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黃疸之症也一樣,由於熱不得外越,濕不得下泄。濕熱鬱積在體內,便迫使脾之本色外露而身發黃染。”
說到這裡,突然又話鋒一轉:“當然了,我覺得這種脾黃說解釋得比較牽強。張醫生,你認為呢?”
張景略一沉思,卻緩緩說道:“我倒是不這麼認為。”
“哦?”
這顯然出乎了楊主任的意料,一臉詫異地看著他,等待下文。
張景繼續說道:“《傷寒論》裡講濕熱發黃,一個是在陽明病篇有,一個是在太陰病篇有。也就是說,始終沒有離開脾胃,始終沒有離開中土。”
“陽黃即濕熱發黃,外在症狀表現一般來說有6點。關於出現這些症狀的病機,我個人的理解如下。”
“第一個是小便不利,我認為是因為濕熱互結,濕邪受熱邪牽製不得下泄所致。”
“第二個是但頭汗出,是因為濕熱互結,熱邪受濕邪牽製而不得發越,而頭為諸陽之會而濕邪牽製不住,故汗出齊頸而還,從而表現為但頭汗出。”
“第三個是身黃如橘子色,我認為是由於濕熱鬱蒸體內。因為熱為陽邪,所以發黃顏色鮮亮如橘子色,與寒濕發黃,也就是陰黃的色澤晦暗正好相對應。”
“第四個是腹滿,我的理解是,濕熱阻滯氣機,所以會導致腹滿,通常會食欲不佳,嚴重的會有便秘。”
“第五,渴飲水漿。我認為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濕熱互結,津液不化,其二則為熱盛傷津所致,其中又為第一個原因為主。”
“最後一個是心中懊惱,我認為是因為濕熱互結,鬱熱擾心所致。”
聽到這裡,楊主任突然腦子裡靈光一閃,緊接著若有所思道:“所以,張醫生,你是抓住了心中懊惱這個主證,才使用的梔子豉湯?”
話音剛落,又搖了搖頭,自我否定道:“不對,不對。小孩子還太小,自己也描述不出這種感覺呀,而且,我記得你好像也沒有問。”
張景微微一笑:“沒錯,我確實沒詢問。楊主任,請先彆著急,聽我慢慢來分析吧。”
張景喝了口水,繼續說道:“《傷寒論》中,陽黃,也就是濕熱發黃的治法為清熱利濕退黃,包含有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三個方證。”
“其中茵陳蒿湯由茵陳蒿、梔子和大黃三位藥組成,曆來被醫家公認為治療黃疸的第一方。當然了,我是不讚成這種極易先入為主的提法的。”
張景稍頓了頓,繼續說道:“分析其組成方藥,功效以清熱和利濕並重,故用於濕熱俱盛之黃疸。”
“而梔子柏皮湯以梔子伍黃柏,外加一味炙甘草,以清熱為主,兼有退濕之功。故適用於濕熱黃疸屬熱重於濕者。”
“最後一個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傷寒論》第二百六十二章: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該方原本專為陽黃兼表證而設。隻不過,如今也多用於蕁麻疹、濕疹,及各種瘙癢性皮膚病等。這是題外話,我們暫且不談。”
“現在就來說說,我為何認為梔子豉湯可以治療616床患兒的黃疸之證。”
重點終於來了,眾人立馬豎起了耳朵。
“首先,我來說說,通過望聞問切得到的四診結果。”“患兒鞏膜黃染,身黃如橘子色,口不欲飲,納差,大便正常,小便黃,舌質紅,苔薄膩微黃,脈浮滑,左關略數。”
“按照傳統的臟腑辨證方法,這個病案首先可以診為肝膽病之陽黃證,初看黃染程度,如果把脈象誤診為滑數脈,就很容易想到治療濕熱並重的茵陳蒿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