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職場風雲”與國家大事公元前124年至公元前123年)
在公元前124年到公元前123年這兩年間,漢武帝治下的漢朝那叫一個“熱鬨”,各種大事件接連上演,既有朝堂上的“宮心計”,也有戰場上的“熱血對決”,堪稱一部古代版的“年度大劇”!
公元前124年:丞相換人、朝堂辯論與軍事大捷
這年冬天十一月乙醜日,薛澤被免職,公孫弘當上了丞相,還被封為平津侯,他可是漢朝第一個以丞相身份封侯的人,直接“打破紀錄”!公孫弘上位後,搞了個“東閣”,專門招攬賢才,一起商量國家大事。每次上朝彙報工作,他提出一些政策建議,漢武帝還會安排身邊的文學大臣和他“對線”,展開激烈辯論。
有一次,公孫弘提議禁止百姓攜帶弓弩,理由是“十個拿弓弩的盜賊,一百個官吏都不敢上前”。漢武帝把這事拿出來討論,侍中吾丘壽王馬上“開懟”。他引經據典,說古代製造兵器是為了禁暴討邪,秦朝銷毀兵器後,犯罪的人反而更多,最後國家都亡了。而且禁止弓弩,隻會讓壞人拿著乾壞事,好人想自衛卻犯法,這不是長壞人威風,斷好人活路嘛!漢武帝拿著吾丘壽王的觀點質問公孫弘,公孫弘隻能認慫。
彆看公孫弘表麵上客客氣氣,實際上心眼可小了,是個“記仇達人”。以前和他有過節的人,不管時間過去多久,他表麵和人家搞好關係,背後找準機會就報複。董仲舒覺得公孫弘喜歡迎合漢武帝,公孫弘就記恨上了。膠西王劉端驕橫不法,殺了不少朝廷官員,公孫弘就推薦董仲舒去當膠西相,想借刀殺人,好在董仲舒稱病躲過一劫。汲黯也經常懟公孫弘,公孫弘就向漢武帝進讒言,把汲黯調到難治理的右內史,想讓他栽跟頭。
這年春天大旱,不過漢朝在軍事上迎來了一場“高光時刻”。匈奴右賢王老是在朔方搞事情,漢武帝派車騎將軍衛青率三萬騎兵從高闕出擊,還安排了蘇建、李沮等一堆將領帶十多萬人馬一起行動。右賢王壓根沒把漢軍當回事,覺得他們肯定來不了,喝得酩酊大醉。結果衛青帶著軍隊狂奔六七百裡,趁夜包圍了右賢王。右賢王嚇得連夜帶著幾百精銳騎馬逃跑,漢軍大獲全勝,俘虜了十多個匈奴小王,男女一萬五千多人,還有幾十萬牲畜。
衛青立了大功,漢武帝直接派人到軍中,當場任命他為大將軍,讓其他將領都歸他統領。四月乙未日,漢武帝給衛青加封八千七百戶食邑,還把衛青的三個兒子都封侯。衛青特彆謙虛,說這都是大家的功勞,兒子們還是小娃娃,不能無功受祿。漢武帝也沒忘了其他有功將領,公孫敖、韓說等一堆人都得到了封賞。
衛青一下子成了漢武帝跟前的“大紅人”,朝中大臣都拚命巴結他,隻有汲黯敢和他平起平坐。有人勸汲黯:“皇上都想讓大家尊重大將軍,你可彆不識好歹!”汲黯卻傲嬌地說:“大將軍有我這樣不拜他的客人,不是更有麵子嗎?”衛青知道後,反而覺得汲黯是個真性情的人,經常向他請教問題,對他比彆人還好。漢武帝對衛青、公孫弘這些大臣有時候比較隨意,見他們的時候衣冠不整很正常,但見汲黯的時候,不戴好帽子都不敢露麵,可見汲黯有多受尊重。
這年六月,漢武帝下詔書,說現在禮崩樂壞,要大力發展教育、振興禮樂。公孫弘等人趕緊響應,提議給博士官設置五十個弟子,根據學習成績好壞安排官職,有特殊才能的還可以直接上報,不認真學習的就淘汰,精通儒家經典的官吏優先升職。漢武帝同意後,從此漢朝的官員隊伍裡,有文化的人越來越多了。
到了秋天,匈奴又來搞破壞,一萬騎兵攻入代郡,殺了都尉朱英,搶走一千多人。
另一邊,淮南王劉安也不安分。他喜歡讀書寫文章,愛搞名聲,招攬了幾千門客。他手下很多是江淮一帶的“刺兒頭”,經常拿厲王劉長被流放致死的事刺激劉安。建元六年出現彗星,有人忽悠劉安說:“以前吳王劉濞造反的時候就有彗星,這次彗星劃過整個天空,天下要大亂,正是造反的好時機!”劉安信以為真,偷偷打造兵器,積攢錢財。
郎中雷被得罪了淮南王太子劉遷,當時朝廷下令想參軍的人可以去長安,雷被就想去打匈奴。劉遷在劉安麵前說雷被壞話,把他趕走了。雷被跑到長安上書自證清白,這事牽連到了劉安。公卿大臣建議漢武帝逮捕劉安治罪,劉遷甚至想刺殺朝廷使者,發動叛亂。漢武帝派中尉宏去調查,劉安看對方態度溫和,沒敢動手。最後公卿大臣上奏說劉安阻止雷被參軍,違抗詔令,應該處死。漢武帝念在親戚情分,隻削了他兩個縣的封地。劉安覺得自己“行仁義”卻被削地,麵子掛不住,造反的心思更重了。
劉安和衡山王劉賜互相看不順眼,後來衡山王聽說劉安想造反,擔心被吞並,自己也暗中準備造反,想等劉安在西邊動手,自己就在江淮地區起兵。衡山王的王後徐來在衡山王麵前說太子劉爽的壞話,想廢掉太子立自己的小兒子劉孝。衡山王囚禁了太子,給劉孝王印,讓他招攬門客。這些門客知道劉安和衡山王有造反計劃,天天在旁邊煽風點火。衡山王讓劉孝的門客製造戰車、鍛造箭矢,還刻了天子玉璽和將相印。秋天,衡山王本來要去長安朝見漢武帝,路過淮南國,劉安和他“稱兄道弟”,兩人放下往日恩怨,一起商量造反的事。衡山王隨後上書稱病,漢武帝也沒懷疑,讓他不用來朝見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公元前123年:再戰匈奴與軍事決策風波
這年春天二月,大將軍衛青又帶著公孫敖、公孫賀等一堆將領從定襄出發攻打匈奴,殺了幾千人後,回來休整兵馬。漢武帝一高興,下令大赦天下。
到了四月,衛青再次率軍出擊,這次斬殺俘虜了一萬多匈奴人。但是右將軍蘇建和前將軍趙信就倒黴了,他們帶著三千多騎兵,正好碰上匈奴單於的大軍,打了一天多,漢軍快死光了。趙信本來是匈奴的小王,投降漢朝後被封侯,這一戰敗,他直接帶著剩下的八百騎兵又投降了匈奴。蘇建全軍覆沒,自己孤身一人逃回衛青大營。
怎麼處置蘇建成了難題。議郎周霸說:“大將軍出征以來,還沒斬過副將,蘇建棄軍而逃,該殺,這樣才能立威!”軍正閎和長史安卻反對:“《兵法》說‘小部隊堅持抵抗,就會被大部隊擒獲’,蘇建以幾千人對抗匈奴幾萬大軍,力戰一天多,最後拚死逃回,殺了他,以後誰還敢回來?”衛青也表態:“我靠皇上信任才有今天,不缺這點威風。而且就算我有權斬將,也不敢在境外擅自行動,還是交給皇上裁決,這樣才顯得我做臣子的不敢專權。”大家一聽,紛紛點讚。於是蘇建被囚禁起來,送到漢武帝那裡。
這一戰還冒出個“超級新星”霍去病。他是衛青姐姐衛少兒和霍仲孺的私生子,十八歲就當了侍中,擅長騎射。他跟著衛青出征,帶著八百輕騎兵,甩開大軍幾百裡去“搞偷襲”,斬殺和俘虜的敵人數量遠超己方損失。漢武帝大喜,封霍去病為冠軍侯,上穀太守郝賢因為多次跟隨衛青立戰功,也被封侯。
不過這一年,漢軍損失了蘇建、趙信兩員大將,雖然有霍去病這樣的戰績,但整體軍功不算多,所以衛青沒有增加食邑,隻得到一千金賞賜。蘇建被送到漢武帝那裡後,漢武帝沒殺他,讓他花錢贖罪成了平民。
趙信投降匈奴後,給單於出主意,讓匈奴往大漠北邊跑,引誘漢軍深入,等漢軍疲憊不堪時再出擊。單於覺得這主意不錯,就采納了。
這兩年,漢朝每年都派十多萬人攻打匈奴,雖然殺了不少匈奴人,漢軍得到的賞金有二十多萬斤黃金,但漢軍也死了十多萬人,兵器糧草運輸的費用更是不計其數。大司農的錢都花光了,沒辦法支付軍費。六月,漢武帝下令允許百姓花錢買爵位、贖罪,還設置了“武功爵”,明碼標價,最貴的一級十七萬錢,總共能賣三十多萬金。買到“千夫”爵位的人,可以優先當官。這一下,當官的途徑變得亂七八糟,官職製度都被搞亂了。
評論
這兩年的曆史故事裡,能看到漢武帝時期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麵的複雜局麵。朝堂上,公孫弘、汲黯、吾丘壽王等人各有立場,上演著權力與思想的交鋒,公孫弘的“小心眼”和汲黯的“剛正不阿”形成鮮明對比。軍事上,衛青、霍去病等將領閃耀戰場,展現出漢朝軍隊的強大戰鬥力,但也有蘇建兵敗、趙信叛變這樣的波折,匈奴的戰略調整也讓漢匈戰爭變得更加膠著。經濟方麵,頻繁的戰爭導致財政吃緊,漢武帝不得不搞出買爵贖罪這些“救急”政策,雖然解決了一時的資金問題,卻給官場帶來了混亂。淮南王、衡山王的造反陰謀,則像一顆顆“定時炸彈”,暗藏在看似穩定的局勢之下。這些事件相互影響,既體現了漢武帝開疆拓土的雄心,也暴露出國家發展過程中麵臨的各種挑戰,為後續漢朝的發展走向埋下了眾多伏筆。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