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地節三年:風雲變幻中的王朝態勢
從甲寅年公元前67年)開始,到己未年,共六年。
漢宣帝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春天三月,宣帝下詔說:“聽說有功不賞,有罪不罰,就算是唐堯、虞舜在世,也沒法教化天下。如今膠東國相王成,安撫百姓從不懈怠,使得八萬多流民自行登記成為當地居民,治理成效卓著,與眾不同。特賜王成關內侯爵位,俸祿為中二千石。”然而,還沒來得及進一步重用他,王成就在任上去世了。後來,宣帝下詔讓丞相、禦史詢問各郡國來京彙報財政情況的長史、守丞,了解政令的得失。有人回答說:“之前膠東國相王成是虛報流民數量,以此騙取顯耀的賞賜。”從這之後,很多地方官吏就熱衷於追求這種虛名了。
夏天四月戊申日,宣帝立兒子劉奭為皇太子,任命丙吉為太傅,太中大夫疏廣為少傅。封太子的外祖父許廣漢為平恩侯。又封霍光哥哥的孫子中郎將霍雲為冠陽侯。霍顯聽說立了太子,氣得吃不下飯,還吐血,說:“這是在民間時生的兒子,怎麼能立為太子!要是皇後以後生了兒子,難道隻能當諸侯王嗎!”於是又教唆皇後毒死太子。皇後多次召太子來賜他食物,保姆和奶媽都會先嘗,皇後想下毒卻一直沒機會下手。
五月甲申日,丞相韋賢因為年老多病,請求退休,宣帝賜給他黃金百斤、可以坐乘的安車以及四匹馬拉的車,批準他離職回家。丞相退休的製度就是從韋賢開始的。
六月壬辰日,任命魏相為丞相。辛醜日,任命丙吉為禦史大夫,疏廣為太子太傅,疏廣哥哥的兒子疏受為太子少傅。太子的外祖父平恩侯許伯,覺得太子年紀小,就請求讓自己的弟弟中郎將許舜監護太子家。宣帝就此事詢問疏廣,疏廣回答說:“太子是國家的儲君,他的老師和朋友應該是天下的傑出人才,不應該隻親近外戚許氏一家。況且太子已經有太傅、少傅,屬官也都配備齊全,現在又讓許舜監護太子家,這顯得見識短淺,不利於向天下人展示太子的德行。”宣帝覺得他說得很對,把這番話告訴了魏相,魏相摘下帽子謝罪說:“這不是我們能想到的。”疏廣從此受到器重。
京城下了一場大冰雹,大行丞東海人蕭望之上書,說這是大臣掌權、一家獨大導致的。宣帝早就聽說過蕭望之的名聲,就任命他為謁者。當時,宣帝廣泛招攬賢才,很多百姓上書談論對國家有利的事,宣帝就把這些奏章交給蕭望之,讓他詢問情況。蕭望之把上書者分為幾類,才能高的推薦給丞相、禦史,中等的推薦給中二千石官員去試用,滿一年後彙報試用情況,才能低的就給他們回複,打發他們回去。蕭望之所處理奏報的事情,宣帝全都認可。
冬天十月,宣帝下詔說:“之前九月壬申日發生地震,朕非常害怕。要是有人能指出朕的過失,或者是賢良方正、敢於直言進諫的人,來糾正朕的不足,不要顧忌有關部門。朕德行不夠,不能讓遠方的人歸附,所以邊境屯兵防守一直沒有停止。現在又整頓軍隊,增加屯兵,讓老百姓長期勞累,這不是安撫天下的辦法。那就撤銷車騎將軍、右將軍的屯兵。”又下詔說:“皇家園林中還沒使用過的池塘、禁苑,借給貧民使用。各郡國的宮殿館舍,不要再修繕。流亡在外的百姓回鄉的,借給他們公田,提供種子和糧食,並且暫時免除他們的賦稅徭役。”
霍氏家族驕橫奢侈,為所欲為。太夫人霍顯,大肆修建宅第,製作了有彩色繪畫的禦用輦車,車內鋪墊著繡花的褥子,扶手用黃金塗飾,車輪用熟皮和棉絮包裹,讓侍女們用五彩絲線拉著她在宅第中遊玩;她還和家奴總管馮子都私通。霍禹、霍山也一起修繕宅第,在平樂館跑馬追逐。霍雲在應該入朝參見皇帝的時候,多次稱病私自外出,帶著很多賓客,在黃山苑圍獵,卻讓家奴去上朝謁見,沒人敢責備他。霍顯和她的女兒們不分晝夜地出入長信宮,毫無節製。
宣帝在民間的時候,就聽說霍氏家族長期尊貴顯赫,內心對此很不滿。親政以後,讓禦史大夫魏相兼任給事中。霍顯對霍禹、霍雲、霍山說:“你們這些人不努力繼承大將軍的遺業,現在魏大夫兼任給事中,要是彆人在中間挑撥離間,你們還能自救嗎!”後來霍家和禦史府的家奴在路上爭道,霍家的家奴衝進禦史府,要踢禦史大夫的門,禦史大夫向他們叩頭賠罪,他們才離開。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霍家,霍顯等人這才開始擔憂。
正好魏相做了丞相,多次在閒暇時進宮向宣帝彙報事情;平恩侯許廣漢和侍中金安上等人可以直接出入宮中。當時霍山兼管尚書事務,宣帝下令讓官吏百姓可以直接呈遞密封的奏章,不必經過尚書,群臣進見皇帝可以單獨往來,霍氏家族對此非常厭惡。宣帝也聽說了霍氏毒死許皇後的事,但還沒有調查清楚,就把霍光的女婿度遼將軍、未央衛尉、平陵侯範明友調任為光祿勳,把霍光的二女婿諸吏、中郎將、羽林監任勝調出京城,擔任安定太守。幾個月後,又把霍光姐姐的女婿給事中、光祿大夫張朔調出京城,擔任蜀郡太守,把霍光孫女婿中郎將王漢調出京城,擔任武威太守。不久,又把霍光的大女婿長樂衛尉鄧廣漢調任為少府。戊戌日,重新任命張安世為衛將軍,兩宮衛尉以及城門、北軍的軍隊都歸他統領。任命霍禹為大司馬,但隻讓他戴小冠,沒有印信和綬帶,撤銷了他原來統領的屯兵和屬官,隻是讓霍禹的官名和霍光一樣都是大司馬。又收回範明友的度遼將軍印信和綬帶,隻讓他擔任光祿勳;霍光的中女婿趙平擔任散騎、騎都尉、光祿大夫,統領屯兵,也收回了趙平的騎都尉印信和綬帶。那些統領胡、越騎兵、羽林軍以及兩宮衛將屯兵的職位,全部換成宣帝所親近的許氏、史氏子弟擔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初,漢武帝在位的時候,頻繁征調百姓,致使百姓貧困,窮人觸犯法律,違法犯罪的現象層出不窮。於是讓張湯、趙禹等人製定法令,設立了見知故縱、監臨部主等法律條文,對犯有故意縱放罪犯、不揭發檢舉等罪行的處罰減輕,對犯有故意陷人於罪、釋放罪犯等罪行的處罰加重。從那以後,奸猾的官吏巧妙地利用法律條文相互攀比援引,禁令越來越嚴密,法律條文繁瑣苛刻,公文堆滿了幾案樓閣,主管官員都看不過來。因此,各郡國在執行的時候意見不一,有的罪行相同但判決卻不一樣,奸猾的官吏趁機進行交易,想讓罪犯活命就找理由輕判,想陷害彆人就比照死罪的條款,議論的人都覺得這樣很冤枉。
廷尉史巨鹿人路溫舒上書說:“我聽說齊國發生公孫無知的禍亂後,齊桓公因此興起;晉國發生驪姬的災難後,晉文公因此稱霸。近代趙王不得善終,呂氏家族作亂,而漢文帝成為太宗。由此看來,禍亂的發生,是為聖人的出現開辟道路。在變亂之後,一定會有與以往不同的恩惠,這是賢聖之人用來彰顯天命的方式。以前昭帝去世後沒有繼承人,昌邑王行為淫亂,這是上天要為至聖之人開啟道路。我聽說《春秋》強調君主即位要符合正統,重視天下一統,謹慎對待開端。陛下剛剛登上皇位,與天意相符,應該改正前代的失誤,端正開始接受天命的綱紀,清除繁瑣的法令條文,解除百姓的疾苦,以順應天意。我聽說秦朝有十條失誤,其中一條至今還存在,就是負責審判案件的官吏。審判案件,是關係到天下人的生命大事,人死了不能複生,肢體斷了不能再接上。《尚書》說:‘與其錯殺無辜的人,寧可犯不遵守常規的過錯。’現在審判案件的官吏卻不是這樣,上下相互驅使,把苛刻當作清明,判案嚴厲的人獲得公正的名聲,判案公正的人卻多有後患,所以審判案件的官吏都希望人死,這並不是他們憎惡這些人,而是因為他們認為讓犯人死了自己才能平安。因此,死人的血在街市上流淌,遭受刑罰的人並肩站立,被判處死刑的人數以萬計。這就是仁德聖明的人感到悲傷的原因,太平盛世不能完全實現,都是因為這個。人之常情,平安的時候就樂意活著,痛苦的時候就想著去死,在嚴刑拷打之下,有什麼口供得不到呢!所以犯人受不了痛苦,就編造供詞來迎合官吏的意思;審判案件的官吏認為這樣做對自己有利,就引導犯人明確供詞;上奏的時候害怕被駁回,就對供詞進行加工,羅織罪名。等到奏請判決的文書完成,即使是皋陶來聽,也會認為犯人死有餘辜。為什麼呢?因為經過加工編造的內容太多,羅織的罪名很明顯。所以俗話說:‘在地上畫個圈當作監獄,人們也會認為不該進去;刻個木頭人當作獄吏,人們也會拒絕和它對答。’這些都是痛恨獄吏的民謠,悲痛的言辭。希望陛下精簡法律製度,放寬刑罰,那麼太平盛世的風氣就可以在世間興起。”宣帝覺得他說得很好。
十二月,宣帝下詔說:“近來官吏在運用法律條文時,越來越巧詐苛刻,這是朕德行不夠的表現。如果判決案件不恰當,讓有罪的人逃脫,無辜的人遭受殺戮,父子為此悲痛怨恨,朕非常痛心!現在派廷史和各郡一起審理案件,廷史責任重但俸祿低,為此設置廷尉平一職,俸祿為六百石,定員四人。希望他們務必做到公平,以符合朕的心意!”於是,每年秋季報請奏請皇帝審定死刑的時候,宣帝常常到宣室,齋戒後處理判決的事情,當時的刑罰被稱為公平。
涿郡太守鄭昌上疏說:“如今聖明的君主親自傾聽意見,就算不設置廷尉平,案件也會自然公正;如果是為後世開創先例,不如刪定法律條文。法律條文確定了,百姓就知道該避免什麼,奸猾的官吏也就沒有機會玩弄法律了。現在不糾正根本問題,卻設置廷尉平來處理細枝末節,等到政治衰敗、君主怠於政事的時候,廷尉平就會攬權,成為禍亂的開端。”
評論
漢宣帝地節三年,西漢王朝呈現出多麵性的發展態勢,諸多事件深刻影響著王朝的走向。
在人才與吏治方麵,膠東相王成的事跡反映出當時政績考核機製存在漏洞,易滋生虛報邀賞的不良風氣,這對地方治理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挑戰。而蕭望之處理百姓上書一事,展現出朝廷廣納賢言、重視人才選拔任用的一麵,為國家治理注入新鮮活力。
宮廷內部,立太子引發霍顯的強烈不滿,其試圖毒害太子的行徑,凸顯出後宮權力鬥爭的殘酷性與複雜性。這不僅關乎皇位傳承,更反映出霍氏家族對權力的極度渴望與對自身利益的維護,同時也暗示了霍氏與皇室之間日益尖銳的矛盾。
政治權力格局上,宣帝對霍氏家族權力的逐步削弱,是其強化皇權的重要舉措。霍氏家族長期的驕奢縱橫,已對皇權構成威脅,宣帝通過調動霍氏家族成員官職、安插親信等手段,逐步瓦解其勢力,這一係列動作顯示出宣帝在政治上的果敢與謀略,為加強中央集權奠定基礎。
法律治理層麵,路溫舒對當時司法弊病的深刻剖析,揭示了嚴刑峻法下冤假錯案頻發的現狀,而宣帝設置廷尉平以及重視案件審理公平性的舉措,體現出其對司法公正的追求與對百姓權益的關注。但鄭昌提出的從根本上刪定律令的觀點也頗具前瞻性,點明了法律製度建設對於長治久安的重要性。
這一年,西漢王朝在各種矛盾與變革中前行。宣帝在麵對複雜局勢時,積極采取措施應對,試圖解決權力分配、司法公正等諸多問題,這些舉措既體現了他的政治智慧,也為西漢王朝的後續發展奠定了基調,影響深遠。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