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午夜驚變
2024年立冬後的一個深夜,梧桐區老槐樹胡同深處的岐仁堂突然響起急促的拍門聲。正在整理《脾胃論》批注的岐大夫放下狼毫,起身開門隻見徒弟小陳氣喘籲籲立在寒風中:"師父,李大姐不行了!"
岐大夫抓起藥箱就往外走,胡同裡的路燈在風中搖曳,投下斑駁的樹影。李大姐住在胡同儘頭的青磚平房裡,她三年前喪夫後一直寄居娘家,平時靠給服裝廠鎖邊貼補家用。上個月她來診脈時,岐大夫就發現其右寸脈弱如遊絲,叮囑她"莫再操勞,需靜養百日"。
推開門,一股濃重的中藥味撲麵而來。李大姐蜷縮在炕上,雙手抓著被角,麵色慘白如紙。她的母親王嬸急得直哭:"好好的突然就說不出話,喘氣像拉風箱......"岐大夫搭手診脈,指下脈象沉遲似冬日冰河,再看患者目眶微陷,鼻翼煽動,心中暗驚——這正是《黃帝內經》所言"大氣下陷"之危候!
二、急則治標
"取黃芪30克、當歸12克、升麻6克,快煎!"岐大夫話音未落,小陳已轉身衝向藥櫃。砂鍋在煤爐上咕嘟作響,藥香漸漸彌漫。岐大夫一邊用艾條懸灸膻中穴,一邊解釋:"《靈樞》雲"宗氣積於胸中,司呼吸而行血脈"。大姐平素氣虛,今夜恐因操勞過度,致大氣下陷,呼吸失司。"
王嬸抹著淚點頭:"她白天幫鄰居搬了兩趟蜂窩煤,晚上又趕工鎖了二十件棉襖......"話音未落,小陳端來藥碗。李大姐勉強飲下半盞,約一刻鐘後,喉頭發出沙啞的"嗬"聲,手指也漸漸鬆開被角。
岐大夫懸著的心稍定:"《金匱要略》言"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但此案非飲邪,乃氣虛下陷。黃芪補氣升陽,當歸養血活血,升麻引清氣上行,三藥合用恰合"陷者舉之"之法。"
三、辨證求本
次日清晨,岐大夫再次來到李大姐家。患者雖能言語,但仍覺"氣不夠用",診其脈仍沉遲,舌尖淡白無華。"昨夜急救用了升麻6克,今需減為3克。"岐大夫鋪開紙筆,"再加生山藥、知母各9克,柴胡、桔梗各3克。"
小陳疑惑道:"《傷寒論》雲"遲脈主寒",為何方中用知母寒涼之品?"岐大夫放下筆,指著案頭的《醫學衷中參西錄》:"張錫純先生早有明訓:大氣下陷之遲脈,非寒邪凝滯,乃氣虛鼓動無力。黃芪性溫,量大易生燥熱,知母涼潤可製其偏,此乃"陽升陰應,雲行雨施"之妙。"
王嬸端來小米粥,岐大夫趁機叮囑:"大姐脾虛已久,山藥可健脾益氣,以後煮粥時可常加。柴胡、桔梗一左一右,升提少陽、陽明之氣,正如《脾胃論》所言"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
四、追根溯源
七日後複診,李大姐已能在院子裡曬太陽。岐大夫診脈後笑道:"右寸已起,如魚翔淺底。"隨即開下方子:"原方去升麻,加炒白術15克,再服五劑。"
王嬸不解:"為何去升麻?"岐大夫指著窗外的梧桐樹:"大氣已複其位,正如樹根深固,無需再用強弓。白術健脾燥濕,助後天之本,《神農本草經》稱其"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正合大姐脾虛濕困之證。"
小陳在一旁記錄病案,岐大夫趁機講解:"此案初用黃芪、升麻升提,繼以山藥、白術培本,暗合《黃帝內經》"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之旨。大姐平日可多吃山藥薏米粥,忌生冷油膩,待春分後再服歸脾丸調理。"
五、杏林解惑
半月後的岐仁堂坐診日,李大姐送來一籃自家種的紅薯。她握著岐大夫的手哽咽道:"要不是您,我這條命......"話未說完,隔壁診室傳來爭執聲。
原來是位咳喘三年的患者,前醫誤用蘇子降氣湯,病情反重。岐大夫診其脈沉細,胸滿悶而喜太息,果斷用升陷湯加桂枝尖9克。患者家屬質疑:"桂枝性溫,不怕加重咳喘?"
岐大夫翻開《溫熱論》:"葉天士雲"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此證非實喘,乃大氣下陷,肺氣失於宣發。桂枝辛溫通陽,助黃芪升提,正如《本草綱目》所言"桂枝,能利肺氣,溫經通脈"。"
三劑藥後,患者咳喘大減。岐大夫對圍觀的學徒們說:"治病如治水,壅者疏之,陷者舉之。張錫純先生創升陷湯,實乃發《內經》"大氣"理論之微。我輩當明辨虛實,不可膠柱鼓瑟。"
結語
月餘後,李大姐送來自己繡的"妙手回春"錦旗。岐仁堂的藥櫃上,那本《醫學衷中參西錄》依然攤開在升陷湯的篇章。窗外的老槐樹已抽出新芽,在春風中沙沙作響,仿佛在訴說著岐大夫用升陽之法救治沉屙的傳奇故事。
這個發生在現代都市胡同裡的醫案,生動詮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岐大夫以《黃帝內經》為宗,活用張錫純升陷湯,在急危重症中彰顯了中醫的獨特魅力。正如《脾胃論》所言:"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守護脾胃元氣,升舉下陷大氣,正是岐仁堂世代傳承的醫道真諦。
全文5200字)
喜歡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請大家收藏:()岐大夫的懸壺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