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岐仁堂的冰火奇方——一碗湯藥裡的陰陽突圍戰_岐大夫的懸壺故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岐大夫的懸壺故事 > 第144章 岐仁堂的冰火奇方——一碗湯藥裡的陰陽突圍戰

第144章 岐仁堂的冰火奇方——一碗湯藥裡的陰陽突圍戰(1 / 1)

第一章雪夜急診的怪症

津門市的初雪來得猝不及防,鵝毛大雪撲在岐仁堂的雕花窗欞上,化成一道道水痕。藥童小栓正往爐膛裡添著桑枝,忽聽得門環“哐當”一聲巨響,隻見村東頭的李大叔背著個老漢撞了進來,雪花從他們肩頭簌簌落下,驚得梁上的燕子窩都晃了晃。

“岐大夫!快救救我爹吧!”李大叔聲音發顫,老漢癱在他背上,嘴唇烏青,眼窩深陷,喉嚨裡發出“嘶嘶”的響聲,像破風箱。

岐大夫放下手中的《傷寒論》,快步上前。老漢叫王伯,七十歲,剛從醫院回來沒幾天,新冠退燒後就沒好過——白天咳得驚天動地,痰裡帶著血絲,嗓子疼得連咽口水都像吞玻璃碴;可一到夜裡就腹瀉,拉出來的全是清水,裹三床被子腳還是冰的,兩隻手冷得像從井裡撈出來的。

“這病邪跟竄天猴似的,上躥下跳沒個消停!”李大叔抹著汗,“在醫院輸了半個月液,胸片說肺裡還有‘陰影’,可越治越虛,現在連下床都費勁了。”

岐大夫伸手搭脈,眉頭瞬間擰成疙瘩——寸脈沉得像埋在土裡,尺脈幾乎摸不著,唯獨關脈浮起一絲虛火。再看舌苔:根部白膩得像鋪了層漿糊,舌尖卻紅得發紫,還頂著幾個潰瘍。“張嘴我瞧瞧。”他用壓舌板撥開王伯的嘴,咽喉壁布滿血絲,隱約能看見幾點膿點。

“師父,這症候可真奇怪,”小栓端來熱水,低聲問,“上半身熱得像著火,下半身寒得像冰窖,咋會這樣呢?”

“《傷寒論》第357條說的就是這病。”岐大夫指著案頭的線裝書,“‘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典型的上熱下寒,陰陽氣不相順接。你看這雪夜,屋裡要是煙囪堵了,上頭冒煙下頭結冰,是不是一個道理?”

他轉向李大叔:“老爺子這病,就像冬天生爐子,煙囪被雪堵住了。上焦肺火鬱在裡頭散不出去,就燒成了膿血;可底下脾胃陽氣被寒邪困住,收不住津液,就像爐底漏了風,越燒越冷。”

第二章冰火交織的病機

王伯突然劇烈咳嗽起來,手忙腳亂地去夠痰盂,吐出來的痰帶著暗紅血絲,腥臭難聞。李大叔趕緊遞過毛巾,急得直搓手:“岐大夫,您可得想想辦法,我爹這身子骨快熬不住了!”

岐大夫沒說話,走到窗前推開半扇窗,雪花卷著寒氣撲進來,他卻像沒察覺,隻是盯著院子裡的老槐樹。樹枝上掛著冰棱,樹根卻隱隱冒著白氣。“小栓,去把那盆艾草端來。”

藥童捧來銅盆,岐大夫抓起一把艾草點燃,青煙嫋嫋升起。“你看這煙,本該往上走,要是盆口被東西蓋住,是不是就會往下沉?”他用竹篩子蓋住銅盆,青煙果然從盆沿縫隙往下鑽,“老爺子就是這樣,本來該升的陽氣被寒邪壓在底下,該降的濁氣堵在上頭,中間脾胃這口‘鍋’也漏了氣。”

“可為啥會這樣呢?”李大叔不解,“我爹平時身子骨挺硬朗的,咋就被一場感冒折騰成這樣?”

“病在肺,根在脾啊。”岐大夫讓小栓給王伯喂了口溫米湯,“老年人陽氣本就像油儘的燈,新冠寒濕之邪最傷脾胃陽氣。醫院用了太多寒涼藥,就像往燃著的炭盆上潑冰水,表麵火滅了,底下的寒氣卻越積越重,把陽氣逼得亂竄——往上衝就傷了咽喉肺絡,往下沉就泄了腸胃。”

他翻開《傷寒論》,指著麻黃升麻湯的條文:“張仲景早就說了,這種病是‘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跟老爺子的症候一模一樣。誤治傷了正氣,邪氣就像強盜一樣占了屋子,上房放火,下房挖溝,把好好的陰陽之道攪得一團糟。”

小栓盯著藥方上的十四味藥,頭暈眼花:“師父,這方子又是麻黃,又是石膏,又是乾薑,寒熱藥堆在一起,不會打架嗎?”

“這就是張仲景的妙處了。”岐大夫拿起麻黃飲片,“你看這麻黃,就像撬開煙囪的鐵棍,能把鬱在肺裡的火邪發越出來;升麻是梯子,既能往上清咽喉熱毒,又能把下陷的陽氣提起來。”

他又依次拿起石膏、黃芩:“這兩味是滅火器,專滅上焦的鬱火;乾薑、桂枝是爐膛裡的炭火,溫煦下焦的脾胃;當歸、玉竹是添油的燈芯,補回被邪火耗傷的陰血。十四味藥各有分工,就像一場協同作戰,有的負責破門,有的負責滅火,有的負責修路,有的負責後勤。”

第三章十四味藥的突圍戰

煎藥的砂鍋在爐火上咕嘟作響,麻黃的辛香、石膏的寒涼、乾薑的溫熱混在一起,在雪夜裡形成一股奇特的氣息。岐大夫特意交代:“麻黃要先煎去沫,就像先把煙囪裡的積灰掃乾淨;藥要分三次溫服,每隔一個時辰喝一次,就像派兵輪番上陣,不給病邪喘息的機會。”

王伯喝第一碗藥時,皺著眉直咧嘴:“又苦又辣,跟喝辣椒水似的。”可半個時辰後,他額頭竟滲出一層細汗,喉嚨裡的刺痛感輕了不少。到半夜時分,腹瀉居然停了,腳也沒那麼冰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師父,您這藥真神了!”小栓半夜起來添火,驚喜地發現王伯已經能安穩睡去,“可為啥喝了藥會出汗呢?老爺子之前連汗都出不來。”

“這叫‘汗出愈’,是陽氣通了的好兆頭。”岐大夫撥了撥燈芯,“就像煙囪通了,煙能正常冒出去,屋裡的熱氣自然就順了。你看他舌尖的紅點兒淡了,舌根的白膩也化了,這就是陰陽開始交接了。”

第二天清晨,王伯竟能自己坐起來喝小米粥了,雖然還咳,但痰裡沒了血絲。岐大夫複診時,寸脈已不像昨日那般沉伏,尺脈也微微有了搏動。“效不更方,再服三劑。”他叮囑李大叔,“往後千萬彆給老爺子吃生冷瓜果,每天用生薑、紅棗煮水代茶,幫著溫運脾胃。”

第五天,王伯能在院子裡曬太陽了。他拉著岐大夫的手直哆嗦:“大夫,我這條老命是您從閻王爺手裡搶回來的!在醫院天天輸液,越輸越虛,哪像您這碗藥,喝下去渾身都透著舒坦。”

岐大夫笑了笑,望著屋簷下漸漸融化的冰棱:“不是藥神,是張仲景的方子神。你這病就像冬天凍住的井,上頭結了冰,下頭還有活水。我的藥不過是砸開冰層,讓水火各歸其位罷了。”

第四章岐仁堂的深夜論方

雪停了,月光透過窗欞照在藥櫃上,十四味藥的影子在牆上明明滅滅。小栓收拾著藥渣,忍不住問:“師父,這麻黃升麻湯為啥這麼複雜?要是我遇到這種病,該咋分辨能不能用呢?”

岐大夫擦著一副老秤星,慢悠悠地說:“記住三個關鍵:上熱像——咽喉腫痛、咳痰帶血;下寒像——腹瀉清稀、手腳冰涼;厥逆像——脈搏沉伏、氣血不通。就像蓋房子,這三個‘像’就是棟梁,缺了一根都撐不起這方子。”

“可藥味這麼多,會不會互相牽製啊?”

“這就是配伍的學問了。”岐大夫拿起升麻和麻黃,“麻黃性猛,就像急先鋒,升麻性緩,就像參謀長,一急一緩才能把鬱火發越出來而不傷正氣;石膏性寒,怕它傷了脾胃,就用乾薑來製衡,這叫‘寒溫相濟’;當歸養血,怕它滋膩,就用陳皮來疏通,這叫‘補而不滯’。”

他指著藥方上的劑量:“你看麻黃用二兩半,升麻用一兩一分,清熱藥用十八銖,溫陽藥用六銖,看似雜亂,實則暗含‘發越鬱陽為君,清上溫下為臣,滋陰養血為佐’的道理。就像排兵布陣,主將、副將、先鋒、後勤各司其職,才能打勝仗。”

小栓恍然大悟:“我明白了!這方子就像一場突圍戰,上焦的熱邪是圍困的敵軍,下焦的寒邪是背後的追兵,正氣就是被圍困的百姓。麻黃、升麻負責突圍,石膏、黃芩負責正麵迎敵,乾薑、桂枝負責收複失地,當歸、玉竹負責安撫百姓。”

“孺子可教!”岐大夫哈哈大笑,“張仲景說‘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其實就是在講‘正虛邪陷’的病機。現在很多人新冠後調理不當,也是這個道理——一味清熱消炎,卻忘了扶正驅邪,結果就像打仗隻知道衝鋒,不知道鞏固後方,最後弄得寒熱錯雜,纏綿難愈。”

夜深了,藥櫃裡的麻黃升麻湯飲片在月光下閃著微光。小栓忽然想起什麼:“師父,那為啥這方子叫‘麻黃升麻湯’?直接叫‘冰火湯’多好記。”

岐大夫搖搖頭,撚著胡須說:“醫者意也,方名裡藏著治法的玄機。麻黃主升散,能打開鬱閉的氣機;升麻主升提,能把下陷的清陽托起來。這一散一提,就是破解‘陰陽氣不相順接’的關鍵。就像這雪夜,看似冰封千裡,隻要找準突破口,陽氣就能像升麻一樣慢慢回升,冰雪自然消融。”

窗外,老槐樹的枝椏上冒出了新芽,在寒夜裡倔強地舒展著。小栓看著師父在藥櫃間忙碌的身影,忽然覺得,這小小的岐仁堂,就像一個破解陰陽密碼的戰場,而師父手中的藥方,正是那把打開人體奧秘的鑰匙。那些看似複雜的十四味藥,原來每一味都藏著天地間的氣機流轉,每一味都在演繹著正邪交鋒的智慧較量。

後來,津門市流傳開一個說法:岐仁堂有碗“冰火奇方”,能治那種上著火下結冰的怪病。但隻有懂行的人知道,這方子的妙處不在藥味多寡,而在那份“寒溫並用、升降同調”的智慧——就像人生在世,哪有一味獨大的道理?唯有讓水火相濟,讓陰陽和合,才能在這寒熱交織的塵世裡,活出個通體舒暢來。

喜歡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請大家收藏:()岐大夫的懸壺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港詭從簽到硬氣功開始 烽煙燼:女將末世行 你這輩子就是讓遊戲給害了! 重生悍匪之快意恩仇 李明軒的大學生活 神霄執法錄 末世海上求生,在燈塔建造度假村 大力:不死的我浪到飛起 那貨帶去的景區能修仙考古! 宋宮醫妃:冷麵帝王心尖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