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從江陵打算順著長江東下。諸葛亮對劉備說:“情況太緊急啦,請讓我奉命去向孫將軍求救。”於是就和魯肅一起去見孫權。
諸葛亮在柴桑見到孫權,勸孫權說:“天下大亂以來,將軍您在江東起兵,劉豫州劉備)在漢水以南招集人馬,和曹操一起爭奪天下。如今曹操已經平定了北方的大亂,基本上大局已定,接著又攻破荊州,這下他威名震動天下。劉豫州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才逃到這兒。希望將軍您估量一下自己的實力,看看怎麼應對。要是您能用江東的兵力和曹操抗衡,那就不如早點和他決裂;要是不能,為啥不放下武器,向北投降曹操呢!現在將軍您表麵上說著服從曹操,心裡卻猶豫不決,事情這麼緊急還不做決斷,大禍很快就要臨頭啦。”
孫權說:“要是真像你說的,那劉豫州為啥不乾脆投降曹操呢!”諸葛亮說:“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個壯士,都能堅守道義,不受屈辱;何況劉豫州是皇室後裔,英才蓋世,大家都仰慕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就算事情最後沒成功,那也是天意,他怎麼可能甘心屈從曹操呢!”
孫權一下子激動起來,說:“我不能把整個江東和十萬將士拱手讓人,受彆人控製。我主意已定!除了劉豫州,沒人能和我一起抵擋曹操;可劉豫州剛吃了敗仗,他能扛得住曹操嗎?”
諸葛亮說:“劉豫州的軍隊雖然在長阪坡戰敗,但現在逃回來的士兵加上關羽的一萬精銳水軍,再加上劉琦集合江夏的戰士,也不少於一萬人。曹操的部隊遠道而來,疲憊不堪,聽說為了追劉豫州,他的輕騎兵一天一夜跑了三百多裡,這就是所謂‘強弩射出的箭,到最後連薄綢子都穿不透’的情況啊。所以《兵法》裡很忌諱這樣,說‘這樣做一定會折損上將軍’。而且北方人不熟悉水戰;還有,荊州百姓歸附曹操,隻是被形勢逼的,心裡並不服氣。現在將軍您要是能派猛將統領幾萬大軍,和劉豫州齊心協力,一定能打敗曹操的軍隊。曹操的軍隊一敗,肯定會往北撤退;這樣一來,荊州和東吳的勢力就變強了,三足鼎立的形勢也就形成了。成敗的關鍵,就在今天!”孫權聽了特彆高興,就和手下人商量這事。
這時候,曹操給孫權送來一封信,信上說:“最近我奉天子命令討伐有罪之人,大軍南下,劉琮就投降了。現在我訓練了八十萬水軍,正打算和將軍您在東吳一起打獵實則威脅開戰)。”孫權把信給手下人看,大家都嚇得臉色大變。
長史張昭等人說:“曹操就像豺狼猛虎,他挾持天子,征討四方,動不動就拿朝廷當借口;現在要是抗拒他,從道理上更說不過去。而且將軍您能用來抵抗曹操的,主要就是長江天險。現在曹操拿下荊州,完全占據了那裡,劉表訓練的水軍,光是大型戰船就有上千艘,曹操把這些戰船都沿江擺開,再加上步兵,水陸一起進攻,這樣長江天險就和咱們共有了,而且雙方勢力強弱懸殊,沒法比啊。我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投降曹操。”
隻有魯肅沒說話。孫權起身去上廁所,魯肅追出去到屋簷下。孫權知道他的意思,拉著魯肅的手問:“你想說啥?”魯肅說:“我剛才看大家的議論,他們就是想害將軍您,根本不值得和他們商量大事。現在我魯肅可以投降曹操,可將軍您不行啊。為啥這麼說呢?我投降曹操,曹操會把我送回老家,品評我的名位,最差也能當個小官,坐著牛車,帶著幾個隨從,和文人雅士交往,慢慢升官,當個州郡的官員還是沒問題的。將軍您要是投降曹操,您覺得能有啥好結果呢?希望您早點定下大計,彆聽他們的!”
孫權歎息著說:“他們這些人的看法,太讓我失望了。現在你說的大計,正和我想的一樣。”
當時周瑜奉命到了番陽,魯肅勸孫權把周瑜召回來。周瑜回來後,對孫權說:“曹操雖然名義上是漢朝丞相,實際上就是個漢賊。將軍您憑借非凡的武力和雄才大略,又靠著父兄打下的基業,割據江東,土地方圓幾千裡,兵精糧足,英雄們都願意為您效力,您本就該縱橫天下,為漢朝除去奸賊;何況曹操這是自己來送死,怎麼能投降他呢?請讓我給將軍分析一下:現在北方還沒完全平定,馬超、韓遂還在關西,是曹操的後患;曹操放棄擅長的騎兵,非要依靠水軍和咱們江東爭勝負;現在又趕上嚴寒,戰馬沒有草料;還驅使北方士兵長途跋涉到江南水鄉,他們不服水土,肯定會生病。這幾點都是用兵的大忌,可曹操全都不顧忌地做了。將軍抓住曹操,就在今天了。我請求帶領幾萬精兵,進駐夏口,保證為將軍打敗曹操!”
孫權說:“曹操這老賊早就想廢掉漢朝自己稱帝了,隻不過忌憚袁紹、袁術、呂布、劉表和我罷了;現在那幾個英雄都被消滅,隻剩我還在。我和曹操勢不兩立,你說該打,和我的想法太契合了,這是老天把你送到我身邊啊。”說著就拔刀砍向麵前的奏案,說:“各位將領官吏,誰要是再敢說應該投降曹操,就和這奏案一樣!”於是就散會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天夜裡,周瑜又去見孫權,說:“大家隻看到曹操信上說有水陸八十萬大軍,就都害怕了,也不考慮真假,就提出投降的建議,這太沒道理了。現在按實際情況來分析:他帶來的北方士兵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早就疲憊不堪;收編劉表的部隊最多也就七八萬,這些人還心裡搖擺不定。用疲憊生病的士兵,指揮心存疑慮的降兵,人數雖然多,可沒什麼可怕的。我隻要五萬精兵,就足夠製服他,希望將軍彆擔心!”
孫權拍著周瑜的背說:“公瑾,你說到這份上,太合我心意了。子布張昭字子布)、元表應劭字元表)這些人,都隻顧著老婆孩子,懷著私心,太讓我失望了;隻有你和子敬魯肅字子敬)和我想法一樣,這是老天派你們倆來幫我啊。五萬兵力一時半會湊不齊,我已經選了三萬人,戰船、糧草、作戰裝備都準備好了。你和子敬、程公程普)就先出發,我會繼續調派軍隊,多運糧草,做你們的後援。你要是能搞定,那就果斷出擊;萬一遇到不順,就回來找我,我親自和曹操決一死戰。”於是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帶領軍隊和劉備一起合力迎戰曹操;任命魯肅為讚軍校尉,協助謀劃作戰策略。
評論
這段文字生動還原了赤壁之戰前夕孫劉聯盟的醞釀過程,展現了亂世中各方勢力的戰略博弈與人性抉擇。在曹操大軍壓境的生死關頭,諸葛亮的雄辯、孫權的決斷、魯肅的清醒共同推動了曆史走向,其中蘊含的政治智慧與戰略思維至今仍具啟示意義。
危機下的外交突圍:諸葛亮的談判藝術
諸葛亮的柴桑之行堪稱古代外交的經典案例。他精準把握了孫權的心理,采用"激將法"與"利弊分析法"雙管齊下的策略。開篇即點破局勢的緊迫性,將孫權置於"抗曹"與"降曹"的二元選擇中,逼迫其直麵核心矛盾。當孫權以"劉豫州何不事之"反詰時,諸葛亮以田橫守義的典故抬高劉備身價,既維護了己方尊嚴,又刺激了孫權的自尊心——連田橫這樣的壯士都不屑屈服,何況割據江東的一方諸侯?
更精妙的是諸葛亮的實力分析環節。他沒有空喊抗曹口號,而是客觀拆解雙方實力對比:劉備雖敗仍有兩萬精銳,曹操看似強大卻暗藏三大隱患——遠來疲敝的"強弩之末"效應、北方士兵不習水戰的兵種劣勢、荊州百姓的被迫歸附而非真心臣服。這種基於事實的理性分析,既打消了孫權對劉備實力的疑慮,又為抗曹提供了可行性論證。最終提出的"鼎足之形"構想,更給孫權描繪了聯盟成功後的戰略藍圖,完成了從"危機應對"到"機遇把握"的認知升級。
江東集團的內部博弈:投降派與主戰派的較量
曹操的戰書如同一顆炸彈,在江東集團內部引發劇烈震蕩。張昭等人的投降論調看似有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長江天險已不複存在的地理劣勢、雙方兵力的懸殊差距,這些現實因素構成了"迎操"論的支撐。但魯肅的反駁直擊要害:普通人降曹尚可保全功名,而作為江東之主的孫權,一旦投降必將"受製於人",失去所有政治資本。這種"身份差異論"精準點破了不同立場者的利益考量,也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
這場內部爭論揭示了政治決策的複雜性:張昭等人的主張並非單純的懦弱,而是基於現實利益的保守選擇;魯肅的清醒則在於他超越了個人得失,從集團根本利益出發思考問題。孫權"拔刀斫案"的舉動,既是對投降派的否定,更是對自身政治命運的決斷——在亂世中,"受製於人"意味著喪失一切,這是所有雄主都無法容忍的底線。
戰略決斷的關鍵要素:理性分析與勇氣擔當
孫權的決策過程展現了優秀領導者的必備素質:在壓力下保持清醒,在爭議中堅持主見。他沒有被曹操"八十萬眾"的虛張聲勢嚇倒,而是通過多方求證尋找真相。周瑜的及時回歸更起到了關鍵作用,這位軍事統帥以專業視角戳破了曹操的兵力謊言——十五六萬北方疲兵加七八萬狐疑降卒,這樣的軍隊"甚未足畏"。這種對敵軍虛實的精準判斷,徹底打消了孫權的最後顧慮。
從決策心理學角度看,孫權的決斷經曆了"壓力衝擊—內部爭論—關鍵信息輸入—決心確立"的完整過程。他既重視魯肅、周瑜等核心謀士的意見,又保持著最終決策權的掌控;既看到了曹操的強大表象,也洞察了其內在弱點。這種兼具理性與勇氣的決策品質,使其在曆史轉折點上做出了改變天下格局的選擇。
聯盟成立的曆史啟示:危機中的破局之道
孫劉聯盟的醞釀過程蘊含著深刻的戰略智慧:在絕對實力差距麵前,弱者的生存之道在於發現並利用強者的弱點,通過聯盟實現力量重組。曹操的軍事優勢並非不可撼動,其遠程奔襲造成的疲敝、兵種適配性的缺陷、統治基礎的不穩,都是可以利用的戰略空隙。而孫權與劉備的聯盟,正是將這些分散的"空隙"轉化為了聯合抗曹的"勝機"。
這段曆史也揭示了政治聯盟的本質:利益共識是基礎,戰略互信是關鍵。諸葛亮強調的"協規同力"、孫權承諾的"續發人眾為後援",都體現了聯盟雙方的利益綁定與責任共擔。在亂世競爭中,沒有永恒的敵人,隻有永恒的利益——當曹操的威脅成為雙方的最大公約數時,原本相互猜忌的勢力便能形成牢固的攻守同盟。
赤壁之戰的序幕在此拉開,而這段謀略交鋒已注定了這場戰役的深遠意義:它不僅是軍事上的勝負較量,更是戰略思維與政治智慧的終極考驗。在危機麵前,逃避者看到的是絕境,而智者看到的卻是破局的機遇——這正是這段曆史留給後人最寶貴的啟示。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