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海西公下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622章 海西公下(1 / 1)

一開始,前秦王苻堅聽說慕容恪這大佬沒了,心裡就打起了前燕的主意,但一直怕慕容垂太猛,沒敢動手。等聽說慕容垂投奔過來,苻堅高興得不行,親自跑到城外迎接,拉著人家的手說:“老天爺既然生了咱這樣的牛人,肯定是要一起搞大事業的,這都是命中注定!我打算跟你一起平定天下,到泰山封禪慶功,之後就讓你回老家,世世代代封在幽州。這樣你既不算對不起燕國的祖宗,又能好好跟著我乾,這不完美嗎?”慕容垂趕緊推辭:“我就是個流亡在外的倒黴蛋,能保住小命就偷著樂了,老家的榮華富貴想都不敢想啊!”苻堅還特喜歡慕容垂的兒子慕容令和慕容楷,給他們各種高規格待遇,賞賜拿到手軟,每次這父子倆來見他,苻堅都盯著看個不停。關中的百姓早就聽說過慕容垂父子的名聲,都特彆崇拜他們。

這時候王猛跟苻堅說:“慕容垂父子就像龍虎,根本不是能馴服的主兒,要是給他們機會,以後肯定管不住,不如早點乾掉算了。”苻堅不樂意了:“我正招攬各路英雄平定天下呢,咋能隨便殺人呢?而且人家剛投奔過來,我都掏心窩子接納了,普通人都講究說話算數,我這當皇帝的能不算數嗎?”最後封慕容垂為冠軍將軍、賓徒侯,慕容楷為積弩將軍。

前燕的魏尹範陽王慕容德一直跟慕容垂關係鐵,還有車騎從事中郎高泰等人,都因為這事兒被罷官。尚書右丞申紹跟太傅慕容評說:“現在吳王慕容垂跑了,外麵議論紛紛,不如把他手下有本事的人提拔上來,多少能堵堵悠悠眾口。”慕容評問:“那提拔誰呢?”申紹說:“高泰是這幫人的頭兒。”於是就任命高泰為尚書郎。高泰是高瞻的侄子,申紹是申胤的哥哥。

前秦把梁琛留了一個多月才放回去。梁琛一路加急趕路,等回到鄴城,慕容垂已經投奔前秦了。梁琛趕緊跟慕容評說:“秦人天天操練軍隊,在陝東囤積了好多糧食。依我看,兩國的和平長不了。現在吳王又去投奔他們,前秦肯定有打咱們的主意,得早點準備啊。”慕容評一臉不屑:“秦國怎麼會因為接納個叛臣就破壞咱倆的和好呢!”梁琛說:“現在兩國分占中原,本來就互相惦記著吞並對方。上次桓溫來犯,他們出手幫忙是算計著自己的利益,不是真心對咱們好。要是咱們這邊出點岔子,他們還能忘了原本的打算?”慕容評又問:“苻堅這人咋樣?”梁琛說:“精明又果斷。”問王猛,梁琛說:“名不虛傳。”慕容評聽了全不當回事。梁琛又把這事兒告訴了前燕主慕容暐,慕容暐也沒當回事。後來告訴了皇甫真,皇甫真特彆擔心,上奏說:“苻堅雖然老派使者來,但其實一直想打咱們的主意,不是真的跟咱講情義。之前他們出兵洛川,還有派來的使者,早就把咱們的地形虛實摸透了。現在慕容垂又去投奔他們,肯定會幫著謀劃打咱們,得趕緊在洛陽、太原、壺關這些地方派精兵強將防守啊!”慕容暐召來慕容評商量,慕容評說:“秦國又小又弱,還得靠著咱們當外援呢,而且苻堅還算懂點道理,肯定不會聽叛臣的話壞了兩國關係。彆自己瞎緊張,反而招人家來打。”最後啥準備也沒做。

前秦派黃門郎石越訪問前燕,慕容評故意擺闊氣,想讓人家看看前燕多有錢。高泰和慕容評的參軍劉靖勸他:“石越這小子說話浮誇,眼神老往遠處瞟,根本不是來交好的,是來打探咱們虛實的。咱應該拉上軍隊亮亮肌肉,讓他不敢亂琢磨。現在你跟他比闊,反而會被人家看不起。”慕容評不聽。高泰氣得稱病回老家了。

這時候前燕的可足渾太後老插手朝政,慕容評又貪得無厭,當官的都靠送禮上位,有本事的人沒機會,底下人都憋著一肚子火。尚書左丞申紹上奏說:“地方官是治理國家的根本,現在這些當官的,不是從軍隊裡隨便拉來的武夫,就是靠著親戚關係上位的紈絝子弟,既不是地方上的賢才,也沒在朝廷乾過正經事。再加上提拔貶斥沒規矩,貪官懶官不怕受罰,清廉能乾的也得不到獎勵,搞得老百姓日子過不下去,到處都是賊寇,朝廷綱紀全亂了,沒人管得了。而且官太多,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多,公家和私人都被折騰得夠嗆。咱大燕的人口比東晉和前秦加起來都多,軍隊戰鬥力更是沒的說,可最近打仗老輸,就是因為地方官搜刮太狠,當兵的和老百姓都活不下去,誰還肯拚命啊!後宮裡光女人就四千多個,還有各種伺候人的,一天花的錢就值上萬兩黃金。下麵的人跟著學,一個個都窮奢極欲。前秦和東晉雖然是僭偽政權,還能好好治理國家,憋著吞並咱們的心思,可咱們上上下下都混日子,一天比一天亂。咱們自己不收拾好,正好合了他們的意。我覺得應該好好選地方官,裁掉多餘的官職,體恤當兵的,讓公家私人都能過下去,彆再這麼浪費,省著點花錢,該賞的一定賞,該罰的一定罰。這樣的話,桓溫、王猛都能收拾了,東晉和前秦也能拿下,何止是保住地盤安穩百姓啊!還有,鮮卑拓跋什翼犍又老又病還糊塗,就算不納貢,也沒啥威脅,沒必要派兵去守那麼遠的地方,得不償失。不如把軍隊調到並州,控製西河,南邊守住壺關,北邊看重晉陽,西邊敵人來了就擋住,跑了就斷他們後路,這比守著那些沒用的孤城強多了。”結果這奏折遞上去,根本沒人搭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辛醜這天,東晉丞相司馬昱和大司馬桓溫在塗中見麵,商量以後的行動,任命桓溫的兒子桓熙為豫州刺史,持節。

之前前燕答應割虎牢以西的地方給前秦,結果東晉軍隊一退,前燕就反悔了,跟秦人說:“之前是使者說錯話了,咱們都是有國家的,互相幫忙渡過難關是應該的,哪能談條件呢。”秦王苻堅氣得夠嗆,派輔國將軍王猛、建威將軍梁成、洛州刺史鄧羌率領三萬步兵騎兵討伐前燕。十二月,進攻洛陽。

大司馬桓溫征發徐州、兗州的百姓修築廣陵城,準備把鎮守地遷過去。當時徭役特彆頻繁,再加上瘟疫,死了有一半人,老百姓怨聲載道。秘書監太原人孫盛寫《晉春秋》,如實記錄時事。桓溫看到後大怒,對孫盛的兒子說:“枋頭之戰確實失利了,但也不至於像你爹寫的那樣!這史書要是流傳出去,可是要連累你們全家的!”孫盛的兒子趕緊磕頭認錯,求著改一改。當時孫盛已經年老退休在家,性子耿直又嚴厲,家裡規矩大,子孫就算頭發都白了,他也照樣嚴格管教。這時候兒子們一起哭著磕頭,求他為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想想。孫盛氣得不行,堅決不同意,兒子們就偷偷改了。不過孫盛早就寫了個副本,傳到了國外。後來晉孝武帝征集珍本異書,從遼東人那裡得到了原本,跟改後的版本不一樣,於是就兩個版本都保存下來了。

【內核解讀】

這段十六國時期的曆史片段,簡直是一部“政權興衰啟示錄”——既有雄主的格局與隱患,也有昏君權臣的“作死操作”,更藏著人才博弈、製度崩壞與史家風骨的鮮活細節,用現代視角看,每個關鍵節點都戳中了“組織生存”的核心邏輯:

苻堅:“雄主的胸襟”與“風險的盲區”,成也用人、隱憂也在用人

苻堅對慕容垂的態度,是典型的“戰略級招攬”:聽說慕容垂來投,親自出城迎接、許以“封禪後歸鄉”的承諾,連其子慕容令、慕容楷都給足待遇。這種“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胸襟,放在亂世裡絕對是加分項——畢竟當時想統一天下,就得靠慕容垂這種“頂級戰力”。

但王猛的提醒“龍虎難馴,若給機會必管不住”,恰恰戳中了苻堅的“軟肋”:他太看重“信義”,卻忽略了“亂世規則裡,人才的‘可控性’和‘忠誠度’需要製度兜底”。後來慕容垂在淝水之戰後複國,印證了王猛的預判,但我們沒法苛責苻堅——若當時殺了慕容垂,等於斷了“天下英雄來投”的路,這是亂世雄主的兩難:要麼“用猛人冒風險”,要麼“守安全失機遇”。

不過苻堅的清醒之處在於:他沒因慕容垂的投奔就盲目自大,反而派王猛摸底、後來果斷伐燕,說明他懂“機會窗口”——前燕內部爛了,慕容垂又能提供情報,此時動手才是趁虛而入,這是他比慕容評強百倍的“戰略眼光”。

前燕:“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所有亡國信號都給滿了還不接

前燕的覆滅,堪稱“教科書級的內部崩壞”:手裡握著“人口比東晉+前秦還多”“軍隊戰鬥力強”的家底,卻硬生生把自己玩死,問題全出在“管理層擺爛”和“不聽人話”上——

權臣昏聵:慕容評把“作死”寫在臉上

慕容評簡直是“昏庸權臣”的代言人:梁琛從秦國回來,明確說“秦人囤糧練兵、慕容垂投秦必伐燕”,他嗤之以鼻“秦國不會因叛臣壞和好”;高泰勸他“彆跟石越比闊,該亮軍隊肌肉”,他不聽還逼得高泰辭官;申紹上奏“地方官是武夫紈絝、後宮日耗萬兩黃金、官多民窮”,他直接無視。

這種“捂耳朵過日子”的操作,本質是“既得利益者的短視”:他貪得無厭,官員靠送禮上位,自己沉溺於“擺闊氣”,根本看不見“百姓活不下去、士兵不願拚命”的隱患——亂世裡,“民心和軍心”才是底氣,他倒好,把底氣當垃圾扔。

製度崩壞:“裙帶+腐敗”絞殺了所有希望

可足渾太後乾政、官員“非武夫即紈絝”、提拔貶斥沒規矩、貪官不怕罰、清官沒獎勵,連“後宮四千女人日耗萬兩黃金”這種“財政黑洞”都沒人管——這哪裡是政權?分明是“吸血集團”。申紹的奏折其實給了“救命方案”:選賢官、裁冗員、省開支、獎優罰劣,可前燕領導層連“改”的念頭都沒有。

更諷刺的是,前燕還主動“送人頭”:答應割地給前秦,等東晉退了就反悔,等於親手把“伐燕理由”遞到苻堅手裡。這種“言而無信+內部潰爛”的組合,滅國隻是時間問題。

慕容垂:“亂世能臣的生存智慧”,先隱忍再翻盤

慕容垂的角色,像極了“懷才不遇的頂級打工人”:在前燕被排擠,投奔苻堅後表麵“推辭榮華”,實則“保全自身、等待時機”。他知道苻堅需要他的“戰力”,也知道前燕的“爛”,所以既不替前燕求情,也不跟苻堅硬碰硬——這種“隱忍”不是懦弱,是亂世裡的生存法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後來他能複國,本質是“前燕不珍惜、苻堅給機會”:前燕的昏庸讓他沒了退路,苻堅的信任讓他積累了資本,而前秦淝水之戰後的崩潰,給了他“趁勢而起”的窗口。這也印證了:“人才的價值,永遠在‘能被正確使用’的地方;若原組織不珍惜,早晚會成為對手的‘破局利器’”。

孫盛:“史家的骨頭”,在強權麵前守住“曆史的真相”

桓溫威脅孫盛改史的片段,是這段曆史裡最“亮”的一筆——亂世裡,連皇帝都朝不保夕,一個史官卻敢跟權臣硬剛。

桓溫的邏輯很霸道:“我打了敗仗,你不能寫得這麼難看,否則滅你全家”;孫盛的邏輯更硬:“史書是給後人看的,不能瞎改”。哪怕兒子們哭著求他“為全家性命著想”,他也不鬆口,還提前留了副本傳到國外——這種“寧折不彎的實錄精神”,才是曆史的“防腐劑”。

要知道,當時桓溫手握兵權,想收拾孫盛易如反掌,但孫盛敢這麼做,一是靠“士族文人的氣節”,二是靠“曆史的敬畏心”:他知道,一旦史書被篡改,後人就再也看不到枋頭之戰的真相,而“真相”才是曆史對後人的價值。後來晉孝武帝找到原本,也證明了:“強權能改一時的文字,卻改不了永遠的真相”。

最後:這段曆史的“現代啟示”,其實就三句話

組織的衰亡,永遠從內部爛起:前燕的家底再厚,抵不住管理層昏庸、製度腐敗、不聽忠言;反之,前秦靠苻堅的胸襟和王猛的務實,才能抓住機會。

人才的博弈,本質是“信任與可控”的平衡:苻堅用慕容垂,贏在“信任”,險在“可控性”;前燕丟慕容垂,輸在“猜忌”,毀在“不珍惜”。

真相的價值,需要有人敢跟強權說“不”:孫盛的堅持告訴我們,哪怕在亂世,也總有人守住“記錄真實”的底線——這才是曆史能給後人“借鑒”的根本。

說白了,這段千年前的故事,講的還是“人”的選擇:選對路、用對人、守對底線,才能走得遠;反之,再強的家當,也會敗在“短視、貪婪和自欺欺人”裡。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快穿之主神也要考核 彆唱了,路邊的狗都有遺憾了! 京夜燼愛 火煉星空 生育值0?獸世大佬們全是我榜一 並肩,三尺高台 渣雌死遁五年回歸,黑化父子愛慘 仰望星河:地球少年的王者之路 失控夏潮 逍遙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