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孝惠皇帝中之上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492章 孝惠皇帝中之上

第492章 孝惠皇帝中之上(1 / 1)

晉紀六,從公元301年辛酉年)到公元302年壬戌年),共二年。

永寧元年公元301年,辛酉年)

春天正月,朝廷任命散騎常侍安定人張軌為涼州刺史。張軌覺得當時天下大亂,心裡早就有了占據河西地區自保的想法,所以主動請求去涼州任職。那時候,涼州境內盜賊橫行,鮮卑人也時不時來侵擾。張軌到任後,把宋配、汜瑗當成主要謀士,帶著人把那些盜賊和鮮卑人打得落花流水,在西部地區威名遠揚。

相國司馬倫和孫秀指使牙門趙奉假傳晉宣帝司馬懿的神靈旨意,說:“司馬倫應該早點進入西宮當皇帝。”散騎常侍義陽王司馬威,是司馬望的孫子,一直以來都愛巴結司馬倫。司馬倫就讓司馬威兼任侍中,派他去威逼皇帝,搶走皇帝的玉璽印綬,還偽造了一份禪讓詔書。又讓尚書令滿奮拿著符節,捧著玉璽印綬,把皇位禪讓給司馬倫。左衛將軍王輿、前軍將軍司馬雅等人率領著全副武裝的士兵衝進宮殿,向負責宮廷警衛的三部司馬說明情況,還拿威勢和獎賞嚇唬利誘他們,沒人敢違抗。張林等人則在各個宮門屯兵把守。正月初二,司馬倫坐著皇帝專用的車駕進入皇宮,正式登基稱帝,還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建始。原來的皇帝從華林園西門出來,搬到金墉城居住,司馬倫派張衡帶兵看守他。

正月初三,司馬倫尊原來的皇帝為太上皇,把金墉城改名為永昌宮,把皇太孫貶為濮陽王。立自己的大兒子司馬荂為皇太子,封兒子司馬馥為京兆王,司馬虔為廣平王,司馬詡為霸城王,這幾個兒子都擔任侍中並掌管兵權。任命梁王司馬肜為宰衡,何劭為太宰,孫秀為侍中、中書監、驃騎將軍,還給予他和三司同等的禮儀待遇,義陽王司馬威為中書令,張林為衛將軍。其他跟著他們一起搞事的黨羽,都當上了卿、將等高官,越級提拔的人數都數不過來。就連奴仆和士兵,也都被封了爵位。每次上朝的時候,滿座都是頭戴貂蟬冠的官員,當時的人為此編了個諺語說:“貂尾不夠用,狗尾來湊數。”這一年,天下推舉上來的賢良、秀才、孝廉都不用經過考試,各郡國上報的計吏以及十六歲以上的太學生都直接任命為官吏;在大赦當天在職的郡守縣令都被封侯;各郡的主要屬官都被推舉為孝廉,各縣的主要屬官都被推舉為廉吏。國家倉庫裡儲存的東西,都不夠用來賞賜這些人。要封侯的人太多,鑄造印章都來不及,有的就用白板寫上封號來代替。

當初,平南將軍孫旗的兒子孫弼、侄子孫髦、孫輔、孫琰都去攀附孫秀,還和孫秀認作同族,短短一個月時間就都當上了高官,聲名顯赫。等到司馬倫稱帝,這四個人都被封為將軍,還封了郡侯,孫旗也被任命為車騎將軍,並且開府設置僚屬。孫旗覺得孫弼他們接受司馬倫的官爵太過分了,肯定會給家裡招來災禍,就派小兒子孫回去責備他們,可孫弼等人根本不聽。孫旗沒辦法,隻能痛哭流涕。

正月初十,司馬倫殺了濮陽哀王司馬臧。孫秀獨攬朝政大權,司馬倫發出的詔令,孫秀經常擅自更改、決定取舍,甚至自己用青紙寫詔書,有時候早上剛發布的詔令,晚上就改了,朝廷百官像流水一樣頻繁更換。張林一直和孫秀合不來,又因為自己沒被允許開府而心懷怨恨,就偷偷給太子司馬荂寫了封信,說:“孫秀獨攬大權,不得人心,而且那些所謂的功臣都是些小人,把朝廷攪得亂七八糟,可以把他們都殺了。”司馬荂把這封信拿給司馬倫看,司馬倫又給孫秀看。孫秀勸司馬倫把張林抓起來殺了,還滅了他三族。孫秀對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這幾個人很忌憚,因為他們各自手握重兵,占據一方。於是孫秀就把自己的親信黨羽都派去給這三位王爺當參佐,還封司馬冏為鎮東大將軍,司馬穎為征北大將軍,都給予開府儀同三司的待遇,想以此來安撫他們。

李庠這人既勇猛又很得人心,趙廞心裡漸漸開始猜忌他,但沒表現出來。長史蜀郡人杜淑、張粲就勸趙廞說:“將軍您才剛起兵,就把重兵交給李庠在外掌管,他畢竟不是咱們自己人,難保不會有異心。這就好比把武器交到彆人手裡,回頭人家可能就反打咱們,您得早點想辦法。”正好這時候李庠勸趙廞稱帝,杜淑、張粲就趁機跟趙廞說李庠大逆不道,於是趙廞就把李庠拉出去斬了,還連帶殺了他十幾個子侄。當時李特、李流都帶兵在外,趙廞派人去安撫他們說:“李庠說了不該說的話,按罪當死。但兄弟之間的罪過不相互牽連。”又任命李特、李流為督將。李特、李流心裡怨恨趙廞,就帶兵回到綿竹。

趙廞的牙門將涪陵人許弇請求當巴東監軍,杜淑、張粲堅決不同意,許弇一怒之下,在趙廞辦公的閣樓下親手殺了杜淑和張粲,杜淑、張粲的手下又把許弇殺了。這三個人可都是趙廞的心腹,經此一事,趙廞的勢力就開始衰落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趙廞派長史犍為人費遠、蜀郡太守李苾、督護常俊率領一萬多人截斷北麵的道路,駐紮在綿竹的石亭。李特秘密集結了七千多人的兵力,趁夜偷襲費遠等人的軍營,還放火燒營,費遠的軍隊八九成都被燒死了,李特接著就進攻成都。費遠、李苾以及軍祭酒張微,趁著夜色砍開城門逃走,趙廞手下的文武官員也都跑光了。趙廞隻能帶著妻子兒女坐著小船逃跑,到了廣都,被他的隨從殺了。李特進入成都後,縱容士兵大肆搶掠,還派使者到洛陽,向朝廷陳述趙廞的罪狀。

當初,梁州刺史羅尚聽說趙廞造反,就上表說:“趙廞向來沒什麼雄才大略,蜀地的人也不擁護他,他的敗亡指日可待。”朝廷下詔任命羅尚為平西將軍、益州刺史,讓他率領牙門王敦、蜀郡太守徐儉、廣漢太守辛冉等七千多人進入蜀地。李特等人聽說羅尚要來,心裡特彆害怕,就派李特的弟弟李驤在路上迎接,還獻上各種珍貴的玩物。羅尚很高興,任命李驤為騎督。李特、李流又帶著牛肉和酒到綿竹犒勞羅尚,王敦、辛冉就勸羅尚說:“李特這些人就是一夥盜賊,應該趁著這次聚會把他們都殺了;不然的話,肯定會後患無窮。”羅尚沒聽他們的。辛冉和李特以前就認識,他對李特說:“老朋友見麵,不是好事就是壞事啊。”李特聽了這話,心裡更加猜疑恐懼。三月,羅尚到達成都。汶山的羌人造反,羅尚派王敦去討伐,結果王敦被羌人殺了。

齊王司馬冏打算討伐趙王司馬倫,但還沒行動,正好離狐人王盛、潁川人處穆在濁澤聚眾起事,老百姓紛紛響應,每天都有上萬人加入。司馬倫派他的將領管襲擔任齊王軍司,去討伐王盛、處穆,把他們殺了。司馬冏趁機抓住管襲,也把他殺了,然後和豫州刺史何勖、龍驤將軍董艾等人一起起兵,還派使者去告訴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常山王司馬乂以及南中郎將新野公司馬歆,並且向各地的征、鎮、州、郡、封國發布檄文,宣稱:“逆臣孫秀迷惑趙王,我們要一起出兵討伐。有不服從命令的,就滅他三族。”

使者到了鄴城,成都王司馬穎召集鄴縣令盧誌一起商量對策。盧誌說:“趙王篡位叛逆,人神共憤,殿下您要是能招攬天下英才,順應民心,憑借正義去討伐他,老百姓肯定不用召喚就自己來了,都會擼起袖子爭著往前衝,肯定能成功!”司馬穎聽從了他的建議,任命盧誌為諮議參軍,還讓他補任左長史。盧誌是盧毓的孫子。司馬穎任命兗州刺史王彥、冀州刺史李毅、督護趙驤、石超等人作為前鋒,各地紛紛響應。等部隊到了朝歌,人數已經達到二十多萬。石超是石苞的孫子。常山王司馬乂在他的封國,和太原內史劉暾各自率領人馬作為司馬穎的後續部隊。

新野公司馬歆收到司馬冏的檄文,不知道該站哪邊。他的寵臣王綏說:“趙王和您關係親近而且勢力強大,齊王和您關係疏遠又勢力弱小,您應該跟著趙王。”參軍孫洵卻大聲對眾人說:“趙王凶狠叛逆,天下人都該一起討伐他,還管什麼關係親疏、勢力強弱!”司馬歆聽了這話,就決定跟隨司馬冏。

【內核解讀】

永寧元年公元301年)的這段曆史,如同一幕濃縮的權力悲劇,將西晉末年的政治混亂、人性掙紮與社會危機展現得淋漓儘致。從邊疆格局的悄然變動到中央權力的血腥博弈,從地方勢力的崛起覆滅到宗室諸王的兵戎相見,這段記載揭示了專製皇權下權力遊戲的殘酷邏輯,也為西晉的最終崩潰埋下了伏筆。

邊疆自保:亂世中的生存智慧

張軌主動求任涼州刺史的舉動,在西晉末年的亂世中頗具戰略眼光。當時“州境盜賊縱橫,鮮卑為寇”,涼州並非安穩之地,但張軌卻“陰在保據河西之誌”,這一決策背後是對中原局勢的清醒判斷——中央政權已無力掌控全局,邊疆地區將成為亂世中的生存孤島。他到任後“以宋配、汜瑗為謀主,悉討破之”,迅速穩定河西局勢,既展現了卓越的治理能力,也開啟了後來前涼政權的雛形。這種“亂世避地”的選擇,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士大夫與地方豪強的常見生存策略,反映了中央權威衰落時邊疆勢力崛起的必然趨勢。

權力鬨劇:篡位者的短暫狂歡

趙王司馬倫與孫秀的篡位鬨劇,堪稱西晉政治荒誕性的集中體現。從“詐傳宣帝神語”的迷信操作,到威逼奪璽、偽造禪詔的程式化表演,再到稱帝後的瘋狂封賞,每一步都暴露了權力欲的失控。“貂不足,狗尾續”的諺語生動描繪了這場封賞鬨劇的荒謬——“下至奴卒,亦加爵位”“守令赦日在職者皆封侯”,甚至出現“鑄印不給,或以白板封之”的窘境。這種無底線的權力變現,不僅耗儘了府庫儲備,更徹底摧毀了西晉的官僚體係公信力。

孫秀專權後的“朝行夕改”,則揭示了非正統政權的致命缺陷:缺乏穩定的權力基礎,隻能靠不斷洗牌維持統治。張林與孫秀的內鬥、孫秀對三王的猜忌,證明這個靠陰謀上位的政權從誕生起就充滿了分裂基因。殺濮陽王臧的舉動,更是突破了宗室鬥爭的最後底線,徹底撕下了“禪讓”的虛偽麵紗,為後來的諸王討逆提供了道義依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地方裂變:巴蜀之亂的連鎖反應

趙廞與李特的巴蜀之爭,是西晉地方失控的典型案例。趙廞對李庠的“浸忌”到最終誅殺,反映了外來勢力與本土豪強的不可調和矛盾。杜淑、張粲的挑唆與許弇的複仇,則展現了地方政權內部的脆弱性——核心集團的分裂足以瞬間摧毀整個統治架構。李特從依附趙廞到起兵反戈,既是權力鬥爭的必然結果,也預示著流民勢力在亂世中的崛起。

羅尚入蜀後的局勢發展更具戲劇性。王敦、辛冉“因會斬之”的建議被拒,反映了中央派與地方勢力的博弈;而李特“深自猜懼”的心態,預示著雙方信任的徹底破裂。王敦討羌被殺的細節,看似偶然,實則暴露了西晉軍事體係的腐朽——連地方少數民族叛亂都無力平定,更遑論應對大規模流民起義。巴蜀地區的持續動蕩,成為西晉末年全國性混亂的縮影,也開啟了“五胡亂華”的先聲。

宗室內戰:八王之亂的升級號角

齊王冏的起兵討逆,標誌著“八王之亂”進入白熱化階段。從政治策略看,冏的檄文精準擊中了司馬倫政權的合法性軟肋——“逆臣孫秀,迷誤趙王”的定性,既將矛頭指向權臣,又為宗室內部留有餘地,體現了政治鬥爭的話術技巧。成都王穎采納盧誌“收英俊以從人望,杖大順以討之”的建議,則顯示出部分宗室仍懂得借助民意與道義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各方勢力的選擇:新野公歆在“親強疏弱”與“天下共誅”之間的搖擺,反映了地方藩王的投機心態;常山王乂與劉暾的後繼響應,顯示出宗室內部反對篡位的共識已初步形成;成都王穎“眾二十餘萬”的號召力,則暴露了司馬倫政權的孤立無援。這場以“討逆”為名的戰爭,本質上仍是宗室權力的重新分配,但它打破了西晉立國以來的政治平衡,使軍事力量成為決定權力歸屬的唯一標準,為後來更大規模的戰亂埋下伏筆。

曆史啟示:亂世邏輯的集中爆發

這段曆史集中展現了西晉滅亡的三大根源:

一是皇權合法性的崩塌,從“禪讓”鬨劇到宗室相殘,傳統禮法秩序被徹底破壞;

二是權力結構的碎片化,中央失去對地方的有效控製,邊疆、宗室、流民等多元勢力各自為政;

三是統治集團的腐朽化,從孫秀的朝令夕改到趙廞的內部失和,掌權者缺乏基本的政治理性與治理能力。

在這場權力遊戲中,沒有真正的贏家:司馬倫篡位僅數月便身死族滅,李特雖一時得勢卻為後來的覆滅埋下隱患,起兵討逆的諸王最終也將陷入自相殘殺的循環。永寧元年的亂局,如同一個失控的多米諾骨牌,推倒了西晉王朝的第一塊基石,而這一切的背後,是專製皇權體製下無法解決的結構性矛盾——當權力失去製約,野心便會吞噬一切,最終將整個國家拖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這段曆史也為後世提供了深刻警示:合法性的構建、權力的製衡與治理的理性,永遠是政權存續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不負冬 穿越1930年係統爆兵亂世崛起 隱帝行 小嬌軟一紅眼,禁欲傅醫生拿命寵 掏空家產後,大小姐揣孕肚去隨軍 我在修真當反派 逆淵通天 我主沉浮之沉浮之間 大唐鬼案集 符咒在上!我竟活在成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