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沉寒痼疾遇良醫,峻藥猛劑破堅冰_岐大夫的懸壺故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岐大夫的懸壺故事 > 第160章 沉寒痼疾遇良醫,峻藥猛劑破堅冰

第160章 沉寒痼疾遇良醫,峻藥猛劑破堅冰(1 / 1)

一、寒徹骨髓的夜啼

深秋的晚風卷著梧桐葉,打在岐仁堂的雕花窗欞上沙沙作響。醫館裡卻暖如春日,銅爐中燃著艾絨,混著藥材的辛香彌漫在空氣中。岐大夫正收拾著藥櫃,忽聽門外傳來急促的腳步聲,伴隨著壓抑的呻吟。

推門進來的是一對中年夫婦,男人弓著背,雙手緊緊抱著膝蓋,額頭上布滿冷汗,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女人扶著他,眼眶通紅,嗓音帶著哭腔:"岐大夫,求求您救救我家老馮吧!他這腿疼得快要活不成了!"

被稱作老馮的男人名叫馮建國,是城郊紡織廠的老工人。他費力地挪到診床邊,剛坐下就忍不住哼唧起來:"岐大夫,我這兩條腿跟灌了鉛似的,又疼又麻,涼得跟泡在冰窖裡一樣,夜裡疼得根本沒法睡,蓋三床被子都暖不過來......"

岐大夫先讓馮建國伸出手,指尖冰涼刺骨,脈象沉細如絲,略帶著一絲弦緊。再看他的舌頭,暗紅少津,舌苔薄黃,像一層乾涸的薄霜。"來,翻過身來,我看看下肢。"岐大夫戴上手套,輕輕按壓他的小腿肚,指腹所及之處硬如木板,皮膚溫度低得驚人。

馮建國的妻子在一旁抹淚:"三年了,從腳脖子涼到膝蓋,現在整條腿都像不是自己的。去過多少大醫院,吃了多少止痛藥,剛開始還有點用,後來就不管用了。他夜裡疼得直捶床,說還不如鋸了腿痛快......"

"彆急,慢慢說。"岐大夫遞過一杯溫薑茶,"除了腿疼,還有哪裡不舒服?"

"口乾得厲害,總想喝水,喝完又覺得胃脘堵得慌,像有團火在燒。大便也乾結,兩三天才解一次。"馮建國聲音嘶啞,"還有這眼睛,看東西老是模模糊糊的,跟蒙了層霧似的。"

岐大夫撚著胡須沉吟片刻,又問:"平時是不是特彆怕冷?夏天都不敢吹電扇?"

"可不是嘛!"馮妻搶著說,"大夏天彆人穿短袖,他還得穿長袖,腳脖子上裹著護膝。可偏偏又容易上火,吃點熱性東西就口腔潰瘍。"

二、寒熱交織的病機

診室內一時間隻有銅爐裡艾絨爆裂的輕響。岐大夫走到書案前,鋪開宣紙,提筆蘸墨,卻未立刻開方,而是先講起了醫理:"馮師傅這病,在中醫裡屬於"痹證",兼著"消渴"和"視瞻昏渺"。《黃帝內經》說"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您這腿涼如冰、疼痛劇烈,正是寒邪深入經絡的表現。"

"可他又口乾、胃脘熱,這又是怎麼回事?"馮妻不解地問。

"這就是關鍵了。"岐大夫放下筆,"《傷寒論》裡講"寒邪入裡,鬱而化熱"。您體內的寒邪就像冬天的寒冰,凝結在經絡血脈之中,阻礙了氣血運行,所以四肢冰冷、麻木疼痛。但這寒氣久鬱不去,又會在體內化出熱來,熏蒸中焦脾胃,於是就出現了口乾、胃脘痞悶、大便乾結這些熱象。這叫"寒凝經絡,中焦熱結",是寒熱錯雜的複雜證候。"

他指著馮建國暗紅的舌頭:"您看這舌質紅,苔薄黃,正是裡有鬱熱的表現;但脈沉細、四肢厥冷,又是典型的陽虛寒盛。就像一口深井,表麵結了冰,底下卻有暗流湧動。治療起來不能單純散寒,也不能一味清熱,必須寒熱並用,溫通經絡的同時清瀉裡熱。"

馮建國聽得入神,忘了腿疼:"岐大夫,您說得太對了!之前有醫生給我用過熱藥,吃完上火更厲害;用涼藥吧,腿涼得更受不了。原來得寒熱一起治啊!"

"正是這個道理。"岐大夫點頭,"《金匱要略》裡的烏頭湯,專門治療"曆節不可屈伸,疼痛",用製川烏、製草烏大辛大熱,能穿透筋骨,驅散沉寒;黃芪桂枝五物湯出自《傷寒論》,黃芪補氣,桂枝、白芍調和營衛,疏通經絡;再合大黃黃連瀉心湯,用大黃、黃連清瀉中焦鬱熱。這三個方子合用,正好針對您寒熱錯雜、氣血痹阻的病機。"

三、初試鋒芒的斟酌

岐大夫提筆開方,邊寫邊解釋:"製川烏、製草烏各15克,這兩味藥是祛寒的主力,但有毒性,必須先煎四個小時,直到藥汁嘗起來不麻才行,這是《本草綱目》裡記載的炮製方法。黃芪30克,補氣固表,推動氣血運行;桂枝30克,像陽光一樣驅散經絡裡的寒氣;白芍30克,養血柔筋,緩解痙攣疼痛。"

"雞血藤、首烏藤各30克,這兩味藤類藥能通經活絡,就像架起橋梁讓氣血通行;黃連30克、黃芩30克,清瀉胃熱;生大黃6克,單包後下,取其瀉熱通便而不傷正。"岐大夫頓了頓,"乾薑9克,既能輔助烏頭散寒,又能製約芩連的苦寒;肉蓯蓉30克,既能潤腸通便,又能溫補腎陽,防止過用苦寒損傷陽氣;水蛭6克,破血逐瘀,打通瘀阻的脈絡。"

馮妻看著藥方,眉頭又皺起來:"岐大夫,這川烏草烏有毒,用量會不會太大了?還有這水蛭,聽著就嚇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嫂子放心,"岐大夫耐心解釋,"毒藥之所以為毒,在於用之不當;良藥之所以為良,在於配伍得宜。《神農本草經》說烏頭"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痹",隻要炮製得當、煎煮得法,就能去毒存效。我讓先煎四個小時,就是為了讓烏頭堿充分分解。水蛭雖是蟲類藥,但《本草經》記載它"主逐惡血瘀血",用量輕微,配伍在大隊溫藥中,隻取其活血通絡之效,不會傷正。"

他又叮囑:"這藥每天一劑,川烏草烏一定要先煎,煎的時候加半碗蜂蜜,既能調味,又能解毒。煎好後分三次服,每次溫服一小碗。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注意保暖。"

馮建國夫婦將信將疑地拿著藥方走了。岐大夫望著窗外漸深的夜色,喃喃自語:"沉寒痼疾,非重劑不能拔其根啊......"

四、層層遞進的攻堅

一個月後,馮建國夫婦再次來到岐仁堂。這次馮建國能自己走路了,但眉頭依然緊鎖:"岐大夫,吃了您的藥,口乾和胃脘堵悶好多了,大便也通暢了。可這腿還是疼,夜裡還是睡不好,涼感隻是稍微輕了一點。"

岐大夫再診脈象,沉細之象略有好轉,但弦緊仍在。"看來藥證相符,但寒邪深伏,15克的川草烏力量還不夠。"他沉吟道,"《內經》說"寒者熱之","治寒以熱,溫而行之"。既然藥不瞑眩,厥疾不瘳,那就加大劑量。"

他調整了處方:製川草烏各增至30克,黃芪、桂枝、白芍不變,去掉芩連,加乾薑9克、炙甘草15克。"之前用芩連是為了清中焦鬱熱,現在熱象已減,當以溫通為主。炙甘草既能調和諸藥,又能解烏頭毒。"岐大夫特彆強調,"這次川草烏要先煎五個小時,一定要煎透!"

又過了半個月,馮建國的疼痛還是沒有明顯改善,隻是左足背稍微有了點暖意。岐大夫看著他依舊蒼白的麵容,心中做了一個重大決定:"看來必須用峻藥了。《外科正宗》裡的九分散,善治"跌打損傷,骨斷筋折,疼痛不止",正好對症。"

新的處方上,製川草烏各60克,生麻黃30克,製乳香、製沒藥各9克,製馬錢子粉1.5克分衝),黃芪加到60克,桂枝60克,白芍30克,雞血藤30克。"馬錢子有毒,用量雖小,但通絡止痛之力極強,《本草綱目》說它"能開通經絡,透達關節"。生麻黃發汗散寒,推動氣血;乳香沒藥活血止痛;黃芪大補元氣,防止峻藥傷正。"

岐大夫鄭重地對馮妻說:"這劑藥毒性更大,川草烏要先煎八個小時,馬錢子粉分五次衝服,每天隻服一劑的五分之一。如果出現口麻、惡心、肌肉發緊,立刻停藥!"

五、破繭成蝶的轉機

一周後,馮建國幾乎是跳著進了岐仁堂,臉上洋溢著久違的笑容:"岐大夫!神了!太神了!"

他激動地比劃著:"吃第三劑藥的時候,就覺得腿裡的寒氣像被什麼東西往外趕,先是疼得輕了,接著就覺得一股暖流從腳心往上湧。現在整條腿都暖乎乎的,麻木感好了一大半,夜裡能睡踏實覺了!"

馮妻在一旁抹著高興的眼淚:"真的,岐大夫,他現在能自己下樓遛彎了,不用我扶了。您這藥雖然看著嚇人,可真是救命藥啊!"

岐大夫為他診脈,沉細之象已去,脈象和緩有力,舌頭的紅色也變得鮮活。"寒邪已散,經絡已通,氣血得行。"他欣慰地說,"《素問》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您久病體虛,現在邪去正虛,接下來要以扶正固本為主了。"

他開了一張平和的方子:黃芪60克,黨參30克,當歸15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雞血藤30克,熟地30克,川芎12克,炙甘草10克。"這是當歸補血湯合桂枝湯加減,補氣養血,調和營衛,鞏固療效。"

三個月後,馮建國送來一麵錦旗,上麵寫著"峻藥猛劑除沉屙,岐黃妙手起沉屙"。他握著岐大夫的手感慨萬千:"以前總覺得中醫治病慢,不敢用猛藥,現在才知道,隻要辨證準、用藥精,中醫一樣能治急病、重病!"

岐大夫望著窗外生機勃勃的春景,對圍在身邊的學徒們說:"此案的關鍵,在於辨明寒熱錯雜之病機,認清沉寒痼結之病勢。《傷寒論》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此雖非痰飲,然寒凝之理一也。世人畏毒藥如虎狼,殊不知毒藥正是去病之利器,隻要明藥性、精配伍、熟煎法,自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夕陽下,岐仁堂的匾額熠熠生輝,仿佛在訴說著中醫千年傳承的智慧——那些看似峻猛的方藥,背後是對病機的精準把握,對經典的深刻領悟,更是醫者膽大心細、勇於擔當的仁心仁術。這,或許就是岐黃醫學最動人的魅力。

喜歡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請大家收藏:()岐大夫的懸壺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末世十皇 過敏原 萬人嫌的我,和頂流霸總在戀綜被迫貼貼 我在新朝搞基建 女尊:極端失衡 有空間的我災荒年也風生水起 上貢 都市之無限主宰 異世遊龍記 諜戰,黑警,0元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