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邵陵厲公下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443章 邵陵厲公下(1 / 1)

魏紀八,從公元253年癸酉年)到公元255年乙亥年),共三年。

嘉平五年公元253年,癸酉年)

春天正月初一,蜀漢的大將軍費禕在漢壽和各位將領大聚會,郭修也在場。費禕喝酒喝得太嗨,醉得不行,郭修趁機起身把費禕給刺殺了。費禕這人天性對誰都好,對人沒啥防備。之前越巂太守張嶷就寫信提醒過他:“以前岑彭帶兵,來歙持節辦事,結果都被刺客給害了。現在您地位高、權力大,對新歸附的人信任過頭啦,得吸取以前的教訓,稍微留個心眼。”但費禕沒當回事,所以就遭了這禍事。

魏國這邊下詔追封郭修為長樂鄉侯,還讓他兒子繼承爵位。

王昶和毋丘儉聽說東邊的軍隊吃了敗仗,就各自燒了營地趕緊撤。朝廷大臣們商量著要把這些將領貶職,大將軍司馬師卻說:“我沒聽諸葛誕字公休)的,才搞成這樣,這是我的錯,將領們有啥錯!”就把他們都赦免了。司馬師的弟弟安東將軍司馬昭當時是監軍,就隻削了司馬昭的爵位。然後任命諸葛誕為鎮南將軍,都督豫州;毋丘儉為鎮東將軍,都督揚州。

這一年,雍州刺史陳泰請求讓並州一起合力去討伐胡人,司馬師同意了。可軍隊還沒集合好呢,雁門和新興這倆郡的胡人因為要被派去老遠的地方服役,嚇得直接造反了。司馬師又跟朝廷官員們道歉說:“這是我的錯,不怪陳泰雍州刺史)!”大家聽了,又慚愧又覺得他這人還行。

習鑿齒評論說:司馬大將軍把兩次失敗都攬到自己身上,這麼一來,過錯沒了,事業反而越來越順,這可太有智慧了。要是怕擔失敗的責任,把過錯都推給彆人,隻說自己的功勞,隱瞞失敗,那上下就會離心,不管是有本事的還是一般人都得散夥,那就大錯特錯了!當領導的要是明白這個道理來治理國家,就算做事有點失誤,但名聲能傳開,軍事上暫時受挫最後也能贏,就算失敗一百次都沒關係,何況就兩次呢!

光祿大夫張緝跟司馬師說:“諸葛恪雖然打了勝仗,但他離被殺不遠了。”司馬師問:“為啥啊?”張緝說:“他威風都把君主壓下去了,功勞全國第一,這種人能有好下場嗎!”

二月,吳國軍隊從東興撤回來。朝廷給太傅諸葛恪進封陽都侯,還讓他管荊州、揚州,都督中外各種軍事。這下諸葛恪就有點飄了,覺得敵人沒啥了不起,又想出兵。大臣們都覺得老出兵,士兵們累得夠嗆,就一起勸諸葛恪彆去,可諸葛恪根本不聽。中散大夫蔣延堅持勸,諸葛恪直接讓人把他架出去了。之後諸葛恪還寫了篇文章給大家看,說:“倆敵對國家,都想滅了對方,就跟仇人想弄死對方一樣。有仇還留著不解決,這禍不是自己攤上就是後代遭殃,不能不往長遠考慮啊。以前秦國就占了關西那點地,都能把六國給吞並了。現在魏國跟以前秦國比,地盤大好幾倍;吳國和蜀國跟以前六國比,連一半都不到。但為啥現在咱們能跟魏國對著乾呢?就是曹操那時候的兵到現在差不多都沒了,新出生的還沒長大,正是魏國虛弱,兵力還沒壯大的時候。再加上司馬懿先殺了王淩,自己也死了,他兒子又小又嫩,卻擔著魏國的重任,就算有聰明的謀士,也沒機會發揮。現在去打魏國,這可是個好機會。聖人都抓時機做事,說的就是現在。要是順著大家,想著偷懶求安穩,覺得靠著長江天險就能世世代代沒事,不考慮魏國以後咋樣,就因為現在的情況就小瞧人家,這就是我為啥要長歎的原因!現在聽說有人覺得老百姓還窮,想先讓大家歇著,這是沒看到大危險,隻心疼小辛苦。以前漢高祖好不容易得了三秦之地,為啥不閉關守著險要地方自己享受,非要出去打楚國,搞得自己一身傷,盔甲裡都長虱子了,將士們也都厭煩了吃苦,難道他們是喜歡在刀尖上過日子,忘了安穩的好處?還不是考慮到長遠,知道不能跟楚國共存嘛。每次看到荊邯勸公孫述進攻的計劃,還有最近看到我叔父上表說跟敵人競爭的計策,我都忍不住感慨。我天天想來想去,擔心的就是這些,所以就簡單說說我的想法,給大家看看。要是哪天我突然沒了,誌向和計劃沒實現,也得讓後人知道我擔心啥,以後能琢磨琢磨。”大家心裡都覺得他這想法不靠譜,但也沒人敢再反駁。

丹楊太守聶友跟諸葛恪關係一直不錯,就寫信勸他:“先帝本來就有遏製東關的計劃,隻是沒來得及實行。現在您輔佐國家大事,完成先帝的誌向,敵人自己送上門,將士們靠著您的威望和德行,拚命效力,一下子立了大功,這難道不是國家和祖宗的福氣嘛!您應該先按兵不動,養精蓄銳,等有機會再行動。現在就趁著這形勢又想出大軍,天時還不合適,就憑著一股勁去乾,我私下覺得不穩妥。”諸葛恪在文章後麵批了幾句,然後寫信回聶友說:“你說的雖然有點道理,但沒看清大局,你仔細看看我這篇文章,就能明白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滕胤也勸諸葛恪:“您受了像伊尹、霍光那樣的重托,在國內能穩住朝廷,對外能打敗強敵,名聲響遍天下,全國人都被震動了,老百姓都盼著能靠著您過上安穩日子。現在剛折騰完一堆勞役,又要出兵,老百姓累得不行,遠方的敵人也有防備,要是攻城攻不下來,在野外也搶不到東西,那之前的功勞就沒了,還得被人指責。不如先按兵不動,觀察時機。而且打仗可是大事,得大家齊心才能成,大家要是不樂意,您一個人咋能安心呢!”諸葛恪說:“那些說不行的人,都是沒算明白賬,就想著舒服過日子的。你也這麼覺得,我還能指望誰!曹芳又昏庸又沒本事,政權還在私家手裡,魏國的老百姓和臣子早就不想跟著他們了。現在我靠著國家的資源,借著打勝仗的威風,還有啥地方打不下來!”

三月,諸葛恪大規模征調州郡二十萬人,又去攻打魏國。讓滕胤做都下督,負責留守的事。夏天四月,吳國大赦天下。

蜀漢的薑維覺得自己熟悉西邊的風俗,又有本事又能打,就想拉攏那些羌人、胡人當幫手,覺得從隴地往西都能歸自己。以前每次他想大規模出兵,費禕都不同意。給他的兵最多不超過一萬,還說:“咱們跟丞相比差遠了,丞相都沒能平定中原,何況咱們呢!不如先保住國家,治理好百姓,守好江山,要是想成就功業,那就等有能力的人來,彆想著靠運氣,把成敗都押在一次行動上。要是沒達到目的,後悔都來不及。”等費禕死了,薑維終於能按自己想法來了,就帶著幾萬人出了石營,去包圍狄道。

吳國的諸葛恪去攻打淮南,搶了不少老百姓。有些將領就跟諸葛恪說:“現在咱們帶兵往深處走,邊境的老百姓肯定都跑光了,士兵累得半死,可能也撈不到啥功勞,不如就圍著新城,新城被困住,他們肯定來救,等救兵來了再想辦法,這樣就能大獲全勝。”諸葛恪聽了他們的建議,五月,就回去包圍新城。

魏國這邊下詔,讓太尉司馬孚帶著二十萬大軍去救援。大將軍司馬師問虞鬆:“現在東邊西邊都有事,兩邊都著急,可將領們都沒鬥誌了,咋辦啊?”虞鬆說:“以前周亞夫在昌邑堅守,吳、楚的軍隊自己就敗了,有些事看著弱,其實強,得看明白。現在諸葛恪把精銳都帶來了,雖然能折騰一陣,但他守著新城,就是想打一仗。要是他攻城攻不下來,又沒人跟他打,軍隊累了,肯定自己就撤了,將領們不直接進攻,這對您來說是好事。薑維雖然帶了不少兵,但他孤軍深入來配合諸葛恪,隻能吃咱們的麥子,不是能長期作戰的敵人。而且他覺得咱們會全力對付東邊,西邊肯定空虛,所以才直接進攻。現在要是讓關中的軍隊加速趕路,出其不意,他估計就得跑。”司馬師說:“好!”就派郭淮、陳泰帶著關中所有軍隊,去解狄道之圍;讓毋丘儉等人按兵不動,守好就行,把新城丟給吳國。陳泰到了洛門,薑維糧草沒了,就撤回去了。

揚州牙門將涿郡的張特守新城。吳國軍隊攻打了好幾個月,城裡一共三千士兵,生病和戰死的超過一半,諸葛恪堆起土山猛攻,城都快守不住了。張特就跟吳國軍隊說:“現在我們不想打了。但魏國法律規定,被攻打超過一百天,救兵還沒到,就算投降,家人也不會受罰。從開始打仗到現在,都九十多天了,這城裡本來有四千多人,戰死的已經過半,城雖然要被攻破了,但還有一半人不想投降,我得回去跟他們商量商量,把想投降和不想投降的分開,明天一早把名單給你們,先把我的印綬給你們當信物。”說完就把印綬扔給了吳國人。吳國人聽他這麼說,沒拿印綬。張特就連夜拆了各種房屋的木材和柵欄,把城牆缺口補上,修成雙層的。第二天,他跟吳國人說:“我們就打算戰鬥到死!”吳國人聽了氣壞了,接著進攻,但就是攻不下來。

這時候趕上大熱天,吳國士兵又累又熱,喝了水就拉肚子、身體浮腫,一大半人都生病了,死傷的人到處都是。各個營帳的官吏每天都報告說生病的人太多,諸葛恪覺得他們在撒謊,還想殺了這些官吏,從那以後就沒人敢說了。諸葛恪心裡知道自己這招不行,但又覺得城攻不下來太丟臉,臉上全是氣。將軍朱異因為軍事上的事跟諸葛恪頂了幾句,諸葛恪馬上就奪了他的兵權,把他趕回建業。都尉蔡林好幾次給諸葛恪出主意,諸葛恪都不用,蔡林就騎馬投奔魏國了。魏國將領們看吳國軍隊累得差不多了,就派出救兵。秋天七月,諸葛恪帶兵撤退,士兵們傷病嚴重,一路上拖拖拉拉,有的倒在路邊溝裡,有的被魏軍抓走,不管是活著的還是死了的都很慘,大家唉聲歎氣。但諸葛恪跟沒事人一樣,還在江中小洲上待了一個月,打算在潯陽開墾田地。朝廷詔書一個接一個催他回去,他才慢慢往回走。從這以後,老百姓對他失望透頂,抱怨聲一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汝南太守鄧艾跟司馬師說:“孫權已經死了,吳國大臣還沒完全歸附新主。吳國那些有名的大家族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裝,仗著勢力,隨時能違抗命令。諸葛恪剛掌握國家大權,國內又沒有能真正管住他的君主,他也不想著安撫上下,打好根基,就知道對外折騰,還虐待老百姓。帶著這麼多人去攻打堅固的城池,死了好幾萬,最後帶著災禍回去,這就是他要倒黴的時候了。以前伍子胥、吳起、商鞅、樂毅,都是被當時的君主重用,君主一死他們就失敗了,何況諸葛恪的才能比不上這四位,還不考慮大的隱患,他的滅亡指日可待啊。”

【內核解讀】

嘉平五年公元253年)是三國後期極具轉折意義的一年。這一年裡,魏、蜀、吳三國接連發生重大政治軍事事件,權力更迭、軍事博弈與人性掙紮交織上演,為後世留下了深刻的曆史鏡鑒。透過這些事件的表象,我們能清晰看到權力運作的規律與個人選擇對曆史走向的影響。

信任的代價:費禕之死與政治安全的邊界

蜀漢大將軍費禕在漢壽的宴會上被降將郭修刺殺,成為三國時期最具警示性的政治悲劇之一。費禕"資性泛愛,不疑於人"的性格特質,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轉化成了致命弱點。越巂太守張嶷曾以東漢岑彭、來歙遇刺的曆史教訓警示他,提醒其"待信新附太過"的風險,但費禕未能采納這一重要諫言。

這一事件揭示了政治信任的悖論:領導者既需要展現包容以凝聚力量,又必須建立必要的安全邊界。費禕對降將郭修的過度信任,本質上混淆了個人道德與政治理性的界限。而曹魏政權對郭修的追封,則將刺殺行為政治化,凸顯了三國時期"敵之敵即為我之友"的實用主義外交邏輯,也反映出亂世中道德評判標準的扭曲。

費禕之死直接改變了蜀漢的戰略走向。這位主張穩健保守的執政者去世後,主戰派薑維得以放開手腳推行北伐政策,蜀漢從此進入戰略冒進期,加速了國力的消耗。

擔當的智慧:司馬師的危機處理藝術

麵對東關之敗和胡族叛亂的接連挫折,司馬師展現出的領導智慧令人矚目。在朝議欲貶黜諸將時,他主動承擔責任:"我不聽公休,以至於此。此我過也,諸將何罪!"僅削去弟弟司馬昭的爵位以示懲戒;當並州胡族因遠役驚反時,他再次引咎自責:"此我過也,非陳雍州之責!"

習鑿齒對此評價甚高:"司馬大將軍引二敗以為己過,過消而業隆,可謂智矣。"這種將失敗歸咎於己的擔當,與"諱敗推過,歸咎萬物"的平庸領導者形成鮮明對比。司馬師的做法不僅穩定了軍心士氣,更贏得了士大夫階層的認同,為司馬氏家族鞏固權力奠定了重要基礎。

在權力鬥爭激烈的曹魏政權中,司馬師的擔當並非單純的道德選擇,而是極具政治智慧的策略。通過主動承擔責任,他既消解了朝野的不滿情緒,又樹立起寬仁厚責的領袖形象,更借機整合了軍事指揮體係,將諸葛誕、毋丘儉等重要將領重新部署,強化了對地方軍事力量的控製。

自負的陷阱:諸葛恪的戰略冒進與覆滅伏筆

東關之戰的勝利讓諸葛恪陷入了致命的自負。這位受托孤之重的吳國道輔大臣,在取得"非常之功"後,不顧國力損耗與朝野反對,執意發動二十萬大軍北伐,上演了一場由盛轉衰的曆史悲劇。

諸葛恪的戰略論證看似有理有據,他以秦並六國的曆史為例,強調"有仇而長之,禍不在己,則在後人"的遠慮,批評反對者"不知慮其大危而愛其小勤"。但這種宏大敘事忽略了關鍵的現實條件:吳國經過連年征戰已"民疲力屈",曹魏雖有權力更迭但根基未搖,而吳軍對新城的強攻陷入了消耗戰的泥潭。

更致命的是諸葛恪對不同意見的壓製。丹楊太守聶友的友善勸諫被他以"未見大數"駁回;重臣滕胤援引伊尹、霍光的典故勸其"案甲息師",反被斥責為"懷居苟安者";中散大夫蔣延因固爭被直接"扶出"。這種剛愎自用的態度,使他逐漸脫離了統治基礎,陷入了信息繭房。

新城之戰的過程充分暴露了諸葛恪軍事指揮的缺陷。他無視士兵疲勞、疾病流行的現實,甚至將報告病情者視為欺詐,導致"病者太半,死傷塗地"卻無人敢言。當朱異提出不同意見時,他竟"立奪其兵";蔡林獻策不被采納後被迫降魏。這種賞罰失當、拒諫飾非的行為,徹底瓦解了軍隊的戰鬥力。

諸葛恪的失敗印證了張緝"威震其主,功蓋一國,求不得死乎"的判斷。他在回師後仍"晏然自若",甚至"圖起田於潯陽",對朝野上下的怨聲載道視而不見,最終為自己的自負付出了生命代價。這場失敗不僅削弱了吳國國力,更引發了後續的政治動蕩,成為孫權去世後吳國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

戰略的博弈:三國軍事格局的動態平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嘉平五年的軍事較量,展現了三國後期戰略博弈的複雜圖景。薑維利用費禕之死的契機,終於實現了大規模北伐的夙願,"將數萬人出石營,圍狄道"。他試圖"誘諸羌、胡以為羽翼",經營隴以西地區的戰略構想,延續了諸葛亮時期的西部開拓策略,但受製於蜀漢有限的國力,最終因"糧儘退還"。

而諸葛恪二十萬大軍的北伐,與薑維的軍事行動形成了某種戰略呼應,但由於雙方缺乏有效協同,未能對曹魏形成真正威脅。曹魏方麵則展現出成熟的應對策略:司馬師采納虞鬆的建議,對東線吳軍采取"坐守新城"的疲敵戰術,對西線蜀軍則"倍道急赴,出其不意",最終實現了兩線作戰的成功防禦。

新城守將張特的"詐降"之計,成為這場軍事博弈的精彩插曲。他利用曹魏法律中"被攻過百日而救不至者,雖降,家不坐"的規定,以九十餘日的守城記錄為基礎,通過假意投降爭取時間修補城防,最終挫敗了吳軍的強攻。這一事件既展現了基層將領的智慧,也反映了吳軍攻堅能力的不足和軍紀的鬆懈。

曆史的鏡鑒:權力運作的底層邏輯

嘉平五年的曆史事件,集中展現了權力運作的核心規律。司馬師通過"引過自咎"的政治智慧鞏固權力,諸葛恪因"剛愎自用"的決策失誤喪失人心,費禕因"泛愛不疑"的性格缺陷招致殺身之禍,三位關鍵人物的不同選擇導致了截然不同的命運結局。

習鑿齒的評論"君人者,苟統斯理而以禦國,行失而名揚,兵挫而戰勝,雖百敗可也",揭示了領導力的本質:領導者的責任擔當比具體成敗更重要。司馬師的成功與諸葛恪的失敗形成鮮明對比,印證了"過消而業隆"的政治智慧——承認錯誤反而能消解矛盾、凝聚力量,而掩蓋錯誤隻會加劇離心離德。

從宏觀視角看,這一年的事件標誌著三國格局的微妙變化:曹魏通過危機處理強化了內部整合,司馬氏家族地位更加穩固;蜀漢失去了穩健派領袖,開始走向戰略冒進;吳國經曆了短暫的軍事輝煌後迅速衰落。這些變化共同指向了一個曆史趨勢:三國鼎立的平衡正在被打破,統一的曙光已在曆史的地平線隱約顯現。

嘉平五年的風雲變幻警示後人:在權力的遊戲中,性格即命運,氣度定成敗。領導者的胸襟與智慧,往往比具體的謀略更能決定最終的結局。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空間係統穿七零,肥妻暴瘦暴富樣樣行 哈利波特之薩滿巫師也是巫師 敲骨吸髓?重生另選家人寵我如寶 重生後撲到權臣懷裡哭,他紅溫了 朕,廢物皇帝,開局直升陸地神仙! 盜墓:滿級黎簇重回新手村 灼灼沉溺 於他懷中輕顫 不中了!八零禁欲新廠長是我前夫 一拳轟穿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