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秋風裡的肺鳴玄機_岐大夫的懸壺故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岐大夫的懸壺故事 > 第69章 秋風裡的肺鳴玄機

第69章 秋風裡的肺鳴玄機(1 / 1)

一、雨夜叩門聲

秋分後的申城,梧桐葉在路燈下泛著潮濕的金光。岐仁堂的銅鈴隨著玻璃門輕晃,發出細碎的聲響。我正對著《溫熱論》批注,瞥見玄關處立著個穿藏青夾克的男人,雨水順著傘骨在青磚上洇出深色雲紋。

"岐大夫,我家老爺喘得厲害。"來人摘下眼鏡,鏡片上蒙著水霧,"您看這診費......"他從帆布包裡掏出個紅綢包,手卻在發抖。

"先扶人進來。"我放下狼毫,繞過博古架時掃了眼牆上的《黃帝內經》條幅——"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指尖不由得摩挲過案頭的麻黃。

診室裡,檀香混著濃重的魚腥味撲麵而來。靠在羅漢榻上的中年男人麵色潮紅,脖頸間汗津津的,呼吸聲像破了洞的風箱,每吸一口氣都要抬起肩膀,喉間發出"赫赫"的響聲。他妻子正用絹帕給他擦汗,腕上翡翠鐲子撞在紫檀床沿,碎成兩截。

"王總這是第三次犯病了。"秘書模樣的年輕人湊過來,"上周在陸家嘴應酬,貪涼吹了空調,回來就不對勁。原以為是老慢支......"

我抬手止住他的話,伸出三指搭上脈枕。指下脈象洪大滑數,右寸關尤顯躁動,如同急流衝擊石灘。目光掃過床頭櫃上的保溫杯,枸杞混著西洋參片浮在水麵,再看床頭櫃抽屜半開,露出同仁堂的參茸片盒子。

"王總平時應酬多吧?"我翻開舌苔板,隻見舌質紅絳,苔黃厚膩,"愛吃海鮮?愛喝冰啤酒?"

"岐大夫神了!"王太太驚呼,"他每周至少三場酒局,最愛生醃蝦姑......"

"且看這汗。"我指著病人後背,青色唐裝已濕透,"自汗卻惡風,此為表邪未解;喘息氣粗,乃痰火內鬱。《傷寒論》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秋氣通於肺,本當收斂,您反用溫補,恰似閉門留寇啊。"

二、三拗湯的玄機

王太太臉色一白:"可西醫說要補肺氣......"

"《脾胃論》言"肺金受邪,由脾胃虛弱不能生肺金也",但您先生非虛證。"我從紫檀藥櫃取出麻黃,"看這麻黃,去節則發越無製,留節則發中有收。《神農本草經》明言其"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正可散您肌表之風寒。"

說著又拈起杏仁:"此仁留尖取其升發,留皮取其收斂,一升一降,正合肺臟"宣發肅降"之性。《本草綱目》載其"除肺熱,治上焦風燥",與麻黃相配,如破竹之勢。"

抓起甘草時,王總突然劇烈咳嗽,震得肋下青筋暴起。我示意徒弟添水,待藥銚子冒出熱氣,才繼續道:"生甘草補中有發,《金匱要略》用其調和諸藥,今與麻杏相伍,正應"三拗"之意——不循常法,方破僵局。"

"那橘紅半夏......"秘書指著另幾味藥。

"問得好。"我用戥子稱起橘紅,"《溫熱條辨》雲"濕痰內停,非溫不化",橘紅理氣燥濕,半夏降逆化痰,前胡既能疏散風熱,又可降氣化痰,此三味如舟楫之師,引痰火從肺經而下。"

藥銚子咕嘟作響,麻黃的辛香混著半夏的苦烈彌漫診室。王總突然指著窗外:"風......風大了。"隻見梧桐樹影在雨幕中狂舞,診室紗簾被掀起一角,我快步關窗,袖中《傷寒論》滑落,正翻開在"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一頁。

三、子夜腸鳴聲

初診藥服下半個時辰,王總忽然腹中作響。他妻子驚得起身,我卻抬手示意安靜。月光透過窗欞,在藥渣上投下斑駁光影,恰似《黃帝內經》裡"六經為川,腸胃為海"的圖示。

"這是脾胃氣機轉動之象。"我往銅火盆裡添了塊炭,"《難經》雲"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今肺金壅塞,土不生金,故用半夏通降陽明,橘紅醒脾化濕,待中焦氣機通暢,肺臟方能複其清肅之職。"

更鼓聲敲過三下,王總忽然咳出大塊白痰,痰中竟混著些許海鮮殘渣。他撐著坐起,聲音雖仍嘶啞,卻已無喘鳴:"岐大夫,我好像能breathe......不,能透氣了。"

"明日再服一劑,可去麻黃之半。"我鋪開宣紙寫複診方,狼毫在"三拗湯"旁添了"加厚樸、蘇子","《金匱要略》"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乾麻黃湯主之",然您表邪已輕,當增下氣平喘之品。"

晨光微熹時,王總已能倚著羅漢榻喝茶。他望著窗外漸止的秋雨,忽然長歎:"以前總以為累了要補,誰知補出一身病。"

"《溫熱論》說"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我收拾藥碾子,見他腕間還戴著勞力士,"如今世人多如您般,以酒為漿,以妄為常,不知"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之理。秋氣收斂,當食酸以收肺氣,您卻貪涼飲冷,又服溫補,好比在爐膛裡澆熱油啊。"

王太太將診金推過來時,我瞥見紅綢包裡還裹著張體檢報告,"肺紋理增粗"幾個字刺得眼疼。轉身從博古架取下《脾胃論》贈他:"回去讀讀"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篇,比看體檢報告有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四、梧桐葉落時

七日後複診,王總穿著亞麻唐裝而來,身後跟著拎艾灸盒的秘書。診室裡飄著艾絨香,他伸出手時,脈象已趨和緩,右寸關仍有滑象,卻如春水漫灘,不再是先前的驚濤拍岸。

"昨晚按您說的,用生薑三片、陳皮二錢煮水,竟咳出半碗黏痰。"他解開領口,露出光潔的脖頸,"夜裡能平躺了,老伴說我打呼嚕都輕了。"

"此為脾濕漸化之象。"我換了輕劑,將麻黃改為炙麻黃,"《神農本草經》言麻黃"溫",炙後則"微溫",今表邪已去七八,當轉為調和肺氣。加茯苓三錢,取《金匱》"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意。"

說話間,徒弟端來菊花茶,菊瓣在青瓷盞裡浮沉。王總忽然指著牆上的《黃帝內經》條幅:"岐大夫,那句"秋傷於濕,冬生咳嗽",以前總以為是說農民種地受潮,如今才知道,在寫字樓吹空調喝冰飲,也是"傷於濕"。"

"天地之氣,無處不在。"我望著窗外泛黃的梧桐葉,"您看這落葉,秋風起時本應徐徐飄落,若遇暴雨狂風,便會倉促墜落。人身之氣亦如此,當升則升,當降則降,逆之則病。"

送走王總時,街角的中藥鋪正飄出焦香——有人在熬三拗湯。夕陽把"岐仁堂"的匾額染成暖金色,我翻開新的醫案本,筆尖懸在"肺鳴"二字上方,忽然想起《難經》裡"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的話。或許現代人的病,從來不是缺了補藥,而是少了對天地氣機的敬畏吧。

暮色漸濃時,徒弟在整理藥櫃,忽然問:"師父,三拗湯為什麼叫三拗?"

我望著藥櫃上的麻黃、杏仁、甘草,指尖拂過《傷寒論》注本:"拗者,逆也。逆常法而用之,方能逆病勢而挽之。就像這申城的秋風,看似蕭瑟,實則是天地在收斂陽氣,若能順之,便是最好的補藥。"

窗外,最後一片梧桐葉打著旋兒落下,正落在藥鋪門口的青石上。遠處傳來夜市的喧囂,卻比往日安靜許多,仿佛天地都在這一碗藥湯裡,懂得了"順"的玄機。

喜歡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請大家收藏:()岐大夫的懸壺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被暴雨衝走後,支教老師爆改霸總 鬼當之守當人 禦獸化形:開局強製契約九尾妖狐 剝我神骨,滅我滿門?我死後直播! 這個宗門過於沙雕,已經天下無敵 重生1979:開局成為賣炭翁 抗日之大軍閥張浩 妖女賜我純陽功,冰山聖女夜登門 萬域至上 三國劫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