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太守孔融,這人自視甚高,一心想著平定禍亂,可他能力一般,想法卻不切實際,到頭來啥大事也沒做成。他平時高談闊論,講些清高的道理,官府裡到處都是他這些言論,言辭倒是溫文爾雅,讀起來還挺有意思,可要是真論起做事,考察實際情況,他那些說法大多很難行得通。他就好比撒了張大網,可網眼卻特彆稀疏。剛開始接觸,他還挺能得人心,但時間一長,大家也就不太願意跟著他了。他用人也很奇特,喜歡找些與眾不同的,大多是些輕薄沒什麼真才實學的人。至於像著名的儒者鄭玄,他倒是以子孫的禮節相待,還把鄭玄家鄉的名字改成鄭公鄉。還有像左承祖、劉義遜這些清正賢俊的人,他也就是把人家安排在身邊,卻不跟人家討論政事,還說:“這些人有民望,可不能失去他們!”黃巾軍來攻打,孔融戰敗,逃到都昌堅守。當時袁紹、曹操、公孫瓚勢力相連,孔融這邊兵力弱小,糧食又少,孤立在一個角落裡,和外界都沒什麼聯係。左承祖勸孔融,說應該找個強大的勢力依靠,孔融不聽,還把左承祖殺了,劉義遜見狀也離開了。青州刺史袁譚攻打孔融,從春天打到夏天,孔融的戰士最後隻剩下幾百人,亂箭像雨點一樣射過來,可孔融還靠著幾案讀書,跟沒事兒人一樣談笑風生。到了夜裡,城被攻破,孔融逃到東山,他的妻子兒女都被袁譚俘虜了。曹操和孔融以前就有交情,就征召他來擔任將作大匠。袁譚剛到青州的時候,他的地盤從黃河往西,不過就是平原那一塊兒。後來袁譚向北趕走田楷,向東打敗孔融,威望和恩德都很顯著。但在這之後,他開始信任一群小人,肆意地追求奢侈淫樂,聲望也就逐漸衰落了。
從漢靈帝中平年以來,天下大亂,百姓都不種地了。各路軍隊紛紛興起,可大多都缺糧,沒有長遠的打算。餓了就去搶老百姓的,吃飽了就把剩下的糧食扔了。軍隊動不動就人心渙散,四處流離,還沒等敵人打過來就自己垮掉的,多得數都數不過來。袁紹在河北的時候,他的士兵靠吃桑椹維持生計。袁術在江淮地區,隻能靠吃蚌蛤度日,老百姓甚至出現人吃人的慘狀,整個州郡一片蕭條。羽林監棗祗建議實行屯田製,曹操采納了他的建議,任命棗祗為屯田都尉,騎都尉任峻為典農中郎將。在許縣招募百姓屯田,收獲了上百萬斛糧食。從這以後,各州郡都設置了田官,到處都積攢了糧食,倉庫都裝得滿滿的。所以曹操四處征戰的時候,不用擔心運糧的麻煩,這才能兼並各路諸侯。國家軍事上能有這麼充足的物資,是從棗祗開始,靠任峻完成的。
袁術害怕呂布對自己不利,就想給兒子向呂布女兒求婚,呂布又答應了。之後,袁術派將領紀靈等人率領三萬步兵和騎兵去攻打劉備,劉備就向呂布求救。呂布的將領們對呂布說:“將軍您一直想殺劉備,這次可以借袁術的手除掉他。”呂布說:“那可不行。要是袁術打敗了劉備,就會和北麵泰山一帶的將領聯合起來,到時候我就被袁術包圍了,所以不得不救劉備。”說完就帶著一千多步兵和騎兵趕緊去救劉備。紀靈等人聽說呂布來了,都收兵不敢輕舉妄動。呂布把軍隊駐紮在沛城西南,派手下人去請紀靈等人,紀靈等人也請呂布過去,呂布就去了,還和劉備一起吃飯。呂布對紀靈等人說:“玄德劉備字玄德)是我兄弟,他被你們困住了,所以我來救他。我這人不喜歡大家爭鬥,就喜歡給大家化解矛盾。”說完就讓軍候在營門立起一支戟,呂布拉弓,回頭對眾人說:“大家看我射戟上的小支,如果射中了,你們就各自收兵,如果沒射中,你們再留下來決鬥。”說完一箭射出去,正好射中戟的小支。紀靈等人都驚呆了,說:“將軍真是有天威啊!”第二天,大家又歡聚一堂,然後各自撤兵。劉備後來又召集了一萬多人的軍隊,呂布很忌憚他,就親自出兵攻打劉備。劉備戰敗逃走,投奔曹操,曹操對他很好,讓他擔任豫州牧。有人對曹操說:“劉備有英雄的誌向,現在不趁早想辦法,以後肯定是個禍患。”曹操就問郭嘉,郭嘉說:“是有這種可能。但是您發動義兵,是為百姓除暴,一直靠真誠和信譽來招攬天下豪傑,就這樣還怕人家不來呢。現在劉備有英雄的名聲,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您,您要是害了他,就會落下個害賢的名聲。這樣一來,有智謀的人就會懷疑您,重新選擇主公,那您還能和誰一起平定天下呢!為了除掉一個人的禍患,卻讓天下人失望,這關乎安危的關鍵,您可得想清楚啊。”曹操笑著說:“你說得太對了!”於是給劉備增加兵力,提供糧食,讓他往東到沛城,收攏散兵,去對付呂布。
當初,劉備在豫州的時候,舉薦陳郡的袁渙為茂才。後來袁渙被呂布留住,呂布想讓袁渙寫信辱罵劉備,袁渙不同意,呂布再三強迫他,袁渙還是不答應。呂布大怒,拿著兵器威脅袁渙說:“寫就能活,不寫就得死!”袁渙臉色不變,笑著回答說:“我隻聽說過用德行可以羞辱彆人,沒聽說過靠罵人能羞辱人的。假如劉備本來就是個君子,那他不會因為將軍您的話而感到羞恥;假如他真是個小人,那他會照著您的意思回罵,這樣受辱的就是您而不是他了。而且我以前侍奉劉將軍,就像現在侍奉將軍您一樣,如果我哪天離開這兒,又來罵您,這樣行嗎?”呂布聽了,覺得很慚愧,就不再強迫他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張濟從關中帶兵進入荊州地界,攻打穰城的時候,被流箭射中死了。荊州的官員們都來祝賀,劉表卻說:“張濟是因為走投無路才來的,我們作為主人卻沒能以禮相待,以至於雙方交戰,這可不是我的本意,我隻接受吊唁,不接受祝賀。”說完就派人去接納張濟的部下,那些人聽說後很高興,都一心歸附劉表。張濟的侄子、建忠將軍張繡接替張濟統領他的部隊,駐紮在宛城。當初,皇帝離開長安後,宣威將軍賈詡上交印綬,去華陰投靠段煨。賈詡向來有名,段煨軍中的人都很仰慕他,段煨對他的禮遇也很周到。但賈詡卻暗中打算歸附張繡,有人就問他:“段煨對您這麼好,您離開後能去哪兒呢?”賈詡說:“段煨生性多疑,已經有點猜忌我了,雖然現在對我禮遇優厚,但這種情況不會長久,早晚會對我不利。我離開他肯定會高興,還希望我在外麵結交強大的外援,這樣他一定會好好對待我的妻子兒女;張繡那邊沒有出謀劃策的人,也希望得到我,這樣我家裡人和我自己肯定都能保全。”於是賈詡就去了張繡那兒,張繡對他行子孫的禮節,段煨果然也好好照顧賈詡的家人。賈詡勸說張繡歸附劉表,張繡聽從了他的建議。賈詡去見劉表,劉表用賓客的禮節招待他。賈詡卻私下說:“劉表啊,太平盛世裡他是三公的料子,可他看不清局勢變化,生性多疑又沒決斷,成不了大事!”劉表這人愛護百姓,招攬人才,安安穩穩地自保,他轄區內沒什麼戰亂,從關西、兗州、豫州來歸附他的學士有上千人。劉表就建立學校,講解儒家經典,還讓原來的雅樂郎、河南人杜夔製作雅樂。雅樂製成後,劉表想在廳堂觀看演奏,杜夔說:“現在將軍您又不是天子,在廳堂演奏雅樂,恐怕不合適吧!”劉表這才作罷。
平原的禰衡,年輕的時候就很有才華,能言善辯,但他脾氣暴躁,為人剛直傲慢。孔融把他推薦給曹操,禰衡卻辱罵曹操,曹操很生氣,對孔融說:“禰衡這個小子,我殺他就跟捏死隻麻雀、老鼠一樣容易。但這小子一直有點虛名,要是我殺了他,遠近的人會覺得我容不下他。”於是就把禰衡送給劉表,劉表對他以禮相待,奉為上賓。禰衡整天把劉表的好話掛在嘴邊,但卻喜歡批評劉表身邊的人,劉表身邊的人就趁機詆毀他,說:“禰衡說將軍您的仁德,連西伯侯都比不上,隻是覺得您做事不夠果斷,最終成不了大事,就是因為這個。”這話其實說的是劉表的短處,但並不是禰衡說的。劉表聽了很生氣,因為江夏太守黃祖性子急,就把禰衡送給了黃祖,黃祖一開始也對禰衡很好。後來禰衡當眾羞辱黃祖,黃祖一氣之下就把他殺了。
評論
這段史料如一幅濃縮的漢末亂世畫卷,勾勒出群雄逐鹿中的眾生相,更暗藏著亂世生存的底層邏輯——格局決定命運,務實成就基業。從孔融的理想主義破產到曹操的屯田興邦,從呂布的短視博弈到劉表的守成困局,曆史的細節中處處可見性格與選擇對個人及時代走向的深刻影響。
理想主義的悲歌:孔融的才疏意廣與時代錯位
北海太守孔融的形象,堪稱漢末士大夫階層理想主義破產的典型。他懷揣“靖難”之誌,卻陷入“才疏意廣”的困境。其“高談清教”雖辭氣優雅,卻“難可悉行”,這種脫離實際的空談在亂世中注定淪為泡影。他任人唯親卻不任人唯賢,將名儒鄭玄供為“民望”擺設,對左承祖等務實之士的忠言置若罔聞甚至痛下殺手,最終在孤立無援中敗於袁譚。城破之際“隱幾讀書,談笑自若”的從容,與其說是名士風骨,不如說是對現實的逃避——在生存優先的亂世,脫離現實的清高不過是自取滅亡的枷鎖。
孔融的悲劇折射出漢末士族的普遍困境:他們背負著道德優越感,卻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執著於虛名禮教,卻不懂審時度勢。當黃巾來寇、袁譚來攻時,空談無法抵禦兵戈,清談不能填飽饑腹,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巨大鴻溝,最終將這位“建安七子”之首推向了失敗的深淵。
務實者的崛起:曹操屯田與亂世生存法則
與孔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曹操集團的務實選擇。中平以來的亂世,“諸軍並起,率乏糧穀”,袁紹軍“仰食桑椹”,袁術軍“取給蒲蠃”,甚至出現“民多相食”的慘狀。糧食危機成為各路諸侯的致命短板,而曹操采納棗祗的屯田建議,正是抓住了亂世生存的核心命脈。
“募民屯田許下,得穀百萬斛”的舉措,看似簡單卻意義深遠:它將流民轉化為生產力量,將戰爭破壞的土地重新利用,使“所在積穀,倉廩皆滿”。這不僅解決了軍隊的糧食問題,更讓曹操“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為其兼並群雄奠定了物質基礎。屯田製的成功,本質是將軍事需求與經濟生產相結合的製度創新,體現了曹操集團“兵農合一”的務實智慧。棗祗提出構想、任峻推行落實,曹操決策支持,這種“君臣相得”的協作模式,恰是曹操能在群雄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夾縫中的博弈:呂布、劉備與諸侯製衡的邏輯
呂布“轅門射戟”的典故,生動展現了亂世中弱肉強食的生存博弈。當袁術派紀靈攻劉備時,呂布諸將主張“假手於術”,但呂布清醒認識到“術若破備,則北連泰山諸將,吾為在術圍中”,這種對地緣政治的精準判斷,使其做出了“不得不救”的選擇。“射戟小支”的戲劇性舉動,既避免了直接衝突,又展現了武力威懾,堪稱夾縫中求生存的經典操作。
但呂布的短視也隨之顯現:當劉備“合兵得萬餘人”時,他因“惡之”而主動攻備,將潛在盟友推向曹操陣營。這種隻看眼前利益、缺乏長遠規劃的性格,最終導致其眾叛親離。而劉備在敗走投曹後,曹操不聽“早圖之”的建議,采納郭嘉“推誠杖信以招俊傑”的主張,體現了曹操在用人上的格局——亂世爭雄不僅是武力比拚,更是人心向背的較量,殺劉備易,失天下智士之心難,這種權衡彰顯了曹操的政治遠見。
忠義與智慧:袁渙拒罵與亂世中的人格堅守
袁渙拒絕為呂布作書罵劉備的情節,在刀光劍影的亂世中閃耀著人性光輝。麵對呂布“為之則生,不為則死”的威脅,袁渙從容回應:“唯德可以辱人,不聞以罵”,既點明了道德羞辱的本質,又以“他日之事劉將軍,猶今日之事將軍”的類比,讓呂布無地自容。這種“威武不能屈”的氣節,在亂世中尤為可貴。
袁渙的智慧在於:他不直接對抗呂布的權威,而是從邏輯上解構“罵辱”的意義——罵君子則對方不恥,罵小人則自取其辱,最終“辱在此不在於彼”。這種既堅守原則又靈活應變的處世方式,展現了儒家士大夫在亂世中的生存智慧:即便身處強權之下,仍能以理服人,以義立身。
守成者的困局:劉表、賈詡與荊州的興衰伏筆
劉表在荊州的經營與局限,預示著割據勢力的最終命運。他“愛民養士,從容自保”,使關西、兗豫學士“歸之者以千數”,建立學校、講明經術,在亂世中營造了一方相對安定的天地。但賈詡評價他“不見事變,多疑無決,無能為也”,精準點出了其致命缺陷——守成有餘,開拓不足;務虛有餘,務實不足。
劉表拒絕在庭中演奏雅樂的細節,雖顯其知禮,卻也暴露其缺乏進取之心。當張濟來攻身死時,他“受吊不受賀”的舉動贏得人心,但麵對北方群雄爭霸的大局,他始終“從容自保”,錯失了逐鹿中原的機遇。這種“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狀態,使其雖坐擁荊州富庶之地,最終仍難逃被兼並的命運。而賈詡“棄煨歸繡”的選擇,則展現了頂級謀士的洞察力——他看透段煨“多疑”的本性,預見張繡“無謀主”的需求,最終實現“家與身必俱全”,這種審時度勢的智慧,恰是亂世中保全自身的關鍵。
狂士的悲劇:禰衡之死與性格決定命運的鐵律
禰衡的遭遇,是性格悲劇的典型注腳。他“少有才辨,而尚氣剛傲”,罵辱曹操、非議劉表左右,最終死於黃祖之手。曹操“送與劉表”、劉表“送與黃祖”的操作,看似是“借刀殺人”,實則是狂士在亂世中缺乏自我約束的必然結果。
禰衡的悲劇不在於才華不足,而在於不懂“良禽擇木而棲”的處世之道。在群雄逐鹿的時代,才華需與情商匹配,鋒芒需用智慧包裹。他將恃才傲物當作名士風骨,將辱罵他人視為個性表達,最終在權力的刀刃下粉身碎骨。這一結局警示後人:亂世之中,才華是雙刃劍,唯有懂得收斂鋒芒、審時度勢者,方能善始善終。
結語:亂世中的生存啟示錄
這段史料勾勒出漢末亂世的眾生相:有孔融式的理想主義者,在現實麵前頭破血流;有曹操式的務實主義者,以製度創新奠定基業;有呂布式的投機主義者,在利益博弈中搖擺不定;有劉表式的守成主義者,在安逸中錯失機遇;有賈詡式的智慧謀士,以洞察人心保全自身;有禰衡式的狂放之士,因性格缺陷走向毀滅。
曆史的啟示往往樸素而深刻:亂世生存的核心,在於看清形勢、務實變通、堅守底線、審時度勢。無論是個人選擇還是集團決策,脫離現實的理想終將破滅,缺乏遠見的投機難以持久,唯有將理想與務實結合、才華與情商並重者,方能在時代洪流中站穩腳跟。這或許就是這段曆史留給我們的最珍貴的智慧。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