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上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275章 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上

第275章 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上(1 / 1)

公元120年,東漢這一年的大事件“大雜燴”

孝安皇帝永寧元年公元120年,庚申年),春天三月丁酉日,濟北惠王劉壽去世,就好比東漢王室朋友圈裡少了一位“大佬”。

這時候,北匈奴拉上車師後王軍就,乾了一票大的。他們把後部司馬和敦煌長史索班等人給殺了,還把車師前王趕走,占據了西域北道。鄯善國被欺負得不行,趕緊向曹宗求救。曹宗就跟朝廷提議,出兵五千去揍匈奴,一來給索班報仇,二來收複西域。但很多大臣覺得,不如直接關了玉門關,跟西域斷了聯係得了。

太後聽說軍司馬班勇有他老爹的風範,就把他叫來朝堂問問咋看這事兒。班勇就說:“以前漢武帝那時候,匈奴太猛,所以開通西域,大家都覺得這是斷了匈奴的財路,削弱了它的實力。後來光武中興,顧不上外邊,匈奴就又囂張起來,帶著西域各國瞎搞。到了永平年間,匈奴又來打敦煌,鬨得河西各郡白天都得關城門。孝明皇帝深謀遠慮,派大軍出征西域,匈奴才跑遠了,邊境安穩了。到永元的時候,西域各國都歸附咱了。後來羌人鬨事,西域聯係又斷了,匈奴就開始找西域各國收租,價格還賊高,時間卡得死死的。鄯善、車師他們心裡都氣炸了,想歸附咱大漢,卻沒門路。之前西域時不時有人反叛,就是咱管理沒到位,反而害了他們。現在曹宗就是單純覺得之前丟了麵子,想報複匈奴,但他沒想想以前出兵的情況,也不考慮當下實際。在那偏遠地方想立功,太難了。要是戰爭沒完沒了,後悔都來不及。再說現在國家錢也不充裕,軍隊後續補給也跟不上,這不是向遠方敵人示弱,讓國內人看笑話嘛,我覺得不能答應出兵。以前敦煌郡有三百營兵,現在應該恢複,再設個護西域副校尉,就待在敦煌,跟永元那時候一樣。還得派西域長史帶五百人駐紮在樓蘭,西邊能擋住焉耆、龜茲的路,南邊能給鄯善、於闐壯膽,北邊能防著匈奴,東邊離敦煌還近,這樣才方便。”

尚書又問班勇這事兒利弊咋樣,班勇說:“以前永平末年剛開始通西域,先派中郎將在敦煌,後來在車師設副校尉,既能管著外族,又不讓漢人去騷擾他們,所以外族都心向咱,匈奴也怕咱威風。現在鄯善王尤還是漢人的外孫,要是匈奴得逞,尤還肯定得涼涼。這些外族雖然像鳥獸,但也知道躲災啊。要是出兵駐紮在樓蘭,肯定能讓他們歸附,我覺得可行。”

可長樂衛尉鐔顯、廷尉綦毋參、司隸校尉崔據不同意了,他們說:“朝廷之前放棄西域,就是覺得對咱沒啥好處,還費錢。現在車師都歸匈奴了,鄯善也靠不住,萬一他們反水,班將軍你能保證匈奴不禍害邊境?”班勇回懟:“現在咱國內設州牧,是為了管著郡縣裡那些壞人。要是州牧能保證盜賊不鬨事,我也敢拿腦袋保證匈奴不禍害邊境。現在開通西域,匈奴勢力肯定就弱了,對咱威脅也就小了,總比把西域給匈奴,讓他們恢複實力強吧?現在設校尉是為了保護安撫西域,設長史是為了拉攏各國。要是不管了,西域對咱死心,就隻能投靠匈奴,邊境各郡可就遭殃了,恐怕河西城門又得像以前一樣白天關上。現在要是舍不得屯戍那點錢,不展現朝廷恩德,匈奴就會越來越囂張,這可不是長久安邊的辦法啊!”

太尉屬毛軫也來抬杠:“現在要是設校尉,西域各國肯定不停地派人來要這要那,給吧供不起,不給就得罪他們。要是他們被匈奴逼急了,再來求救,咱可就麻煩大了。”班勇解釋說:“要是把西域給匈奴,他們還能感恩咱大漢,不來搶劫,那也行。可要是他們不老實,利用西域的財富和兵馬騷擾邊境,這不就是給仇人送錢,讓外族更囂張嘛。設校尉能宣揚咱的威風和恩德,讓西域各國心向咱,還能讓匈奴不敢亂動,又不用擔心費錢耗國。而且西域人來也就要點吃的,現在要是拒絕,他們就隻能投靠匈奴,然後一起攻打並州、涼州,到時候咱花的錢可就不止十億了。所以設校尉這事兒,必須得乾。”

最後朝廷聽了班勇的建議,恢複敦煌郡三百營兵,設西域副校尉在敦煌。雖然想控製西域,但沒出兵駐紮。後來匈奴果然和車師經常來搶劫,河西地區可慘了。與此同時,沈氐羌也來攻打張掖。

夏天四月丙寅日,皇子劉保被立為太子,還改了年號,全國大赦。己巳日,又封了陳敬王兒子劉崇為陳王,濟北惠王兒子劉萇為樂成王,河間孝王兒子劉翼為平原王。

六月,護羌校尉馬賢帶一萬人在張掖打沈氐羌,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斬首一千八百級,抓了一千多俘虜,剩下的都投降了。當煎種大豪饑五等人看馬賢在張掖,就趁機攻打金城。馬賢趕緊回軍,追著他們出塞,又殺了幾千人回來。燒當、燒何種聽說馬賢回去了,又來打張掖,還殺了當地官員。

秋天七月初一,發生日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冬天十月,司空李合被免官。癸酉日,任命衛尉廬江的陳褒為司空。

這一年,京師和三十三個郡國發大水。

十二月,永昌邊境外撣國王雍曲調派使者來獻樂和雜技藝人。

戊辰日,司徒劉愷請求退休,朝廷同意了,還給他千石俸祿回家養老。

遼西鮮卑首領烏倫、其至鞬帶著手下向度遼將軍鄧遵投降。

癸酉日,任命太常楊震為司徒。

這一年,二十三個郡國發生地震。

太後堂弟越騎校尉鄧康,覺得太後掌權太久,家族太風光,就多次上書勸太後重視公室,減少自家權力,話說得很誠懇。但太後不聽。鄧康就稱病不上朝,太後派人去問,派去的是鄧康家以前的婢女,還自稱“中大人”。鄧康一聽就火了,罵了她。這婢女氣不過,回去跟太後說鄧康裝病還說壞話。太後大怒,免了鄧康官職,讓他回家,還把他從族譜除名。

當初,當煎種饑五同部落大豪盧怱、忍良等一千多戶留在允街,在漢和匈奴之間搖擺不定。

評論

這段關於東漢安帝永寧元年的記載,集中展現了當時邊疆治理的困境、朝廷內部的決策博弈與統治隱患。

西域治理的戰略分歧與現實困境

西域問題是本年度的核心議題,其背後是東漢朝廷對邊疆戰略的深刻分歧:

班勇的務實主張:班勇繼承父誌班超為其父親),駁斥了“閉玉門關絕西域”的消極論,提出“複敦煌營兵、置護西域副校尉、屯樓蘭長史”的三層策略。他的核心邏輯是“以西域製匈奴”——通過有限駐軍鞏固前沿據點,既安撫鄯善等親漢勢力,又切斷北匈奴對西域的控製,避免其“續其斷臂”後反噬河西。這一主張兼顧了成本與效益,試圖以最小投入維持西域格局。

反對者的擔憂:鐔顯、毛軫等人的質疑直指現實難題——西域“費難供”“不可保信”,擔心駐軍反成負擔,甚至引火燒身。這種顧慮並非無據,此前羌亂已耗空府庫,朝廷確實麵臨財政壓力。

決策的折中與後果:最終朝廷采納班勇部分建議複營兵、置副校尉),卻未實施“屯樓蘭”的關鍵一環,導致戰略效果大打折扣。此後匈奴果然聯合車師入寇,河西受困,印證了班勇“棄西域則邊患更甚”的預判。這一事件暴露了東漢中期國力衰退下的戰略收縮傾向——既想維持邊疆影響力,又無力承擔必要成本,陷入“守不可持續、棄更危險”的兩難。

民族矛盾的多線激化

除西域外,其他邊疆族群的衝突同樣嚴峻:

羌人叛亂持續發酵:沈氐羌寇張掖,當煎種羌乘虛襲金城,燒當、燒何種複寇張掖,反映出羌人部落對漢朝統治的持續反抗。護羌校尉馬賢雖有戰功,但“擊而複叛”的循環說明單純軍事鎮壓難以根治問題,民族矛盾已深入骨髓。

鮮卑態度的搖擺:遼西鮮卑烏倫、其至鞬降漢,與此前入寇的行為形成對比,體現出北方部族對漢朝的“降叛無常”,本質是雙方實力消長與利益博弈的結果,邊疆穩定缺乏長期基礎。

朝廷內部的權力博弈與製度隱憂

外戚專權的加劇:鄧太後從弟鄧遵掌兵權,太後對堂弟鄧康的嚴苛處理因勸諫“崇公室、損私權”被免官、絕屬籍),凸顯出鄧氏外戚對權力的壟斷。鄧康的諫言“宗門盛滿”直指外戚乾政的隱患,而太後的拒絕則預示著外戚集團與皇權的矛盾將進一步積累。

官僚體係的僵化:司空李合被免、楊震接任司徒,人事變動背後可能隱含權力鬥爭;而“郡國二十三地震”“三十三大水”等災異記載,在“天人感應”思想下,不僅是自然現象的記錄,更被解讀為對朝政失當的警示,加劇了統治合法性的動搖。

社會治理的局部調整與深層問題

禮製與繼承的調整:立皇子保為太子、紹封諸王後裔,是鞏固皇權傳承的常規操作;司徒劉愷致仕後獲“千石祿歸養”,體現對大臣的優待,與此前袁敞被逼自殺形成對比,反映出官僚待遇的彈性空間受製於權力鬥爭。

對外交流的插曲:永昌徼外撣國獻樂及幻人,看似是“萬國來朝”的點綴,實則是東漢對外影響力衰退期的罕見亮色,反襯出當時邊疆總體收縮的格局。

永寧元年的曆史片段,是東漢中期統治危機的縮影:邊疆戰略的猶豫、民族矛盾的失控、外戚專權的加深、財政與軍力的衰退,共同構成了“由盛轉衰”的清晰軌跡。班勇的戰略遠見與朝廷的執行乏力形成鮮明對比,揭示出一個王朝在國力下行時的無奈——並非缺乏明智的策略,而是缺乏支撐策略的實力與魄力。這種“有心無力”的困境,將在後續歲月中不斷放大,最終推動東漢走向崩潰。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我靠,女主怎麼有追追啊 謀春 我媽是年代文早逝原配 歡迎來到神明的遊戲 從海灣風暴開始 覺醒十倍返利,我手撕極品親戚! 主母生存指南 引誘清冷權臣後 克係末日擺攤,邪神被我喂成萌寵 亡妻回歸的方式不太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