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公元前五年)
春天正月,牽牛星附近出現了彗星。
丁家和傅家的人仗著權勢,一個個驕橫奢侈,都瞅著傅喜不順眼,就因為他為人恭謹儉樸。另外,傅太後想讓自己的尊號能和成帝老媽平起平坐,傅喜卻和孔光、師丹一起堅決反對。皇上這邊,既不想違背大臣們的正確意見,又被傅太後在裡頭催逼,就這麼拖了好幾年。傅太後氣炸了,皇上沒轍,先把師丹免了職,想借此敲打傅喜,可傅喜硬是不鬆口。朱博和孔鄉侯傅晏勾搭在一塊兒,一門心思要幫傅太後辦成稱尊號這事兒,他倆好幾次私下見皇上,遞密奏,變著法兒說傅喜和孔光的壞話。丁醜那天,皇上終於下旨把傅喜免了官,讓他以列侯身份回家待著。
之前不是把禦史大夫這官給撤了嘛,好多人都覺得古今製度不一樣,漢朝從天子的稱號到基層小吏,都和古代不同,就單改三公這事兒,搞得職責不清不楚,對治理國家沒啥好處。於是朱博上奏說:“按老規矩,是從郡國守相裡選成績好的當中二千石,從中二千石裡選禦史大夫,禦史大夫乾得好再升丞相,這順序一步步來,才能體現對聖上恩德的尊崇,也能凸顯國相的重要性。現在中二千石沒經過禦史大夫這一步就當丞相,權力太輕,不利於國家政務的開展。我覺得大司空這官可以撤了,重新設禦史大夫,按老規矩來。我願意儘力當好禦史大夫,給百官做表率!”皇上聽了他的。夏天四月戊午,改任朱博為禦史大夫。又讓丁太後的哥哥陽安侯丁明當大司馬、衛將軍,還給他設置了官屬,大司馬的稱號還按以前的來。
傅太後又自己下詔給丞相和禦史大夫說:“高武侯傅喜勾結下屬欺騙皇上,和前大司空師丹一條心背叛朝廷,違抗命令,敗壞宗族,不該再讓他參加朝會,趕緊打發他回封國去。”
丞相孔光,從前先帝討論繼承人的時候,就因為有不同意見結了怨,後來又多次違逆傅太後的意思。所以傅家那些在朝廷當官的,就和朱博裡外勾結,一起說孔光的壞話。乙亥那天,皇上下旨把孔光免為平民。讓禦史大夫朱博當丞相,封陽鄉侯;少府趙玄當禦史大夫。就在他們上殿接受任命的時候,突然響起一聲像鐘鳴似的巨響,殿裡站著的郎官和台階上的人都聽見了。皇上就問黃門侍郎蜀郡人揚雄和李尋這是咋回事。李尋回答說:“這是《洪範》裡說的鼓妖。按古法,要是君主聽覺不靈敏,被人迷惑,讓徒有虛名的人當官,就會出現這種有聲無形、不知道從哪兒來的聲音。相關的《傳》裡說:‘要是發生在歲、月、日的中間時段,就會應驗在正卿身上。’現在四月的這個時辰出現異象,正好處在中間。正卿,說的就是執政大臣。應該把丞相、禦史大夫撤職,來回應上天的警示。就算不撤,不出一年,他們自己也會遭殃。”揚雄也認為:“鼓妖是聽覺出問題的兆頭。朱博這人強硬果斷,滿腦子權謀,適合當將領不適合當丞相,恐怕會有大災禍很快降臨。”皇上不聽。
朱博當了丞相之後,皇上就采納了他的建議,下詔書說:“定陶共皇這個稱號,不該再帶‘定陶’二字。尊共皇太後為帝太太後,住永信宮;共皇後為帝太後,住中安宮;在京城為共皇建寢廟,規格照著宣帝他爹悼皇考的來。”於是這四位太後都設置了少府、太仆,俸祿都是中二千石。傅太後尊貴之後,更驕橫了,跟太皇太後說話,竟然叫她“老婆子”。當時丁、傅兩家在一兩年裡突然崛起,當公卿列侯的特彆多。不過皇上沒怎麼給他們實權,不像成帝時候王家那麼有權勢。
丞相朱博、禦史大夫趙玄上奏說:“前高昌侯董宏,最先提議給傅太後上尊號,卻被關內侯師丹彈劾,免為平民。那時候天下還在服喪,把政事交給師丹,師丹不想著弘揚尊號的天下,反而胡說八道,貶低尊號,損害孝道,真是太不忠了!陛下仁慈聖明,明確了尊號,董宏因為忠孝重新封高昌侯;師丹的惡行這麼明顯,就算有赦免令,也不該再有爵位和封邑,請把他免為平民。”皇上同意了。他們又上奏:“新都侯王莽以前當大司馬,不弘揚尊尊的大義,貶低尊號,損害孝道,本該處死。幸虧有赦免令,也不該再有爵位和封地,請把他免為平民。”皇上說:“王莽和太皇太後有親戚關係,彆免他的職,讓他回封國去。”後來平阿侯王仁因為藏匿趙昭儀的親屬,也被打發回封國了。
天下好多人都為王家抱不平。諫大夫楊宣上密奏說:“孝成皇帝很看重宗廟的重要性,稱讚陛下有大德能繼承天命,他的決策深遠,恩德深厚。想想先帝的意思,難道不是想讓陛下接替他,侍奉太皇太後嗎!太皇太後都七十歲了,經曆了多少傷心事,還下令讓親屬退讓來避開丁、傅兩家,路上的人都為她流淚,何況陛下呢!要是您登高遠望,難道就不愧對延陵的先帝嗎!”皇上被他的話深深打動,又封成都侯王商的小兒子王邑為成都侯。
朱博又上奏說:“漢朝老規矩,設置部刺史,俸祿低但賞賜豐厚,都鼓勵他們建功立業。之前撤了刺史,改成州牧,俸祿真二千石,地位在九卿之下;九卿有空缺,就從州牧裡選成績好的補上,那些能力一般的就隻會守著攤子混日子。這樣下去恐怕功效越來越差,壞人也管不住。我請求撤掉州牧,還是像以前那樣設刺史。”皇上同意了。六月庚申,帝太後丁氏去世,皇上下詔把她葬在定陶共皇的陵園裡,調發陳留、濟陰附近五個郡國的五萬人去挖墓和填土。
評論
這段曆史充滿了朝堂上的權力爭鬥,傅太後為了爭尊號不擇手段,丁、傅兩家趁機崛起,而王家則遭遇打壓,體現了封建王朝中外戚勢力的起伏和皇權在其中的搖擺。朝堂上的官員任免、製度變更背後,往往是各方勢力的角力,真是應了那句“一朝天子一朝臣”,權力的遊戲從來都複雜又殘酷。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