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戊戌年)
春天,正月,吉邈等人帶著一千多手下,在夜裡攻打王必,火燒他的營門,還射中了王必的肩膀,王必的帳下督扶著他逃到南城。天亮的時候,吉邈等人的隊伍潰散,王必和潁川典農中郎將嚴匡一起出兵討伐,斬殺了吉邈等人。
三月,東方出現了彗星。
曹洪準備攻打吳蘭,張飛駐軍在固山,放話要截斷曹軍後路,這讓曹洪這邊眾人的討論產生了疑慮。騎都尉曹休說:“敵人要是真打算斷咱們後路,就該悄悄設伏行軍。現在卻先大張聲勢,很明顯他們做不到。咱們應該趁他們還沒集結好,趕緊攻打吳蘭。吳蘭一破,張飛自然就會退兵。”曹洪聽從了曹休的建議,進軍攻打,打敗了吳蘭,並將其斬殺。三月,張飛和馬超退兵。曹休是魏王曹操同族兄弟的兒子。
夏天,四月,代郡、上穀的烏桓族首領無臣氐等人造反。在這之前,魏王曹操把代郡太守裴潛召回,任命為丞相理曹掾。曹操稱讚裴潛治理代郡的功績,裴潛卻說:“我對百姓雖然寬厚,但對那些胡人比較嚴厲。現在接替我的人肯定覺得我治理太嚴,從而對胡人采取寬惠的政策。那些胡人向來驕橫放縱,過於寬厚他們就會鬆懈;鬆懈之後,又要用法律去約束他們,這就會引發他們的怨恨和反叛。從形勢上看,代郡肯定會再次叛亂。”曹操聽後,很後悔這麼快就把裴潛調回來了。果然,幾十天後,三個單於反叛的消息就傳來了。曹操讓他的兒子鄢陵侯曹彰暫任驍騎將軍,去討伐叛軍。曹彰年少時就擅長射箭駕車,體力過人。曹操告誡曹彰說:“在家我們是父子,接受任務後就是君臣,一舉一動都要按王法行事,你一定要記住!”
劉備駐軍在陽平關,夏侯淵、張合、徐晃等人在這裡和他對峙。劉備派將領陳式等人去截斷馬鳴閣道,被徐晃打敗。張合駐軍在廣石,劉備攻打他但沒能攻克,就趕緊寫信回益州調兵。諸葛亮就這件事詢問犍為從事楊洪,楊洪說:“漢中是益州的咽喉,關乎益州的存亡。要是沒了漢中,也就沒了蜀地,這是家門口的大禍啊,發兵救援還有什麼可猶豫的!”當時法正跟隨劉備北征,諸葛亮於是上表讓楊洪兼任蜀郡太守;楊洪把各項事務都處理得很好,之後就正式任命他為蜀郡太守。當初,犍為太守李嚴征召楊洪為功曹,李嚴還沒離開犍為,楊洪就已經當上蜀郡太守了;楊洪又舉薦門下書佐何祗,說他有才能謀略,楊洪還在蜀郡任職時,何祗就已經當上廣漢太守了。因此,蜀地的人都很佩服諸葛亮能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才能。
秋天,七月,魏王曹操親自率軍攻打劉備;九月,曹操到達長安。
曹彰攻打代郡的烏桓,親自上陣拚殺,鎧甲上中了好幾箭,但他鬥誌更加昂揚。他乘勝追擊,一直追到桑乾河以北,把烏桓打得大敗,斬殺和俘虜的敵人數以千計。當時鮮卑族首領軻比能帶著幾萬騎兵在一旁觀望雙方強弱,看到曹彰奮力作戰,所到之處敵人都被擊破,就請求歸降,北方就此全部平定。
南陽的官吏和百姓被徭役折磨得苦不堪言。冬天,十月,宛城的守將侯音造反。南陽太守東裡袞和功曹應餘突圍逃了出來;侯音派騎兵追擊,箭如雨下,應餘用身體護住東裡袞,身上受了七處傷後死去,侯音的騎兵抓住東裡袞帶回城中。當時征南將軍曹仁駐軍在樊城,鎮守荊州,魏王曹操命令曹仁回去討伐侯音。功曹宗子卿勸說侯音:“您順應民心,發動大事,遠近的人無不響應。但抓住太守,有悖道義又沒好處,為什麼不把他放了呢?”侯音聽從了他的建議。宗子卿趁夜越城而出,與太守召集剩餘百姓包圍侯音,恰好曹仁的軍隊趕到,一起發起攻擊。
評論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是三國紛爭中波瀾迭起的一年,這一年裡,各方勢力的交鋒不僅展現了軍事謀略的碰撞,更暗藏著治理智慧的較量。從朝堂到戰場,從內政到邊患,每一個事件都折射出亂世中生存與發展的殘酷邏輯。
年初的吉邈叛亂雖規模不大,卻揭示了曹魏內部暗流湧動的政治危機。王必遇襲事件表明,即便在曹操勢力看似穩固的區域,仍有反對力量伺機而動,這場短暫的叛亂雖被迅速平定,但也為曹魏的統治敲響了警鐘——權力的鞏固需要持續的警惕與治理。
三月的軍事交鋒中,曹休的決斷成為扭轉戰局的關鍵。麵對張飛“聲言斷後”的疑兵之計,曹休透過表象直擊本質,指出敵軍“先張聲勢”的破綻,主張速攻吳蘭。這一決策不僅體現了優秀將領對戰場態勢的敏銳洞察力,更印證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的軍事哲理。曹洪采納其建議後迅速擊破吳蘭,迫使張飛、馬超撤退,充分說明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果斷的判斷力往往比兵力優勢更具決定性作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代郡烏桓的叛亂則深刻反映了邊疆治理的複雜性。裴潛離任前的預警精準預見了政策搖擺可能引發的危機,他提出的“寬於百姓而峻於諸胡”的治理理念,揭示了邊疆民族治理中剛柔平衡的重要性。曹操因急於調回裴潛而導致叛亂再起,這一教訓警示後世:邊疆政策的連續性與穩定性,遠比短期的人事調整更為重要。曹彰平定叛亂的過程中,身先士卒、帶傷奮戰的勇猛表現,既展現了曹魏宗室子弟的軍事素養,也體現了曹操“動以王法從事”的治軍理念在實戰中的落實。
劉備與夏侯淵的陽平關對峙,成為檢驗蜀漢內政效率的試金石。楊洪“若無漢中,則無蜀矣”的論斷,精準點出漢中對於益州的戰略價值,這種清醒的戰略認知為蜀漢決策提供了關鍵依據。諸葛亮在緊急情況下的人事調配尤為值得稱道,他破格提拔楊洪、何祗等人才,展現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智慧。西土百姓對諸葛亮“能儘時人之器用”的信服,不僅源於其識人善任的能力,更體現了蜀漢政權在危機時刻高效的行政運轉體係。
曹操親赴長安督戰與曹仁征討侯音叛亂,則從側麵反映了曹魏多線作戰的戰略壓力。侯音叛亂因徭役繁重而起,說明長期的戰爭消耗已對曹魏統治區的民生造成影響,這也為後來的社會動蕩埋下伏筆。曹仁平叛過程中,功曹應餘以身護主的忠義之舉與宗子卿的臨機應變,共同構成了亂世中人性的多麵圖景。
縱觀建安二十三年的曆史事件,無論是軍事交鋒中的謀略比拚,還是內政治理中的經驗教訓,都凸顯了三國時期人才、戰略與治理能力對政權興衰的決定性影響。這些曆史片段不僅記錄了具體的戰爭與政策,更蘊含著關於決策藝術、人才任用與邊疆治理的深刻智慧,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曆史鏡鑒。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