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奔馳車裡的愁容
秋分後的岐城飄起細雨,岐仁堂的銅鈴在門楣下叮咚作響。岐大夫正給一位抱孩子的大嫂包山楂麥芽散,玻璃門外突然停住一輛鋥亮的奔馳suv,車門打開,下來個戴墨鏡的中年男人,費力地從後備廂搬出折疊輪椅,又扶出位穿唐裝的老者。
“爸,您慢點兒,小心台階。”中年男人話音未落,輪椅上的老者已皺著眉敲了敲扶手:“磨蹭啥,再晚岐大夫該歇晌了!”
這老者正是城西做乾貨批發生意的高老板,名叫高鳴軒。三年前他還能扛著五十斤花椒上二樓,如今卻寸步難行,兩條腿像灌了鉛似的發沉,腳底板跟踩在棉花上一樣,麻木得連鞋裡進了石子都覺不出。為這毛病,他跑遍了城裡各大醫院,又是針灸又是理療,藥吃了幾籮筐,錢花了十幾萬,腿上的勁兒卻一天比一天少,最近連站起來都得人扶。
“高老板,您這是……”岐大夫放下藥包,迎上去搭眼一看,隻見高鳴軒麵色萎黃,嘴唇淡白,指甲蓋泛著青光,雖說穿得挺體麵,可坐在輪椅上肩頭耷拉著,精氣神兒還不如旁邊推輪椅的司機。
“岐大夫,您可一定得救救我!”高鳴軒抓住岐大夫的手,力道卻輕飄飄的,“我這腿跟中了邪似的,三年了,走不了路,腳底板跟不是自己的一樣。找了多少大夫,不是說風濕,就是說缺鈣,藥吃下去跟喝白開水似的,一點用沒有!”
岐大夫示意他伸舌頭,舌質淡胖,邊緣有齒痕,舌苔薄白而水滑;再搭脈,寸關脈沉細無力,尺脈更是微弱得像遊絲。“高老板,您這三年是不是總覺得累,說話都沒力氣?冬天手腳冰涼,夏天又容易出虛汗?”
“哎,可不是嘛!”高鳴軒眼睛一亮,“爬個樓梯都得歇三歇,跟客戶談生意說著說著就氣短。以前我冬天能喝半斤白酒,現在喝口涼水都覺得胃裡發寒。”
推輪椅的司機插了句:“岐大夫,我老板以前可是跑長途的老把式,山西、內蒙古來回跑,頓頓在服務區對付,有時候為了趕貨,通宵開車是常事。三年前有次從陝西拉蘋果回來,路上淋了場大雨,回來就覺得腿不得勁,誰知道越來越嚴重……”
岐大夫點點頭,走到藥櫃前,指尖劃過刻著“黃芪”“肉桂”的抽屜:“高老板,您這病啊,不是簡單的風濕,也不是缺鈣,是累出來的,耗傷了正氣,又受了風寒濕邪,堵在經絡裡了。”
第二章誤治三年的玄機
診所裡彌漫著淡淡的藥香,高鳴軒盯著岐大夫,眼神裡半信半疑:“岐大夫,我找的那些大夫都說我是外感風寒,得解表驅邪,吃了不少羌活、獨活、防風,還有人給我開過大麻湯,說是能‘發散風寒’,可越吃我越覺得沒勁,腿也更麻了。”
“這就是問題所在了。”岐大夫拉開椅子坐下,“《黃帝內經》裡講‘正氣存內,邪不可乾’,您長期奔波,飲食不節,起居無常,早就把脾胃之氣耗傷了。脾胃是後天之本,就像家裡的米缸,米缸空了,身子哪來的力氣抗邪?這時候風寒濕邪就像小偷,趁著您家門沒鎖好,溜進經絡裡了。”
他拿起桌上的茶杯比劃著:“您看,這杯子裡要是裝滿水正氣),外麵的寒氣外邪)就不容易進來;可要是水隻剩半杯,寒氣就容易鑽進來把水凍上。之前的大夫光想著用羌活、獨活這些‘掃帚’把外邪掃出去,卻沒想過您這屋子身體)本身就漏風,門沒關嚴正氣不足),掃帚掃得再勤,小偷還是會溜進來。更要命的是,解表藥大多辛散,就像打開窗戶通風,風是把小偷吹走了,可屋裡的暖氣正氣)也跟著跑了,您說能不越治越虛嗎?”
高鳴軒聽得直拍大腿:“哎呀,您這比方打得太透徹了!我就說嘛,吃了那麼多祛風藥,腿上的麻木沒減輕,反而覺得渾身沒勁,走兩步路就心慌。”
“您這腿麻啊,不是簡單的風寒阻滯。”岐大夫伸出三根手指,“第一,氣虛則麻,血虛則木。您這脈沉細,舌淡胖,是明顯的氣血不足,氣推動不了血液運行,經絡得不到濡養,就像電線老化了,電流通不過去,自然會麻木。第二,久臥傷氣,您這三年越不動彈,氣血越虛,形成惡性循環。第三,寒主收引,濕主黏滯,您當初淋了雨,寒濕之邪侵入經絡,加上正氣不足,沒法把它們趕出去,就像泥垢粘在管道裡,時間長了管道就堵住了。”
他翻開一本線裝書,指著上麵的批注:“《脾胃論》裡說‘痿躄之病,大抵因脾虛而濕熱乘之’,您這病雖不是典型的痿症,但病機相通——都是脾胃氣虛在先,濕邪阻滯在後。之前誤治的關鍵,就在於隻看到了‘邪’,沒看到‘正’,犯了‘治病不顧本’的錯。”
司機在一旁嘀咕:“怪不得我老板總說吃了藥像沒吃一樣,原來方向錯了。”
“方向錯了,越努力越跑偏。”岐大夫站起身,“您看您現在,腿上不僅麻木,是不是還覺得發沉、怕冷?遇著陰雨天就更難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對對對!”高鳴軒連連點頭,“冬天得穿兩條棉褲,夏天空調房裡都得蓋著毯子,腳底板跟冰塊似的。”
“這就是寒濕瘀阻,陽氣不能通達四末。”岐大夫走到書桌前,“治您這病,得分兩步走:第一步,大補脾胃之氣,把正氣扶起來,就像給屋子加固牆壁,關緊門窗;第二步,溫通經絡,把寒濕之邪化掉,就像用熱水衝開管道裡的泥垢。光補不通,補進去的氣會壅滯;光通不補,通完了正氣更虛,都不行。”
第三章黃芪湯裡的乾坤
岐大夫提筆蘸墨,在宣紙上寫下藥方:
神效黃芪湯加味
黃芪一兩生用),當歸三錢,白芍四錢,桂枝二錢,肉桂一錢後下),防風一錢,炙甘草二錢。
用法:水五碗,先煎黃芪、當歸、白芍、桂枝、防風、炙甘草,武火煮沸後改文火煎20分鐘,加入肉桂再煎5分鐘,取汁兩碗,分早晚溫服。
“高老板,這方子是從《脾胃論》的神效黃芪湯化裁來的。”岐大夫指著藥方解釋,“黃芪是君藥,用了一兩,分量最重,它就像軍隊裡的主帥,能大補脾胃之氣,固表止汗,《神農本草經》說它‘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其實核心就是補氣升陽。”
他又指向當歸:“當歸是臣藥,養血活血,跟黃芪搭配,就是中醫裡有名的‘當歸補血湯’,黃芪用量五倍於當歸,看似補血,實則是通過補氣來生血,就像燒火做飯,得先把柴火氣)點旺,才能把米血)煮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