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一劑生脈救心陽_岐大夫的懸壺故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岐大夫的懸壺故事 > 第126章 一劑生脈救心陽

第126章 一劑生脈救心陽(1 / 1)

【第一章驟雨敲窗急問診】

申末酉初的一場雷陣雨,把青石板街澆得發亮。岐仁堂的銅葫蘆幌子在雨幕裡晃悠,藥香混著水汽漫出雕花窗欞。岐大夫正給最後一位患者包遠誌棗仁茶,忽聽得竹簾“唰”地掀開,一股潮氣裹著焦慌湧了進來。

“岐大夫!快救救我爸!”說話的是個中年婦人,鬢角沾著雨珠,身後兩個漢子抬著藤椅,椅上歪著位白發老者,胸口像破風箱般起伏。

岐大夫快步上前,指尖剛觸到老者腕脈,眉頭就蹙成了川字。那脈沉細如遊絲,按之欲絕,再看老者麵色蒼白如紙,冷汗順著額角直往脖子裡淌,嘴唇烏青得像染了紫草。

“黃太太,慢慢說,老先生何時起的症候?”岐大夫聲音沉穩,目光卻如炬,掃過老者左手撫胸的動作。

“昨夜吃了碗蹄髈湯,半夜就喊心口揪著疼,放射到後背心,喘不上氣來。”黃太太語速飛快,絞著帕子道,“今早請西醫來看,說是什麼‘心肌……’唉,總之要動刀子通血管,我爸死活不肯,這陣疼得更厲害了,手腳都發涼……”

岐大夫俯身細查,老者雙目微閉,呻吟聲低微,確是“胸悶痛徹背,短氣不足以息”之象。他翻開老者眼皮,結膜淡白,又掀開衣襟看舌苔——薄白而潤,正是《金匱要略》所言“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的重症。

“莫慌,先扶老先生到內堂躺平。”岐大夫轉身取來脈枕,手指再次搭上寸口脈,喃喃道,“脈沉細如絲,陽氣衰微已極,汗出肢冷,是心陽將脫之兆啊……”

【第二章案頭夜話析病機】

內堂裡燃著艾絨,青煙嫋嫋繞著藥櫃。岐大夫撚亮油燈,燈芯爆出個燈花,映得他臉上溝壑分明。黃太太守在床邊,見他從書架上取下本線裝書,封麵題著“傷寒論集注”四字。

“岐大夫,我爸這病……”

“《黃帝內經》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岐大夫指尖劃過書頁,停在“厥論”篇,“老先生年逾八旬,腎氣先衰,腎陽不足則心陽失於溫煦。昨夜膏粱厚味,壅滯中焦,脾陽被困,氣血生化乏源,心脈失養而痹阻。”

他合上書,走到藥櫃前拉開“山茱萸”的抽屜,抓起一把紫紅色果肉道:“你看這山萸肉,色赤入心經,酸溫能收斂浮越之陽氣。《本草綱目》說它‘補肝腎,興陽道,堅筋骨’,今老先生心陽欲脫,非此藥不能固脫。”

黃太太看著他又取出紅參切片,那參色如琥珀,斷麵有菊花紋。“這是上好人參?”

“正是長白山野山參所製紅參,”岐大夫將參片放入砂銚,“《神農本草經》言人參‘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然此刻陽氣暴脫,非峻補不能回陽。但光補不行,《金匱要略》治胸痹‘以通為用’,你看這桃仁、紅花,色紅入血,能化經絡中瘀滯。”

說話間,他已配好藥方:紅參另煎,麥冬潤肺,五味子斂陰,炙甘草調和諸藥,黃精補諸虛,煆龍骨收斂止汗,當歸活血養血。整方藥味看似繁雜,卻暗含“生脈散”補斂兼施之意,又合“血痹虛勞篇”中“陰陽相得,其氣乃行”之理。

“為何不用附子回陽?”黃太太曾聽人說過“四逆湯”。

岐大夫搖搖頭:“附子雖能回陽救逆,但其性燥烈。老先生汗出傷陰,陰不斂陽,若單用附子,恐致虛陽外越。此方以生脈飲益氣養陰,山萸肉、龍骨收斂固脫,活血而不傷正,方為兩全之策。”

【第三章砂鍋沸處見真機】

更漏敲過三下,砂銚裡的藥汁咕嘟作響。岐大夫守在爐前,不時掀開蓋子攪動,藥香裡混著紅參的醇厚,漸漸彌漫了整個內堂。黃伯躺在床上,喉間痰鳴聲漸輕,隻是麵色仍無血色。

“岐大夫,我爸這汗還沒止……”黃太太遞過毛巾,手仍在發抖。

“莫急,”岐大夫用竹筷蘸了藥汁滴在腕上試溫,“《靈樞》說‘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今陽氣虛極不能固攝,故汗出如油。待紅參峻補元氣,麥冬滋其化源,五味子收其耗散,汗自止矣。”

正說著,黃伯忽然呻吟一聲,手指動了動。岐大夫連忙上前診脈,那脈雖仍細弱,卻比初診時多了分從容。“好!脈有根了!”他眼中閃過一絲亮色,“快,趁熱喂藥!”

藥汁分三次喂下,約莫半個時辰,黃伯的額頭冷汗漸漸收了,原本冰涼的手指竟有了暖意。黃太太驚喜交加,剛想說話,卻被岐大夫擺手製止。隻見他取來銀針,在黃伯內關、足三裡等穴輕輕刺入,行針時手法輕盈,如鳥啄食。

“此為‘補法’,助藥力通行經絡。”岐大夫解釋道,“《難經》言‘針所不為,藥之所宜’,針藥並用,方能速效。”

窗外雨勢漸小,天邊泛起魚肚白。黃伯忽然睜開眼,輕輕說了句:“渴……”

黃太太忙端來溫水,見父親能自己抬手接杯,眼淚唰地掉了下來。岐大夫再診脈,沉細之象已減,雖仍虛弱,卻已無厥脫之虞。他走到藥櫃前,將山萸肉的用量從15克加到20克,又叮囑道:“此藥需大劑量方能固脫,《醫學衷中參西錄》言山萸肉‘救脫之功,較參、術、芪更勝’,切不可減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四章晨昏調治見神功】

此後月餘,岐仁堂的晨光總伴著黃伯的藥香。岐大夫每日根據症候加減方藥:胸痛甚者加丹參、川芎;氣短難續加蛤蚧尾;夜寐不安加茯神、遠誌。黃太太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漸漸也懂了些醫理。

“岐大夫,今日我爸說胸口不那麼悶了,就是走路還喘。”一日清晨,黃太太扶著父親來複診。

岐大夫診過脈,見其寸口脈已起,關尺仍弱,笑道:“心陽漸複,但脾腎之陽仍虛。《脾胃論》說‘脾胃為後天之本’,當加白術、茯苓健脾益氣,更需以粥食調養。”他提筆將方中黃精增至45克,又加了山藥、蓮子。

黃伯在一旁插話說:“岐大夫,你這藥喝著不苦,倒有股甜味兒。”

“老先生好口福,”岐大夫指著藥方中的炙甘草,“此藥甘溫,能調和諸藥,《神農本草經》稱其‘解毒,和百藥’。但甘甜之物易生濕,故需配伍五味子酸收,防其壅滯。”

說話間,他取來一張桑皮紙,寫下飲食禁忌:“忌肥甘厚味,宜食小米粥加龍眼肉,既可補心脾,又不礙胃氣。”

到了第六十日,黃伯已能獨自拄杖來診。他麵色紅潤,說話聲音洪亮,見了岐大夫就作揖:“岐大夫真是再世華佗!我這把老骨頭,本以為要交代了,不想讓您幾副藥給拽了回來。”

岐大夫扶他坐下,診過脈後撚須笑道:“非我醫術高明,是老先生先天之本未竭,又得藥力相助。《內經》雲‘正氣存內,邪不可乾’,隻要心陽得固,氣血得通,何愁沉屙不愈?”

他取過最後一料藥,裡麵的山萸肉依舊用了20克:“此為‘收功之劑’,重在培補後天,鞏固心腎。記住,今後不可過食生冷,不可勞心過度,這‘心陽’就像油燈,得慢慢添油,不可讓它驟明驟滅。”

【第五章懸壺夜話論岐黃】

暮色四合時,黃太太送來一麵錦旗,上書“妙手回春,仁心似佛”。岐大夫將錦旗掛在中堂,卻搖著頭說:“治病救人,乃醫家本分。此症能愈,全在‘辨證論治’四字。”

他指著案頭的《金匱要略》,對前來請教的年輕學徒說:“你們看這‘胸痹篇’,‘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古人立方,皆因證而異。今黃老先生之症,雖為胸痹,卻以心陽虛衰、氣陰兩脫為主,故不可套用猛劑,需以生脈飲加減,攻補兼施。”

學徒指著方中的紅花、桃仁問:“老師,既然是虛證,為何還要用活血藥?”

“問得好!”岐大夫撫掌道,“《靈樞》說‘血脈者,所以周於性命也,莫貴於此’。心主血脈,若陽氣不足,無力推動血液運行,必致瘀滯。故補陽時需佐以活血,猶如江河冰凍,除需升溫化冰,亦需疏導河道。此乃‘通補兼施’之理。”

正說著,黃伯披著外衣走了進來,手裡拎著一籃剛摘的龍眼。“岐大夫,嘗嘗我自家種的龍眼,補心安神最好了。”他說著,非要給岐大夫鞠個躬,“要不是您,我哪能活到看孫子娶媳婦?”

岐大夫連忙扶住他,望著窗外漸亮的萬家燈火,緩緩道:“人生如燈,心陽似火。醫者所能為,不過是添油撥燈,讓這盞生命之燈燃得更久些。但求世人皆懂‘治未病’之理,少些膏粱厚味,多些恬淡虛無,勝過我等懸壺千萬次啊。”

藥櫃上的銅鐘敲過亥時,岐仁堂的燈依舊亮著。那盞油燈下,岐大夫正在修改醫案,硯台裡的墨香混著殘留的藥氣,在靜謐的夜裡氤氳成一幅懸壺濟世的畫卷。而那劑生脈飲加味的藥方,此刻正靜靜躺在案頭,仿佛在訴說著“陽生陰長,氣血調和”的古老智慧,在現代都市的雨夜裡,煥發出勃勃生機。

喜歡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請大家收藏:()岐大夫的懸壺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境界觸發者! 魔道出馬仙 開局瘋狂打賞,主播不斷空降 罪案拚圖師之亡者遺局 數據流禦獸 全員係統不帶我?那隻能滅世了 神豪:錢都是大風刮來的 亂世大東家 三國之挾太後以令天子 重生80,娶了異瞳小嬌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