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初四年公元110年,庚戌年)
春天正月,舉辦元旦朝會,取消了奏樂環節,也沒像往常一樣把車駕擺放在庭院。
鄧騭掌權時,還挺會推舉賢能之士。他推薦何熙、李合等人進入朝廷,又征召弘農的楊震、巴郡的陳禪等人到幕府任職,贏得了天下人的稱讚。楊震這人,出身孤貧卻熱愛學習,對歐陽《尚書》研究透徹,知識淵博見識廣,儒生們都誇他是“關西孔子楊伯起”。他教書教了二十多年,對州郡的邀請一概不回應,大家都覺得他都這把年紀了還折騰啥,可楊震誌向堅定得很。鄧騭聽說後就征召了他,那時楊震都五十多歲了,後來一路升遷,當了荊州刺史和東萊太守。去東萊上任途中,路過昌邑,之前他舉薦的荊州秀才王密在昌邑當縣令,夜裡揣著十斤金子來送給他。楊震就說:“老相識了解你,你咋不了解老相識呢?啥意思呀?”王密說:“大晚上的,沒人知道。”楊震回懟:“天知,地知,我知,你知,咋能說沒人知道!”王密羞愧地走了。後來楊震又轉任涿郡太守。他這人公正廉潔,子孫都吃素食,出門靠步行。老朋友們想讓他給子孫置辦產業,楊震不答應,說:“讓後代被稱作清白官吏的子孫,把這名聲留給他們,不也挺豐厚嘛!”這時候張伯路又開始攻打郡縣,殺官吏,隊伍越來越壯大。朝廷下詔派禦史中丞王宗帶著符節,征調幽、冀各郡士兵好幾萬人,又讓宛陵縣令扶風人法雄當青州刺史,和王宗一起合力討伐張伯路。
南單於圍攻耿種好幾個月,梁慬、耿夔在屬國故城斬殺了他的部將,單於親自迎戰,梁慬等人又把他打敗,單於隻好撤回虎澤。
丙午日,朝廷下詔,百官以及州郡縣官員的俸祿都按不同比例削減。二月,南匈奴侵犯常山。
滇零派兵侵犯褒中,漢中太守鄭勤把軍隊移到褒中駐紮。任尚的軍隊出征好久都沒功勞,還耽誤百姓種地養蠶,朝廷就下詔讓任尚帶著將士回到長安駐紮,遣散南陽、潁川、汝南的士兵。乙醜日,開始在長安設置京兆虎牙都尉,在雍設置扶風都尉,跟西漢三輔都尉的舊例一樣。
謁者龐參勸鄧騭,把那些在邊郡沒法生存的人遷到三輔地區居住,鄧騭覺得挺對,還打算放棄涼州,集中力量守北邊。於是召集公卿一起商議,鄧騭說:“就好比衣服破了,拿一塊布補上,還能有個完整的地方,要是不這樣,就全都保不住了。”公卿們都覺得有道理。但郎中陳國的虞詡對太尉張禹說:“大將軍這策略,有三點不行。先帝辛辛苦苦開拓的領土,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現在卻怕花點小錢就放棄,這是第一點不行。涼州要是放棄了,三輔就成了邊塞,皇陵就直接暴露在外,這是第二點不行。俗話說‘關西出將,關東出相’,勇猛的將士大多出自涼州,那裡的人風氣豪邁勇猛,熟悉軍事。現在羌、胡不敢占據三輔成為心腹大患,就是因為涼州在後麵牽製著。涼州的百姓之所以奮勇殺敵,不顧生死,是因為他們是漢朝的臣民。現在要是拋棄他們,老百姓都戀家,肯定會抱怨說‘中原把我們丟給夷狄了!’就算是一心向善的人,也難免會有怨恨。要是突然有人趁機謀劃,借著天下饑荒、國家虛弱的時候,豪傑們聚在一起,選個首領,驅使氐、羌當先鋒,一路向東打過來,就算是孟賁、夏育這樣的勇士當士兵,薑太公當將領,恐怕都抵擋不住。這樣一來,函穀關以西,皇陵和舊都就不再是漢朝的了,這是第三點不行。那些人拿補衣服打比方,我就怕這問題像毒瘡一樣,越爛越大沒個儘頭!”張禹說:“我沒想到這些,要不是你說,差點壞了國家大事!”虞詡接著勸張禹:“把涼州的豪傑都招攬過來,讓各郡太守的子弟到朝廷來,讓各府各自征召幾個人,對外是獎勵他們的功勞,對內也能控製他們彆起壞心思。”張禹覺得這主意不錯,又召集四府商議,大家都聽了虞詡的建議。於是征召西州的豪傑當掾屬,任命各郡太守、長吏的子弟為郎官,以此安撫他們。鄧騭因此討厭虞詡,想找個由頭用法律整治他。正好朝歌的賊寇寧季等幾千人殺了長吏,聚眾鬨事好幾年,州郡都搞不定,朝廷就任命虞詡當朝歌長。老朋友們都來安慰他,虞詡笑著說:“遇到事兒不逃避困難,這是當臣子的本分。不碰到盤根錯節的難題,怎麼能顯出工具的鋒利呢,這正是我立功的好機會啊。”剛到任,他就去拜見河內太守馬棱。馬棱說:“你是個文人,本應該在朝堂上出謀劃策,卻到了朝歌這地方,我真為你擔心。”虞詡說:“這些賊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就是想混口飯吃罷了,您彆擔心。”馬棱問:“為啥這麼說?”虞詡說:“朝歌這地方,處在韓、魏交界,背靠太行,臨近黃河,離敖倉不過百裡,青州、冀州流亡過來的百姓有好幾萬,這些賊卻不知道開倉放糧招攬人,搶奪武庫兵器,守住成皋,切斷天下右臂,所以沒啥好擔心的。現在他們人多勢眾,正麵硬剛不合適;打仗就講究個靈活多變,希望您能給我點自由,彆太多限製就行。”到任後,他設立三個標準招募壯士,從掾史以下每人都要舉薦自己了解的人,搶劫行凶的算上等,傷人偷盜的次之,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算下等,招了一百多人。虞詡請他們吃飯,赦免了他們的罪過,讓他們混入賊寇中引誘他們出來搶劫,自己則埋伏好士兵等著,一下子就殺了幾百個賊寇。又暗中派會做針線活的窮人去給賊寇做衣服,用彩線縫在衣服下擺上,隻要穿著這衣服在集市上露麵,官吏馬上就能抓住。賊寇們嚇壞了,四處逃散,都覺得虞詡神了,朝歌縣境內就此太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三月,何熙的軍隊到了五原曼柏,他突然生病,沒法前進,就派龐雄和梁慬、耿種帶著一萬六千步騎兵攻打虎澤,紮下連營慢慢推進。單於看到各路軍隊一起進攻,嚇得不行,埋怨韓琮說:“你說漢人都死光了,這來的都是啥人啊!”於是派使者來請求投降,朝廷答應了。單於脫帽光腳,對著龐雄等人跪拜謝罪,承認自己有罪。朝廷就赦免了他,待遇跟以前一樣,還把匈奴搶走的漢朝百姓以及被羌人擄掠後轉賣給匈奴的人,一共一萬多都放了回來。正好何熙去世,朝廷就任命梁慬為度遼將軍。龐雄回朝後,擔任大鴻臚。
先零羌又來侵犯褒中,鄭勤想反擊,主簿段崇勸他,說“敵人正打勝仗,勢頭正猛,咱們擋不住,應該堅守等待時機。”鄭勤不聽,出兵迎戰,結果大敗,死了三千多人,段崇和門下吏王宗、原展用身體擋住刀刃,和鄭勤一起戰死。
金城郡遷移到襄武。
戊子日,杜陵園發生火災。
癸巳日,九個郡國發生地震。
夏天四月,六個州發生蝗災。
丁醜日,大赦天下。
王宗、法雄和張伯路連續交戰,把他們打敗趕走。正好趕上朝廷的赦免令到了,賊寇們因為軍隊還沒解除武裝,不敢投降。王宗召集刺史太守一起商議,大家都覺得應該繼續攻打,法雄說:“不行啊。兵器是凶器,打仗是危險的事兒,勇猛不能依靠,勝利也沒把握。賊寇要是乘船出海,躲到遠海的島上,再攻打就不容易了。現在有赦免令,可以先停戰安撫引誘他們,他們肯定會解散,然後再想辦法,不用打仗就能平定。”王宗覺得有道理,就停戰了。賊寇們聽說後,高興壞了,就把搶來的人都放了。可東萊郡的士兵還沒解除武裝,賊寇又害怕了,逃到遼東,躲在海島上。
秋天七月乙酉日,三個郡發大水。
騎都尉任仁跟羌人打仗,屢戰屢敗,而且士兵們紀律鬆散,被用囚車押到廷尉那兒,最後死了。護羌校尉段禧去世,朝廷又讓之前的校尉侯霸接任,把駐地遷到張掖。
九月甲申日,益州郡發生地震。
皇太後的母親新野君生病了,太後到她府上,連著住了好幾天。三公上表堅決勸阻,太後才回宮。冬天十月甲戌日,新野君去世,太後派司空去料理喪事,禮儀規格比照東海恭王。鄧騭等人請求辭官回家守孝,太後一開始不想答應,就問曹大家。曹大家上疏說:“我聽說謙讓的品德,是最大的美德。現在四位舅舅堅守忠孝,主動請求退職,如果因為邊境還沒安定就拒絕他們,以後要是出點啥事,恐怕就再也得不到謙讓的好名聲了。”太後這才答應。守孝期滿後,太後下詔讓鄧騭回來繼續輔佐朝政,重新授予以前的封爵,鄧騭等人磕頭堅決推辭,太後才作罷。於是鄧騭等人都以奉朝請的身份,位次在三公之下,特進、侯之上,有重大決策時,就到朝堂和公卿們一起商議。
太後下詔,讓陰後家屬都回到故鄉,歸還他們五百多萬資財。
評論
這段記載的永初四年公元110年),是東漢王朝在內外交困中艱難維係的一年,其中展現的政治智慧與製度困境。
廉潔與操守的堅守:楊震的“四知”啟示
楊震“暮夜卻金”的典故成為千古廉吏標杆。他拒絕王密時“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宣言,道破了權力倫理的核心——真正的約束從來不止於製度條文,更在於內心對“不可欺”的敬畏。在“故舊或欲令為開產業”時,他以“清白吏子孫”為遺產的選擇,更超越了物質層麵的傳承,揭示出精神家風對家族的長遠價值。這種“公廉”品質在吏治腐敗的東漢中後期,如清流穿濁流,成為維係民心的重要支點。
戰略博弈中的遠見與短視:涼州之爭的深層邏輯
鄧騭“棄涼州以保北邊”的主張,看似是“補衣”般的務實選擇,實則暴露了短期功利思維的局限。虞詡的反駁一針見血:放棄涼州不僅是割讓土地,更是丟掉了“關西出將”的軍事屏障與民心歸屬。他提出的“收羅涼土豪傑、引其子弟入朝”策略,既以懷柔手段穩定地方勢力,又通過人事紐帶強化中央控製,展現了“以政治智慧替代軍事征服”的治理思路。這場爭論揭示了邊疆治理的永恒命題:短期軍事成本與長期戰略安全的平衡,從來需要超越“頭痛醫頭”的全局眼光。
治亂循環中的製度彈性:從平叛到救災的困局
張伯路起義與羌人叛亂的此起彼伏,暴露了東漢地方治理的脆弱性。法雄“罷兵慰誘”的平叛策略,雖暫時瓦解了叛軍,卻依賴於“赦令”的公信力,難以根治流民失所、官逼民反的根源。而任尚“久出無功”導致“民廢農桑”,則反映出軍事行動對民生的破壞性——當戰爭持續消耗社會生產能力,再好的戰術也難挽全局頹勢。同時,“減百官俸祿”“徙邊郡入三輔”等措施,雖是應對財政危機的無奈之舉,卻也折射出中央對地方控製力的衰減。
權力結構中的女性身影:鄧太後的平衡術
鄧太後在處理新野君喪事與陰後家屬問題上,展現了成熟的政治手腕。她既以“特進”待遇保留鄧騭家族的谘詢權,又通過“乞身行服”的儀式讓外戚暫時避嫌,在“外戚專權”的曆史慣性中尋找平衡;而歸還陰後家屬資產,則以寬宥姿態修複政治裂痕,緩和派係矛盾。曹大家班昭)“謙讓之風,德莫大焉”的諫言,更凸顯了女性在東漢政治生態中特殊的勸諫角色——她們往往以道德話語為切入點,影響權力決策的走向。
這一年的曆史,本質上是東漢王朝在“內憂叛亂、流民)+外患匈奴、羌人)+財政枯竭”多重壓力下的生存實驗。從楊震的個體操守到虞詡的戰略遠見,從法雄的權宜之策到鄧太後的權力平衡,這些局部的智慧與努力,雖未能扭轉王朝衰落的大趨勢,卻展現了傳統政治文明在危機中的韌性——正是無數個體在各自位置上的堅守與博弈,構成了曆史延續的隱秘力量。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