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高貴鄉公下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448章 高貴鄉公下(1 / 1)

魏紀九,從公元256年丙子年)到公元261年辛巳年),共六年。

甘露元年公元256年,丙子年)

春天正月,蜀漢的薑維升職當了大將軍。

二月丙辰日,魏國皇帝在太極東堂宴請大臣們,還和各位儒家學者討論夏少康和漢高祖誰更厲害,最後得出夏少康更優的結論。

夏天四月庚戌日,朝廷賞賜給大將軍司馬昭繡有龍紋的禮服、禮帽,還有紅色的鞋子。

丙辰日,皇帝來到太學,和各位儒者探討《尚書》《易經》以及《禮記》,那些儒者都比不上皇帝的見解。皇帝經常和中護軍司馬望、侍中王沈、散騎常侍裴秀、黃門侍郎鐘會等人在東堂一邊講學一邊宴飲,還一起寫文章,皇帝對他們特彆禮遇,稱裴秀為“儒林丈人”,王沈為“文籍先生”。皇帝性子急,召見人就希望對方趕緊到。因為司馬望職務在宮外,皇帝特地賜給他追鋒車和五名虎賁衛士,每次有集會,司馬望就能快速趕到。裴秀是裴潛的兒子。

六月丙午日,魏國更改年號。

薑維在鐘提駐紮,很多人覺得薑維已經沒力量再出兵了。安西將軍鄧艾卻說:“洮西那場敗仗,可不是小損失,士兵死傷慘重,倉庫都空了,老百姓也四處流亡。從目前形勢來看,第一,他們有乘勝追擊的勢頭,咱們這邊實力確實虛弱;第二,他們上下配合熟練,各種兵器也很鋒利,咱們這邊將領換了,士兵也是新的,兵器裝備還沒恢複;第三,他們走水路,咱們走陸路,他們輕鬆咱們勞累;第四,狄道、隴西、南安、祁山每個地方都得防守,他們卻能集中力量,咱們的力量分散在四處;第五,如果他們從南安、隴西出發,可以吃羌人的糧食,要是往祁山來,那裡有上千頃成熟的麥子,就成了他們額外的糧倉。敵人這麼精明,肯定還會再來。”

秋天七月,薑維又帶著軍隊從祁山出發,聽說鄧艾已經有了防備,就往回走,從董亭轉去南安。鄧艾占據武城山來抵擋他。薑維和鄧艾爭奪險要地勢沒成功,當天夜裡,薑維率軍渡過渭河向東行進,沿著山路去上邽。鄧艾在段穀和薑維交戰,把薑維打得大敗。朝廷任命鄧艾為鎮西將軍,都督隴右地區的軍事。薑維本來和鎮西大將軍胡濟約好在上邽會合,胡濟卻沒按時到,所以薑維戰敗,士兵們四處逃散,死了很多人,蜀國人因此開始埋怨薑維。薑維上書請罪,請求給自己降職。於是朝廷讓他以衛將軍的身份代理大將軍事務。

八月庚午日,朝廷下詔給司馬昭加號大都督,允許他上奏事情時不用自稱名字,還賜給他象征權威的黃鉞。

癸酉日,任命太尉司馬孚為太傅。九月,任命司徒高柔為太尉。

文欽向吳國朝廷遊說攻打魏國的好處,孫峻就派文欽和驃騎將軍呂擾、車騎將軍劉纂、鎮南將軍朱異、前將軍唐谘從江都進入淮河、泗水一帶,打算進攻青州和徐州。孫峻在石頭城為他們設宴餞行,結果突然得了重病,就把後事托付給堂弟偏將軍孫綝。丁亥日,孫峻去世。吳國人就讓孫綝擔任侍中、武衛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還召回了呂據等人。

己醜日,吳國大司馬呂岱去世,享年九十六歲。當初,呂岱和吳郡的徐原關係很好,徐原這個人豪爽有誌向,呂岱覺得他能成大器,就送給他頭巾和單衣,還和他一起討論事情,後來舉薦提拔他,徐原官做到侍禦史。徐原性格忠誠正直,喜歡直言不諱。呂岱有時候做事有失誤,徐原就會直言勸諫,還會公開討論。有人把這事告訴呂岱,呂岱感歎說:“這正是我看重徐原字德淵)的原因啊!”徐原去世的時候,呂岱哭得特彆傷心,說:“徐德淵是我的益友,現在他不幸去世,我以後還能從誰那兒聽到自己的過錯呢!”大家都很讚賞呂岱的這番話。

呂據聽說孫綝接替孫峻輔佐朝政,特彆生氣,就和各位都督將領聯名上表,推薦滕胤當丞相。孫綝卻改任滕胤為大司馬,讓他代替呂岱駐守武昌。呂據帶兵返回,派人告訴滕胤,想一起廢掉孫綝。冬天十月丁未日,孫綝派堂兄孫憲帶兵到江都阻攔呂據,又讓宮中使者命令文欽、劉纂、唐谘等人一起去攻打呂據,還派侍中左將軍華融、中書丞丁晏去告訴滕胤,讓他趕緊離開現在的職位。滕胤覺得大禍臨頭,就把華融、丁晏留下,整頓軍隊自衛,還召集典軍楊崇、將軍孫谘,告訴他們孫綝叛亂,強迫華融等人寫信指責孫綝。孫綝不聽,上表說滕胤造反,還答應給將軍劉丞封爵,讓他率領兵馬圍攻滕胤。滕胤又劫持華融等人,讓他們偽造詔書發兵,華融等人不從,都被滕胤殺了。有人勸滕胤帶兵到蒼龍門,說:“將士們看到您出來,肯定會拋棄孫綝來投奔您。”當時已經半夜了,滕胤想著和呂據有約定,又覺得帶兵攻打皇宮不太好,就約束部下,說呂據的軍隊就在附近了,所以部下都願意為滕胤拚死效力,沒有一個人離散。滕胤臉色不變,還像平常一樣談笑風生。當時刮起大風,等到天亮,呂據還沒到,孫綝的軍隊大批趕到,就殺了滕胤和他的幾十名將士,還滅了滕胤的三族。己酉日,吳國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太平。有人勸呂據投奔魏國,呂據說:“我可不想當叛臣,太丟人了。”於是自殺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魏國任命司空鄭衝為司徒,左仆射盧毓為司空。盧毓堅決推辭,推薦驃騎將軍王昶、光祿大夫王觀、司隸校尉琅邪人王祥,朝廷下詔沒答應。王祥這人特彆孝順,繼母朱氏對他很不好,但王祥對她更加恭敬謹慎。朱氏的兒子王覽,才幾歲的時候,每次看到王祥被母親打罵,就哭著抱住母親;母親讓王祥做不合理的事,王覽就和王祥一起去。長大後,兩人都娶了妻子,母親虐待王祥的妻子,王覽的妻子也趕緊過去陪著一起乾活。母親對此很擔心,才稍微收斂了一些。王祥漸漸有了名聲,母親卻更加嫉妒他,還偷偷想用毒酒害死王祥。王覽知道後,直接跑過去搶酒,王祥爭著不讓他喝,母親趕緊把酒杯奪回去。從那以後,母親給王祥食物,王覽總是先嘗。母親怕毒死王覽,就不再這麼做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王祥隱居了三十多年,不接受州郡的征召。母親去世後,他傷心過度,瘦得不成樣子,要拄著拐杖才能起身。徐州刺史呂虔征召他做彆駕,把州裡的事務交給他,徐州境內因此變得安寧,政治教化也推行得很好。當時的人還編了歌謠說:“海沂地區能太平,全靠王祥;國家治理得好,彆駕功勞少不了!”

十一月,吳國的孫綝升任大將軍。孫綝自恃高貴,傲慢無禮,經常做出一些沒禮貌的事。孫峻的堂弟孫憲曾經參與誅殺諸葛恪,孫峻對他很好,他官做到右將軍、無難督,還能平定九卿的事務。孫綝對孫憲的待遇比孫峻的時候差,孫憲很生氣,就和將軍王惇密謀殺掉孫綝。事情泄露後,孫綝殺了王惇,孫憲服藥自儘。

【內核解讀】

甘露元年公元256年),是三國後期充滿轉折與暗流的一年。這一年裡,魏、蜀、吳三國各自上演著權力更迭、軍事交鋒與內部動蕩的大戲,看似局部的事件卻悄然為三國最終的走向埋下了伏筆。

曹魏:司馬氏權勢的穩步擴張

曹魏朝堂在這一年呈現出司馬氏集團持續鞏固權力的鮮明態勢。正月剛過,司馬昭便獲賜象征最高禮儀的袞冕之服與赤舄,這一賞賜絕非普通的榮譽加身,而是其政治地位超越尋常臣子的明確信號。到了八月,司馬昭更進一步被加授大都督,獲得“奏事不名”“假黃鉞”的特權——“奏事不名”意味著他麵見皇帝時無需自報姓名,彰顯著君臣禮儀的鬆弛;“假黃鉞”則賦予其代天子出征、專斷殺伐的大權,這兩項特權的獲得,標誌著司馬氏在曹魏政權中的權威已近乎巔峰。

與此同時,魏帝曹髦的表現耐人尋味。他在太極東堂與儒生辯論夏少康與漢高祖的優劣,力挺少康;又在太學中與諸儒探討《書》《易》《禮》,展現出深厚的學識素養。曹髦對少康的推崇頗具深意,少康是夏朝“中興之君”,在國家衰微中重建王朝,這或許暗含著他對重振曹魏皇權的渴望。他與司馬望、王沈、裴秀等大臣講宴論道,給予特殊禮遇,試圖構建自己的政治班底,但“性急請召欲速”的細節,也透露出這位年輕皇帝在司馬氏高壓下的焦慮與無奈。

朝堂人事調整同樣暗藏玄機。司馬孚升任太傅、高柔任太尉、鄭衝任司徒,這些任命看似正常的官員更替,實則是司馬氏集團與曹魏舊臣勢力的微妙平衡。盧毓推辭司空之位時舉薦的王昶、王觀、王祥等人,皆是當時德高望重的名臣,朝廷最終未允其辭,既體現了對盧毓的信任,也反映出曹魏試圖維係官僚體係穩定的努力。而王祥“臥冰求鯉”式的至孝故事被載入史冊並廣為流傳,既是對傳統倫理的推崇,也暗含著亂世中對道德秩序的呼喚。

蜀漢:薑維北伐的滑鐵盧與國運轉折

蜀漢在這一年的命運因薑維北伐的慘敗而急轉直下。年初薑維進位大將軍,達到軍事生涯的巔峰,這為他繼續推行北伐戰略提供了更大的權限。然而,當時蜀漢經過多次北伐,國力已顯疲態,“議者多以為維力已竭”的評價,正是蜀漢內部對北伐戰略的普遍質疑。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曹魏將領鄧艾的深謀遠慮。他從雙方實力、軍備狀態、後勤補給、兵力部署等五個維度,精準預判了薑維的進攻路線與作戰意圖。鄧艾指出薑維可能利用南安、隴西的羌穀補給,或奪取祁山的千頃熟麥作為外倉,這種對戰場細節的把控,為曹魏的防禦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七月的段穀之戰成為蜀漢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薑維先是出祁山遇阻,轉攻南安又被鄧艾據險擊退,最終在段穀遭遇慘敗。這場失敗的直接原因是鎮西大將軍胡濟失期未至,導致薑維孤軍作戰,但深層原因則是蜀漢國力難以支撐長期北伐、內部對薑維戰略的分歧日益加劇。“士卒星散,死者甚眾”的慘狀,不僅重創了蜀漢軍隊的有生力量,更引發了蜀人對薑維的普遍怨恨。薑維被迫自貶為衛將軍行大將軍事,其北伐事業遭遇重創,蜀漢的軍事優勢自此蕩然無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東吳:權力鬥爭的血雨腥風

東吳在這一年深陷內部權力傾軋的泥潭。掌權者孫峻在北伐前夕突然暴疾而亡,臨終前將後事托付給堂弟孫綝,這一權力交接打破了東吳的政治平衡。孫綝以偏將軍身份驟登高位,任侍中、武衛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這種非常規的繼位方式本身就埋下了叛亂的隱患。

呂據與滕胤的反對成為必然。呂據作為驃騎將軍,聯合諸將舉薦滕胤為丞相,試圖通過合法程序稀釋孫綝的權力;孫綝則針鋒相對,改任滕胤為大司馬外放武昌,引發雙方直接衝突。這場權力鬥爭最終演變為血腥廝殺:孫綝派兵圍剿呂據,逼迫滕胤倉促起兵自衛,滕胤雖“顏色不變,談笑如常”,展現出臨危不亂的氣度,但因呂據援軍失期,最終兵敗被殺,三族遭夷滅。呂據拒絕降魏、自殺明誌的結局,更凸顯了這場內鬥的悲劇性。

內鬥的餘波並未就此平息。孫綝在平定叛亂後改元“太平”,試圖粉飾太平,但他“負貴倨傲,多行無禮”的行事風格,進一步激化了內部矛盾。年末孫憲因不滿孫綝的薄待而謀反,雖事泄失敗,卻預示著東吳政權的動蕩遠未結束。值得一提的是,名將呂岱的去世成為東吳政壇的一抹亮色,他對徐原的賞識與包容、聞過則喜的胸襟,與孫綝的專橫形成鮮明對比,為這段黑暗的權力鬥爭史留下了一絲溫情與敬意。

曆史啟示:權力失衡下的三國困局

甘露元年的三國局勢,清晰地展現了權力失衡對國家命運的深刻影響。曹魏因司馬氏權力過度集中,皇權名存實亡,雖表麵穩定卻暗藏篡代危機;蜀漢因薑維堅持北伐導致國力耗竭,內部矛盾激化,加速了政權的衰落;東吳則因權力交接不當引發內鬥,自毀長城,喪失了北伐曹魏的最佳時機。

這一年的曆史也印證了軍事戰略與國力支撐的辯證關係:鄧艾的精準預判源於對雙方實力的清醒認知,而薑維的慘敗則警示著脫離現實國力的軍事冒險終將付出沉重代價。同時,東吳的內鬥揭示出封建皇權繼承製度的致命缺陷——缺乏製度化的權力交接機製,僅憑個人意誌決定繼承者,必然引發血腥的權力爭奪。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甘露元年的事件是三國後期曆史的縮影:曹魏在權力整合中積蓄統一力量,蜀漢在窮兵黷武中走向衰落,東吳在內部傾軋中消耗國力。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相互交織,共同推動著曆史向“三家歸晉”的結局一步步靠近。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修行十三年,才獲得二郎真君傳承 大秦係列:穿越成嬴虔 剛進入六扇門,罪犯係統什麼鬼? 劍修,狗都不談 獸源史詩 貪戀她 一世豪權,一世月明 滿門儘滅的宇智波沒有格局 [綜英美]哥譚鼠鼠人 校傲新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