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推薦中壘校尉劉歆,說他有才又有德。劉歆因此當上侍中,後來又慢慢升到光祿大夫,成了皇帝跟前的紅人,還把名字改成了劉秀。皇帝讓劉秀負責整理《五經》,完成他父親沒做完的事業。劉秀也是給力,把當時的群書整理了一遍,搞出了個《七略》,包括《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這一套下來,總共收錄了六類、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的著作,加起來有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在《諸子略》裡,劉秀把諸子百家分成了九派,也就是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他評價說:“這九派興起的時候,正好是王道衰落,諸侯混戰。當時各國君主喜好不同,所以這些學說就像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各家都抓住一個觀點,使勁宣揚自己的主張,跑去遊說諸侯,想得到賞識。這些學說看著像水火一樣不相容,其實也能互相促進。就像仁和義、敬和和,看著相反,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易經》裡說‘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現在這些學派各展所長,把自己的理論研究得透透的。雖然每家都有缺點,但往根上究,都是從《六經》衍生出來的。要是這些人能遇到聖明的君主,幫他們取長補短,那可都是治國的頂梁柱!孔子說‘禮失而求諸野’,現在距離古代聖人已經很久了,正統的學術思想都殘缺了,也沒地方找。這九派學說,不比‘野路子’強多了?要是能學好《六藝》,再參考這九家的觀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那治國的門道就全通了!”
河間惠王劉良這人不錯,效仿當年的獻王,老媽太後去世的時候,守喪完全符合禮儀。皇帝一高興,給他加封一萬戶封地,還把他當成宗室的榜樣。
當年,董仲舒就跟漢武帝提過:“秦朝用商鞅那套變法,廢除井田製,土地能自由買賣。這下可好,有錢人的田地一眼望不到頭,窮人連插根錐子的地兒都沒有。那些有錢人在城裡像君主一樣尊貴,在鄉裡比公侯還富,老百姓能不窮嗎?雖然井田製一下子恢複不了,但也該往古代的製度靠一靠,限製一下大家能擁有的田地數量,接濟窮人,堵住兼並的路子;廢除奴婢製度,取消主人隨意殺奴婢的權力;減輕賦稅,減少徭役,讓老百姓喘口氣,這樣國家才能治理好!”漢哀帝即位後,師丹又提了類似的建議:“現在國家太平了好幾代,有錢的官吏和百姓身家過億,可窮人卻越來越慘,是時候出台限製政策了。”皇帝把這事兒拿出來討論,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建議:“諸侯王、列侯、公主的田地都得設上限;關內侯、官吏和百姓,最多不能超過三十頃;奴婢數量不能超過三十人。三年為期限,違反規定的,田地和奴婢都充公。”這政策一出來,田宅、奴婢的價格都跌了,那些皇親國戚和皇帝身邊的人都覺得不方便。皇帝沒辦法,下詔書說:“這事先放一放。”這事兒就這麼黃了。皇帝還下詔書,讓齊地負責製作皇室服飾的部門:“彆再織那些複雜華麗、費工又費料的綺繡了,都停了,彆再做了。”同時廢除了“任子令”和懲罰誹謗汙蔑的法令,讓三十歲以下的宮女出宮嫁人,五十歲以上的官奴婢恢複自由身,還給三百石以下的小官吏漲了工資。
有一回,皇帝在未央宮擺酒席,內者令給傅太後設了個座位,挨著太皇太後的座位。大司馬王莽檢查的時候看到了,把內者令一頓罵:“定陶太後隻是個藩王的妾室,怎麼能和太皇太後平起平坐!”說完讓人把座位撤了,重新安排。傅太後知道後,氣得火冒三丈,直接不去赴宴了,還把王莽恨得牙癢癢。王莽沒辦法,又上書辭職。秋,七月丁卯日,皇帝賜給王莽五百斤黃金、一輛豪華馬車,讓他回家養老。但朝廷裡很多公卿大夫都替王莽說好話,皇帝隻好又給他加了些恩寵,派了中黃門去王莽家聽候差遣,每十天請他吃一次飯。還下詔書給曲陽侯王根、安陽侯王舜、新都侯王莽、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都加了封地。封王莽為特進、給事中,每月初一和十五上朝,享受和三公一樣的禮遇。又把紅陽侯王立召回了京城。
傅太後的堂弟、右將軍傅喜,愛讀書,人品和誌向都不錯。王莽辭職後,大家都盼著傅喜能上位。最開始皇帝給外戚封官的時候,傅喜就特彆謙虛,稱病推辭;傅太後開始插手政事,傅喜還多次勸她彆太過分。所以傅太後壓根不想讓傅喜輔政。庚午日,皇帝任命左將軍師丹為大司馬,封高鄉亭侯;賜給傅喜一百斤黃金,收回他的右將軍印綬,讓他以光祿大夫的身份回家養病;任命光祿勳淮陽人彭宣為右將軍。大司空何武、尚書令唐林都上書說:“傅喜這人品德高尚,又忠誠愛國,是當輔政大臣的料。現在因為生病就把他打發回家,大家都失望透頂,都說‘傅氏家族最賢能的人,因為和定陶太後意見不合就被趕走了’,滿朝文武都為國家感到可惜。忠臣可是國家的頂梁柱,魯國因為有季友才能安定,楚國因為子玉才能有影響力,魏國因為無忌才能抵禦外敵,項羽因為範增才能稱霸一時。百萬大軍,都比不上一個賢才,所以秦國花千金離間廉頗和趙王,漢朝用黃金挑撥項羽和範增的關係。傅喜要是能留在朝廷,那是陛下的榮光,也關係著傅氏家族的興衰啊!”皇帝其實也挺看重傅喜,沒多久又重新啟用了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建平侯杜業上書,把曲陽侯王根、高陽侯薛宣、安昌侯張禹一頓猛批,同時推薦了朱博。皇帝從小就聽說王氏家族驕橫,心裡對他們沒啥好感,但因為剛登基,所以暫時先忍著。一個多月後,司隸校尉解光上奏:“曲陽侯王根,在先帝的陵墓還沒修好的時候,就公然娶了以前掖庭的女樂官殷嚴、王飛君等人,在家擺酒開派對;王根哥哥的兒子成都侯王況,也娶了以前掖庭的貴人當老婆。這些行為完全沒有臣子的樣子,是大不敬、不守法的行為!”皇帝聽了生氣地說:“先帝對王根、王況父子不薄,他們居然這麼忘恩負義!”不過念在王根曾經對國家有功,隻是把他打發回封地,把王況貶為平民,遣返回老家。王根和他哥哥王商推薦當官的人,也都被罷免了。
評論
這段曆史展現了西漢末年複雜的政治、文化與社會圖景。劉秀劉歆)整理《七略》,堪稱文化界的“大工程”,不僅係統梳理了當時的學術成果,還對諸子百家進行了深刻解讀,為後世研究古代思想提供了重要資料,這種文化傳承的努力值得點讚。但在政治層麵,卻是一團亂麻。
土地與奴婢改革本是解決社會貧富差距的好想法,卻因觸動權貴利益而“胎死腹中”,暴露出西漢後期改革的艱難和權貴階層的強大阻力。傅太後與王莽的座位之爭,看似是一場鬨劇,實則是外戚勢力內部的權力博弈,王莽堅持原則卻遭記恨,傅太後仗著權勢肆意妄為,皇帝在中間左右為難,反映出皇權受到外戚勢力的嚴重掣肘。
官員的起起落落,如傅喜的遭貶與複用,背後都是各方勢力的角力。而對王氏家族成員的彈劾與處置,雖然皇帝對王氏不滿,但又無法徹底打壓,隻能小懲大誡,進一步凸顯了西漢末年政治的腐朽和皇權的衰落。這些事件交織在一起,讓西漢王朝在矛盾與混亂中,一步步走向更深的危機,也為後來的政權更迭埋下了重重伏筆。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