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佐藥取白術、淮山藥、茯苓。焦白術苦溫,健脾燥濕之力尤佳,《醫學啟源》說它‘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淮山藥甘平,健脾益肺、補腎固精,《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謂其‘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土茯苓甘淡平,解毒除濕、通利關節,《本草綱目》言其‘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此三藥健脾運濕,如同疏通河道,使濕濁有出路。”
“再配虎杖、大薊根、旱蓮草。虎杖苦寒,能清熱利濕、活血通絡,《本草拾遺》稱其‘主風在骨節間及血瘀’;大薊根甘涼,涼血止血、散瘀解毒,《唐本草》言其‘主女子赤白沃’;旱蓮草甘酸寒,滋補肝腎、涼血止血,《本草綱目》謂其‘烏須發,益腎陰’。這三味藥既能清血分虛熱,又能通絡止痛,還可兼顧她尿中可能有隱血的症候。”
“最後用鎖陽、仙靈脾溫補腎陽。”岐大夫特意強調,“姑娘雖有陰虛內熱,但根源在於肝腎不足,陰陽失衡。鎖陽甘溫,補腎助陽、潤腸通便,《本草原始》說它‘補陰血虛火’;仙靈脾辛甘溫,能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本草綱目》言其‘利小便,益氣力,強誌’。二藥溫而不燥,陽中求陰,猶如在陰液中加入小火,推動氣血運行,而非用猛火烤製。”
“為何不用補骨脂呢?”史蘭母親之前聽彆的大夫提過這藥,忍不住問道。
岐大夫讚許地看了她一眼:“史媽媽細心。補骨脂辛溫燥烈,雖能補腎助陽,但《本草綱目》也說它‘能引火歸原’,且性善走竄,易助熱生火。姑娘本就陰虛火旺,又對日光敏感,補骨脂恐引動內熱,使紅斑加重,故棄而不用。用藥如用兵,需知其長亦知其短。”
第三章:煎藥聲裡的漸次轉機
藥方開好,岐大夫又仔細叮囑煎藥之法:“水要取井水,文火慢煎,先煎生地、鎖陽一刻鐘,再下其他藥,共煎三沸,取汁約300毫升,分早晚兩次溫服。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辛辣發物,尤其要避日光暴曬,不可勞心熬夜。”
史蘭母女千恩萬謝地走了。此後半年,史蘭每隔半月便來岐仁堂複診一次。岐大夫根據她的症候變化,在原方基礎上稍作調整:腹脹明顯時加陳皮、厚樸;關節酸痛厲害時加秦艽、威靈仙;大便轉實後減土茯苓,加菟絲子固腎;低熱漸退時減黃柏,加玉竹養陰。
說來也奇,服藥月餘,史蘭的腹脹便溏就好了許多,胃口漸漸開了。三個月後,低熱退儘,臉上的紅斑顏色變淡,不再那麼灼痛。最讓她高興的是,月經竟也恢複了,雖然量還不多,但周期漸漸規律。之前吃的那些“西藥”地塞米鬆),也在岐大夫的指導下,像抽絲剝繭般慢慢減量,從每日四次減到每日兩次,身體卻沒再出現反複。
有次複診,史蘭的氣色好了不少,臉上的紅斑已不仔細看幾乎看不出來,說話也有了力氣。她好奇地問岐大夫:“大夫,我這病怎麼吃了您的藥就慢慢好了呢?”
岐大夫笑著說:“不是我的藥神奇,是你自身的正氣在恢複。《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乾’,當初你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就像房子的牆垣破了洞,風邪濕濁就趁機鑽進來。我的藥不過是幫你把破洞補上,再把屋裡的濕氣濁氣清理出去,讓氣血這股‘正氣’能順暢地在身體裡運行。你看那草木,春天發芽靠的是冬天藏足了精氣,夏天生長靠的是脾胃吸收了陽光雨露。人體也是一樣,先天之本要固,後天之本要養,陰陽平衡了,病邪自然就待不住了。”
他又指著窗外漸綠的草木:“你看現在入春了,萬物生發,你的身體也像這草木一樣,借著春陽的生氣在慢慢恢複。但記住,病去如抽絲,即便好了,也要愛惜身體,不可再熬夜傷陰,不可思慮過度傷脾。女子以血為本,衝任二脈與肝腎相關,以後每月經前可吃些紅棗、枸杞、龍眼肉燉蛋,養血調經;平時可用山藥、蓮子、芡實煮粥,健脾固腎。”
第四章:蝶斑散去後的人生暖陽
半年後,史蘭再來岐仁堂時,已是亭亭玉立的少女模樣,麵色紅潤,眼神明亮,臉上的蝶形紅斑早已消失不見,隻剩下淡淡的印子。她高考結束,考上了心儀的大學,特意來向岐大夫報喜。
“岐大夫,謝謝您,要不是您,我都不知道能不能撐過高考。”史蘭的聲音裡充滿了感激,“現在那些‘西藥’早就停了,去檢查……呃,去讓大夫看了看,都說好多了。”她記得岐大夫不喜歡用西醫術語,便含糊帶過。
岐大夫捋須微笑:“這是你自己配合治療、愛惜身體的結果。記住,中醫治病,治的是‘人’,不是‘病’。同樣的紅斑,在不同人身上,病因病機可能不同,治法方藥也會各異。你這病,關鍵在於先天不足、後天失養,導致肝腎虧虛、脾腎兩虛,濕濁瘀熱痹阻經絡。治病如治水,既要培補源頭肝腎),又要疏通河道脾胃),還要清淤除濁清熱祛濕),缺一不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又叮囑道:“大學裡學業雖重,但也要注意勞逸結合,不可再像以前那樣熬夜。女子以肝為先天,肝主疏泄,情緒不暢最易傷肝,進而影響衝任。平時可多去公園走走,看看花草,聽聽音樂,讓肝氣條達。飲食上還是要清淡易消化,少吃冰冷之物,保護脾胃陽氣。”
史蘭連連點頭,把這些話都記在心裡。離開岐仁堂時,夕陽正照在老巷的青石板上,她回頭望去,岐仁堂的匾額在餘暉中閃著溫潤的光,藥香混著晚飯的炊煙,在空氣中彌漫開一種踏實而溫暖的味道。她知道,臉上的蝶斑雖然曾像陰霾一樣籠罩過她的青春,但岐大夫用一味味草藥熬製的不僅是湯藥,更是讓她重新找回生命活力的希望。
尾聲:岐黃之術裡的生命智慧
岐大夫看著史蘭遠去的背影,又回到案前。桌上的醫案本上,他正在記錄這個案例的心得:“少女史氏,麵生蝶斑,低熱經年,關節酸楚,腹脹便溏,此乃先天肝腎不足,後天脾胃虛弱,陰虛內熱兼濕濁痹阻。治以益氣養陰、健脾補腎為主,佐以清熱祛濕、通絡止痛,方取參芪地黃湯合四君子湯化裁,隨症加減半載,終獲顯效。”
他提筆蘸墨,又寫道:“夫醫道者,順天應人而已。《內經》雲‘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治病之要,在於調其陰陽,和其氣血,複其升降。今人多求速效,動輒寒涼攻伐,或溫補燥烈,殊不知陰陽互根,氣血同源,需如春風化雨,緩緩圖之。觀此女之愈,非藥之神,乃醫患相得,順其生機也。”
窗外,春雨又淅淅瀝瀝地下了起來,打在梧桐葉上,也打在岐仁堂的青瓦上,宛如一首古老的歌謠,唱著岐黃之術裡亙古不變的生命智慧——順應天時,調和五臟,扶正祛邪,以平為期。而那些散落在市井巷陌裡的醫案故事,就像岐大夫藥櫃裡的百草,各有性味,各有歸經,共同編織成守護生命的經緯。
喜歡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請大家收藏:()岐大夫的懸壺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