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梅雨季的腸鳴聲
申城市中心的梧桐巷在梅雨季總是濕漉漉的,青石板縫裡冒出的苔蘚像被揉皺的綠絲綢。岐仁堂的銅鈴在穿堂風裡輕輕搖晃,老藥櫃上"脾為後天之本"的匾額被水汽洇出淡淡茶漬。
"岐大夫,您快瞧瞧我爸這肚子..."穿香雲紗旗袍的林小姐扶著父親進來,老人家捂著肚子直哼哼,白背心都被冷汗浸透了。診床上的棉墊還帶著前一位患者的體溫,銅盆裡新換的菖蒲水散發著清苦。
岐伯年逾五旬卻腰板挺直,指尖搭在林伯腕上時,窗外正滾過一聲悶雷。"泄瀉幾日了?"他看著脈枕上的《脾胃論》扉頁,拇指摩挲著患者尺部沉緩的脈息。
"整七天了,起先以為是貪涼吃壞肚子..."林小姐從鱷魚皮手袋裡掏出病曆本,"西醫說是急性腸胃炎,吊了三天鹽水,止瀉藥也吃了,可每天五更天準得往廁所跑,拉的都是清水樣便。"
岐伯翻開診籍,狼毫在宣紙上落下"泄瀉"二字。案頭的青瓷水盂裡,幾尾孔雀魚正啄食浮萍。"《黃帝內經》雲"濕勝則濡泄",梅雨季濕邪當令,您父親脈緩苔白膩,泄瀉如水,正是濕困脾土之象。"他指著牆上的臟腑圖,"脾主運化水濕,濕濁內停則清濁不分,水穀雜下。"
林伯突然捂著肚子呻吟起來,腸鳴聲隔著衣服都能聽見。岐伯掀開他的衣襟,掌根按在神闕穴周圍,指下有痞硬感。"食積阻滯脾胃了。"他撚著胡須道,"《金匱要略》言"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可您父親泄瀉日久,脾胃已虛,不可強攻。"
第二章荷葉燒飯的玄機
藥碾子在天井裡發出有節奏的吱呀聲,岐伯看著學徒將炒白術、炒白芍倒入竹匾。簷角滴落的雨水在青石板上濺起細小的虹,藥香混著草木氣息漫過整個院子。
"為何用炒白術?"林小姐蹲在一旁看曬藥,旗袍下擺沾了些碎藥末。岐伯用鑷子撥弄著竹匾裡的藥材:"生白術偏於燥濕,炒後增強健脾止瀉之力,《本草綱目》雲其"除濕益燥,和中益氣"。"他抓起一把炒神曲,"此藥炒後醒脾和胃,消積化滯,配山楂能去肉食之積。"
暮色四合時,小徒弟拎著新鮮荷葉進來。"荷葉需用清晨帶露的。"岐伯展開荷葉,葉脈間還凝著水珠,"《溫熱論》言"濕盛則陽微",取荷葉之清輕,升發脾陽,正如東垣先生"脾胃不足,皆由陽氣不足"之論。"
藥粉過篩時,林伯靠在藤椅上打了個盹,喉間發出輕微的鼾聲。岐伯用竹刀將藥粉與荷葉飯拌勻,琥珀色的飯粒裹著青綠色藥粉,像撒了碎玉的春草。"此丸需用荷葉飯為引,"他解釋道,"荷葉入足太陰脾經,升清陽而化濕濁,飯粒則養脾胃之陰,剛柔相濟。"
子夜時分,岐仁堂的燈還亮著。岐伯在《傷寒論》裡找到"五苓散"條文,用朱筆圈出"豬苓、茯苓、澤瀉"幾味藥。窗外的雨漸漸急了,雨滴打在芭蕉葉上沙沙作響,案頭的銅漏滴答記錄著更聲。
第三章五更泄瀉的真相
第三日五更,林伯準時從床上驚起。剛要往廁所跑,突然覺得腹中微微發熱,腸鳴聲不再像從前那樣急迫。他坐在馬桶上,排出的不再是清水,而是夾雜著腐穢之氣的溏便。
"這是濕濁下行,積滯初通之象。"岐伯在複診時診脈,尺部沉象漸減,"《難經》雲"虛則補其母",脾屬土,肺屬金,土為金母,故用炒白術培土生金,炒白芍柔肝緩急。"
林小姐打開精致的漆器食盒,裡麵是溫熱的荷葉粥。"父親說服藥後口中津液增多,不像從前總覺得口乾。"她舀起一勺粥,米粒間飄著淡淡荷香。
岐伯指著診桌上的《脾胃論》:"李東垣先生言"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你父親久瀉傷氣,故配人參益氣健脾,但考慮到食積未淨,暫以炒白術代之。"他突然想起什麼,從藥櫃取出一味藥,"此為炒升麻,《本經》謂其"主解百毒",能升提下陷之清陽,正如"提壺揭蓋"之理。"
第七日清晨,林伯穿著簇新的唐裝來複診,麵色紅潤了許多。他從袖中取出一張紙:"昨晚按您說的用生薑三片、紅棗五枚煎水送服丸藥,晨起排便已成形。"紙上工整記錄著每日排便時間、性狀,甚至包括飲食種類。
岐伯展開新的診籍,寫下"脾虛濕盛,食積內阻"八字辨證。窗外的梧桐葉上,一隻蟬正蛻去舊殼,新翼在陽光下半透明。"《金匱》有"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訓,"他撚著胡須道,"您父親雖病在脾胃,卻需防肝木乘土,故用白芍柔肝,黃芩清瀉肝經伏火。"
第四章懸壺巷裡的醫理
入伏那天,梧桐巷飄著蜜餞山藥的甜香。林伯帶著孫子來道謝,小家夥抱著比自己還高的人參玩偶,眼睛盯著藥櫃上的戥子。
"岐大夫,您那荷葉丸真是神了。"林伯揭開食盒,裡麵是精心蒸製的茯苓糕,"按您說的忌生冷油膩,如今每天能吃兩碗粥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岐伯蹲下來給孩子把脈,小手腕上的脈息像春泉般活潑。"小兒臟腑嬌嫩,"他用指尖輕點孩子的中脘穴,"《溫病條辨》言"小兒脾常不足",喂養需遵循"胃以喜為補"之則,不可過食肥甘。"
正說話間,一位母親抱著啼哭的幼兒衝進診室。"岐大夫,我家虎娃拉肚子半個月了,西醫說是消化不良..."孩子的小屁股紅得像熟透的桃子,哭聲裡帶著黏膩。
岐伯解開孩子的繈褓,聞了聞尿布:"酸臭如敗卵,此乃乳食積滯。"他從藥櫃取出炒麥芽、炒穀芽,"《神農本草經》謂麥芽"主溫中,下氣,開胃",配山楂消肉食,神曲化穀食,再用陳皮理氣和中。"
看著母親憂慮的眼神,他又加了一味炒雞內金:"此藥能消一切飲食積滯,《本草綱目》稱其"治小兒食瘧,療大人淋漓"。"轉身對學徒說:"用粳米炒焦煮粥,取"焦香入脾"之意,可增強消食之力。"
暮色中,岐仁堂的燈籠次第亮起。林伯帶著孫子坐在門檻上,看學徒晾曬新采的佩蘭。"爺爺,為什麼岐大夫總用炒過的藥?"孩子指著竹匾裡的炒蒼術問。
"生藥如少年,性烈而善攻;炒藥如長者,溫和而善守。"林伯摸著孩子的頭,看著診室裡岐伯為患者診脈的身影,"就像人老了要懂得收斂鋒芒,藥炒過才知道顧護脾胃啊。"
梧桐葉在晚風中沙沙作響,藥櫃上的"大醫精誠"匾額被燈籠映得發亮。不知誰家飄來紫蘇燒魚的香氣,混著簷下晾曬的陳皮香,在漸漸濃稠的夜色裡,釀成一味最動人的人間本草。
喜歡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請大家收藏:()岐大夫的懸壺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