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辛酉年),春天的時候,護羌校尉馬賢把盧怱叫來直接給砍了,然後派兵去揍盧怱的族人,斬獲了兩千多敵人,忍良等人嚇得逃出了塞外。
與此同時,幽州刺史馮煥、玄菟太守姚光、遼東太守蔡諷帶著兵去攻打高句麗。高句麗王宮派他兒子遂成假裝投降,結果趁機偷襲玄菟和遼東,把漢軍打得夠嗆,死傷兩千多人。
二月,皇太後鄧氏生病臥床,癸亥這天,皇帝大赦天下。到了三月癸巳,皇太後鄧氏去世。還沒來得及大殮,皇帝就重申之前的命令,封鄧騭為上蔡侯,給予特進的地位。丙午日,安葬了和熹皇後鄧氏。鄧太後掌權這些年,又是水災旱災,又是外族入侵、盜賊內亂,她隻要一聽說百姓挨餓,常常整夜睡不著覺,還親自減少自己的用度來救災,所以後來天下又太平了,收成也變好了。皇帝開始親政後,尚書陳忠推薦了一些隱士和正直的人,像潁川的杜根、平原的成翊世這些人,皇帝都任用了。陳忠是陳寵的兒子。當初鄧太後掌權的時候,杜根是個郎中,他和同事一起上書說:“皇帝長大了,該自己處理政事啦。”太後一聽就火大,讓人把他們裝進絲綢袋子,在殿上活活摔打,然後拉到城外。杜根竟然蘇醒過來,太後派人查看,他就裝死,三天眼睛裡都生蛆了,這才得以逃脫,在宜城山裡一家酒館當夥計,一躲就是十五年。成翊世作為郡裡的小吏,也因為勸太後歸政給皇帝而獲罪。皇帝親政後,把他們都征召到公車府,任命杜根為侍禦史,成翊世為尚書郎。有人問杜根:“你當年遭難,天下人都覺得你做得對,認識的熟人也不少,為啥要把自己搞得這麼慘呢?”杜根說:“在民間活動,很難做到完全不被發現,萬一被發現了,災禍就會連累親友,所以不能冒險啊。”
戊申日,皇帝追尊自己的老爹清河孝王為孝德皇,老媽左氏為孝德後,奶奶宋貴人為敬隱後。當年,長樂太仆蔡倫受竇太後指使,誣陷宋貴人,現在皇帝下令讓蔡倫自己去廷尉那兒受審,蔡倫隻好喝藥自殺了。
夏天四月,高句麗又聯合鮮卑入侵遼東,蔡諷帶兵追到新昌,結果戰死了。他手下的功曹掾龍端、兵馬掾公孫酺為了保護他,也都死在了戰場上。
丁巳日,皇帝尊自己的親媽耿姬為甘陵大貴人。
甲子日,樂成王劉萇因為驕縱淫亂、違法亂紀,被降為蕪湖侯。
己巳日,皇帝下令讓公卿到郡國守相,每人推薦一個有道德學問的人。尚書陳忠覺得,詔書既然鼓勵大家諫言,肯定會有很多人言辭激烈,皇帝可能容不下,就提前上疏給皇帝打預防針,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胸懷寬廣,能接納尖銳直接的建議,忠誠的臣子敢於直言,不怕逆耳的話。就像當年漢高祖能接受周昌說他像桀、紂,漢文帝讚賞袁盎批評他把人變成‘人彘’的說法,漢武帝采納東方朔對宣室的規諫,漢元帝容忍薛廣德以自殺相逼的諫言。現在陛下英明下詔,推崇高宗的品德,發揚宋景的誠意,敢於自我批評,向群臣谘詢。大臣們看到杜根、成翊世剛被表彰錄用,在朝堂上嶄露頭角,肯定會跟風響應,爭著說直話。要是有人提出好的計謀策略,應該馬上采納;要是有人見識短淺,胡亂指責,就算話難聽,不符合事實,也應該寬容對待,展示聖朝沒有忌諱的美德;要是有道德學問高的人回答問題出色,應該格外留意,破格提拔,拓寬直言進諫的道路。”皇帝看了奏疏後,下詔任命有道高第的沛國人施延為侍中。
還有個叫薛包的,是汝南人,他從小就品行高尚。他爹娶了後媽後就討厭他,要把他趕出去。薛包日夜哭泣,不肯走,被打得沒辦法,隻好在屋子外麵搭個棚子住,每天早上還進屋打掃。他爹更生氣,又趕他,他就到裡巷門口搭棚子住,早晚侍奉從未間斷。過了一年多,他父母都覺得慚愧,又把他接了回去。父母去世後,弟弟要求分財產分開過。薛包沒辦法,就平分了財產,挑老的奴婢,說:“他們跟我共事很久了,你們使喚不了。”選荒蕪破舊的田地房屋,說:“這是我小時候打理的,有感情。”挑破舊的器物,說:“這些是我一直用的,習慣了。”弟弟幾次把家產敗光,薛包總是又救濟他。皇帝聽說了他的名聲,派公車專門去請他,來了後任命他為侍中。薛包拚死請求回家,皇帝下詔準許他告老還鄉,還像對待毛義一樣禮遇他。
皇帝小時候被誇聰明,所以鄧太後才立他為帝。可皇帝長大後,品行不咋樣,漸漸讓太後不滿意。皇帝的奶媽王聖察覺到了這點。太後把濟北王、河間王的兒子召到京城,河間王的兒子劉冀長得帥,太後覺得他不一般,就讓他做平原懷王的後嗣,留在京城。王聖看到太後一直不歸政給皇帝,擔心皇帝被廢,就經常和中黃門李閏、江京在皇帝身邊說太後壞話,皇帝心裡又氣又怕。太後去世後,之前受過罰的宮女心懷怨恨,就誣告太後的兄弟鄧悝、鄧弘、鄧閶曾經跟尚書鄧訪商量廢掉皇帝的事,想立平原王為帝。皇帝聽說後,氣得不行,讓有關部門彈劾鄧悝等人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於是把西平侯廣宗、葉侯廣德、西華侯鄧忠、陽安侯鄧珍、都鄉侯甫德都貶為平民,鄧騭因為沒參與謀劃,隻是免去特進的職位,遣回封國;鄧氏宗族的人都被免官,回到老家,鄧騭等人的財產田宅都被沒收。鄧訪和他的家人被流放到偏遠郡縣,在郡縣官員的逼迫下,廣宗和鄧忠都自殺了。又把鄧騭改封為羅侯;五月庚辰日,鄧騭和兒子鄧鳳絕食而死。鄧騭的堂弟河南尹鄧豹、度遼將軍舞陽侯鄧遵、將作大匠鄧暢也都自殺了;隻有廣德兄弟因為母親和閻皇後是親姐妹,得以留在京城。朝廷又任命耿夔為度遼將軍,征召樂安侯鄧康為太仆。丙申日,把平原王劉冀貶為都鄉侯,打發回河間。劉冀從此謝絕賓客,閉門不出,這才躲過一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當年鄧太後剛被立為皇後的時候,太尉張禹、司徒徐防想和司空陳寵一起上奏追封太後的父親鄧訓,陳寵認為以前沒有這種上奏請求的先例,為此爭論了好幾天。等鄧訓追加封諡後,張禹、徐防又約陳寵一起派兒子給虎賁中郎將鄧騭送禮表示祝賀,陳寵沒答應,所以陳寵的兒子陳忠在鄧氏家族那兒一直不得誌。鄧騭等人倒台後,陳忠當了尚書,多次上疏誣陷鄧氏,坐實他們的罪名。大司農朱寵痛心鄧騭無罪卻遭此大禍,就袒露上身,拉著棺材上疏說:“和熹皇後品德高尚,堪比漢文帝的母親。她的兄弟們忠孝兩全,一心為國,讓宗廟有主,王室得以依靠。他們功成身退,讓出封國和職位,曆代外戚都比不上他們,本應享受積善謙虛帶來的福佑。卻被宮女的片麵之詞陷害,那些人巧言令色、陰險狡詐,擾亂國家。鄧騭等人的罪名沒有證據,也未經審訊,就遭受如此殘酷的刑罰,一門七人都死於非命,屍骸四處散落,冤魂無法安息,真是違背天理,讓人痛心,天下人都為此感到喪氣。應該把他們的屍骨收回來安葬,撫養他們的遺孤,讓鄧氏家族延續香火,來告慰亡靈。”朱寵知道自己言辭激烈,主動到廷尉那裡請罪;陳忠又彈劾朱寵,皇帝下詔免去朱寵的官職,讓他回老家。很多老百姓都覺得鄧騭冤枉,皇帝後來也有所醒悟,就責備了相關州郡,把鄧騭等人葬在北芒山,他們的堂兄弟們也都能回到京城。
評論
建光元年的曆史記載,集中展現了東漢安帝親政初期的權力洗牌、邊疆動蕩與統治倫理的衝突,是東漢中期政治轉折的關鍵節點。
權力更迭:從外戚專權到反戈清算
鄧太後去世後,安帝親政引發的權力地震是本年度核心事件,暴露出東漢外戚政治的殘酷性:
鄧氏集團的崩塌:鄧太後臨朝時,鄧氏外戚鄧騭、鄧遵等)掌控軍政大權,雖有“忠孝憂國”“功成身退”的評價如朱寵所言),但在皇權與外戚的天然矛盾下,最終成為安帝鞏固權力的犧牲品。宮人誣告“謀立平原王”僅是導火索,深層原因是安帝對太後長期掌權的積怨,以及乳母王聖、宦官李閏等近臣的挑唆。清算手段極其酷烈——一門七人非正常死亡,宗族被免官、財產沒收,即便“不與謀”的鄧騭也被逼迫自儘,儘顯政治鬥爭的血腥。
清算背後的權力邏輯:安帝借助對鄧氏的打擊,將權力收歸己手,同時提拔陳忠因父陳寵與鄧氏不和)等“反鄧派”,並通過追尊生父清河孝王、貶黜平原王翼等操作,重構皇權合法性。但這種清算缺乏法理依據“罪無申證,獄不訊鞫”),不僅寒了朝臣之心,更開啟了“外戚失勢即遭滅族”的惡劣先例,為後續宦官、外戚交替專權埋下隱患。
輿論的反彈與帝王的妥協:大司農朱寵“肉袒輿櫬”死諫,以及“眾庶多為騭稱枉”,反映出鄧氏並非全無民心;安帝最終“還葬騭等於北芒”,雖屬無奈妥協,卻也暴露其統治基礎的薄弱——既想專權,又不得不顧忌輿論壓力。
邊疆危機的持續惡化
本年度的民族衝突呈現“多點爆發、愈演愈烈”的態勢:
羌亂未平:護羌校尉馬賢斬殺盧怱,卻未能平定羌人反抗,忍良等亡出塞後仍為邊患。單純依靠軍事鎮壓和內部離間如此前利用羌人刺殺首領),始終無法解決羌人與漢朝的根本矛盾,反而加劇仇恨,成為消耗國力的“無底洞”。
東北邊患升級:高句麗聯合鮮卑兩度入寇遼東,太守蔡諷戰死,功曹龍端、兵馬掾公孫酺以身護主,可見戰況之慘烈。這標誌著東北部族已從零星騷擾升級為有組織的軍事行動,東漢東北防線瀕臨崩潰。
治理失效的共性:無論是羌人還是高句麗,其反叛均與官府壓迫、民族矛盾積累相關,但朝廷始終缺乏係統性解決方案,僅能被動應對,反映出邊疆治理能力的全麵衰退。
政治倫理與製度的局部調整
諫言製度的鬆動:安帝下令“公卿至郡國守相各舉有道之士”,尚書陳忠借機上疏,主張“廣直言之路”,建議寬容“切直之謀”,甚至包容“妄有譏刺”之言。這一舉措既是對鄧太後時期鉗製言論的修正,也試圖通過納諫塑造“仁君”形象。施延、薛包等人被征召,表麵是表彰“有道”,實則是朝廷籠絡士心的手段。
儒家倫理的實踐與困境:薛包的“至行”孝親、讓財)被朝廷推崇,體現儒家倫理對政治的滲透;但這種個人道德的表彰,與朝堂上的酷烈鬥爭形成鮮明對比,暴露了“以禮治國”口號與政治現實的割裂——朝廷宣揚孝道,卻對鄧氏宗族趕儘殺絕;倡導“直諫”,卻縱容誣告構陷。
宦官勢力的抬頭:乳母王聖與中黃門李閏、江京“共毀短太後於帝”,成為扳倒鄧氏的關鍵力量,標誌著宦官及外戚之外的近臣)開始介入核心權力鬥爭。這一趨勢若持續,將打破外戚專權的格局,演變為宦官、外戚交替亂政的惡性循環。
建光元年是東漢政治的“轉折點”:鄧氏倒台標誌著外戚專權的暫時落幕,卻未能迎來清明政治,反而因清算擴大化、宦官乾政萌芽、邊疆危機深化,加速了統治體係的腐朽。安帝親政後的一係列操作,看似在強化皇權,實則暴露了其缺乏政治遠見、依賴近臣、縱容酷法的缺陷。正如陳忠所言,“仁君當納切直之謀”,但安帝的所作所為,更像是在權力鬥爭中發泄私憤,而非著眼於王朝長治久安。此時的東漢,已顯露“由衰而亂”的清晰軌跡——外戚、宦官、朝臣的內鬥,疊加邊疆動蕩與民生凋敝,最終將把帝國推向崩潰邊緣。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