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師王舜自從王莽篡奪皇位之後,心悸的毛病越來越嚴重,最後去世了。
王莽給太子設置了師、友各四人,俸祿等同大夫。任命原大司徒馬宮等人擔任師疑、傅丞、阿輔、保拂,這就是四師;原尚書令唐林等人擔任胥附、奔走、先後、禦侮,這就是四友。又設置師友、侍中、諫議、《六經》祭酒各一人,一共九個祭酒,俸祿都是上卿級彆。王莽派使者帶著蓋有玉璽的詔書、印綬,還有舒適的安車和四匹馬拉的車,去迎接龔勝,任命他為師友祭酒。使者和郡太守、縣長官、三老、下屬官員、地方上的義士以及儒生等一千多人,來到龔勝居住的裡巷宣讀詔書。使者想讓龔勝起身迎接,在門外站了很久。龔勝稱自己病得很重,躺在臥室門西邊、窗戶南邊,頭朝東,身上蓋著朝服,拖著大帶子。使者把詔書交給他,奉上印綬,把安車、駟馬牽進來,上前對龔勝說:“聖明的朝廷一直沒忘記您,現在各項製度還沒確定,就等著您去主持政務呢。朝廷想聽聽您打算推行什麼政策,好讓天下安定。”龔勝回答說:“我向來愚笨,又加上年老多病,命都快沒幾天了。要是跟著您上路,肯定會死在半道上,一點用處都沒有!”使者極力勸說,甚至要把印綬直接給他佩戴上,龔勝卻堅決推辭不接受。使者上奏說:“現在正是盛夏,天氣炎熱,龔勝身體虛弱氣短,可以等秋涼了再出發。”王莽下詔同意了。使者每隔五天就和太守一起去問候龔勝的生活起居,還對龔勝的兩個兒子和他的門人高暉等人說:“朝廷誠心誠意等著封給龔勝土地,就算他生病了,也應該挪動到驛館去,表現出願意前往的意思,也好給子孫留下一份大事業。”高暉等人把使者的話告訴龔勝,龔勝知道朝廷不會聽他的,就對高暉等人說:“我受了漢朝的大恩,沒辦法報答。如今年紀大了,沒幾天活頭了,從道義上講,我怎麼能一身侍奉兩個朝代的君主,死後到地下怎麼去見原來的君主呢!”龔勝接著交代了自己死後入殮等事情,說:“衣服隻要能遮住身體,棺材隻要能裝下衣服就行。彆跟著世俗的做法,動我的墳墓,種柏樹,建祠堂!”說完這些,就不再開口吃喝,過了十四天就去世了,去世的時候七十九歲。
當時,有很多享有清名的人士,像琅邪的紀逡,齊地的薛方,太原的旬阝越、郇相,沛地的唐林、唐尊,他們都因為精通經學、品行端正而在世上聞名。紀逡、唐林和唐尊都在王莽手下做官,被封侯,地位尊貴,還擔任過公卿的職位。唐林多次上奏章勸諫糾正,有忠誠正直的氣節。唐尊則穿著破舊的衣服、鞋子都露著洞,徒有虛偽的名聲。旬阝相是王莽太子的四友之一,生病去世後,王莽太子派使者送來衣服和被子作為喪葬禮物,旬阝相的兒子抱著棺材不接受,說:“我死去的父親留下遺言:‘師友送的東西,不要接受。’如今我父親能在太子這兒忝列友官,所以不能接受。”京城的人都稱讚他。王莽用安車去接薛方,薛方通過使者推辭說:“堯、舜在位的時候,下麵還有巢父、許由這樣的隱士。如今聖明的君主正大力推崇唐堯、虞舜的德行,我這小臣想堅守像許由隱居箕山那樣的氣節。”使者把這話報告給王莽,王莽很喜歡這話,也就不再強求他。
當初,隃糜的郭欽擔任南郡太守,杜陵的蔣詡擔任兗州刺史,他們也都以廉潔正直出名。王莽代理皇位的時候,郭欽、蔣詡都稱病辭去官職,回到家鄉,閉門不出,最後在家中去世。漢哀帝、漢平帝的時候,沛國的陳鹹因為精通律令擔任尚書。王莽輔佐朝政後,更改了很多漢朝的製度,陳鹹心裡很不認同。等到何武、鮑宣被殺,陳鹹感歎說:“《易經》裡說‘看到事情的征兆就行動,不要等到一天過完。’我該離開了。”就請求退休離職。王莽篡位後,征召陳鹹擔任掌寇大夫,陳鹹稱病不肯答應。當時陳鹹的三個兒子陳參、陳欽、陳豐都在朝中任職,陳鹹讓他們都辭去官職回到家鄉,自己閉門不出,祭祀祖先還沿用漢朝的臘日。有人問他為什麼,陳鹹說:“我的祖先怎麼會知道王莽家的臘日呢!”還把家裡有關漢朝律令的書籍都收集起來,藏在牆壁裡。另外,齊地的栗融、北海的禽慶、蘇章,山陽的曹竟,都是儒生,他們辭去官職,不在王莽手下做官。
班固評論說: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卿大夫,以及漢朝建立後的將相名臣,貪戀祿位和恩寵以至於失去操守的人太多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有清高節操的人士就顯得格外可貴。但大體上這些人大多能自我約束,卻不善於治理他人。王吉、貢禹的才能,比龔勝、鮑宣要高。能堅守正道直至死亡,龔勝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堅守節操但不拘泥小節,薛方差不多接近這樣。郭欽、蔣詡,喜歡隱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這就和紀逡、唐林之流截然不同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一年,靠近黃河的郡縣發生了蝗災。
黃河在魏郡決口,洪水泛濫到清河以東的好幾個郡。在這之前,王莽擔心黃河決口會衝毀他在元城的祖墳;等到黃河決口向東流去,元城不再受水患威脅,所以就沒有去修築堤壩堵塞決口。
評論
這一時期,王莽統治下的新朝呈現出一種複雜的景象,一方麵是王莽政權對人才的拉攏,另一方麵則是眾多名士對其統治的態度分化。王莽為太子配備眾多高級彆的師友,試圖塑造新朝的人才體係,以鞏固統治。然而,像龔勝這樣深受漢朝厚恩的人,秉持著忠誠於舊朝的信念,堅決拒絕為新朝效力,以絕食而死來扞衛自己的氣節,其行為令人動容,展現出對舊主的忠貞和對道義的堅守。而紀逡、唐林、唐尊等人選擇在王莽政權中任職,雖各有表現,但也反映出在新朝權勢誘惑下部分人的妥協。薛方以巧妙言辭婉拒王莽征召,既堅守了自身氣節,又避免了與新朝的直接衝突。郭欽、蔣詡、陳鹹等人或稱病辭官,或拒絕出仕,用各自的方式表達對王莽政權的不認可。這些名士的不同選擇,反映出王莽政權雖已建立,但在人心向背上並未真正獲得廣泛認同,社會各階層對新朝的態度複雜多樣。此外,黃河決口、蝗災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不穩定。王莽因一己私利不顧黃河決口對百姓的危害,充分暴露了其統治的自私與短視。種種跡象表明,王莽的統治不僅麵臨著內部人心不齊的問題,還需應對自然災害帶來的嚴峻挑戰,新朝的統治根基愈發不穩,未來充滿了變數與危機。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