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 > 第574章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

第574章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1 / 1)

晉紀十八,從公元338年戊戌年)到公元341年辛醜年),共四年。

鹹康四年公元338年,戊戌年)

春天一月的時候,燕王慕容皝派都尉趙盤去趙國,打聽出兵日期。趙王石虎打算攻打段遼,招募了三萬勇猛的人,全都封他們做龍騰中郎。正好段遼派段屈雲去襲擊趙國的幽州,幽州刺史李孟趕緊退守易京。石虎就任命桃豹為橫海將軍,王華為渡遼將軍,率領十萬水軍從漂渝津出發;支雄為龍驤大將軍,姚弋仲為冠軍將軍,帶著七萬步兵和騎兵作為前鋒去討伐段遼。

三月,趙盤回到棘城。燕王慕容皝帶兵去攻打掠奪令支以北的各個城池。段遼打算追擊。慕容翰說:“現在趙兵在南邊,咱們應該集中力量抵禦他們;要是還和燕國開打,燕王親自帶兵來,他的士兵又精銳,萬一咱們打輸了,拿什麼去抵擋南邊的敵人啊!”段蘭生氣地說:“之前就被你坑了,才搞成今天這樣,我才不會再中你的計呢!”於是帶著所有能看到的士兵追了上去。慕容皝設下埋伏等著他,把段蘭的軍隊打得大敗,殺了幾千人,搶走五千戶人口和上萬的牲畜回去了。

趙王石虎進軍到金台駐紮。支雄一路順利進入薊城,段遼任命的漁陽、上穀、代郡的郡守、相國都投降了,拿下四十多座城。北平相陽裕帶著幾千戶百姓登上燕山堅守,將領們怕他以後搞事,想攻打他。石虎說:“陽裕就是個讀書人,愛惜自己的名聲氣節,覺得主動投降丟人罷了,翻不出什麼大浪。”於是就沒理他,繼續前進到徐無。段遼因為弟弟段蘭已經戰敗,覺得沒必要再打,就帶著妻子兒女、宗族、豪強以前多家,放棄令支,逃到密雲山。臨走的時候,拉著慕容翰的手哭著說:“沒聽你的話,自己把自己搞敗亡了。我心裡也不好受,還連累你沒了安身之地,真的太愧疚了。”慕容翰就向北跑去投奔宇文氏。

段遼的左右長史劉群、盧諶、崔悅等人封存好府庫向石虎投降。石虎派將軍郭太、麻秋帶著兩萬輕騎兵去追段遼,追到密雲山。抓住了段遼的母親和妻子,殺了三千人。段遼單人匹馬逃到險要之地,派他兒子乞特真帶著奏表和名馬向趙國進獻,石虎收下了。

石虎進入令支城的官署,論功行賞,各有不同。把段國的2萬多戶百姓遷到司、雍、兗、豫四州;有才能品行的士大夫,都提拔任用。陽裕到軍營門口投降。石虎責備他說:“你以前像個逃跑的奴隸,現在又像個讀書人來投降,是知道天命難違,還是沒地方躲了?”陽裕回答說:“我以前侍奉王公,沒能幫他成就大事;逃到段氏那裡,也沒保全下來。現在陛下您就像張開了天羅地網,把天下都籠絡了,幽、冀地區的豪傑沒有不跟風歸附的,像我這樣的人多得是,沒什麼可慚愧的。是生是死,就全聽陛下您的了!”石虎很高興,馬上任命他為北平太守。

夏天四月癸醜日,朝廷任命慕容皝為征北大將軍、幽州牧,兼任平州刺史。

成國的君主李期越來越驕橫暴虐,殺了不少人,還沒收人家的財產、女人,大臣們都很不安。漢王李壽向來地位高、有名望,李期和建寧王李越等人都忌憚他。李壽害怕自己也遭殃,每次入朝,就假造邊境文書,借口軍情緊急不去。

當初,巴西有個隱士龔壯,他父親和叔叔都被李特殺了。龔壯一心想報仇,多年都不除去喪服。李壽多次以禮征召他,龔壯都沒答應;但龔壯去見李壽,李壽就悄悄問他怎麼才能自保。龔壯說:“巴、蜀的百姓本來都是晉朝的臣子,您要是能向西發兵拿下成都,向晉稱臣,誰不會爭著為您奮勇向前啊?這樣的話,福氣能傳給子孫,名聲也能永垂不朽,可不光是擺脫眼前的災禍而已!”李壽覺得有道理,就暗中跟長史略陽人羅恒、巴西人解思明商量攻打成都。

李期聽說了一些風聲,多次派許涪到李壽那裡,觀察他的動靜;還毒死了李壽收養的弟弟安北將軍李攸。李壽就偽造妹夫任調的書信,說李期要對他動手;他的手下都信了,於是李壽帶著一萬多步兵和騎兵從涪城襲擊成都,還答應攻下城後,城中財物隨便搶,讓他的將領李弈當先鋒。李期沒想到他會來,完全沒防備。李壽的世子李勢是翊軍校尉,打開城門放他們進來,於是拿下成都,在宮門外駐軍。李期派侍中去慰勞李壽。李壽上奏說建寧王李越、景騫、田褒、姚華、許涪以及征西將軍李遐、將軍李西等人心懷不軌、擾亂朝政,把他們都抓起來殺了。士兵們到處搶掠,好幾天才安定下來。李壽假稱奉太後任氏的命令,把李期廢為邛都縣公,幽禁在彆的宮裡。追諡戾太子為哀皇帝。

羅恒、解思明、李弈等人勸李壽自稱鎮西將軍、益州牧、成都王,向晉稱臣,把邛都公送到建康;任調以及司馬蔡興、侍中李豔等人勸李壽稱帝。李壽讓人占卜,占卜的人說:“能當幾年天子。”任調高興地說:“當一天天子都夠本了,何況幾年呢!”解思明說:“當幾年天子,哪比得上當百世諸侯?”李壽說:“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了也值了。”於是就稱帝了,改國號為漢,大赦天下,改年號為漢興。用安車和束帛征召龔壯為太師。龔壯發誓不做官,李壽送給他的東西,他一樣都沒要。李壽重新設立宗廟,追尊父親李驤為獻皇帝,母親昝氏為皇太後。立妃子閆氏為皇後,世子李勢為皇太子。把原來的宗廟改為大成廟,各種製度大多都改了。任命董皎為相國,羅恒為尚書令,解思明為廣漢太守,任調為鎮北將軍、梁州刺史,李弈為西夷校尉,侄子李權為寧州刺史。公、卿、州、郡的官員,全都換成了他的手下;成氏的舊臣、近親以及六郡的士人,都被疏遠排斥。邛都公李期歎息說:“當天下之主的人如今成了小縣公,還不如死了!”五月,李期上吊自殺。李壽給他諡號為幽公,用王的禮節安葬了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內核解讀】

鹹康四年公元338年)的曆史畫卷,在十六國時期的動蕩底色中徐徐展開。這一年,北方的軍事博弈與西南的政權更迭交織上演,勾勒出亂世中權力爭奪的殘酷邏輯、決策失誤的沉重代價,以及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透過這些史事,我們既能看到政權興衰的共性規律,也能觸摸到曆史人物的複雜人性。

北方博弈:聯盟、背叛與戰略短視的連鎖反應

慕容皝與石虎的聯合伐段之戰,堪稱十六國時期“臨時聯盟”的經典案例,其合作與破裂的過程,深刻暴露了亂世中“沒有永恒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的生存法則。

慕容皝通過趙盤出使石虎政權確定“師期”,本質上是弱小勢力借助強援擴張的策略。而石虎則以“募驍勇者三萬人,悉拜龍騰中郎”的重金懸賞,展現了其吞並段遼的決心。雙方看似目標一致,實則各懷鬼胎——石虎欲徹底消滅段遼以擴張北方版圖,慕容皝則想趁機掠奪土地與人口以壯大自身。這種基於利益交換的聯盟,從一開始就埋下了破裂的隱患。

段遼政權的覆滅,很大程度上源於內部決策的致命失誤。慕容翰的諫言“當並力禦之趙兵),而更與燕鬥……將何以禦南敵乎”,精準點出了兩線作戰的風險,卻被段蘭以“前為卿所誤”為由拒絕。段蘭的憤怒或許源於過往的矛盾,但將個人情緒淩駕於戰略全局之上,最終導致“大破蘭兵,斬首數千級,掠五千戶及畜產萬計”的慘敗。這種因內部猜忌、剛愎自用而錯失戰機的案例,在曆史上反複上演,印證了“決策失誤是最大的災難”這一真理。

石虎在戰後的處置則展現了政治家的務實與權術。對陽裕的“過之不攻”與最終任用,體現了他對知識分子“矜惜名節”心理的精準把握;將段國民眾“二萬餘戶徙於司、雍、兗、豫四州”,則是通過人口遷徙削弱地方勢力、鞏固統治的慣用手段。而陽裕麵對石虎“豈識知天命”的詰問時,以“臣昔事王公……如臣比肩,無所獨愧”的坦誠回應化解危機,既保全了名節,又為自己爭取到生存空間,堪稱亂世中知識分子的生存智慧典範。

西南變局:權力異化與合法性重構的困境

成漢政權的更迭,聚焦於李期與李壽的權力鬥爭,其背後是政權合法性危機與統治階層矛盾的集中爆發。李期“驕虐日甚,多所誅殺,而籍沒其資財、婦女”的統治方式,本質上是通過暴力掠奪強化集權,卻導致“大臣多不自安”的離心效果。當權力失去約束,異化成為常態,政權的根基便會從內部被蛀空。

李壽的崛起與奪權,充滿了策略性與偶然性。他以“詐為邊書,辭以警急”規避入朝風險,顯示出對自身處境的清醒認知;而巴西處士龔壯的建議“發兵西取成都,稱籓於晉”,則為其提供了合法性敘事——將奪權行為包裝成“複歸晉臣”的正義之舉。這種借助外部正統晉朝)賦予自身行動合法性的策略,在分裂時代尤為常見,反映了“天命所歸”的傳統政治理念對人心的影響。

李壽奪權後的決策,揭示了權力對人性的腐蝕與選擇的艱難。在“稱籓於晉”與“自稱帝”的分歧中,任調“一日尚足,況數年乎”的短視與解思明“數年天子,孰與百世諸侯”的長遠考量形成鮮明對比。而李壽“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選擇,看似灑脫,實則暴露了權力誘惑下對“帝王夢”的終極渴望。這種選擇最終導致了成漢政權的性質轉變——從地方割據政權正式走向帝製,卻也加劇了內部矛盾,“成氏舊臣、近親及六郡士人皆見疏斥”的舉措,為後續統治埋下了隱患。

李期“天下主乃為小縣公,不如死”的結局,充滿了悲劇色彩。從皇帝到縣公的身份落差,不僅是個人命運的崩塌,更是權力遊戲殘酷性的注腳。而李壽對其“縊而卒”後的“諡曰幽公,葬以王禮”,則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最後“恩賜”,既顯示了權力的絕對掌控,也暗含著對自身合法性的微妙維護。

曆史啟示:亂世中的生存邏輯與人性折射

鹹康四年的曆史事件,如同一麵鏡子,映照出亂世中的多重生存邏輯。在政權層麵,軍事力量與戰略決策是生存的根基,段遼的覆滅與慕容皝、石虎的擴張,印證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而合法性構建同樣關鍵,李壽借助“晉臣”名義奪權,石虎通過任用陽裕籠絡士人,都體現了“名正言順”對鞏固統治的重要性。

在個體層麵,不同人物的選擇與結局提供了多樣啟示。慕容翰的遠見卓識因不被采納而流亡,段蘭的剛愎自用導致身死國滅,展現了性格對命運的影響;陽裕在亂世中保全自身並實現價值,龔壯“誓不仕”堅守原則,李壽在權力誘惑中迷失,又反映了不同價值觀下的人生道路。這些人物的命運交織,構成了亂世中人性的多棱鏡。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這一年的曆史是十六國時期的縮影——政權更迭頻繁、戰亂不休,舊秩序被打破,新秩序在血與火中艱難構建。無論是北方的部族征伐,還是西南的內部奪權,本質上都是權力重新分配的過程,而民眾始終是這場博弈中最無辜的犧牲品,“掠五千戶及畜產萬計”“縱兵大掠”等記載,都印證了亂世對民生的摧殘。

曆史的價值在於鏡鑒當下。鹹康四年的故事告訴我們:戰略遠見、內部團結與民生為本,是任何時代政權穩定的基石;而個體在麵對權力、利益與原則的抉擇時,其選擇不僅決定個人命運,更可能影響曆史走向。讀懂這段曆史,便能更深刻地理解“治世來之不易”的內涵,以及在複雜環境中堅守理性與底線的重要性。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生命體的世界 靖難攻略 主播單手壓ak,震驚了全網 撕夜 被趙王趕走,始皇拜我為丞相 咬夏棠 農民小神醫 鎧甲:朝九晚五?可我是幽冥魔啊 讓你裝傻,你把皇帝逼退位了? 修行十三年,才獲得二郎真君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