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調寒泄:白領麗人腹痛記
立夏剛過,岐仁堂來了位穿職業裝的年輕女士。她雙手緊按腹部,麵色蒼白如紙,冷汗直冒。
"岐大夫,我這肚子痛得像有人用刀絞!"林女士咬牙道,"早上在辦公室吹空調,突然就痛起來了,瀉的全是清水,還咕嚕咕嚕響,吃了兩片止痛藥都不管用。"
岐大夫伸手觸診,指尖剛碰到她小腹,她便痛得縮身:"涼的?您小腹怎麼這麼冰?"
"我總覺得熱,喜歡把空調調到20度,還喝冰美式。"林女士話音未落,又一陣腹痛襲來,痛得她額頭青筋暴起。
岐大夫搭脈,脈弦緊如弓弦,舌苔白滑如水:"《傷寒論》說"寒邪直中太陰,腹痛嘔吐,下利清穀"。你這是寒邪凝滯胃腸,寒性收引,氣血不通則痛。"他轉身從藥櫃取出理中丸,"此藥由人參、白術、乾薑、甘草組成,《神農本草經》言乾薑"溫中散寒",正可破你腹中寒結。"
"這藥能止刺痛嗎?"林女士看著黑褐色藥丸麵露疑色。
"《內經》雲"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你腹痛如刺,正是寒凝血瘀之象。理中丸溫陽化濕,待寒散血行,痛自止矣。"岐大夫倒來溫水,看著她服下藥丸,"切記回去用熱水袋溫敷神闕穴,三日忌食生冷。"
三日後林女士複診,麵色已紅潤:"喝第一劑藥就覺得肚子暖了,痛也減了大半。岐大夫,原來吹空調比吃冰還傷脾胃!"
岐大夫點點頭:"《脾胃論》說"脾胃喜溫而惡寒",現代人身處空調房,卻不知寒邪正從皮毛、肚臍而入,直犯中焦。以後辦公可備條棉圍裙護住腰腹。"
二、梅雨濕泄:程序員的黏膩煩惱
梅雨季持續半月,岐仁堂來了位it工程師。小夥子滿臉油光,t恤後背印著汗漬,一進門就訴苦:"岐大夫,我拉肚子半個月了,大便黏糊糊的,衝都衝不掉,人也困得像灌了鉛。"
"平時久坐不動吧?"岐大夫看著他浮腫的眼瞼,"是不是總覺得嘴裡發黏,不想吃飯?"
"您咋知道?每天對著電腦一坐十小時,連水都懶得喝,就靠奶茶提神。"
診脈時,指下如觸棉絮,濡軟無力;舌苔白膩厚如漿糊。岐大夫翻開《脾胃論》:"李東垣說"濕勝則濡泄",你久坐傷脾,又嗜甜助濕,梅雨季節外濕引動內濕,脾土被濕邪困阻,自然泄瀉黏滯。"
"那該怎麼治呢?"小夥子急得直搓手。
"先祛濕健脾。"岐大夫寫下除濕湯加減:"蒼術、厚樸燥濕運脾,茯苓、澤瀉利水滲濕,這是仿《金匱》胃苓湯之意。再送服戊己丸,黃連清濕熱,吳茱萸散肝鬱,白芍緩脾急,此乃劉完素治濕泄之法。"
"為什麼不用止瀉藥?"小夥子看著藥方裡沒有蒙脫石散之類的藥。
岐大夫笑著搖頭:"朱丹溪早就警示過,濕泄初期若用收澀藥,猶如"閉門留寇"。你看這藥方,蒼術"除濕發汗"《本草綱目》),茯苓"通利水道"《神農本草經》),使濕邪有出路,泄瀉自止。"
一周後小夥子蹦跳著來複診:"大便終於清爽了!您教的炒薏米赤小豆粥我天天喝,人也不困了。"岐大夫叮囑:"久坐者當效仿"流水不腐",每小時起身活動五分鐘,脾主四肢,動則脾陽升發,濕邪難侵。"
三、夜宵傷食泄:外賣小哥的"臭雞蛋"困擾
淩晨三點,岐仁堂被拍門聲驚醒。開門見是常來送外賣的小王,捂著肚子直呻吟:"岐大夫,救救我!晚上貪嘴吃了三盒炸雞,現在又吐又瀉,臭得自己都受不了!"
岐大夫點亮油燈,見小王舌苔厚膩如積垢,口中噯氣酸腐:"《難經》說"傷於食者,令人心下脹",你這是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啊。"
"我天天吃外賣,怎麼就這次出事了?"小王蹲在牆角直哼哼。
"《內經》雲"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你平時三餐不定時,脾胃本已虛弱,今晚暴食油膩,脾胃運化不及,食積化腐,故瀉下臭如敗卵。"岐大夫取治中湯加砂仁:"人參、白術補脾虛,乾薑溫中焦,砂仁"化濕開胃"《本草綱目》),再吞服感應丸消積導滯,此乃張元素治傷食之法。"
"要不要先止瀉?我都拉了五次了。"小王捂著屁股直皺眉。
"急則治標,但需通因通用。"岐大夫解釋,"感應丸中含巴豆霜,看似峻下,實則瀉下積食後泄瀉自止。正如《金匱》治"宿食在下脘者,當有所去",此乃"通因通用"之法。"
次日午後小王來道謝,氣色已恢複:"拉了兩次就舒服了,肚子也不脹了。以後再也不暴飲暴食了,您說的"飲食有節"真是至理名言!"岐大夫點頭:"《黃帝內經》把"飲食有節"列為養生第一要訣,現代年輕人常以夜宵為樂,卻不知"胃不和則臥不安",更傷脾胃啊。"
四、職場氣虛泄:經理的"午餐驚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周一清晨,某公司經理李先生愁眉苦臉走進岐仁堂:"岐大夫,我這毛病太尷尬了,每天一吃午飯就拉肚子,不吃就沒事,同事都笑我"直腸子"。"
"這種情況多久了?"岐大夫見他麵色萎黃,眼瞼下垂。
"快一年了,看了好多醫生,吃了無數止瀉藥,越治越虛。"李先生歎氣,"現在爬三樓都喘氣,您說我是不是得了什麼怪病?"
診脈時,脈細弱如遊絲,重按無力;舌質淡白,邊緣有齒痕。岐大夫翻開《脾胃論》:"東垣說"脾胃氣虛,則怠惰嗜臥,食不消化"。你長期加班勞心,脾氣虧虛,運化無力,故食後即瀉,此乃"祿食瀉"也。"
"為什麼吃止瀉藥沒用?"
"《丹溪心法》雲"氣虛泄瀉,宜補不宜澀"。你脾陽不振,猶如釜底無火,食物怎能腐熟?前醫誤用固澀,反閉門留寇,使清氣不升,濁氣不降。"岐大夫開出快脾丸:"人參、黃芪大補元氣,白術、茯苓健脾滲濕,陳皮、木香理氣和中,此乃仿《內經》"塞因塞用"之法。"
李先生看著藥方疑惑:"裡麵沒有止瀉藥,怎麼止瀉?"
岐大夫笑道:"《難經》說"脾主運化",脾氣健旺則水穀精微四布,何瀉之有?就像農田水利暢通,哪來澇災?你看這方中黃芪"補五臟諸虛"《神農本草經》),白術"除濕益燥"《本草綱目》),待脾氣恢複,自然食入能化。"
半月後李先生提著禮品來致謝:"吃了您的藥,現在吃午飯再也不拉肚子了!原來補脾才是止瀉的根本。"岐大夫叮囑:"《內經》強調"久坐傷肉",你每天抽半小時練習八段錦,尤其是"兩手攀足固腎腰"一式,可升發脾陽。"
五、商務酒泄:老板的清晨煩惱
某酒業公司老總陳先生捂著肚子走進岐仁堂,身後跟著拎公文包的秘書:"岐大夫,我這毛病太折磨人了,每天清晨五點準時拉肚子,酒後更嚴重,吃了好多西藥都沒用。"
"每天喝多少酒?"岐大夫見他舌質紅絳,舌苔黃膩。
"商務應酬嘛,每晚至少半斤白酒。"陳先生苦著臉,"原以為是腸胃炎,沒想到越治越糟。"
岐大夫診脈弦數有力,右關尤甚:"《本草綱目》說"酒性濕熱,最傷脾胃"。你長期酗酒,濕熱蘊結胃腸,清晨五更屬腎,濕熱下迫,故定時泄瀉。此乃"酒泄"也。"
"那該怎麼治?"陳先生掏出濕巾擦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