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164章 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

第164章 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1 / 1)

九月庚申日,發生了地震,從京城到北邊三十多個郡國全受影響,好多城牆都塌了,足足壓死四百多人。皇上被這災嚇得不輕,趕緊找待詔李尋問:“這到底咋回事?”李尋開啟“分析大師”模式:“太陽,那可是陽氣老大,象征著皇上您。要是皇上不按正道治國,太陽都會沒了準頭,變得昏暗無光。最近太陽明顯不給力,光芒都被邪氣搶了風頭,還經常出現日暈、霓虹這些異象。我雖然不了解宮裡的事兒,但就看這太陽的表現,感覺皇上您現在的精氣神,跟剛即位那會兒比差遠了!皇上可得拿出‘霸道總裁’的氣場,堅定信念,彆聽後宮和奸臣瞎忽悠。那些保姆、乳母打著感情牌求您辦事,千萬彆心軟。堅持大義,彆因小失大!實在抹不開麵子,賞點錢就行了,官位可不能隨便給,這可是老天爺定下的規矩!

“月亮屬陰,代表著後宮、大臣和諸侯。最近月亮頻繁‘搞事情’,說明太後乾政把朝廷攪得一團糟,陰陽失衡,誰都討不了好。我雖然是個外人,但看這天象,就知道皇上身邊的近臣不靠譜了。趕緊親自選拔賢才,彆因為個人好惡錯過人才,這才是保住江山的關鍵!

“五行裡水是根本,水象征著公平。皇上要是治國公正,河道自然暢通;要是偏袒外戚、法度混亂,河水就會泛濫成災。現在汝水、潁水泛濫,和雨水一起搞事情,這不就是《詩經》裡說的‘百川沸騰’嗎?問題就出在那些外戚大臣身上,皇上得打壓打壓他們了!

“大地屬陰,本該安靜。但最近關東老地震,得想辦法增強陽氣、壓製陰氣,皇上得堅定意誌、樹立威嚴,堵住走後門的路,重用有才的人,把不稱職的全踢走,才能保住朝廷根基!根基穩了,國家才有底氣;根基不穩,就等著遭災被壞人欺負。當年淮南王謀反,最怕的就是汲黯,根本不把公孫弘這些人放在眼裡。公孫弘可是有名的賢相,現在都沒人比得上,還被輕視,更彆說不如他的人了!所以說朝廷沒了得力大臣,就會被壞人看不起,這是必然的!”

騎都尉平當負責治理河堤,他上奏說:“以前的九河現在全沒了。按老祖宗留下的道理,治水得靠疏通河道,從沒聽說靠修堤壩堵水的。黃河從魏郡往北經常決口泛濫,河道都亂套了,老百姓的眼睛可是雪亮的,糊弄不了。趕緊多找些擅長疏通河道的專家吧!”皇上覺得有道理,就聽了他的。

待詔賈讓也來“獻計”:“治河有上、中、下三種方案。古代人選址建城,都會給河流留足空間,保證大水漫不過去。大河不設堤壩,小河自由流淌,低窪的地方就蓄成池塘,這樣秋水來了有地方存,水流也能慢慢散開。土地有河流,就像人有嘴巴,堵著河流就像捂孩子嘴不讓哭,當時是不吵了,可孩子馬上就危險了。所以說‘善於治水的人引導水流,善於治理百姓的人讓大家暢所欲言’。堤壩這玩意兒,也就是戰國那會兒開始修的,各國為了自己利益亂堵河道。齊國和趙、魏以黃河為界,趙、魏靠著山,齊國地勢低,就修了離河二十五裡的堤壩,結果黃河水往東衝到齊堤就會往西淹趙、魏;趙、魏沒辦法也修堤。雖然不按規矩來,但好歹水還有地方流。水退了留下肥沃的淤泥,百姓就開墾種田;時間久了沒事,就蓋房子形成村落;等大水一來被淹了,就再修堤壩,甚至為了排水把城都遷了,被淹也是自找的。現在的堤壩,近的離河幾百步,遠的幾裡地,老堤壩裡還套著好幾重,百姓就住在中間,這都是以前瞎折騰的結果。黃河從河內黎陽到魏郡昭陽,兩岸都有石堤,把水擠得來回打轉,一百多裡的河道,一會兒往西一會兒往東,擠成這樣,黃河能不發脾氣嗎?

“上策就是把冀州被水衝的百姓遷走,扒開黎陽的遮害亭,讓黃河往北流入大海。西邊挨著大山,東邊靠著金堤,水也泛濫不到哪兒去,一個月就能穩定下來。肯定有人反對說:‘這不得毀了成千上萬的城郭、田廬、墳墓,百姓不得罵死?’可當年大禹治水,遇到擋路的山都敢鑿開,什麼龍門、伊闕、厎柱、碣石,連天地的阻擋都能打破,這點事兒算啥!現在黃河沿岸十個郡,每年修堤就得花上萬萬錢;一旦決口,損失更是無法估量。還不如把幾年修堤的錢用來安置移民,遵循古代聖人的辦法,給山川定下位置,讓人和神都各安其位。咱大漢萬裡江山,何必跟河水搶這點地?這方案一實施,河定了,百姓安了,千年無憂,這就是上策。

“中策就是在冀州多挖些運河,既能灌溉農田,又能分流洪水。可以從淇口往東修石堤,多設水門。彆覺得黃河不好控製,滎陽的漕渠就是成功案例。冀州的水渠都能從這兒引水,旱了開東邊水門灌溉,澇了開西邊水門分洪,農田能澆,河堤也能加固。這方案能富國安民,管用幾百年,所以是中策。

“下策就是接著修老堤壩,把矮的加高、薄的加厚,沒完沒了地費錢費力,還總遭水災,這是最爛的辦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孔光、何武上奏:“先帝宗廟哪些該保留,哪些該撤除,得趕緊定下來,和大臣們討論討論吧。”光祿勳彭宣等五十三人都說:“孝武皇帝雖然有功,但按親屬關係,該撤了。”太仆王舜、中壘校尉劉歆卻反對:“按《禮記》,天子設七廟,這是正常規矩。但‘宗’不在這個固定數裡,有大功德的皇帝就能稱‘宗’,不能提前設限。孝武皇帝功勞那麼大,孝宣皇帝又尊崇他,不該撤。”皇上看了,拍板說:“王舜、劉歆說得對!”

何武的老媽在蜀郡,他派官吏去接。結果趕上成帝駕崩,官吏怕路上有盜賊,就讓老太太先彆來。有人趁機吐槽何武不孝順,皇上也正想換大臣,冬天十月,就把何武免職,讓他回老家當列侯。癸酉日,任命師丹為大司空。師丹看皇上總推翻成帝的政策,趕緊上書:“古代新皇即位,守喪三年不問政事,都聽宰相的,三年不改變父親的政策。先帝剛去世,就急著給大臣、親屬加官進爵,封舅舅為陽安侯,皇後名號沒定就先封她爹為孔鄉侯,還把侍中王邑、射聲校尉王邯等人外放。詔書一個接一個,政策變得比翻書還快。我既沒堅持大義阻止,還沒推辭爵位,跟著白拿封侯,更是錯上加錯。最近各地地震、洪水頻發,日月無光,星辰走位錯亂,這都是政策不穩、號令不定、法度混亂,導致陰陽失調的結果!

“按理說,人要是沒兒子,六七十歲了還會到處找繼承人。孝成皇帝深明大義,壯年就選了陛下您當繼承人。先帝突然離世,陛下即位後大義安寧,這都是先帝的大德。俗話說‘老天的威嚴就在眼前’,陛下得好好想想先帝的苦心,克製自己,給大臣們做個榜樣。天下都是陛下的,親戚們還愁沒富貴?彆這麼著急封官,不然長不了!”師丹前前後後上書幾十次,說的都是大實話。

傅太後堂弟的兒子傅遷在皇上身邊,淨乾壞事,皇上忍不了,把他免職遣返。傅太後一鬨,皇上沒辦法又把人留下了。丞相孔光和大司空師丹看不下去:“詔書發了又改,天下人都蒙圈了,以後誰還信朝廷?趕緊把傅遷送回老家,清理奸黨!”但最後還是沒辦成,傅遷又回朝當侍中了。皇上被傅太後拿捏,這種事兒多了去了。

議郎耿育也來“為愛發聲”,替陳湯喊冤:“甘延壽、陳湯,那可是給大漢揚威的大英雄,一雪多年恥辱,把西域不聽話的君主都收拾了,抓回萬裡之外的強敵,這功勞誰能比?先帝都誇他們,下詔書表彰,改年號紀念,就是想讓這功勞流傳千古。當時南郡獻白虎,邊疆太平,這都是他們的功勞。先帝病重時還惦記著給他們記功,催著丞相辦,結果就匡衡從中作梗,隻給他們封了幾百戶,功臣們能不心寒?孝成皇帝在位時,國家太平,有些大臣就開始搞事情,想獨攬大權,排擠功臣,害得陳湯被冤枉入獄,有苦說不出,最後無罪卻被拋棄。敦煌是西域要道,讓陳湯這樣的功臣蒙冤,這不被敵人笑掉大牙?現在使者出使外國,還得拿陳湯誅滅郅支單於的事兒撐場麵。靠著功臣的威名嚇唬敵人,卻拋棄功臣本人,這事兒多讓人心痛!國家得居安思危,現在既沒有文帝時的積蓄,又沒有武帝時的猛將,就一個陳湯還被針對!就算是後世皇帝,都會追錄他的功勞,給他修墓表彰,鼓勵後人。陳湯生在聖世,功勞還沒被忘記,就被奸臣排擠,流落他鄉,死無葬身之地。大家都在想,陳湯的功勞千古難及,過錯卻是人之常情,他都這樣,以後誰還敢為國家拚命?隻會被奸臣的口水淹死!我真為國家擔心啊!”皇上看了,把陳湯召了回來,陳湯最後在長安去世。

評論

這段曆史生動展現了西漢末年社會的重重危機與矛盾交織的亂局。地震、水患等自然災害頻發,李尋借天象對皇帝和外戚乾政的批評,看似迷信,實則是當時士人借“天人感應”思想對現實政治的委婉批判,反映出朝廷統治的失序與人心的不安。而治河方案的爭論,上策雖高瞻遠矚卻難以推行,下策治標不治本,深刻體現出國家在麵對重大工程時,因現實利益糾葛和執行難度而陷入的困境,也暗示著朝廷在解決實際問題上的無力。

宗廟製度的討論、大臣的頻繁任免,背後都是各方勢力對權力的爭奪。傅太後憑借權勢乾涉朝政,皇上被掣肘,皇權旁落的局麵愈發明顯。師丹、耿育等人的上書,雖然言辭懇切,但在混亂的政治環境中,難以改變大局。陳湯的遭遇更是令人唏噓,功臣蒙冤,反映出朝廷賞罰不明、奸佞當道的腐朽現狀。這些事件如同多米諾骨牌,將西漢王朝一步步推向衰落的深淵,凸顯出一個王朝在內外交困下的無奈與掙紮。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空間係統穿七零,肥妻暴瘦暴富樣樣行 哈利波特之薩滿巫師也是巫師 敲骨吸髓?重生另選家人寵我如寶 重生後撲到權臣懷裡哭,他紅溫了 朕,廢物皇帝,開局直升陸地神仙! 盜墓:滿級黎簇重回新手村 灼灼沉溺 於他懷中輕顫 不中了!八零禁欲新廠長是我前夫 一拳轟穿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