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次日清晨,王奶奶排出羊糞狀大便,雖量少卻通暢。李芳驚喜不已:"就像堵了半年的下水道突然通了!"
五、十全大補湯的收官
半月後,王奶奶已能在攙扶下慢走,發熱減輕大半,夜間能睡三四個小時。岐大夫診脈見右關漸起,欣慰道:"脾胃之氣漸複,可進十全大補湯了。"
"之前不是說陰虛嗎?怎麼又補氣血?"李芳疑惑。
"此乃"陰中求陽,陽中求陰"之法。"岐大夫展開《脾胃論》,"您母親久虛成損,單純滋陰則氣滯,獨補氣血則火炎。十全大補湯由八珍湯加黃芪、肉桂組成,人參、白術、茯苓、甘草補脾益氣,當歸、熟地、白芍、川芎養血活血,黃芪升陽舉陷,肉桂引火歸元。就像給漏風的屋子既補窗戶又生火爐,氣血旺則陰液自生,此合《內經》"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旨。"
說到肉桂,他特意強調:"《神農本草經》言肉桂"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此藥看似溫熱,實則能引虛火歸腎,就像把亂飛的火星重新攏回爐中,正是"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王奶奶喝了一周十全大補湯,食欲大增,竟能吃下一整碗小米粥。岐大夫見狀,便將湯劑改為膏方:"秋冬正是進補時,以六味地黃丸、逍遙散為基礎,加阿膠、龜板膠、鹿角膠,熬成膏滋,每日清晨一匙,溫水衝服。"
"為什麼用這麼多膠類?"李芳看著桌上的藥材。
"膠類屬血肉有情之品,最能填補精髓。"岐大夫解釋,"阿膠得阿水之純陰,龜板稟北方之陰氣,鹿角取督脈之陽氣,三膠同用,能平調陰陽,正如《溫熱論》所言"久病入絡,非血肉不能通之"。且膏方緩圖,最適合虛損之人,就像春日栽樹,需慢慢澆灌,不可揠苗助長。"
六、複診時的養生課堂
三個月後,楓葉紅透了整條街,王奶奶拄著拐杖走進岐仁堂,雖步履緩慢卻腰背挺直,麵色紅潤如秋日蘋果。
"岐大夫,您瞧,我能自己走一裡路了!"她掀開羊絨毯,"夜裡能睡五個鐘頭,痰也少多了。"
李芳掏出手機:"我照您說的,每天早上用枸杞、桑葚、百合打漿,晚上喝小米山藥粥,老太太胃口比我都好。"
岐大夫笑著點頭:"《黃帝內經》講"穀肉果菜,食養儘之",藥補不如食補。您看這枸杞,《本草綱目》稱其"補腎生精,養肝明目,堅精骨,去虛勞";桑葚"主消渴,利五臟關節,通血氣",都是平補肝腎的佳品。"
轉向王奶奶,他溫聲叮囑:"奶奶切記,雖已好轉,仍需長期調理。就像油燈添了新油,仍要小心護持。六味地黃丸和逍遙散可改為隔日服用,春夏季減其量,秋冬季增其味,此乃順應四時之法。"
李芳忽然想起什麼:"對了,上次您說她脈洪大是虛象,可我看有的年輕人發燒脈也洪大,怎麼區分呢?"
"問得好!"岐大夫來了興致,"實熱之脈,洪大而有力,如江河奔騰,觸之震手;虛熱之脈,洪大而中空,如按蔥管,重按即無。就像年輕人發燒是柴火正旺,奶奶的熱是餘燼複燃,看似火旺,實則根基已虛。此乃《難經》"浮脈法天,沉脈法地"之理,需細細體會。"
七、老藥櫃前的生命感悟
暮色漸濃,岐仁堂的藥香混著桂花味彌漫開來。王奶奶望著牆上的"大醫精誠"匾額,忽然感慨:"活了七十多年,才知道身體裡的事兒這麼講究,就跟打仗似的,得知道哪兒缺兵哪兒缺糧。"
岐大夫點點頭:"中醫治病,猶如調兵遣將。治您的病,先以六味地黃丸為先鋒,滋腎陰以滅火源;逍遙散為側翼,疏肝脾以通道路;豬膽汁為斥候,探虛實而通阻滯;最後十全大補湯為大軍,穩守邊疆。步步為營,方能全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芳掏出筆記本,上麵記滿了筆記:"您說的"順應天時""調和陰陽",其實和我們管理項目一樣,得講究平衡。"
岐大夫笑道:"醫道即人道,治國、治家、治病,道理相通。就像您母親的病,看似複雜,實則抓住"陰虛為本,肝鬱為標"的關鍵,層層遞進,便能撥雲見日。《金匱》言"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預防之道,才是中醫的大智慧。"
窗外,萬家燈火漸次亮起,岐仁堂的燈籠在秋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訴說著千年不變的醫道真諦:生命如四季流轉,需順時而養;健康似琴弦輕撥,貴乎平衡。醫者,非隻治病,更需治心,讓每個生命都能在陰陽調和中,奏響屬於自己的和諧樂章。
尾聲:膏方裡的歲月沉香
深冬時節,李芳帶著母親來取定製的膏方。琥珀色的膏體盛在青瓷罐裡,泛著溫潤的光澤,湊近便能聞到熟地的醇厚、柴胡的清香、肉桂的微辛。
"這膏方裡,有春天的生機,夏天的熱烈,秋天的沉穩,冬天的靜謐。"岐大夫蓋上罐蓋,"就像人生,每個階段都有該補的"元氣"。奶奶吃著這膏方,便是把四季的精華都吃進了身體裡。"
王奶奶輕輕摩挲著瓷罐,眼角含笑:"以前總怕老,現在才知道,老了也能像這膏方一樣,越陳越香。"
雪粒子開始敲打窗欞,岐仁堂裡卻暖意融融。阿林在一旁研墨,準備記錄新的醫案,筆尖落下時,窗外的臘梅恰好綻放,那一縷幽香,便隨著墨香,永遠留在了《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裡。
喜歡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請大家收藏:()岐大夫的懸壺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