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一捧百合解煩蒸_岐大夫的懸壺故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岐大夫的懸壺故事 > 第161章 一捧百合解煩蒸

第161章 一捧百合解煩蒸(1 / 1)

楔子:暮春藥香裡的愁雲

暮春時節,細雨如絲,打濕了青石板街。岐仁堂的銅葫蘆幌子在簷下輕輕晃動,藥香混著潮氣彌漫開來,壓過了隔壁早點鋪的油條味。午後的診所裡,岐大夫正坐在酸枝木診桌後,翻看一本線裝古籍,書頁間夾著的乾薄荷散發出清冽氣息。

“岐大夫,您可得救救我媽!”一陣急促的推門聲打破了寧靜,拎著帆布包的張大姐幾乎是撞進了診室。她身後跟著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太太,裹著件洗得發白的藍布褂子,眉頭緊鎖,雙手不自在地絞著衣角。

老太太名叫李秀蘭,家住城郊老胡同,今年八十三歲。張大姐把母親扶到診床邊的竹椅上,語速飛快地說:“您瞧她這後背,一到傍晚就跟火烤似的,三年了!起初以為是受潮,貼了膏藥沒用;找先生看過,說是什麼虛陽外越,吃了不少引火歸元的藥,什麼肉桂、附子都用了,反倒越來越重。現在晚上根本沒法睡,翻來覆去起十幾次,連喝口熱水都覺得嗓子冒火。”

岐大夫放下古籍,先給老太太倒了杯溫茶。老人接過茶碗的手有些顫抖,喃喃道:“岐大夫,我這病邪門得很,白天還好端端的,太陽一偏西,後背就跟點了把柴火似的,非得用烈酒擦才能勉強壓下去。您說怪不怪,身上摸著不燙,自個兒卻燒得心慌,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跟心裡長了草似的……”

第一章:問診察色辨百脈

岐大夫微微頷首,示意張大姐先彆急。他先看了看老太太的舌苔——舌體偏瘦,舌質淡紅卻少津,苔薄白而乾。接著伸出三指,輕搭在老太太腕部的寸口脈上。脈來浮大而數,按之卻略顯空軟,如同蔥管浮在水麵。

“李大媽,您平時口苦嗎?小便顏色如何?”岐大夫聲音溫和。

“苦!跟吃了黃連似的,早晨起來更厲害。小便也黃,像泡了濃茶。”老太太連忙點頭。

“那吃飯呢?有時候想吃,有時候又聞不得油煙味?”

“正是呢!有時候餓了想啃口饅頭,端到嘴邊又沒了胃口,連油煙味都覺得嗆人。可有時候又覺得餓,吃兩口就飽,心裡堵得慌。”

岐大夫閉目沉吟片刻,手指仍搭在脈上。診所裡很靜,隻有窗外雨打芭蕉的聲音。張大姐忍不住追問:“大夫,我媽這到底是啥病?咋就這麼難治呢?”

“彆急,”岐大夫睜開眼,目光落在牆上掛著的《金匱要略》節錄圖上,“你母親這症候,倒像是經典裡說的‘百合病’。”

“百合病?是因為吃百合太多了嗎?”張大姐一臉疑惑。

“非也非也,”岐大夫搖搖頭,指著圖中“百脈一宗,悉致其病”的字句,“這‘百合’二字,不是指藥材,而是說人體百脈如同枝葉同出一宗,當陰液耗傷,虛熱內生,百脈失和,就會出現這種‘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如寒無寒,如熱無熱’的怪症。你母親後背發熱,看似實熱,實則是陰虛生內熱;傍晚屬陰,陰不製陽,所以發熱定時而作;口苦、尿赤、脈數,都是虛熱內擾的征象。”

他頓了頓,繼續分析:“之前用了溫陽藥無效,反致加重,正是因為沒有辨清虛實。虛陽外越與陰虛內熱,看似都有發熱,病機卻天差地彆。前者是腎陽不足,虛陽浮越,需用附子、肉桂引火歸元;後者是心肺陰虛,虛熱上擾,當以滋陰清熱為要。你母親舌瘦少津,脈浮大而數,顯然是陰液虧耗在先,虛熱內生在後。”

第二章:古籍裡的千年驗方

張大姐聽得似懂非懂,搓著手問:“那該用啥藥呢?您快給開個方子吧。”

岐大夫起身走到藥櫃前,手指拂過刻著藥名的楠木抽屜:“《金匱要略》裡治百合病,有個經典方叫‘百合地黃湯’。百合清潤肺心,生地滋補腎陰,兩味藥合用,既能清透虛熱,又能滋養陰液,正是對證之方。”

他一邊說,一邊稱量藥材:“百合味甘性平,《神農本草經》說它‘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這裡的‘補中益氣’,並非人參黃芪那種溫補,而是指清除虛熱後,脾胃得以安和。它既能潤肺止咳,又能通利小便,使虛熱從小便而去。生地呢,《本經》言其‘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善能滋陰涼血,養血潤燥,與百合配伍,一上一下,清滋並用。”

“就兩味藥?”張大姐有些驚訝,“之前吃的方子十幾味藥都不管用,這兩味能行嗎?”

“中醫用藥,貴在對證,不在藥味多寡。”岐大夫將稱好的百合和生地包進桑皮紙,“你母親的病,病在百脈失和,陰虛內熱,恰如旱田龜裂,隻需要甘霖滋潤,無需雜肥堆砌。這百合地黃湯看似簡單,卻是仲景先師留下的千年驗方,專克這種‘百脈一宗’的虛熱之證。”

他又叮囑道:“回去後用泉水煎藥,先煮百合,再入生地,煎好後溫服。頭一劑先喝半碗,觀察反應。這藥性偏涼潤,若脾胃虛弱者,可少加幾片生薑調和。服藥期間,忌辛辣、油膩、腥發之物,保持心情舒暢,不可憂思過度。”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三章:夜半熱退見真章

送走李大媽和張大姐,雨已經停了。岐大夫望著窗外漸沉的暮色,想起古籍裡對百合病“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的描述,不禁感歎經典的智慧。這“身形如和”最是迷惑人——外表看似正常,內裡卻百脈沸騰,無怪乎許多醫生會被表象迷惑,誤用溫燥之藥。

次日清晨,張大姐就喜氣洋洋地打來電話:“岐大夫!神了!我媽昨晚喝了半碗藥,後背居然沒發燙!以前到點就跟定時炸彈似的,昨晚直到後半夜才稍微有點熱意,用酒擦了擦就睡著了,起夜才三次!”

岐大夫在電話裡囑咐:“效不更方,今日繼續服藥,劑量可增至各一兩,煎好分兩次服。注意觀察小便,若尿色轉清,說明熱邪有去路。”

到了第三天,李大媽由鄰居攙扶著來到診所,臉上竟有了笑意:“岐大夫,我這後背跟卸了火盆似的,輕鬆多了!昨晚起夜五次,比以前少了一半,也能踏實睡會兒了。就是覺得嘴裡沒那麼苦了,小便顏色也淡了些。”

岐大夫再次診脈,浮大之象已減,數象漸緩,舌苔也稍有津液。他點點頭:“脈象漸和,陰液漸複,虛熱漸退。再服三劑,即可停藥。此後可常以百合、銀耳、麥冬煮粥,滋養肺胃之陰。”

張大姐在一旁感慨:“早知道就該早點來找您!之前走了多少彎路,花了多少錢,都不如您這兩味藥見效。您說這老祖宗的方子,咋就這麼神呢?”

岐大夫捋須笑道:“非是方子神,是醫理通。《黃帝內經》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人體陰陽如同秤杆兩端,哪頭輕了重了都會失衡。你母親的病,就是陰液虧於下,虛火浮於上,好比鍋裡水少了,火還在燒,自然要乾鍋。百合地黃湯就像往鍋裡加了水,撤了些火,水足火平,自然就不燒了。”

第四章:蚯蚓化百合的本草傳說

見李大媽病情好轉,診室裡的氣氛輕鬆起來。鄰座候診的王大爺好奇地問:“岐大夫,我聽人說百合是蚯蚓變的,這是真的嗎?”

岐大夫哈哈一笑:“《中吳紀聞》裡確實有記載,說‘百合乃蚯蚓所化’,老夫年輕時在包山也曾見過土縫中蚯蚓化百合的雛形——野生百合的鱗莖,有時確實像蜷曲的蚯蚓,這或許是古人觀察到的自然現象。若從藥性來看,蚯蚓能清熱通絡,百合能清熱解毒、散積消瘀,二者倒有幾分相似,這或許就是‘取象比類’的中醫思維吧。”

他走到藥櫃前,取出一片乾百合展示給大家:“看這百合,色白入肺,形如鱗片層層包裹,最善潤肺清心。它性專降泄,能導虛熱從小便出,所以治陰虛內熱的百合病最為合拍。但需注意,百合雖好,中氣虛寒、大便溏泄者卻要慎用,正如《本草經疏》所言,‘中寒者勿服,以其性專降泄也’。”

李大媽聽得入神,忍不住問:“大夫,我這病為啥叫‘百合病’呢?跟這花有關係嗎?”

“自然有關。”岐大夫指著窗外藥圃裡剛冒出芽的百合苗,“你看這百合,一根莖稈上百片葉子同出一宗,正如人體百脈同歸心肺。當心肺陰虛,百脈失養,就會出現‘意欲食複不能食,欲臥不能臥’的種種怪症,就像百合的根莖失去了水分,葉片自然會枯萎卷曲。用百合配伍生地,正是取其滋養百脈、調和陰陽之意。”

尾聲:岐黃之道在臨證

又過了幾日,李大媽特意讓女兒提著一籃自家種的青菜來謝岐大夫,老太太後背發熱的老毛病已基本痊愈,晚上能睡上安穩覺了,胃口也開了。

岐大夫看著精神矍鑠的李大媽,對圍在診桌旁的年輕學徒們說:“行醫之道,貴在讀經典、察病機、辨方證。像這百合病,若隻看‘後背發熱’就用清熱藥,或見‘虛象’就用溫補藥,必然南轅北轍。唯有細辨脈證,追溯《金匱》本源,方能識得‘百脈一宗’的病機關鍵。”

他拿起案頭的《金匱要略》,翻開“百合狐惑陰陽毒”篇,緩緩道:“仲景先師言‘百脈一宗,悉致其病’,這‘一宗’二字最是緊要——人體百脈,皆本於心肺氣血,心肺陰虛,則百脈失養,虛熱內生。百合地黃湯以百合清潤肺心,生地滋養腎陰,使金水相生,陰複熱退,百脈自和。此乃‘治病求本’之典範也。”

夕陽透過窗欞,灑在藥櫃的銅拉手上,映出一片溫暖的光暈。岐仁堂裡,藥香與暮色交融,仿佛在訴說著千年岐黃的智慧——那些深藏在古籍裡的文字,並非冰冷的條文,而是活生生的臨證指南,隻要用心體悟,便能在現代生活中綻放出治愈的光芒。就像那一捧不起眼的百合,曆經千年歲月,依然能解開現代人的“煩蒸”之苦,這或許就是傳統中醫的魅力所在。

喜歡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請大家收藏:()岐大夫的懸壺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86:不存在的希望 夢寐以求的光之美少女 人間懸疑故事錄 港詭從簽到硬氣功開始 烽煙燼:女將末世行 你這輩子就是讓遊戲給害了! 重生悍匪之快意恩仇 李明軒的大學生活 神霄執法錄 末世海上求生,在燈塔建造度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