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白芍和桂枝是張仲景桂枝湯的底子吧?”高鳴軒年輕時也看過些中醫書,認出了faiiar的配伍。
“您說得對!”岐大夫讚許地點頭,“白芍養血柔肝,桂枝溫通經脈,兩者合用,能調和營衛,就像給身體的‘護城河’加固堤壩。加肉桂是點睛之筆,它比桂枝更溫熱,能入腎經,引火歸元,同時溫通四肢末端的經絡,就像給凍住的管道通上暖氣。”
“那防風和甘草呢?”司機好奇地問。
“防風是‘風藥中之潤劑’,少量用在這裡,不是為了解表,而是借它的升散之性,引黃芪的補氣之力達於肌表經絡,同時又不會像羌活、獨活那樣耗氣。”岐大夫笑著說,“就像派個向導,帶著補氣的大軍找到寒濕的藏身之處。炙甘草調和諸藥,兼能健脾和中,就像軍隊裡的糧草官,保障後勤供應。”
高鳴軒看著藥方,還有些猶豫:“岐大夫,我以前也吃過黃芪,怎麼沒覺得管用呢?”
“關鍵在用量和配伍。”岐大夫放下筆,“您以前吃的黃芪可能隻有三錢五錢,力道不夠;而且沒配當歸活血,沒配桂枝、肉桂溫通,就像空有一身力氣,卻找不到方向。這次用一兩生黃芪,就是取其走而不守的特性,能迅速把氣送到四肢百骸;加肉桂引經,就像給補氣藥裝了導航,直接奔著寒濕瘀阻的經絡去。”
他又叮囑道:“這藥得用砂鍋煎,水要一次加夠,不能中途添水。肉桂一定要後下,煮太久會揮發藥效。喝藥期間忌生冷油膩,尤其不能碰西瓜、螃蟹這些寒涼的東西,也彆用空調直吹腿。”
“哎,記下了記下了!”高鳴軒連連應承,司機趕緊拿出手機拍照存藥方。
“先吃四帖,四天後您再來。”岐大夫把藥方遞給他們,“記住了,這病三分靠治,七分靠養,您以後可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熬夜奔波了,得學種田的老農,知道休耕養地的道理。”
第四章四帖藥與還少丹
四天後,雨過天晴,岐仁堂的門被推開,進來的不是坐輪椅的高鳴軒,而是自己拄著拐杖走進來的他!
“岐大夫!神了!真是神了!”高鳴軒滿臉紅光,聲音也洪亮了許多,“吃了第一帖藥,當天晚上就覺得腿肚子暖和和的,以前像綁了冰塊,那天夜裡竟冒了點汗。第二帖吃完,腳底板的麻木感就輕了不少,能感覺到鞋底的紋路了。第三帖下去,我試著扶著桌子站起來,居然能站穩了!第四帖吃完,今天我就能拄著拐杖走幾步了!”
岐大夫讓他坐下,重新搭脈,寸關脈沉細之象明顯改善,雖仍偏弱,但已不像之前那樣虛浮;尺脈也有了些力量。再看舌頭,淡胖減輕,齒痕變淺,舌苔也不那麼水滑了。
“脈象轉和,陽氣漸複,好事啊!”岐大夫欣慰地說,“這說明藥對症了,脾胃之氣開始恢複,陽氣能通達四肢了。”
“岐大夫,您這藥真是仙丹妙藥!”高鳴軒激動地說,“我以前花了那麼多錢,遭了那麼多罪,早知道來找您就好了!”edicine哪有仙丹,不過是對症罷了。”岐大夫擺擺手,“您這病,邪氣雖漸去,但正氣還未複,就像打完仗的城池,雖然趕走了敵人,但城牆、房屋都需要修繕。接下來得用丸藥慢慢調理,鞏固療效,防止複發。”
他轉身從藥櫃裡拿出一個貼著“還少丹”標簽的瓷罐:“這是還少丹,出自《洪氏集驗方》,由熟地、山萸肉、山藥、茯苓、枸杞、牛膝、遠誌、五味子等藥組成。熟地、山萸肉補腎填精,山藥、茯苓健脾益氣,枸杞、牛膝補肝腎強筋骨,遠誌、五味子寧心安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藥是補哪裡的?”高鳴軒接過瓷罐,聞著裡麵淡淡的藥香。
“還少丹,還少丹,就是讓您返老還少啊。”岐大夫笑著解釋,“它既能補脾胃後天之本,又能補腎先天之本,脾腎雙補,氣血才能源源不斷地生成。您之前耗傷太過,光補脾胃還不夠,得把腎這個‘先天之本’也補起來,就像給工廠同時接通兩條原料管道,一條是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一條是腎中儲存的先天精氣。”
他翻開一本《本草綱目》,指著上麵的記載:“你看,熟地‘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山萸肉‘補肝腎,澀精氣,固虛脫’,山藥‘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這些藥搭配在一起,補而不膩,溫而不燥,最適合您現在虛損之後的調理。”
“怎麼吃法呢?”
“每天早晚各服三錢,用淡鹽水送服。鹽水引藥入腎,能增強補腎的效果。”岐大夫叮囑道,“吃這藥期間,還是要注意休息,彆太累著,飲食要規律,多吃點山藥、紅棗、蓮子這些健脾的食物。最好每天早上曬半小時太陽,背對太陽,讓陽光曬在後腰的腎俞穴位置,這叫‘采日精’,對補腎很有好處。”
高鳴軒連連稱是,千恩萬謝地走了。此後一個月,他按時服用還少丹,每天拄著拐杖在小區裡慢慢走幾圈,飲食起居也規律了許多。
一個月後,高鳴軒再來岐仁堂時,已經扔掉了拐杖,雖然走得還不算太利落,但步伐穩健,麵色紅潤,精氣神兒跟剛來的時候判若兩人。他還帶來一麵錦旗,上麵寫著“補氣通經除頑疾,脾腎雙補還少春”。
“岐大夫,您看看我,現在能自己上二樓了!”高鳴軒興奮地展示著,“我跟兒子說了,以後生意讓他去跑,我就在家管管賬,種種花,再也不瞎折騰了。”
岐大夫看著他,笑著說:“這就對了,《黃帝內經》說‘起居有常,飲食有節,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儘終其天年’。您這病能好,一半是藥的功勞,一半是您自己懂得保養了。記住,身體是本錢,彆等本錢賠光了才知道珍惜。”
診所裡的其他病人都圍過來聽故事,岐大夫趁機說道:“高老板這病,給大家提個醒:現在很多人跟他以前一樣,仗著年輕拚命掙錢,熬夜、應酬、不按時吃飯,覺得身體是鐵打的。可再好的機器也得定期保養,何況人呢?就像高老板的腿,一開始隻是小毛病,沒在意,拖成大病,治起來就費勁兒了。所以啊,防病比治病更重要,彆等坐了輪椅才想起找大夫,那時候就晚了。”
陽光透過窗欞照進岐仁堂,藥櫃上的還少丹瓷罐閃著微光,高鳴軒挺直的腰板和穩健的步伐,成了這個秋天岐城裡最生動的養生教材。而岐大夫桌上的神效黃芪湯方,也成了許多奔波族手機裡保存的“護身符”,提醒著人們:在追逐遠方的路上,彆忘了回頭看看自己的身體,那才是永遠不能背叛的故鄉。
喜歡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請大家收藏:()岐大夫的懸壺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