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臥床抽搐半年,一碗湯藥化沉屙_岐大夫的懸壺故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岐大夫的懸壺故事 > 第171章 臥床抽搐半年,一碗湯藥化沉屙

第171章 臥床抽搐半年,一碗湯藥化沉屙(1 / 1)

岐仁堂怪病奇治:臥床抽搐半年,一碗湯藥化沉屙——《黃帝內經》裡的城鄉醫者傳奇

楔子·晨霧裡的叩門聲

2025年驚蟄剛過,山間的晨霧還裹著昨夜的潮氣。岐仁堂的銅鈴在木門推開時"叮鈴"輕響,五十來歲的岐大夫正蹲在藥灶前翻動砂鍋裡的附子,炭灰沾在他泛白的眉梢上。街角酸筍攤的陳姨剛支起油鍋,突然聽見巷口傳來跌跌撞撞的腳步聲。

"岐叔!開門啊——"村婦阿芳的哭腔穿透薄霧,她拽著個裹灰棉被的男人撞進門檻,棉絮從被角的破洞簌簌掉落。男人弓著背像片秋風裡的枯葉,每走一步都牽扯得牙關發顫,眼睛死死盯著地麵,仿佛腳下有蛇蠍遊走。

岐大夫放下竹筷,還沒伸手攙扶,男人突然渾身一激靈,肩膀到膝蓋的肌肉驟然縮成硬塊,像被無形的線扯動般劇烈抽搐,喉間發出"嗬嗬"的氣音。不過一呼一吸的功夫,抽搐又猛地停下,他癱在藤椅上大口喘氣,額角的青筋跳得像要掙破皮膚。

"碰不得,誰都碰不得!"阿芳慌忙按住想上前的小兒子,"昨夜他躺床上翻身,我想幫他掖被角,手剛挨著被子,他就抽得把床板都蹬裂了......"

第一章·怪病迷蹤:從水泥廠到縣醫院

男人叫周建民,是鎮上水泥廠的老搬運工。三個月前的暴雨夜,他扛完最後一車水泥時淋了透雨,回家後喝了碗薑湯便倒頭睡去。次日醒來,隻要往床上一躺,右小腿就像被冰錐紮進般抽搐,後來蔓延到全身,發作時如寒蟬振翅,呼氣時抖得厲害,吸氣時又突然停住,像個壞掉的木偶。

更邪門的是觸碰之忌。兒媳端水時袖口擦過他胳膊,他當場從床上滾落到地,抽搐得嘴唇發紫;七歲的孫子想爬他膝蓋,小手剛搭上腿彎,他便像遭了電擊般彈開,驚得孩子嚎啕大哭。村裡人都說他中了"陰寒邪祟",阿芳請了跳大神的來家裡燒符,煙硝味熏得滿屋子嗆人,病情卻愈發嚴重——如今他連坐著都犯怵,生怕一鬆懈就抽作一團。

"縣醫院去了三回,腦電圖、ct做了個遍。"阿芳從布包裡掏出疊檢查單,紙角都磨得起了毛,"西醫說大腦沒病灶,神經也正常,就說可能是"癔症",開了瓶白花花的藥片。"她頓了頓,聲音壓得更低,"吃了藥人軟得像攤泥,抽搐沒少,反倒夜裡總說胡話,看見滿屋子水在晃......"

岐大夫將三根手指搭在周建民腕上,指腹剛觸到皮膚,對方就猛地一縮。"莫怕,我輕輕搭著。"他放柔了聲音,指尖感覺到脈象細如遊絲,還帶著股繃直的弦緊感,"脈弦細如弓弦浸水,重按則空。《黃帝內經》講"諸暴強直,皆屬於風",但你這風不是外來的邪風,是內裡陽氣虧虛,筋脈失了濡養。"

話音未落,周建民突然渾身劇震,藤椅四條腿在青磚地上磨出刺耳的聲響。岐大夫迅速從藥櫃抽出艾條,點燃後懸在他足三裡穴三寸處。艾煙如縷,淡金色的火星簌簌落下,約莫半盞茶功夫,抽搐竟像退潮般平息了,周建民額上滲出細密的汗珠,喃喃道:"暖......肚子裡暖起來了......"

第二章·醫理探微:從飲邪到脾陽

入夜,岐仁堂後院的黃角樹下,岐大夫就著油燈翻檢醫案。《傷寒論》的紙頁在指尖發出脆響,"理中湯主脾胃虛寒,四逆湯回陽救逆"的批注旁,他用朱筆圈出"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幾句。突然,他想起去年診治的水腫患者,也是脈象弦細卻小便不利,當時用了《金匱要略》的苓桂術甘湯......

"對啊!是飲邪作祟!"岐大夫猛地拍案,燈油濺在《脾胃論》的"飲食不節則脾胃傷"處,"周建民常年扛重物,汗出當風,又嗜喝冰啤,早把脾陽傷透了。脾主運化水濕,陽氣一虛,水穀不化精微,反成痰飲盤踞中焦。"他起身走到藥櫃前,抽出寫著"茯苓"的抽屜,指尖撚著淡褐色的藥材,"你看這茯苓,《神農本草經》說它"主胸脅逆氣,利小便",專能化飲邪、通水道。"

次日清晨,岐大夫特意煮了碗生薑紅棗茶給周建民。"喝了這茶,試試能不能吃點東西。"他看著對方小口抿茶,眉頭微蹙,"昨天看你舌苔水滑如鏡,說話時總用手按胸口,是不是覺得那兒像壓著塊濕毛巾?"

周建民愣了愣,放下茶碗:"岐叔您咋知道?就跟揣了塊冰疙瘩似的,喘氣都費勁,吃飯像吞石頭,咽下去半天還堵在嗓子眼。"

"這就是脾陽不振的明證。"岐大夫翻開《黃帝內經》,指著"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一段,"你看這太陽,要是總被烏雲罩著,地上的草木就沒法生長。你體內的陽氣就像這太陽,被痰飲這團"烏雲"困住了,沒法溫養筋脈,才會抽搐;平臥時陽氣更難升發,所以一躺就抽;旁人觸碰時氣血被擾動,飲邪跟著竄動,自然抽搐加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阿芳在一旁聽得入神,突然拍腿道:"難怪他總說渾身發沉,跟泡在冷水裡似的!"

第三章·理飲湯方:一味藥與二十年

岐大夫鋪開宣紙,墨錠在硯台裡磨出青黑的汁液。"乾薑五錢,炒白術四錢,桂枝二錢,茯苓三錢,炙甘草二錢......"他邊寫邊講解,筆尖在"乾薑"二字上頓了頓,"這味藥《本草綱目》說它"溫中散寒,去臟腑沉寒",就像在你肚子裡生了盆火,專門化掉那些冰疙瘩。"

周建民盯著藥方上的"桂枝",想起老家屋簷下曬的桂皮:"這不是燉肉的香料嗎?"

"藥食同源啊。"岐大夫笑了,從藥鬥裡抓出幾枝桂枝,湊近他鼻尖,"聞聞,是不是有股辛香?《傷寒論》裡桂枝湯能解肌發表,這裡取它通心陽的功效。心陽通則血脈暢,血脈暢了,筋脈才有養分。"他又撚起塊褐色的白術,"這白術得用陳土炒過,土能健脾,就像給翻鬆的土地施肥,脾土肥沃了,才能把水濕運化掉。"

頭煎藥熬好時,砂鍋裡飄出辛辣的藥香。周建民皺著眉喝下,藥汁剛落肚,丹田處就騰起股熱流,順著脊梁骨往上竄,讓他忍不住打了個噴嚏。三劑藥後,他半夜起夜時發現自己能直著腰走路了;第七天清晨,阿芳端著藥碗進房,驚得碗差點摔碎——老周正坐在床沿,自己係著鞋帶,雖然手指還有些發抖,卻沒再抽搐。

"當家的,你......"阿芳的聲音帶著哭腔。

周建民抬頭,眼圈泛紅:"昨晚沒抽,一覺睡到天亮。早上餓醒了,想吃你烙的玉米餅。"

複診時,岐大夫在方子裡加了生黃芪。"《神農本草經》說黃芪"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其實最能補元氣。"他給周建民診脈,指尖的弦緊感已鬆了大半,"你這病拖了半年,傷了根本,得像春耕似的,慢慢把陽氣養回來。"

第四章·岐黃薪火:從藥碾到傳承

穀雨那天,周建民扛著袋自家種的黑皮甘蔗來找岐大夫。他穿了件乾淨的藍布褂子,腰板挺得筆直,見著後院曬的藥材就挪不動步:"岐叔,這曬的是當歸吧?我媳婦上次血虛頭暈,您就用這藥配的紅棗。"

岐大夫正在碾黃芪,銅製藥碾子在青石板上發出"咕嚕"聲。"你看這黃芪,切片要斜著切,這樣才能順著紋理走經絡。"他抓了把藥末遞給周建民,"聞聞,好黃芪有股蜜甜氣,差的就帶土腥味。"

周建民突然紅了眼眶,從褲兜裡掏出個油紙包:"我知道您不收禮,這是我兒子在鎮上中學拍的證件照,說以後想跟您學抓藥。"照片上的少年穿著校服,手裡攥著本翻舊的《藥性賦》。

岐大夫接過照片,手指摩挲著邊緣:"我師父當年收我時,也讓我背了三年《湯頭歌訣》。"他望向診室牆上掛著的匾額,""大醫精誠"四個字,看著簡單,做起來難。就像你這病,看著是抽搐,根兒卻在脾陽,要是隻盯著抽搐治,一輩子也治不好。"

入夏後,周建民常來岐仁堂幫忙晾曬藥材。有回他看見岐大夫給個咳嗽的孩子看病,沒用聽診器,隻摸了摸後頸,又看了看舌苔,就開了款薄荷粥的食療方。"岐叔,為啥不給那娃開藥?"

"《黃帝內經》講"不治已病治未病"。"岐大夫擦著藥缽,"那孩子是貪涼吃多了冰糕,傷了肺衛,一碗薄荷粥疏散風熱就夠了,何必動藥?就像你當初,要是早知道保護脾陽,也不至於遭那半年罪。"

第五章·尾聲:渠黎鎮的藥香

如今,每當渠黎鎮的午後飄起陣雨,岐仁堂的木門總會迎來幾個躲雨的村民。他們圍坐在藥灶旁,聽岐大夫講藥材故事:"這白芍要春分前後挖,根須像姑娘的辮子;這羌活長在海拔三千米的山上,能祛全身遊走的風寒......"

周建民的兒子小周已能幫著抓藥,他最擅長辨認黃芪的優劣。有次縣醫院的西醫來調研,看見診室裡沒血壓計、沒輸液架,隻有滿牆的醫書和藥鬥,忍不住問:"岐大夫,您這看病全靠經驗?"

岐大夫正在給患者艾灸,艾煙在雨幕裡蜿蜒成縷:"不是經驗,是老祖宗的道理。就像周建民那病,《金匱要略》裡早寫著"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我不過是照著老方子,給現代人開碗熱湯罷了。"

雨停時,小周背著藥簍跟岐大夫去後山采藥。夕陽把兩人的影子拉得老長,落在青石板路上。遠處,水泥廠的傳送帶還在轉動,但周建民知道,有些東西比鋼筋水泥更經得住歲月——比如岐仁堂裡那本翻爛的《黃帝內經》,比如砂鍋裡熬了二十年的藥香,還有那些在晨霧與暮色中代代相傳的醫者仁心。

喜歡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請大家收藏:()岐大夫的懸壺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被暴雨衝走後,支教老師爆改霸總 鬼當之守當人 禦獸化形:開局強製契約九尾妖狐 剝我神骨,滅我滿門?我死後直播! 這個宗門過於沙雕,已經天下無敵 重生1979:開局成為賣炭翁 抗日之大軍閥張浩 妖女賜我純陽功,冰山聖女夜登門 萬域至上 三國劫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