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漢紀四十三 孝順皇帝上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287章 漢紀四十三 孝順皇帝上

第287章 漢紀四十三 孝順皇帝上(1 / 1)

六月辛未日,朝廷任命魯國的太常孔扶當司空。

丁醜日,洛陽宣德亭地麵裂開了,縫足足有八十五丈長。皇帝把公卿們推薦的那些實在的人才召集起來,讓他們回答一些治國的問題,還專門問了當下國家的毛病以及該咋治理。

李固回答說:“之前孝安皇帝把老規矩都搞亂套了,給乳母封爵,結果惹出一堆麻煩事,連皇位繼承人都被改了,害得陛下您之前日子也不好過。陛下好不容易擺脫困境,登基當皇帝,天下人都眼巴巴盼著能有好政策。國家積累了那麼多毛病,這時候最容易實現中興了,陛下確實應該好好想想怎麼搞好國家,可現在大家還說‘現在的情況跟以前沒啥兩樣’。我在民間聽著,心裡難受死了!漢朝都建立三百多年了,十八個皇帝那可都是賢聖之人,難道他們都沒有乳母的恩情,都不想給乳母封爵嗎?他們是敬畏上天,又按照經典的說法,知道從道理上不能這麼乾,所以才沒封。現在宋乳母雖說有功勞,人也勤快老實,但多給她點賞賜,就足夠報答她的辛苦啦;至於封土地、建封國,這可就違反老傳統了。聽說宋乳母這人挺謙虛的,肯定會推辭,陛下您就答應她辭讓封國的請求唄,讓她能安安穩穩享福。那些皇後、妃子的家族為啥很少能有好結果呢?難道是天生的嗎?還不是因為他們爵位太高,權力太大,老天爺不喜歡太滿的東西,他們又不知道收斂,所以最後都倒黴了。先帝太寵閻氏了,給他們升官位太快,結果他們馬上就遭報應了。《老子》裡說:‘衝得太猛,退得也快。’現在梁氏是皇親國戚,按禮節對他們特殊點,給個高爵位,倒也說得過去;但他們家的子弟親戚,一個個都跟著又榮耀又顯貴,永平、建初那時候可不是這樣的。應該讓步兵校尉梁冀和那些侍中回到原來黃門的官職,把外戚的權力收一收,讓國家來管政事,這多好啊!還有,詔書為啥不讓侍中、尚書、宮裡那些人的子弟當官、被推薦當孝廉呢?就是因為他們有權有勢,容易走後門。中常侍在皇帝身邊,那威風大得能震動天下,他們子弟的官職和俸祿根本沒個限製,雖然表麵上裝得低調,不插手州郡的事,但那些愛拍馬屁的人,還是會順著他們的意思推薦他們的子弟。現在應該給他們也定個規矩,跟其他宮裡的人一樣。以前館陶公主給兒子求個郎官的職位,漢明帝沒答應,反而給了她一千萬錢,為啥明帝看重厚賞卻不輕易給官位呢?就是怕用錯了人,害了老百姓。我聽說長水司馬武宣、開陽城門候羊迪這些人,沒啥功勞,剛任命就當實職,這雖然是小事,但慢慢就把老規矩給破壞了。老祖宗定的規矩,可得好好守著,政教一旦出問題,一百年都恢複不過來。《詩經》裡說:‘老天爺亂來,老百姓遭殃’,就是說周王改了祖宗的規矩,把老百姓都害慘了。現在陛下有尚書,就好比天上有北鬥星。北鬥星是上天說話的地兒,尚書就是陛下說話的地兒。北鬥星掌管著天地元氣,讓四季正常運轉;尚書傳達陛下的命令,把政策推行到全國,權力大、責任重,要是他們辦事不公平,那肯定得遭殃,所以陛下得好好挑人,讓他們幫您把國家治理好。現在跟陛下一起治理國家的,外麵有公卿、尚書,裡麵有常侍、黃門,就像一家人一樣,國家好了大家都享福,國家不好大家都倒黴。刺史、二千石這些官員,對外管著地方上的事兒,對內得聽朝廷的命令。標杆歪了影子肯定歪,源頭乾淨水流才乾淨,就像敲一下樹根,樹枝都跟著動。這麼看來,朝廷的命令可不能出錯啊!整頓國家的綱紀,這可是現在最要緊的事兒。皇帝治理國家,就像水有堤壩一樣。堤壩好好的,就算發大水也不怕。政教搞好了,就算碰到災年,也不用擔心。要是堤壩破了,就算有一萬個人一起修,也不一定能救回來;政教要是壞了,就算有再多賢能的人,也很難恢複。現在堤壩看著還行,但已經有點小窟窿了。打個比方,國家就像一個人,朝廷是心腹,州郡是四肢,心腹疼了四肢就動不了。所以我擔心的是朝廷內部的問題,不是地方上的事兒。要是能把堤壩加固,抓好政教,先把朝廷內部整頓好,就算有盜賊、水旱這些災害,也沒啥大不了的;要是堤壩壞了,心腹有毛病,就算沒水旱災害,國家也讓人擔心啊。還得把宦官的權力削弱,辭退一些,就留兩個正直有品德的常侍在陛下身邊幫忙,再挑五個聰明文雅的小黃門在殿裡做事。這樣的話,大家就沒啥好抱怨的,國家就能太平啦!”

扶風功曹馬融回答說:“現在各種規章製度、四季禁令,為了順應天地、安撫百姓,已經夠全乎的了,不能再多了。可為啥老天爺還是有不滿意的表現,老百姓還是抱怨呢?就是因為老百姓光聽朝廷說要給好處,卻沒看到實際行動。以前讓老百姓富起來,不是說每家都得特彆有錢,而是根據他們的收入,給製定點規矩。所以結婚的禮節簡單點,大家就能按時結婚;辦喪事的禮節節省點,死者就能及時入土;不耽誤農民種地的時間,農民就能有收成。老百姓有老婆孩子牽掛,有自己的產業,這樣去做壞事的人肯定就少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太史令南陽的張衡回答說:“從開始選孝廉到現在都兩百年了,一直都是先看孝順不孝順;孝順做好了,再有精力才去學法律文書。辛卯年的詔書呢,卻隻看能不能精通經典、會寫公文;就算有人特彆孝順,也可能不符合要求,這不是丟了根本,光抓細枝末節嘛。曾子特彆孝順,可他其實挺老實木訥的,文學方麵比不上子遊、子夏,政事方麵比不上冉求、季路。現在非要一個人啥都會,表麵上看著行,實際上肯定有不足的地方,這就違背選孝廉的初衷了。再說那些郡國的太守、國相,拿著朝廷的命令去安定地方,那是國家的重要大臣,一下子罷免十幾個人,下麵的官吏和老百姓光忙著迎來送往就累壞了,新官舊官交接的時候,公私事務都容易亂套,有的官員把地方治理得挺好,就因為一點小錯就被免了職,這就好比搶走了老百姓的好父母官,讓老百姓叫苦連天。《易經》說犯了錯要及時改正,《論語》也說彆怕改正錯誤,朋友之間都不會把矛盾留到第二天,何況是皇帝,要治理天下,更得這樣啊!最近,天上出現妖星,地下又有地震地裂,老天爺的警告已經很明顯了,讓人害怕。聰明的人在災禍還沒露頭的時候就把它解決了。現在既然已經看到征兆了,那就趕緊把政治搞好,心裡敬畏著,說不定壞事就能變好事呢。”

皇帝看完大家的回答,覺得李固說得最好,馬上就讓乳母回自己家,那些常侍也都嚇得趕緊磕頭認錯,朝廷一下子嚴肅起來。皇帝封李固當議郎;可乳母和宦官都恨死他了,就偽造奏章誣陷他。這事兒直接從宮裡交辦,大司農南郡的黃尚等人去找梁商求情,仆射黃瓊也幫著解釋。過了好久李固才沒事,結果被派去當洛陽令,李固乾脆不乾,回漢中去了。馬融對經籍特彆精通,文章也寫得好;他回答問題後,也被封了議郎。張衡文章寫得好,對《六藝》也特彆精通,雖然他才華比彆人高,但一點都不驕傲;他還擅長搞機械發明,對天文、陰陽、曆算特彆有研究,做了個渾天儀,還寫了《靈憲》。他這人性格淡泊,不追求名利;在一個官位上經常好幾年都不升職。

太尉龐參,在三公裡麵那是出了名的忠誠正直,可老是被皇帝身邊的人說壞話。剛好他推薦任用的人不合皇帝心意,司隸校尉就順著這個事兒彈劾他。當時正趕上茂才、孝廉集會,龐參因為被彈劾,就稱病沒去。廣漢上計掾段恭趁著集會的時候給皇帝上疏說:“我聽路上的行人、種地的農夫、織布的婦女都說:‘太尉龐參那是儘心儘力,就是因為太正直,不會討好彆人,在一堆壞人裡麵被孤立,老是被人陷害。’用壞話去害那些忠誠正直的人,這是天地都不容的事兒,皇帝您可一定得小心啊!以前白起被賜死,諸侯們都喝酒慶祝;季子回來,魯國人都高興他能解決國家的困難。國家得靠賢能的人治理,皇帝得靠忠誠的人才能安穩。現在天下人都高興陛下有這麼忠誠賢能的大臣,希望陛下一直信任他,讓國家能安定。”奏章送上去後,皇帝馬上派小黃門去看龐參的病,還讓太醫送了羊和酒。後來龐參的夫人討厭前妻的兒子,把孩子扔井裡淹死了;洛陽令祝良就上奏龐參有罪。秋天七月己未日,龐參最後因為災異和這事兒被免了職。

八月己巳日,朝廷任命大鴻臚施延當太尉。

鮮卑來攻打馬城,代郡太守去抵抗,沒打贏。沒過多久,鮮卑首領其至鞬死了。從這以後,鮮卑來搶劫的次數就少了點。

評論

陽嘉二年六月至秋季的曆史記載,圍繞“對策”與“爭議”展開,集中展現了東漢中期士大夫對時政的深刻反思,以及皇權、外戚、宦官之間複雜的權力博弈,字裡行間透著製度頹勢與理想微光的交織。

對策中的治世藍圖:士大夫的集體呐喊

洛陽宣德亭地裂後,皇帝召集“敦樸之士”對策,李固、馬融、張衡的奏疏堪稱東漢版的“改革建議書”,直指王朝核心病灶:

李固的“固本論”:他以“漢興三百餘年”的曆史為鏡,痛斥封乳母宋娥為侯“乖舊典”,警告外戚梁氏子弟“榮顯兼加”會重蹈閻氏覆轍,更直言宦官“聲勢振天下,子弟祿任無限極”的弊端,提出“罷退宦官,裁置常侍二人、小黃門五人”的具體方案。其核心主張是“政歸國家”——通過限製外戚與宦官權柄、堅守“舊典”,重建“心腹朝廷)強則四支州郡)固”的治理秩序。他將尚書比作“北鬥”,強調中樞決策的重要性,呼籲皇帝“堅堤防政教)”,直擊“腹心之疾”而非糾結“四支之患”,展現了清醒的政治洞察力。

馬融的“足民論”:與李固聚焦權力不同,馬融從民生入手,主張通過“製度性節儉”改善民生——簡化嫁娶、喪葬禮儀以減輕負擔,保障農夫耕作時間,讓百姓“產業以重其誌”,從根本上減少“為非者”。這種“藏富於民”的思路,點出了東漢後期“恩澤之聲多、惠和之實少”的虛偽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張衡的“選舉論”:他批評左雄孝廉改革“以能章句、奏案為限”是“棄本取末”,認為孝廉應重“孝行”而非單純的文才,並舉曾子為例說明“至孝者未必善文法”。同時,他反對頻繁罷免郡國守相,認為“送迎之役”“新故交際”隻會加劇“公私放濫”,損害百姓對地方官的信任。其觀點平衡了“德”與“才”、“穩定”與“糾錯”的關係,補充了李固改革方案的細節。

三人雖側重點不同,但共同指向一個核心:東漢的衰落源於“製度失守”——祖製被私恩突破,選才標準背離初衷,權力過度集中於外戚與宦官,最終導致“天怒人怨”。

權力博弈的現實:理想與妥協的碰撞

李固的對策因切中要害被評為第一,短期內竟產生實效:皇帝“出阿母還舍,諸常侍悉叩頭謝罪,朝廷肅然”。這一看似“勝利”的轉折,卻迅速被權力反噬——阿母與宦官“詐為飛章以陷其罪”,李固雖得黃尚、黃瓊營救,仍被外放洛令,最終“棄官歸漢中”。這一結局極具象征意義:士大夫的理想即便暫時觸動皇權,也難以撼動宦官與外戚的利益網絡,改革在現實麵前不堪一擊。

太尉龐參的遭遇同樣折射出這種困境。龐參以“忠直”聞名,卻因“直道不能曲心”遭群邪中傷,即便有段恭上疏力證其“竭忠儘節”,最終仍因“夫人殺前妻子”的家庭糾紛被免官。所謂“因災異免”不過是借口,本質是忠直之士在權力鬥爭中被邊緣化——當“讒佞傷毀忠正”成為常態,朝堂的道德底線已蕩然無存。

邊疆與人事:短暫平靜下的隱憂

鮮卑因首領其至鞬去世“抄盜差稀”,代郡之圍暫解,這隻是邊疆危機的短暫喘息。北方部族的威脅並未根除,而東漢依賴“以夷製夷”和部族內部變動維持穩定,缺乏長遠戰略,邊疆的平靜始終是脆弱的。

三公人事變動龐參免、施延任太尉)則延續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慣性。施延的接任未帶來治理新思路,更多是權力平衡的結果,難以改變官僚體係“容頭過身”的頹靡。

曆史的吊詭:清醒者的無力與製度的困局

陽嘉二年的這段曆史,最深刻的吊詭在於:士大夫群體對王朝弊病的診斷無比精準李固、張衡等人的分析堪稱“病理報告”),提出的改革方案也具有可行性,但最終要麼被權力反噬,要麼淪為空談。根源在於東漢的權力結構已進入“死循環”——皇帝依賴外戚與宦官鞏固統治,而這兩者的利益又與王朝整體利益相悖,士大夫雖有道德與智力優勢,卻缺乏製度化的力量打破這一循環。

李固的“棄官”、龐參的“被免”,本質上是清醒者對體製的絕望。當“直道”成為獲罪的理由,當“私恩”淩駕於“公義”,當“糾錯”的成本遠高於“維持現狀”,這個王朝便隻剩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掙紮。陽嘉二年的對策與爭議,不過是東漢衰亡劇本中一段“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插曲,它證明:當製度的根基已被權力腐蝕,任何精妙的改革方案都隻是沙灘上的藍圖。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海洋求生:全服就我擁有物品提示 我們小區又穿越了 末日序列車隊:我能升級物資 我,隨身軍火庫,鑄就盛唐帝國 物價瘋貶,她做惡毒女配日入千元 末世:我的列車無限升級 說唱:從地下開始崛起 綜網:從速刷打灰開始的戰鬥天選 無趣的白月光 惡女嬌嬈,誘哄陰鷙大佬為她癡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