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290章 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

第290章 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1 / 1)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己卯年)

春天正月庚辰日,張逵等人被依法處死。這事兒還牽連到了弘農太守張鳳、安平相楊皓,他倆也都被判了死刑。因為這案子受牽連的人越來越多,連在位的大臣都被波及。梁商擔心有很多人被冤枉,就給皇帝上奏章說:“按照《春秋》的道理,功勞要歸於主帥,治罪也隻針對首惡。一旦大的案件開啟,無辜受牽連的人太多,死囚長時間被關押,小問題也會變成大麻煩,這不利於營造和諧氣氛,也沒法讓政治平穩、教化施行啊。應該早點結案,彆再沒完沒了地抓人了。”皇帝聽了他的建議,隻給確實有罪的人定了罪。二月,皇帝打算讓梁商的小兒子虎賁中郎將梁不疑當步兵校尉。梁商趕緊上書推辭說:“不疑還是個孩子呢,一下子就處在成人擔任的職位上不合適。以前晏平仲推辭鄁殿的封地來守住自己的財富,公儀休不接受彆人送的魚來保住自己的地位。我雖然沒什麼才能,但也希望能在聖明的時代穩固自家的福祿啊!”於是皇帝就改任梁不疑為侍中、奉車都尉。

三月乙亥日,京城發生地震。

燒當羌的那離等人又造反了。夏天四月癸卯日,護羌校尉馬賢去討伐,把那離給殺了,還斬獲了一千二百多個敵人的首級。

戊午日,皇帝大赦天下。

五月戊胡日,封已故濟北惠王劉壽的兒子劉安為濟北王。

秋天八月,太原發生旱災。

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庚辰年)

春天二月戊申日,京城又地震了。

南匈奴的句龍王吾斯、車紐等人造反,進攻西河,還拉攏右賢王一起合兵圍攻美稷,把朔方、代郡的長官都殺了。夏天五月,度遼將軍馬續和中郎將梁並等人,調集邊境的軍隊以及羌人、胡人,總共兩萬多人突然出擊,把他們打敗了。可吾斯等人又重新聚集起來,攻占了不少城邑。皇帝派人去責備單於,單於本來沒參與謀反,就脫帽離開營帳,到梁並那兒去謝罪。後來梁並因為生病被召回,五原太守陳龜接替他當中郎將。陳龜覺得單於管不住手下,就逼單於和他弟弟左賢王自殺了。陳龜還想把單於的近親遷到內地的郡,這讓那些投降的人心裡又開始犯嘀咕。結果陳龜因此事被關進監獄,還被免了職。

大將軍梁商給皇帝上奏章說:“匈奴叛亂,他們自己也知道罪大惡極。走投無路的鳥和被困的野獸都知道求生,何況匈奴人丁興旺,不可能一下子消滅乾淨。現在運輸物資的耗費一天天增加,軍隊疲憊不堪,把國內的資源都拿去供應邊境,這對咱們國家可沒好處。度遼將軍馬續向來有謀略,而且管理邊境事務很長時間了,深知用兵之道。每次收到馬續的信,他的策略都和我想的一樣。應該讓馬續深挖壕溝、高築壁壘,用恩德和誠信去招降匈奴人,明確懸賞,講好條件。這樣的話,那些叛逆就能歸服,國家也就太平無事了。”皇帝聽了他的建議,下詔讓馬續去招降反叛的匈奴人。梁商又寫信給馬續等人說:“咱們國家安定太久了,都很久沒打仗了。匈奴擅長在野外集結精銳騎兵,短兵相接,當機立斷決勝,這是他們的長處,卻是咱們的短處;咱們靠強弩守衛城池,堅守營壘,等待敵人衰弱,這是咱們的長處,卻是匈奴的短處。咱們應該先發揮自己的長處,再觀察局勢變化,設置懸賞,表明隻要他們反悔投降就既往不咎,可千萬彆貪圖小功勞而壞了大局。”於是右賢王部的抑鞮等一萬三千人都到馬續那兒投降了。

己醜日是這個月的最後一天,發生了日食。

當初,那離等人被平定後,朝廷任命來機為並州刺史,劉秉為涼州刺史。來機他們天性殘暴苛刻,經常騷擾百姓、征調物資,結果且凍、傅難種的羌人就造反了,攻打金城,還聯合其他雜種羌人、胡人,大肆侵犯三輔地區,殺害當地長官。來機和劉秉都因此被召回。於是朝廷任命馬賢為征西將軍,騎都尉耿叔為副將,率領左右羽林軍、五校士以及各州郡的士兵共十萬人,駐紮在漢陽。

九月,朝廷下令讓扶風、漢陽兩地修築三百座隴道塢堡,安排士兵駐守。

辛未日,太尉王龔因為年老多病被免職。

且凍羌人進攻武都,還燒毀了隴關。

壬午日,任命太常桓焉為太尉。

匈奴句龍王吾斯等人擁立車紐為單於,東邊聯合烏桓,西邊收納羌人、胡人等幾萬人,攻破了京兆虎牙營,殺了上郡都尉和軍司馬,接著在並、涼、幽、冀四個州燒殺搶掠。朝廷隻好把西河的治所遷到離石,上郡治所遷到夏陽,朔方治所遷到五原。十二月,派匈奴中郎將張耽率領幽州、烏桓各郡的營兵攻打車紐等人,在馬邑交戰,斬殺了三千敵人,還俘虜了很多人。車紐請求投降,但吾斯還是帶著他的部下和烏桓人繼續搶劫。

當初,皇帝命令馬賢去討伐西羌,大將軍梁商覺得馬賢年紀大了,不如太中大夫宋漢合適,可皇帝沒聽他的。宋漢是宋由的兒子。馬賢到了軍中,卻一直拖延不進軍。武都太守馬融給皇帝上奏章說:“現在雜種羌人到處搶劫,應該趁他們還沒完全聯合起來,趕緊派兵深入,擊破他們的黨羽。可馬賢他們卻在各個地方停留不前。羌人、胡人老遠就能看到塵土、聽到聲音,要是他們現在逃跑躲避,繞到咱們後麵,肯定會侵犯三輔地區,給老百姓帶來大災難。我願意帶領馬賢不願意用的五千關東兵,隻要給我個部隊的名號就行,我會竭儘全力激勵士兵,身先士卒,三十天內,肯定能打敗羌人。我還聽說吳起當將軍的時候,天熱不撐傘,天冷不穿皮衣。現在馬賢在野外駐紮,帳篷裡擺滿了各種美食,還有兒子、侍妾伺候,這和古人的做法完全相反。我擔心馬賢他們隻守著一座城,說要攻打西邊,羌人卻從東邊出來了,而且他的將士們也會受不了這種待遇,肯定會出現像高克帶領的軍隊那樣潰敗反叛的情況。”安定人皇甫規也看出馬賢不操心軍事,料定他肯定會失敗,就給皇帝上書說明情況。但朝廷對他們的建議都沒采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評論

永和四年至五年的曆史,如同東漢王朝的“病情診斷書”,邊疆的全麵失控、權鬥的殘酷升級與決策層的昏聵形成共振,清晰地顯示出:這個王朝的“病灶”已從局部潰爛蔓延至全身,即便有零星的理性聲音,也難以阻擋其滑向崩潰的慣性。

權鬥的代價:從“首惡必究”到“濫捕牽連”的治理失能

永和四年正月,中常侍張逵等人因“矯詔收縛曹騰、孟賁”被誅,案件牽連弘農太守張鳳、安平相楊皓等,甚至“延及在位大臣”。這場清洗本是皇權對宦官內鬥的處置,卻險些演變為“大獄”。幸虧大將軍梁商以《春秋》“罪止首惡”為由上疏,勸皇帝“早訖章,以止逮捕之煩”,才避免無辜者被株連。梁商的妥協“功在元帥,罪止首惡”)雖有自保成分,卻也暴露了東漢司法的致命缺陷——權鬥一旦爆發,便容易突破“法治”底線,淪為“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清洗。

梁商隨後辭讓兒子梁不疑的“步兵校尉”之職,自比“晏平仲辭鄁殿”,看似“謙恭”,實則是外戚在權鬥中的生存策略。這種“以退為進”無法改變本質:外戚與宦官的矛盾已深植於權力結構,任何“緩和”都隻是暫時的,而每一次權鬥的餘波,都會消耗朝廷處理實際政務的精力,讓邊疆、民生等問題被進一步擱置。

邊疆全麵失控:從“局部叛亂”到“多線潰敗”

這兩年的邊疆局勢,堪稱東漢由“維穩”轉向“潰敗”的轉折點,匈奴、羌人、烏桓的叛亂形成“多線聯動”,徹底撕碎了邊防體係。

南匈奴的反噬:永和五年,句龍王吾斯、車紐等反叛,招誘右賢王、烏桓、羌胡等,形成數萬人的聯軍,攻破京兆虎牙營,殺上郡都尉,寇掠並、涼、幽、冀四州。朝廷被迫遷徙西河、上郡、朔方治所如西河從平定遷離石),等於放棄了原有的邊防據點。這場叛亂的擴大,與地方官的處置失當直接相關:中郎將陳龜逼迫南單於及其弟自殺,又欲遷徙其近親,徹底激化了矛盾——本“不預謀”的單於被逼反,降者“更狐疑”,印證了“以暴製暴”隻會“逼順為逆”。

羌患的燎原之勢:羌人的叛亂從“零星反抗”升級為“大規模寇掠”。且凍、傅難種羌因並州刺史來機、涼州刺史劉秉“天性虐刻”而反,攻破金城,寇掠三輔關中),甚至“燒隴關”。朝廷派馬賢率十萬人屯漢陽,卻因馬賢“稽留不進”“珍肴雜遝,兒子侍妾隨行”而錯失戰機。馬融、皇甫規先後警告:馬賢的拖延會讓羌人“侵寇三輔”,其奢靡會導致“將士不堪命”,但朝廷“皆不從”,最終使羌患成為“心腹大害”。

梁商針對匈奴叛亂的策略“深溝高壁,以恩信招降”“務先所長守城)以觀其變”)本是務實之舉,也確實招降了右賢王部萬餘人,但這種局部成效被整體的軍事無能抵消——馬賢在西線的拖遝、陳龜在北線的激進,讓“招降”的努力淪為“紙上談兵”。邊疆的全麵失控,本質是“中央決策失誤+地方官暴虐+將領無能”的疊加結果,而這三者的根源,都指向朝廷的腐敗:來機、劉秉靠關係上位,馬賢因資曆被偏袒,陳龜雖有勇卻無謀,真正有遠見的馬融、皇甫規反被忽視。

士大夫的預警與朝廷的遲鈍:理性聲音的邊緣化

這一時期,士大夫的預警如同“末世警鐘”,卻始終無法穿透權貴的壁壘。

馬融彈劾馬賢:作為武都太守,他目睹羌人叛亂的蔓延,直言馬賢“處處留滯”會讓羌人“漏出其後,侵寇三輔”,甚至主動請纓“用關東兵五千,三旬必克”,展現出軍事才能與擔當。但朝廷對其建議“不從”,反而縱容馬賢繼續屯兵不前。

皇甫規預判潰敗:安定人皇甫規僅為布衣,卻能“審其必敗”,上書揭發馬賢“不恤軍事”的弊端,卻同樣被無視。這種“草澤之見”勝過“廟堂之策”的反差,暴露了東漢選官製度的僵化——人才的升降不取決於能力,而取決於與外戚、宦官的關係。

梁商的有限清醒:作為大將軍,梁商至少意識到“虛內給外,非中國之利”,主張對匈奴“以守為攻+招降”,反對盲目用兵。他寫給馬續的信“強弩乘城,堅營固守,以待其衰,中國之所長”),準確把握了漢與匈奴的優劣對比。但他的局限在於:既不敢觸動馬賢等舊將的利益明知其老卻無法更換),也無力約束來機、劉秉等酷吏,最終隻能“以文書謀策”而無法左右戰局。

士大夫的無力,本質是“製度性失語”:他們的諫言缺乏暢通的上傳渠道,即便抵達皇帝案頭,也會被外戚、宦官的意見淹沒。馬融、皇甫規的預警越精準,越反襯出朝廷的遲鈍與腐朽。

災異與應對:從“天人感應”到“麻木不仁”

永和四年三月、五年二月的兩次京師地震,以及五年五月的日食,在“天人感應”的語境下本應引發深刻反思,但朝廷的應對僅有“赦天下”四年四月)的形式主義動作,無任何實質改革。這種“災異脫敏”現象,標誌著東漢皇權的“合法性敘事”已趨於破產——當皇帝和權貴不再相信“天譴”的威懾,當士大夫的“借災言政”失去效力,這個王朝便隻剩下“得過且過”的苟延殘喘。

結語:潰敗的加速度與無可挽回的頹勢

永和四至五年的兩年,是東漢邊疆體係全麵崩潰的起點。匈奴、羌人、烏桓的多線叛亂,並非單純的“外族入侵”,而是內部治理失敗的“外部爆發”——地方官的暴虐逼反了順民,將領的無能縱容了叛亂,朝廷的昏聵錯失了平叛時機,而這一切的背後,是外戚與宦官對權力的壟斷,是選官製度對人才的排斥。

梁商的“守成之策”、馬融的“主動出擊之請”、皇甫規的“潰敗預警”,都證明東漢並非沒有破局的智慧,卻因製度的腐朽而無法施行。當“正確的策略”被“錯誤的人”否決,當“局部的清醒”無法對抗“整體的昏聵”,東漢的滅亡便不再是“意外”,而是“曆史的必然”。永和五年的冬天,當羌人“燒隴關”、匈奴寇掠四州時,這個王朝的命運,早已寫在了漫天烽火之中。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我靠,女主怎麼有追追啊 謀春 我媽是年代文早逝原配 歡迎來到神明的遊戲 從海灣風暴開始 覺醒十倍返利,我手撕極品親戚! 主母生存指南 引誘清冷權臣後 克係末日擺攤,邪神被我喂成萌寵 亡妻回歸的方式不太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