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289章 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

第289章 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1 / 1)

永和二年公元137年,丁醜年)

春天,武陵地區的蠻人可不安分了,兩萬人把充城圍得死死的,還有八千人跑去攻打夷道。

二月,廣漢屬國的都尉帶兵把白馬羌打得落花流水。

皇帝趕緊派武陵太守李進去收拾那些反叛的蠻人,李進還挺給力,把蠻人之亂給平定了。完事之後,李進挑了些靠譜的官吏,好好安撫蠻人,武陵郡這才安定下來。

三月乙卯日,司空王卓去世了。丁醜日,任命光祿勳郭虔當司空。

夏天四月丙申日,京城發生地震。

五月癸醜日,山陽君宋娥因為搞陰謀、誣陷彆人,被收回了印綬,打發回老家了。黃龍、楊佗、孟叔、李建、張賢、史泛、王道、李元、李剛這九個侯爺,因為和宋娥互相送禮,想謀取更高的官職、增加封地,也都被打發回各自的封國,還把他們的租稅減少了四分之一。

象林的蠻人在區憐的帶領下攻打縣衙,把縣官都給殺了。交趾刺史樊演趕緊調了交趾、九真一萬多人去救援。可士兵們都害怕去那麼遠的地方打仗,到了秋天七月,這兩個郡的士兵竟然造反了,反過來攻打刺史府。刺史府雖然把造反的士兵打敗了,但蠻人的勢力卻越來越大。

冬天十月甲申日,皇帝到長安去巡視。扶風的田弱推薦了同郡的法真,說他對各種學問都精通,一直隱居不做官,應該請他出來擔任重要職務。皇帝很誠懇地想把法真招來,前後征召了四次,可法真就是不願意出山。他的朋友郭正稱讚他說:“法真的名聲大家都知道,可就是很難見到他本人。他想躲開名聲,名聲卻跟著他、追著他,這人真稱得上是百世之師啊!”法真是法雄的兒子。

丁卯日,京城又地震了。

太尉王龔看不過中常侍張昉他們專權亂政,就想上奏章請求皇帝把他們殺了。有宗親拿楊震的事兒來勸他,王龔這才打消了念頭。

十二月乙亥日,皇帝從長安回來了。

永和三年公元138年,戊寅年)

春天二月乙亥日,京城以及金城、隴西都發生了地震,這兩個郡還出現了山體崩塌。

夏天閏四月己酉日,京城又地震了。

五月,吳郡丞羊珍造反,攻打郡府,不過被太守王衡打敗並斬殺了。

侍禦史賈昌和州郡一起去討伐區憐他們,結果沒打贏,還被人家包圍了。過了一年多,糧草都供應不上了。皇帝召集公卿百官還有四府的屬官,問大家該怎麼辦。大家都建議派大將,從荊、揚、兗、豫四個州調四萬人過去。李固不同意,他說:“要是荊、揚這兩個州沒啥事兒,調兵過去還行。可現在這兩個州盜賊紮堆,根本清剿不完,武陵、南郡的蠻人也沒老實,長沙、桂陽又經常被征調兵力,要是再折騰,肯定又會出亂子,這是第一個不行的原因。再說,兗、豫兩州的人突然被征調,要去萬裡之外,還不知道啥時候能回來,詔書催得又急,他們肯定會逃跑或者反叛,這是第二個不行的原因。南方氣候又熱又潮濕,還有瘴氣,去了的人十個得死四五個,這是第三個不行的原因。大老遠跑過去,士兵們累都累死了,等趕到嶺南,哪還有力氣打仗,這是第四個不行的原因。軍隊每天行軍三十裡算正常,可日南離這兒有九千多裡,得走三百天才能到。按每人每天五升糧食算,光士兵就得六十萬斛米,還沒算將領、官吏和驢馬吃的呢,就這光讓士兵自己背著盔甲去,費用都這麼高了,這是第五個不行的原因。到了地方,死的人肯定多,到時候連敵人都打不過,還得再調兵,這就好比割自己的心腹去補四肢,這是第六個不行的原因。九真和日南相隔千裡,調這兩個地方的吏民都夠嗆,更何況讓四個州的士兵去受這萬裡之苦呢,這是第七個不行的原因。以前中郎將尹就去討伐益州的叛羌,益州那邊都流傳著諺語說:‘敵人來了還能忍,尹就來了可要命。’後來尹就被調回來,把軍隊交給刺史張喬,張喬靠著原來的將領和士兵,沒幾個月就把敵人消滅了。這就說明派大將不一定有用,州郡的力量也能辦事。應該重新選有勇有謀、仁愛寬厚能當將帥的人,去當刺史、太守,讓他們都去交趾。現在日南兵力單薄又沒糧食,防守守不住,進攻又沒能力,乾脆把吏民都遷到北邊靠近交趾的地方,等局勢穩定了,再讓他們回去。還可以招募蠻人,讓他們互相攻打,給他們送金銀財寶當報酬。要是有人能通過離間計拿到敵人首領的腦袋,就封他侯、賞他土地。以前的並州刺史長沙人祝良,勇敢果斷,南陽的張喬以前在益州也有打敗敵人的功勞,這倆人都能用。以前漢文帝直接提拔魏尚當雲中太守,漢哀帝馬上任命龔舍為泰山太守,現在也應該馬上任命祝良他們,讓他們直接去上任。”四府的人都覺得李固說得對,就任命祝良為九真太守,張喬為交趾刺史。張喬到了之後,又是開導又是安撫,反叛的人就投降的投降,解散的解散。祝良到了九真,一個人坐著車就進了賊窩,製定策略,靠威望和誠信招人投降,一下子就有幾萬人投降了,這些人還幫祝良蓋起了官府。就這樣,嶺外地區又恢複太平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秋天八月己未日,司徒黃尚被免職。九月己酉日,任命光祿勳長沙人劉壽為司徒。丙戌日,讓大將軍、三公各舉薦兩個剛毅、勇猛、有謀略能當將帥的人,特進、卿、校尉各舉薦一人。當初,尚書令左雄推薦冀州刺史周舉當尚書。後來左雄當了司隸校尉,又舉薦以前的冀州刺史馮直擔任將帥。可馮直曾經因為貪汙受過罪,周舉就拿這事兒彈劾左雄。左雄說:“詔書讓我選勇猛的人,又沒讓我選品行高潔的人。”周舉說:“詔書讓你選勇猛的人,可沒讓你選貪汙的人啊。”左雄說:“我提拔你,真是給自己找麻煩。”周舉說:“以前趙宣子任命韓厥當司馬,韓厥按照軍法殺了趙宣子的仆人,趙宣子卻對大夫們說:‘大家該祝賀我呀!我選韓厥就是讓他負責這事的。’現在您不嫌棄我沒本事,把我提拔到朝廷,我不敢為了討好您就不說實話讓您蒙羞,隻是沒想到您的想法和趙宣子不一樣啊。”左雄聽了很高興,道歉說:“我曾經侍奉過馮直的父親,和馮直關係也不錯,現在你拿這事兒彈劾我,確實是我的錯。”大家聽了這事,都覺得周舉和左雄挺賢能的。那時候,宦官們都爭著賣人情、耍權勢,隻有大長秋良賀清正廉潔、謙遜忠厚。等到皇帝下詔讓舉薦勇猛的人,就良賀一個人沒舉薦。皇帝問他為啥,良賀回答說:“我出身低微,在宮裡長大,既沒有識人的本事,也沒和士人交往過。以前衛鞅通過景監才見到秦王,有見識的人就知道他不會有好下場。現在要是因為我的舉薦讓彆人得到官職,對他們來說不是榮耀而是恥辱,所以我不敢舉薦。”皇帝聽了很讚賞他。

冬天十月,燒當羌的那離帶著三千多騎兵侵犯金城,被校尉馬賢打敗了。

十二月戊戌初一,發生日食。

大將軍梁商看小黃門南陽人曹節他們在宮裡挺有權勢,就派兒子梁冀、梁不疑和他們交朋友。可其他宦官嫉妒梁商受寵,就想陷害他。中常侍張逵、蘧政、楊定等人和皇帝身邊的人合起夥來,一起誣陷梁商和中常侍曹騰、孟賁,說:“他們想召集各王子,謀劃著廢立皇帝,應該把梁商他們抓起來治罪。”皇帝說:“大將軍父子是我親近的人,曹騰、孟賁是我信任的人,肯定不會乾這種事,肯定是你們嫉妒他們。”張逵他們知道皇帝不信他們的話,害怕了,就假傳聖旨,在宮裡把曹騰、孟賁抓起來了。皇帝聽說後,氣得不行,趕緊讓宦官李歙去把曹騰、孟賁放了,還把張逵他們抓進了監獄。

評論

永和二年至三年的曆史,延續了東漢中期“治亂交織”的困局。這一時期,邊疆叛亂與內部權鬥相互糾纏,士大夫的理性建言與權貴的短視行為激烈碰撞,既展現了王朝局部自救的可能性,也暴露了製度性崩壞的不可逆性。

邊疆治亂:局部破局難掩整體頹勢

這兩年的邊疆局勢呈現“局部平息與深層危機並存”的特點。

武陵蠻與白馬羌的平定:永和二年,武陵蠻二萬圍充城、八千寇夷道,太守李進“破平之”後,通過“簡選良吏,撫循蠻夷”實現郡境安定;廣漢屬國都尉也擊破白馬羌。這些勝利依賴於“軍事鎮壓+安撫治理”的組合策略,證明邊疆叛亂並非不可控,關鍵在於地方官是否具備“恩威並施”的能力。

象林蠻叛亂的連鎖反應:與武陵形成對比的是交趾象林蠻區憐的叛亂。交趾刺史樊演發交趾、九真兵救援,卻因“兵士憚遠役”引發兵變,反被叛軍攻擊,導致“蠻勢轉盛”。這場叛亂的擴大,暴露了東漢邊疆治理的結構性缺陷——過度依賴軍事征調,忽視士兵權益如遠役無還期),最終“以暴製暴”演變為“兵叛助敵”。

李固針對象林蠻叛亂的“七不可”諫言,堪稱東漢邊疆政策的“清醒劑”。他反對征發荊、揚、兗、豫四州兵赴援,理由直擊要害:荊揚有盜賊、武陵蠻未平,征發必引發新亂不可一);士兵遠役萬裡、死亡率高四五成),必致叛亡不可二、三);軍費消耗巨大米六十萬斛),得不償失不可五);且“發將無益”,前例證明州郡官更可靠如張喬平益州羌)。最終,朝廷采納其建議,任祝良為九真太守、張喬為交趾刺史,二人“開示慰誘”“單車入賊中”,竟以和平方式平定叛亂。這一案例印證了李固的核心主張:邊疆治理的關鍵在“人”選任勇略仁惠的地方官)與“策”以夷製夷、恩威並施),而非單純依賴中央大軍。

然而,這種“局部破局”難以複製到全局。東漢後期,地方官的選拔越來越受製於外戚、宦官,像李進、祝良這樣的能吏隻是少數,更多人要麼貪暴激反,要麼無能避戰,邊疆的暫時安定終究是“個案僥幸”。

權鬥升級:宦官與外戚的“暗戰”與反噬

這一時期的內部權鬥,圍繞“宦官集團的分化”與“外戚梁商的自保”展開,矛盾更趨隱蔽卻也更凶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山陽君宋娥案的餘波:永和二年,山陽君宋娥因“構奸誣罔”被奪印綬,黃龍等九侯因“更相賂遺”被遣就國,這看似是對宦官勢力的打擊,實則是權鬥的“表麵清理”。宋娥是順帝乳母,九侯多為“十九侯”成員參與擁立順帝的宦官),他們的失勢並非因“貪腐”,而是卷入了新的權力洗牌——可能與外戚梁商的排擠有關。但這種打擊並未動搖宦官集團的根基,反而讓幸存者如張昉、曹節)更警惕,加速了宦官與外戚的暗中對抗。

梁商的“柔術”與隱患:大將軍梁商深知宦官勢大,采取“遣子冀、不疑與為交友”的妥協策略,試圖以聯姻、結好緩和矛盾。但這種“柔術”本質是縱容——梁冀的殘暴如殺呂放、滅其族)已暴露,梁商卻不約束,反而與宦官周旋,最終導致宦官“忌其寵,反欲陷之”。永和三年,中常侍張逵等誣告梁商與曹騰、孟賁“欲征諸王子,圖議廢立”,雖因順帝信任而失敗帝曰“必無是,但汝曹共妒之耳”),卻預示著外戚與宦官的矛盾已不可調和,梁商的“妥協”不過是推遲了爆發時間。

良賀的“清儉”與宦官群體的墮落:大長秋良賀是這一時期罕見的“清儉退厚”的宦官,當皇帝令舉武猛時,他以“無知人之明,未嘗交加士類”為由拒絕推薦,坦言“得臣舉者,匪榮伊辱”。這種自守反襯出宦官群體的整體墮落——“競賣恩勢”成為主流,良賀的清醒隻能是“異類的孤獨”,無法改變宦官專權的本質。

士大夫的堅守與困境:從李固到左雄的“製度潔癖”

士大夫群體在這一時期的抗爭,呈現出“以製度對抗權術”的特點,但收效有限。

李固的全局視野:李固不僅在邊疆政策上展現遠見,更在朝堂上持續發聲。他反對征發四州兵、力保王龔此前被宦官誣陷),始終以“製度合理性”為出發點,試圖以理性決策取代權貴專斷。他的“七不可”論證邏輯嚴密,從民生、軍費、士氣等多維度駁斥短視政策,展現了士大夫“經世致用”的精神。

左雄與周舉的“公義之爭”:尚書令左雄薦周舉為尚書,後自己任司隸校尉時,薦曾“坐臧受罪”的馮直“任將帥”,周舉立即劾奏左雄。左雄辯解“詔書使我選武猛,不使我選清高”,周舉反駁“不使君選貪汙也”。最終左雄認錯:“是吾之過也!”這場爭執的意義遠超個人恩怨——它彰顯了部分士大夫對“選官標準”的堅守:即便是“武猛”,也不能突破“清廉”底線,製度的嚴肅性不容妥協。

然而,士大夫的“製度潔癖”在現實麵前屢屢碰壁。左雄、周舉的“公義之爭”隻是個案,更多時候,選官標準被權貴踐踏如梁冀殺呂放後仍穩坐河南尹);李固的邊疆良策雖被采納,卻無法推廣到全國因地方官選拔權仍在權貴手中)。更根本的困境在於:士大夫缺乏獨立的權力基礎,隻能依附皇權或外戚,而皇權早已被宦官、外戚裹挾,他們的抗爭如同“以卵擊石”。

災異與反思:天譴警示的失效

這一時期仍有地震京師、金城、隴西)、日食等災異,但朝廷的反應越來越麻木。永和二年四月京師地震後,僅以“山陽君宋娥案”作為“回應天譴”的象征性動作;三年連續地震,竟無任何改革舉措。這標誌著“天人感應”思想的政治約束力在減弱——當權貴們發現“天譴”不會直接威脅自身利益,便不再偽裝“悔過”,災異最終淪為史書上的平淡記載,失去了推動改革的功能。

結語:妥協與僥幸下的衰亡慣性

永和二至三年的曆史,揭示了東漢衰亡的深層邏輯:王朝並非沒有“破局之策”如李固的邊疆方案、李進的安撫策略),也不缺“守義之士”如左雄、周舉、良賀),但製度性的腐敗已讓“正確的選擇”成為偶然,“錯誤的決策”成為常態。

梁商對宦官的妥協、順帝對權貴的縱容、士大夫抗爭的孤立無援,共同構成了“衰亡慣性”:即便局部問題能靠個彆能吏暫時解決,整體的權力結構卻在持續潰爛。象林蠻的平定靠李固、祝良的智慧,武陵的安定靠李進的治理,但這些都無法改變“宦官賣官、外戚擅權”的底色。

當“個案的清明”無法扭轉“製度的渾濁”,東漢的滅亡便隻是時間問題。永和三年的暫時平靜,不過是更大風暴來臨前的短暫喘息——梁冀的野心正在膨脹,宦官的怨恨正在積累,而士大夫的力量,已在一次次妥協中消耗殆儘。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惡女嬌嬈,誘哄陰鷙大佬為她癡狂 重生八零:在小漁村發家手劄 開局穿成蘿莉,本體是把嗜血魔劍 閨蜜齊穿書,你離,我隔一天! 重生歸來當道士 改嫁高冷硬漢後,黑心竹馬心慌了 穿成殘次品?全星際大佬嗜我成癮 快穿:笨蛋美人拯救世界 快穿之哼!糯糯才不是孟婆家的呢 奧特:我靠模擬成就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