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三年公元368年,戊辰年)
開春正月,前秦老板苻堅派後將軍楊成世、左將軍毛嵩分頭去收拾上邽、安定的叛亂,又讓輔國將軍王猛、建節將軍鄧羌攻打蒲阪,前將軍楊安、廣武將軍張蠔圍攻陝城。苻堅特意囑咐打蒲阪和陝城的部隊:都在離城三十裡的地方紮營,堅守不出戰,等平定了秦、雍兩地的叛亂,再集中火力搞他們。
早先,前燕太宰慕容恪生病時,考慮到燕主慕容暐年紀小,權力不在自己手裡,太傅慕容評又疑心重,擔心大司馬這職位安排不妥當,就對慕容暐的哥哥樂安王慕容臧說:“現在南邊有沒搞定的東晉,西邊有強勢的前秦,這倆國家一直憋著擴張的心思,就等咱出岔子呢。國家興衰全看輔政大臣行不行。大司馬管著全軍,可不能隨便找人當。我死後,論親疏關係,這位置該是你或慕容衝的。你們雖說聰明機靈,但太年輕,扛不住大事。吳王慕容垂天生是塊乾大事的料,智謀超一流,你們要是能把大司馬位置讓給他,肯定能統一天下,對付外敵根本不是事兒。千萬彆貪小利忘大害,不把國家當回事啊!”後來又跟太傅慕容評說了這事兒。結果慕容恪一死,慕容評壓根沒聽他的。二月,就任命車騎將軍中山王慕容衝為大司馬慕容衝是慕容暐的弟弟),讓荊州刺史吳王慕容垂當侍中、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前秦的魏公苻廋獻出陝城投降前燕,還請求派兵接應。前秦人嚇壞了,趕緊派重兵守華陰。
前燕魏尹範陽王慕容德上奏說:“先帝順應天命,目標是統一天下;陛下繼位,該接著完成這事兒。現在苻氏家族內鬥,國家都快分成五塊了,跑來投降請援的人一波接一波,這是老天爺把前秦送給咱啊!老天爺給的不拿,會遭報應的,吳越爭霸的例子擺在那兒呢。該讓皇甫真帶並、冀的兵直奔蒲阪,吳王慕容垂帶許、洛的兵火速去解苻廋的圍,太傅帶京城的精銳當後援,再給三輔地區發檄文,講清禍福,開出懸賞,他們肯定會跟風響應。統一天下的機會,就在這兒了!”當時不少燕人都請求救陝城,順便拿下關中,太傅慕容評卻慫了:“前秦是大國,現在雖然有麻煩,也不是咱能隨便拿捏的。朝廷雖說還行,但比不上先帝那時候;咱這些人的智謀,也沒法跟太宰比。能守住自家地盤就不錯了,平定前秦不是咱該乾的事。”
魏公苻廋給吳王慕容垂和皇甫真寫信說:“苻堅、王猛都是人精,早就憋著要坑咱燕國了。現在不趁機搞他們,以後燕國君臣怕是要後悔莫及!”慕容垂對皇甫真說:“現在能給咱找事的肯定是前秦。主上還年輕,你看太傅那水平,能扛得住苻堅、王猛嗎?”皇甫真說:“可不是嘛,可咱說了也不算啊!”
三月初一,發生了日食。
三月初七,大赦天下。
前秦楊成世被趙公苻雙的部將苟興打敗,毛嵩也被燕公苻武打敗,倆人都跑回來了。秦王苻堅又派武衛將軍王鑒、寧朔將軍呂光、將軍馮翊郭將、翟傉等人帶三萬兵去征討。夏天四月,苻雙、苻武乘勝打到榆眉,讓苟興當先鋒。王鑒想速戰速決,呂光說:“苟興剛贏了,氣焰正囂張,咱得穩著點。等他糧吃完了肯定得退,到時候再揍他,準成!”過了二十天,苟興果然退了。呂光說:“可以揍苟興了!”就追上去,把苟興打敗了。接著又打苻雙、苻武,把他們揍得慘敗,殺了一萬五千多人。苻武放棄安定,和苻雙一起逃到上邽,王鑒等人接著圍攻。
晉公苻柳多次出來挑戰,王猛理都不理。苻柳以為王猛怕他,五月,留長子苻良守蒲阪,自己帶兩萬兵往西想打長安。離蒲阪一百多裡地時,鄧羌帶七千精銳騎兵連夜偷襲,把他打敗了。苻柳帶兵往回跑,王猛半路截擊,把他的兵全俘虜了。苻柳帶著幾百騎兵逃回城裡,王猛、鄧羌接著攻城。
秋天七月,王鑒等人攻下上邽,殺了苻雙、苻武,寬恕了他們的妻子兒女。任命左衛將軍苻雅為秦州刺史。八月,任命長樂公苻丕為雍州刺史。
九月,王猛等人攻下蒲阪,殺了晉公苻柳和他的家人。王猛駐守蒲阪,派鄧羌和王鑒等人會合攻打陝城。
前燕的王公貴族大多把百姓占為自己的依附戶,國家的戶口比私家還少,倉庫都空了,錢不夠花。尚書左仆射廣信公悅綰說:“現在三國鼎立,都想吞並彆人。可咱國家法度不彰,豪強貴族橫行,搞得百姓都沒了,稅收也收不上來,官吏沒工資,士兵沒糧草,還得靠官府借糧帛過日子。這事兒要是讓鄰國知道了可不行,也不是治理國家的樣子。得把所有依附戶都取消,讓他們回郡縣登記。”燕主慕容暐同意了,讓悅綰專門管這事兒。悅綰嚴查隱藏的情況,沒人敢隱瞞,一下子查出二十多萬戶。結果滿朝文武都恨他。悅綰本來就有病,硬撐著核對戶籍,病情加重,冬天十一月就去世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十二月,秦王猛等人攻下陝城,活捉魏公苻廋,送到長安。秦王苻堅問他為啥謀反,苻廋說:“我本來沒想反,就是因為弟兄們老謀反,我怕被連累弄死,才反的。”苻堅哭著說:“你向來是厚道人,我知道不是你本意。況且高祖不能沒後代啊。”就賜苻廋死,赦免了他七個兒子,讓長子繼承魏公之位,其他兒子都封縣公,過繼給越厲王和沒後代的弟弟們。苟太後說:“苻廋和苻雙都反了,為啥就苻雙不能有後代?”苻堅說:“天下是高祖的天下,高祖的兒子不能沒後代。至於苻雙字仲群),不顧太後,想危害宗廟,國法可不能講私情。”任命範陽公苻抑為征東大將軍、並州刺史,鎮守蒲阪;鄧羌為建武將軍、洛州刺史,鎮守陝城。提拔姚眺為汲郡太守。
東晉給大司馬桓溫加特殊禮遇,地位在諸侯王之上。
這一年,東晉任命仇池公楊世為秦州刺史,楊世的弟弟楊統為武都太守。楊世也向前秦稱臣,前秦任命他為南秦州刺史。
【內核解讀】
公元368年太和三年),在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格局中,前秦與前燕這兩大北方政權的命運軌跡因一係列決策與行動悄然分野。這一年的曆史事件不僅展現了權力鬥爭的殘酷邏輯,更揭示了戰略眼光對國家興衰的決定性影響。
前秦內亂:苻堅的平叛智慧與權力整合
前秦天王苻堅在這一年麵臨了統治以來最嚴峻的內部挑戰——宗室諸王的聯合叛亂。以晉公柳、魏公廋、燕公武、趙公雙為首的宗室勢力,因不滿苻堅集權與重用王猛等漢族大臣,相繼在蒲阪、陝城、安定、上邽等地舉兵,將前秦拖入內戰深淵。
麵對這場關乎政權存續的危機,苻堅展現出卓越的戰略定力。他並未急於四麵出擊,而是製定了“先平秦雍,再圖蒲陝”的分步策略:派遣楊成世、毛嵩分討上邽、安定,命王猛、鄧羌圍困蒲阪,楊安、張蠔進逼陝城,並嚴令蒲阪、陝城前線軍隊“距城三十裡,堅壁勿戰”。這一決策的核心在於避免多線作戰,先穩固核心統治區,再集中力量解決頑抗勢力。
儘管初期平叛遭遇挫折楊成世、毛嵩兵敗),但苻堅迅速調整部署,派遣王鑒、呂光等將領增援,最終扭轉戰局。呂光在榆眉之戰中提出的“避銳擊惰”戰術“興新得誌,氣勢方銳,宜持重以待之。彼糧儘必退,退而擊之,蔑不濟矣!”),生動體現了前秦將領的軍事素養。至九月,王猛攻克蒲阪,斬殺晉公柳;十二月,陝城陷落,魏公廋被俘,曆時近一年的宗室叛亂終被平定。
值得注意的是,苻堅在平叛後的處置展現出複雜的政治考量。對於主動投降的魏公廋,他雖賜其自儘,卻保留其子孫爵位,以“高祖不可以無後”為由延續宗室血脈;而對“不顧太後,謀危宗廟”的趙公雙,則堅持“天下之法不可私”,不予立後。這種“法外有恩”的處置方式,既維護了統治權威,又試圖修複宗室關係,為後續的權力鞏固奠定基礎。
前燕的戰略短視:錯失“天以秦賜燕”的曆史機遇
與前秦的危機應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前燕在麵對天賜良機時的猶豫不決與最終錯失。當時前秦內亂頻發,魏公廋以陝城降燕並請求援兵,前秦“國分為五”的分裂局麵,本為前燕提供了西進關中、統一北方的絕佳窗口。
前燕內部並非缺乏戰略遠見者。範陽王德明確指出:“苻氏骨肉乖離,國分為五,投誠請援,前後相尋,是天以秦賜燕也。天與不取,反受其殃”,並提出具體作戰方案:皇甫真率並冀之眾趨蒲阪,吳王垂引許洛之兵解陝城之圍,太傅評率京師軍隊為後繼,同時傳檄三輔地區爭取響應。魏公廋也在給慕容垂、皇甫真的書信中警示:“苻堅、王猛,皆人傑也,謀為燕患久矣;今不乘機取之,恐異日燕之君臣將有甬東之悔矣!”
然而,前燕太傅慕容評的保守思想最終主導了決策。他以“秦,大國也,今雖有難,未易可圖”“吾等智略,又非太宰之比”為由,拒絕了主動出擊的建議,堅持“閉關保境足矣”的消極策略。這一決策的本質,是統治集團的短視與怯懦:既缺乏父輩慕容儁、慕容恪)的雄才大略,又受製於內部權力鬥爭的猜忌心理慕容恪臨終前曾告誡慕容評需以慕容垂為大司馬,卻未被采納,反而以中山王衝取而代之)。
慕容評的保守並非孤立現象,而是前燕政權深層危機的體現。當時前燕“豪貴恣橫,民戶殫儘”,貴族大量占有蔭戶,導致國家戶籍少於私家,財政空虛到“吏斷常俸,戰士絕廩”的地步。尚書左仆射悅綰雖試圖通過整頓戶籍“罷斷諸蔭戶,儘還郡縣”)挽救危機,卻因觸動豪強利益“舉朝怨怒”,最終積勞成疾而逝。這一事件深刻揭示:前燕的衰落不僅在於戰略失誤,更在於統治階層的腐朽與製度性的崩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曆史啟示:戰略眼光與製度韌性的較量
太和三年的曆史進程,本質上是前秦與前燕在戰略決策與製度韌性上的較量,其結果為十年後前秦滅燕埋下伏筆。
對前秦而言,平叛之戰不僅鞏固了苻堅的統治權威,更驗證了“用賢不避族類”政策的有效性——王猛、鄧羌、呂光等非宗室人才在平叛中發揮關鍵作用,強化了苻堅集權的合理性;而對宗室叛亂的妥善處置區彆對待、保留血脈),則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氐族內部矛盾。此戰之後,前秦進入內部整合的加速期,為後來統一北方積蓄了力量。
對前燕而言,錯失滅秦良機的後果更為深遠。慕容評的保守決策不僅喪失了擴張國土的戰略窗口,更暴露了政權的軟弱性,使得前秦得以從容平定內亂、積蓄實力。更關鍵的是,統治階層對慕容垂等軍事人才的壓製慕容垂僅被授予虛職),導致核心戰鬥力的流失,而蔭戶製度的積弊未除,則從根本上削弱了國家的戰爭潛力。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這一年的曆史印證了中國古代政治的核心邏輯:國家興衰不僅取決於外部機遇,更取決於內部是否有賢能的領導者、合理的製度設計與團結的統治核心。前秦在危機中展現的戰略定力與製度彈性,與前燕在機遇前的猶豫怯懦形成鮮明對比,最終推動曆史走向“秦盛燕衰”的必然結局。正如慕容恪臨終所言:“國之興衰,係於輔相”,太和三年的每一個決策,都在書寫著兩國未來的命運軌跡。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