主在上,向百姓明示好惡,用禮法來規範他們,百姓又怎麼會知道禁令而回歸正道呢!按照古代的正法:春秋五霸是夏、商、周三代聖王的罪人;而戰國的六國,是春秋五霸的罪人。那四位豪傑,又是六國的罪人。更何況像郭解這類人,憑借一介平民的低微身份,竊取生殺大權,他們的罪行簡直是死有餘辜。不過,看他們平時待人溫良,廣泛施愛,救濟窮困,為人謙遜,不自我誇耀,也都有與眾不同的風度。可惜啊,他們不遵循道德規範,卻在末流中肆意放縱,最終落得個身死族滅的下場,這也並非是不幸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荀悅評論說:世上有三種人,是道德的敗壞者:一是遊俠,二是遊說之士,三是遊行之人。樹立自己的聲勢,作威作福,結交私人黨羽,以在世上逞強的,叫做遊俠;粉飾言辭,設置陰謀詭計,奔走於天下以謀取權勢的,叫做遊說之士;表麵上裝作有仁愛之心以迎合時人的喜好,拉攏黨羽,樹立虛假的聲譽來獲取權力利益的,叫做遊行之人。這三種人,是禍亂產生的根源;他們傷害道德,破壞法律,迷惑世人,這是古代聖王所慎重對待的。國家有士、農、工、商四種民眾,各自從事自己的職業。不從事這四種職業的人,就是奸民。奸民不出現,王道才能實現。

這三種人的出現,產生於末世,周朝和秦朝末年尤為嚴重。君主不賢明,臣下不正派,製度沒有確立,綱紀廢弛;把彆人的詆毀和讚譽當作榮辱的標準,不核查事情的真相;以個人的愛憎來判斷利害,不考慮實際情況;憑自己的喜怒來進行賞罰,不考察其中的道理。上下相互欺瞞,各種事情都錯亂不堪,所以發表言論的人根據對方勢力的強弱來措辭,負責選舉的人按照關係的親疏來下筆,善惡被眾人的言論所混淆,功罪被王法所顛倒。這樣一來,利益不能通過正當的方式獲取,禍害也不能通過正道來避免。所以君子違反禮義,小人觸犯法律,奔走鑽營,超越自己的職責和法度,追求華麗而摒棄實際,競相追逐一時的利益。輕視父兄的尊嚴而尊崇賓客的禮節,淡薄骨肉之間的恩情而深厚朋友之間的友愛,忘記修身的道理而追求眾人的讚譽,割舍衣食之業來滿足宴飲的喜好,賄賂的財物堆滿門庭,互相拜訪的人在路上絡繹不絕,私人書信比公文還繁多,私人事務比公務還繁雜,於是不良的社會風氣形成了,正道也就被破壞了。因此,聖明的君主在位時,治理國家、安排百姓,端正各項製度;根據功勞和罪過來判定善惡,而不被詆毀和讚譽所迷惑,聽取言論要責求事實,提出名稱要指明實際。所以實際情況與名聲不相符的叫做虛,情感與外貌不一致的叫做偽,詆毀和讚譽不符合事實的叫做誣,談論事情不符合實際的叫做罔。虛偽的行為不能得逞,誣陷欺騙的言辭不能流行,有罪的人不能僥幸逃脫,無罪的人不用擔心害怕,請托的事情無法進行,賄賂沒有用處,停止華麗不實的文風,去除浮誇的言辭,禁止虛假的辯論,杜絕過度的智謀,摒棄百家的混亂思想,統一於聖人的最高道德準則,用仁愛和恩惠來培養百姓,用禮樂來教化百姓,那麼社會風俗就會穩定,良好的教化就能實現了。

評論

這段曆史充分展現了漢武帝時期在政治、軍事、社會治理等多方麵的重要舉措與影響。政治上,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巧妙地削弱了諸侯國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這一政策展現出極高的政治智慧,從根源上解決了諸侯國對中央的潛在威脅。軍事上,衛青等人在河南之戰中大獲全勝,拓展了漢朝疆域,為抵禦匈奴奠定了重要基礎,然而設立朔方郡也給國家財政和百姓生活帶來了巨大壓力,反映出軍事行動與經濟民生之間複雜的關係。

在社會治理方麵,遷徙豪強大族到茂陵以及對郭解的處理,凸顯了朝廷對地方勢力的管控決心。郭解作為遊俠代表,其行為雖有溫良助人的一麵,但私自操持生殺大權,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班固和荀悅對遊俠等“三遊”現象的評論,深刻揭示了他們對社會道德和法治的危害,以及這種現象產生的社會根源。這一時期的種種事件表明,一個國家的穩定與發展,需要在政治、軍事、社會等各方麵尋求平衡,既要積極應對外部威脅,又要注重內部秩序的維護和道德風尚的引導。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我靠,女主怎麼有追追啊 謀春 我媽是年代文早逝原配 歡迎來到神明的遊戲 從海灣風暴開始 覺醒十倍返利,我手撕極品親戚! 主母生存指南 引誘清冷權臣後 克係末日擺攤,邪神被我喂成萌寵 亡妻回歸的方式不太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