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太初二、三年:糟心事不斷,硬核操作反轉再反轉!
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
春天正月戊申,丞相牧丘恬侯石慶去世。閏月丁醜,太仆公孫賀被任命為丞相,封為葛繹侯。當時朝廷大事小情不斷,皇帝對大臣監督超嚴,自從公孫弘之後,丞相接連因事獲罪而死。石慶雖然靠謹慎小心善終,但也多次被皇帝斥責。公孫賀接到任命時,說啥都不肯接受丞相印綬,趴在地上痛哭流涕,死活不起來。漢武帝直接起身走了,公孫賀沒辦法隻能接受,出來後直歎氣:“我這算是完犢子了!”
三月,漢武帝跑到河東祭祀後土神。夏天五月,登記官吏和百姓的馬匹,補充軍隊用馬。秋天,又鬨起了蝗災。
貳師將軍李廣利西征大宛,渡過鹽水後,沿途的小國都緊閉城門死守,不給漢軍提供糧食。能打下來的地方,漢軍才有吃的;打不下來的,過幾天隻能無奈離開。等部隊到鬱成時,剩下的士兵不過幾千人,又餓又累。攻打鬱成,結果被打得慘敗,傷亡慘重。李廣利和李哆、趙始成商量:“鬱成都打不下來,還咋攻打大宛王都?”隻能帶兵往回走。退到敦煌時,士兵隻剩下不到十分之一二。李廣利派人上書說:“路途太遠,糧食短缺,士兵不怕打仗就怕挨餓,人數太少,根本打不下大宛。希望先停戰,增派兵力後再去。”漢武帝聽了勃然大怒,派人守住玉門關,下令:“軍隊敢入關的,直接斬首!”李廣利嚇得隻能留在敦煌。
漢武帝還覺得受降城離匈奴太遠,派浚稽將軍趙破奴率領兩萬多騎兵從朔方郡出發,向西北行進兩千多裡,約定到浚稽山後返回。趙破奴到達約定地點後,匈奴左大都尉準備動手投降卻被單於發覺,單於殺了他,還派出左部兵力攻打趙破奴。趙破奴先抓了幾千個匈奴俘虜,往回走時,在離受降城還有四百裡的地方,被匈奴八萬騎兵包圍。趙破奴夜裡獨自出去找水,被匈奴趁機俘虜。他的軍隊沒了主將,軍吏們害怕因主將被俘被處死,竟然沒人組織部隊突圍,最後全軍覆沒於匈奴。兒單於高興壞了,派小股部隊攻打受降城,沒打下來,就在邊境騷擾了一番後離開。
冬天十二月,兒寬去世。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
春天正月,膠東太守延廣被任命為禦史大夫。漢武帝向東到海邊巡視,查驗求仙的事兒,發現還是啥都沒搞成,就下令讓祠官祭祀東泰山。夏天四月,返回後,在泰山舉行封禪儀式,又在石閭山祭地。
匈奴兒單於去世,他兒子太小,匈奴人立他的叔父右賢王呴犁湖為單於。
漢武帝派光祿勳徐自為出五原塞,在幾百裡甚至上千裡外修築城堡、屏障和了望亭,一直修到西北的廬朐;還讓遊擊將軍韓說、長平侯衛伉在旁邊駐紮軍隊;派強弩都尉路博德在居延澤築城設防。秋天,匈奴大規模入侵定襄、雲中,殺掠幾千人,打敗了幾位二千石官員後離開,還破壞了徐自為修築的城堡、了望亭和屏障;右賢王又率軍攻入酒泉、張掖,擄掠幾千人。幸好軍正任文率軍救援,奪回了被匈奴搶走的人口和物資。
這一年,睢陽侯張昌因為擔任太常時祭祀不周到,封國被撤銷。
當初,漢高祖封了一百四十三位功臣為列侯。那時剛打完仗,大城市和有名的城鎮人口流失嚴重,統計的戶口隻有原來的十分之二三。大的侯國不過一萬戶,小的隻有五六百戶。封爵時立下誓言:“就算黃河變得像衣帶一樣窄,泰山變得像磨刀石一樣小,你們的封國也會永遠存在,傳給子孫後代。”用朱砂寫在竹簡上作為憑證,殺白馬盟誓。到了呂後時期,把列侯的位次重新排定,將相關文書藏在宗廟,副本交給有關部門。到了文帝、景帝時期,經過四五十年,流亡的百姓回鄉,人口增多,大的列侯封國達到三四萬戶,小的也翻倍,都變得很富有。但子孫後代驕奢放縱,很多人觸犯法律,丟了性命、失去封國,到這時,還保留爵位的列侯隻剩四人,這也說明朝廷的法網越來越嚴密了。
漢朝在趙破奴全軍覆沒後,公卿大臣們都建議停止攻打大宛,集中力量對付匈奴。但漢武帝覺得,既然已經出兵,連大宛這樣的小國都打不下來,大夏等國就會輕視漢朝,大宛的好馬也弄不來,烏孫、輪台等地會更敢刁難漢朝使者,還會被其他國家笑話。於是漢武帝查辦了主張放棄伐宛的鄧光等人。他赦免囚徒,征發不良少年和邊境騎兵,一年多後,從敦煌出發的軍隊有六萬人,還不算那些自願跟隨的,另外準備了十萬頭牛、三萬匹馬,還有上萬頭驢和駱駝,糧草、兵器弓弩準備得十分充足。這一舉動搞得全國騷動,陸續調派五十多位校尉支援伐宛。大宛城中沒有水井,靠城外的流水取水,漢軍就派水利工匠改變城外水道,讓大宛城失去水源。又增派十八萬戍卒到酒泉、張掖以北,在居延、休屠屯兵守衛酒泉;還征發七類人當兵,包括犯罪的官吏、逃亡的人、上門女婿、商人、曾經和父母祖父母有商人戶籍的人;安排專門運送糧草的隊伍,車輛和人員絡繹不絕;任命兩位熟悉馬匹的人為執馬校尉、驅馬校尉,準備等攻下大宛後挑選好馬。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李廣利再次出征,這次兵多勢眾,路過的小國不敢反抗,紛紛主動獻出糧食。到了輪台,輪台不投降,漢軍攻打幾天,直接屠城。從這往西,漢軍順利抵達大宛城,到達的兵力有三萬人。大宛軍隊迎戰,被漢軍射箭擊敗,退回城中死守。李廣利本來想先打鬱成城,但擔心久攻不下讓大宛想出更多詭計,就先到了大宛,切斷水源後包圍城池,攻打了四十多天。大宛貴族們慌了,商量說:“大王母寡藏著好馬,殺了漢朝使者,現在殺了大王,獻出好馬,漢軍說不定就撤了;要是還不撤,咱們再拚命也不遲。”於是一起殺了母寡。漢軍攻破外城,俘虜了大宛勇將煎靡。大宛人十分恐懼,退入內城,拿著母寡的腦袋,派人跟李廣利談判:“漢朝彆打了,我們把好馬全拿出來任你們挑選,還供應漢軍糧食。要是不答應,我們就殺光好馬,康居的救兵也快到了,到時候我們在內,康居在外,兩麵夾擊,你們好好想想咋選!”當時康居見漢軍士氣正盛,沒敢出兵。李廣利聽說大宛城中有漢人教會他們打井取水,而且糧食儲備還不少,心想:“我們是來殺首惡母寡的,現在他腦袋都送來了,不答應他們,他們死守城池,等康居趁我們疲憊時來救援,我們必敗。”於是同意了大宛的求和條件。大宛拿出馬匹,讓漢軍挑選,還拿出很多糧食供應漢軍。漢軍挑了幾十匹好馬,中等及以下的公馬、母馬三千多匹,又立了之前對漢朝友好的大宛貴族昧蔡為新王,雙方結盟後撤軍。
當初,李廣利從敦煌出發時,兵分幾路走南北兩道。校尉王申生率領一千多人單獨到鬱成,被鬱成王消滅,隻有幾個人逃脫,跑到李廣利那裡。李廣利派搜粟都尉上官桀去攻打鬱成,鬱成王逃到康居,上官桀追到康居。康居聽說大宛已被漢軍攻破,交出鬱成王。上官桀派四個騎兵綁著鬱成王去見李廣利。上邽騎士趙弟擔心鬱成王在路上跑了,拔劍斬下他的首級,追上了李廣利。
評論
太初二、三年的漢朝,堪稱“跌宕起伏的魔幻現實主義大劇”,漢武帝在各種挫折和反轉中,展現出“頭鐵”與“豪橫”並存的複雜形象。
軍事方麵,李廣利首次西征慘敗,趙破奴全軍覆沒,這接連的失利堪稱“大型翻車現場”,暴露出漢朝在軍事指揮、後勤保障和戰略預判上的嚴重不足。尤其是李廣利為了獲取寶馬而興師動眾,卻因準備不足铩羽而歸,將一場軍事行動變成了“麵子工程”的失敗典型。但漢武帝不甘心認栽,反而發動更大規模的二次遠征,這種“不蒸饅頭爭口氣”的執拗,雖然最終拿下大宛,卻也讓全國陷入騷動,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凸顯出他晚年好大喜功、不計成本的決策風格。
政治上,丞相公孫賀接到任命時的“絕望痛哭”,生動反映出當時大臣們在高壓統治下的惶恐心態。列侯們從鼎盛走向衰落,子孫違法失國,既體現出貴族階層的墮落,也暗示著漢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逐漸加劇。
外交與邊防上,匈奴不斷侵擾,漢朝雖有防禦舉措,但仍被匈奴突破防線,反映出雙方軍事對峙的緊張局勢。而漢武帝在西域的強硬態度,雖然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漢朝的威望,但也讓西域諸國看到了漢朝的霸道,為後續的外交關係埋下隱患。
這兩年的漢朝,表麵上漢武帝依然以強勢姿態掌控大局,但內裡已經危機四伏。軍事冒險帶來的民生壓力、統治階層的人心惶惶,都在透支著漢朝的國力和根基,輝煌背後的裂痕正在悄然擴大。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