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參15g炒白術12g茯苓12g炙甘草6g
陳皮9g柴胡9g當歸12g白芍15g
炒薏苡仁30g炒山藥15g白扁豆12g
地榆炭15g槐花炭12g仙鶴草30g
黃連3g木香6g煨葛根15g
“方中黨參、白術、茯苓、甘草,乃四君子湯之意,健脾益氣,為治脾虛之基礎,《神農本草經》言黨參‘主補五臟,益中氣’,白術‘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取其健脾燥濕之功。”岐大夫指著藥方解釋,“炒薏苡仁、炒山藥、白扁豆,助四君子健脾化濕,薏苡仁‘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山藥‘主傷中,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此三藥合用,既健脾又利濕,使濕濁從小便而去。”
“陳皮理氣和胃,柴胡疏肝解鬱,白芍養血柔肝,此三藥乃疏肝健脾之妙配。”他繼續道,“肝屬木,脾屬土,木旺則克土,故需疏肝以緩脾急,《本草綱目》言柴胡‘治寒熱往來,胸脅苦滿’,白芍‘治血虛萎黃,腹痛,四肢攣痛’,一疏一柔,使肝氣條達,不致橫逆犯脾。”
“地榆炭、槐花炭、仙鶴草,此為止血三藥。”岐大夫重點指出,“地榆‘主婦人乳痓痛,七傷,帶下病,止痛,除惡肉,止汗,療金瘡’,炒炭後止血之力更專,尤善治下焦血熱出血;槐花‘主五痔,心痛,眼赤,殺腹臟蟲及熱,治皮膚風,及腸風瀉血,赤白痢’,清腸止血,與地榆相須為用;仙鶴草,民間稱‘脫力草’,既能止血,又能補虛,《本草綱目拾遺》言其‘治吐血,咯血,勞傷脫力’,三藥合用,止血而不留瘀。”
“黃連苦寒,少量用之,可清腸中濕熱,《神農本草經》言其‘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利’;木香辛溫,理氣止痛,《本草綱目》言其‘心腹一切氣,膀胱冷痛,嘔逆反胃’,二藥一寒一熱,調暢腸道氣機,清化濕濁瘀熱。”
“最後用煨葛根,”岐大夫放下筆,“此藥能升發脾胃清陽之氣,《傷寒論》中葛根芩連湯便用其治下利,取其‘升清降濁’之意,你大便初硬後溏,正需此藥調理脾胃升降之機。”
他將藥方遞給林小姐,叮囑道:“此方七劑,每日一劑,水煎兩次,早晚溫服。服藥期間,需忌生冷油膩、辛辣刺激之物,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如粥、麵條、蒸蛋等。更要調攝情誌,少思慮,勿動怒,保持心情舒暢,晚上儘量不要熬夜,十一點前需安臥,以養肝血。”
第四章:醫囑諄諄話調攝
林小姐接過藥方,仔細看了看,又小心翼翼地折好放進口袋,感激道:“多謝岐大夫詳細講解,我一定遵醫囑服藥調攝。隻是……這便血之症,何時能好?我心裡還是有點怕。”
岐大夫見她仍有憂慮,便耐心開導:“林小姐不必過慮,你這病雖非急症,但需耐心調理。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恢複,氣血充足,方能統血攝血。方中既健脾益氣以治其本,又涼血止血以治其標,兼疏肝化濕、調和氣血,乃標本兼顧之法。一般來說,服藥後便血當逐漸減少,待脾胃氣機調暢,濕濁漸化,便血自止。但切不可症狀稍緩便停藥,需鞏固療效,以免反複。”
他頓了頓,又道:“你看你舌中部那道深裂紋,非一日可消,這是脾胃氣陰久虛的表現,需慢慢滋養。就像那乾涸的土地,得春雨慢慢浸潤,才能重新肥沃。調理期間,可常以山藥、蓮子、芡實、薏苡仁煮粥,此四藥合稱‘四神粥’,健脾益氣又利濕,是平和的食療方,適合長期服用。”
“嗯嗯,我記住了,回去就買這些食材煮粥。”林小姐連連點頭。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還要注意腹部保暖,尤其是夏天,不可貪涼飲冷,空調房裡可用薄毯蓋住腹部。”岐大夫補充道,“情緒對脾胃的影響極大,《黃帝內經》說‘怒傷肝,思傷脾’,你工作壓力大,更要學會放鬆,可試試每天抽半小時散步、打坐,或聽聽舒緩的音樂,讓肝氣條達,脾氣健運。”
“好的,大夫,您說的這些我都記下了。”林小姐站起身,向岐大夫深深鞠了一躬,“真是謝謝您了,不僅開方治病,還講了這麼多養生的道理。”
“醫者,意也,不僅要用藥石,更要調情誌、導生活。”岐大夫送她到堂口,看著她離去的背影,又叮囑道,“七日後可來複診,我再根據情況調整藥方。”
第五章:複診調方話轉機尾聲)
七日後,林小姐準時來到岐仁堂。隻見她臉色比上次好了些,眉宇間的愁緒也淡了許多。
“岐大夫,吃了您開的藥,感覺好多了!”她一坐下就高興地說,“肚子沒那麼脹了,大便也規律了些,雖然開頭還是有點乾,但後麵沒那麼稀了,最重要的是,便血明顯減少了,昨天解大便,紙上隻有一點點淡紅色,我心裡那塊大石頭總算落了地。”
岐大夫聞言微笑,為她診脈後,又看了舌苔,見舌質淡紅依舊,舌麵濕潤度適中,中部裂紋似乎淺了一些,兩側凹陷也稍有改善。
“脈象較前和緩有力,舌象亦有好轉,說明藥證相符。”岐大夫頷首道,“效不更方,原方稍作調整,去煨葛根,加太子參15g、麥冬12g,以加強益氣養陰之力,助舌裂紋恢複;地榆炭、槐花炭各減3g,加炒棗仁15g,養心安神,改善睡眠。”
他邊寫邊說:“病去如抽絲,雖有好轉,仍需繼續調理。你看你這舌裂紋,非一兩劑藥可平,需健脾益氣與滋養陰液並重,慢慢來。”
林小姐連連稱是:“我知道,大夫,我一定堅持服藥,好好調理。現在才明白,身體是本錢,再忙也要顧著脾胃,謝謝您教會我這麼多。”
看著林小姐帶著信心離開,岐大夫回到案頭,提筆在醫案本上寫道:“林氏,二十九歲,脾虛肝鬱,濕瘀蘊腸,下血之症。治以健脾疏肝,化濕止血,方用參苓白術散合四君子、痛瀉要方意,佐以止血之品。藥後症減,繼以益氣養陰,鞏固療效。夫脾胃者,倉廩之官,後天之本,其氣宜升宜降,其體宜溫宜潤,若飲食勞倦傷其氣,情誌不舒伐其體,則運化失常,諸症蜂起。治病必求於本,調脾即所以調全身,此《內經》‘脾胃為後天之本’之旨也。”
窗外,老槐樹的枝葉在微風中沙沙作響,岐仁堂內,藥香與墨香交織,訴說著岐黃醫術“辨證論治、天人合一”的智慧。這都市裡的一樁腸風便血之症,在岐大夫的筆下,在草藥的芬芳中,漸漸化作了調治脾胃、平衡陰陽的生命樂章。而那舌中裂紋的漸漸平複,恰如乾涸的土地迎來春雨,見證著脾胃之氣的緩緩複蘇,生機的重新煥發。
喜歡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請大家收藏:()岐大夫的懸壺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