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大夫,這地漿水真是神奇,我爸喝下去就沒再吐了。”小林看著父親漸漸舒展的眉頭,長舒一口氣。
“地漿水是應急之法,治本還需湯藥調理。”岐大夫回到診案前,鋪開宣紙,提筆開方,“桂苓白術散需繼續服用,今日先用井水調服,明日可改用薑湯送下。我再開三劑湯藥,以鞏固療效。”
隻見他筆走龍蛇,寫下:
?茯苓三錢健脾滲濕,《神農本草經》言其“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利小便”)
?炒白術三錢燥濕健脾,《本草綱目》謂其“除濕益燥,和中益氣,溫中,去脾胃中濕”)
?官桂一錢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傷寒論》中常用其溫振脾陽)
?炙甘草一錢調和諸藥,補中益氣,《內經》雲“甘入脾,能補能和能緩”)
?澤瀉二錢利水滲濕,使濕熱從小便出,《本經》言其“主風寒濕痹,乳難,消水,養五臟,益氣力”)
?生石膏五錢清瀉肺胃實熱,《神農本草經》載“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
?滑石三錢清熱解暑,利水通淋,《本草綱目》稱其“療黃疸,水腫,腳氣,吐血,衄血,金瘡,皮膚腫爛”)
?寒水石三錢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本經》謂其“主身熱,腹中積聚邪氣,皮中如火燒,煩滿,水飲之”)
“方中石膏、滑石、寒水石,乃‘三石’組合,專清暑熱之邪,其性寒涼而不凝滯,清熱而不傷正。”岐大夫放下筆,解釋道,“桂、術、苓、草,健脾溫陽,恢複脾胃運化之功。澤瀉導濕熱下行,使邪有出路。此八味藥配伍,寒溫並用,攻補兼施,正是針對你父親‘暑熱夾濕、脾胃虛弱’的病機。”
老人的老伴兒看著藥方,忍不住問:“岐大夫,我看這方子裡既有涼藥又有熱藥,不會互相打架嗎?”
“中醫用藥,講究‘調和陰陽’。”岐大夫微微一笑,“你父親的病,就像一鍋煮糊了的粥——底下火太旺暑熱),上麵米又粘鍋寒濕)。單用涼藥,會把火壓滅,但粘鍋的米還是化不開;單用熱藥,火更旺,粥糊得更厲害。所以必須一邊撤火清熱),一邊加水攪和利濕),再把鍋底溫一溫溫脾),讓脾胃這口鍋重新轉動起來,粥才能煮得順滑。”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內經》雲‘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此乃治平之法。但臨證之時,更多見的是寒熱錯雜、虛實夾雜之證,故需靈活配伍,如桂枝湯調和營衛,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皆是調和之法。你父親過食生冷,本就傷了脾陽,又感暑熱,形成上熱下寒,故用石膏、寒水石清上焦之熱,用官桂、白術溫中焦之寒,茯苓、澤瀉分利濕熱,甘草調和諸藥,此乃‘辛開苦降、寒溫並用’之法,非熟諳《傷寒論》之理不能用也。”
第四章:脾胃如釜,飲食當慎
不知不覺間,窗外的夜色已深,診所裡的燈盞散發著柔和的光。老人喝了地漿水和桂苓白術散後,吐瀉已止,隻是還有些乏力,靠在藤椅上閉目養神,呼吸漸漸平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岐大夫,我爸這病,以後該怎麼調補呢?”小林遞過一杯熱茶,語氣裡滿是感激。
“調補之前,先得明白病因。”岐大夫呷了口茶,目光轉向窗外的萬家燈火,“現代人夏日養生,多有誤區。一是貪涼太過,空調不離身,冰飲不離口,殊不知‘形寒飲冷則傷肺’,更傷脾胃陽氣。二是飲食不節,燒烤、火鍋、奶酪等高脂高糖食物,本就難消化,加上冰鎮,如同給脾胃灌了一肚子冰塊,運化功能自然停滯。三是久坐少動,脾胃乃‘後天之本’,需‘動則生陽’,久坐則氣血不暢,脾胃之氣亦易壅滯。”
他指了指藥方上的白術:“你父親的病,核心在於脾胃受傷。《脾胃論》中,李東垣先生特彆強調‘脾胃為元氣之本’,‘元氣充足,百病不生;脾胃虛弱,諸病蜂起’。夏日養生,當以‘護脾’為先,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如粥、湯、蔬菜,少用肥甘厚味;飲品宜溫熱,少喝冰鎮,即使喝涼水,也需慢飲,讓脾胃有緩衝之機;起居宜有常,避免長時間吹空調,適當出汗以散暑氣。”
“那地漿水這種法子,平時可以用嗎?”老伴兒好奇地問,“感覺比吃藥還靈呢。”
“地漿水乃應急之良劑,非尋常保健之品。”岐大夫搖搖頭,“其性至陰,隻適用於暑熱極盛、耗傷陰液之重症,且必須取陰麵淨土,新汲井水,製作亦有講究。若平時脾胃虛寒之人誤用,反會損傷陽氣。中醫治病,講究‘辨證施治’,同一種症狀,病因不同,治法迥異,切不可自行照搬。”
說著,他走到藥櫃前,取出一小包炒薏米和茯苓:“回去後,可用這兩味藥煮水代茶,薏米健脾利濕,茯苓寧心安神,適合你父親恢複期服用。飲食以小米粥、爛麵條為主,少鹽少糖,待脾胃之氣恢複後,再慢慢添加其他食物。”
尾聲:暑夜涼風裡的醫道哲思
送走林先生一家時,申城的暑氣已漸漸退去,一陣涼風吹過,帶來遠處江麵的濕潤氣息。小林扶著父親,回頭拱手:“岐大夫,今日若非您妙手回春,我爸這罪還不知要受多久。這地漿水的法子,真是聞所未聞,卻又暗合醫理,讓人不得不服!”
岐大夫笑著擺擺手:“非我妙手,乃天地造化之功。地漿水取土之陰氣,水之潤下,合為至陰之劑,正應《內經》‘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之理。中醫之道,本就源於自然,取法天地,一草一木,一土一水,皆可入藥,關鍵在辨其性,順其理,調其偏。”
他望著夜色中的城市,燈火璀璨如星,繼續說道:“現代人生活便捷,卻也離自然越來越遠。飲食起居,若能多順天時,少逆自然,脾胃之氣何至於受傷?治病救人,不僅是開方抓藥,更要讓人明白‘治未病’的道理。就像這地漿水,看似簡單,背後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大道理啊。”
診所的木門輕輕合上,隔絕了外麵的喧囂。藥櫃上的銅鈴在穿堂風中輕輕搖曳,發出清脆的聲響,與藥香、墨香交織在一起,訴說著千年未改的醫道哲思——在陰陽燮理之間,在草木土水之中,蘊藏著治愈生命的智慧,如同那碗看似尋常的地漿水,於至簡處見至深,於至樸中含至妙。
喜歡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請大家收藏:()岐大夫的懸壺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