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清晨,天光剛漫過城鄉結合部的青磚灰瓦,岐仁堂的木門就“吱呀”一聲開了。岐大夫拄著棗木拐杖,慢悠悠地走到階前,把“岐仁堂”的木牌掛好。牌上的漆有些斑駁,卻透著一股子年頭——這鋪子在街口開了三十多年,從穿的確良的年代到如今滿城電動車,街坊們誰家裡有個頭疼腦熱、跌打損傷,總愛往這兒跑。
“師父,今兒的藥碾子我提前碾好了,當歸味兒正得很。”徒弟小周端著剛沏好的菊花茶出來,擱在堂屋的八仙桌上。桌上擺著個舊銅爐,嫋嫋飄著艾草香,牆角的藥櫃頂天立地,百十個抽屜上的標簽是岐大夫親手寫的,“當歸”“川芎”“黃芪”……墨跡沉穩,像他的人。
岐大夫呷了口茶,眯眼瞅著街上漸漸多起來的人:“立夏了,濕氣重,中風的病人該多了。你且記著,《金匱要略》裡說‘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這中風看著是胳膊腿不能動,根子卻在氣血上。”
話音剛落,就聽街對麵傳來一陣慌亂的腳步聲,一個中年漢子背著個老太太,後麵跟著個哭哭啼啼的婦人,“撲通”一聲跪在岐仁堂門口:“岐大夫!救救我娘!”
一、痰熱堵腑,通下為先
岐大夫趕緊上前扶住:“快起來,先把老人家平放。”小周麻利地搬來躺椅,老太太被放平後,眼睛半睜半閉,嘴裡呼嚕呼嚕響,像是有痰咳不出來。
“昨兒夜裡還好好的,今早起就說頭疼,然後一下子就倒了,右邊身子不能動,嘴也歪了,”漢子抹著汗,“剛才試著喂水,全從嘴角漏出來,肚子也脹,三天沒解大便了。”
岐大夫伸手搭脈,又翻開老太太的眼皮看了看,再讓小周看看舌苔。“舌上苔黃膩,脈弦滑得很,”小周輕聲說,“師父,這是有痰?”
“不止有痰,”岐大夫鬆開手,“你聽她喉嚨裡的痰聲,再看這肚子脹得像個鼓,是痰熱堵在了胃腸。《黃帝內經》說‘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這痰熱往上衝,堵了清竅,往下又堵了胃腸,濁氣排不出去,氣血更亂。”
婦人急了:“那咋辦啊?要不要送大醫院?”
“彆急,這時候得先把胃腸通開,”岐大夫轉身開方,“濁氣一降,痰熱就沒了往上衝的勁兒。小周,記方子:大黃六克,後下;芒硝六克,分衝;全瓜蔞三十克,膽南星六克,竹瀝水三十毫升,分衝;石菖蒲十克。”
小周一邊寫一邊問:“師父,大黃後下是為了讓它瀉得更猛?”
“對,”岐大夫點頭,“大黃得後下,藥力才專在通腑,要是煮太久,勁兒就弱了。芒硝衝服,能助大黃瀉下,瓜蔞、膽南星化痰,竹瀝水清熱豁痰,石菖蒲開竅。這方子看似簡單,卻是把堵在下的濁氣得排出去,上麵的痰熱才能降,腦子才清爽。”
他又叮囑漢子:“回去煎藥,大黃快好時再放,煮一刻鐘就行。喝藥後可能會拉肚子,彆怕,拉個兩三次,痰少了,肚子不脹了,就是見效了。記得讓老太太側躺著,彆讓痰嗆著。”
漢子千恩萬謝地拿著方子去抓藥,岐大夫望著他們背影說:“這急性子的中風,就得用猛藥,像疏通河道,堵得厲害時,得先炸開淤堵,水流才能順。”
二、氣虛血瘀,補陽還五
上午十點,陽光透過窗欞照在藥櫃上,一個拄著拐杖的老漢慢慢挪進來,左邊身子明顯不利索,由兒子扶著。“岐大夫,我這右邊身子還是沉,去年冬天中風,躺了仨月,現在能走幾步了,但胳膊抬不起來。”
岐大夫讓他坐下,看了看舌苔,舌質淡暗,摸脈沉細。“大爺,您是不是總覺得累?稍微動一動就喘?”
老漢點頭:“可不是嘛,說話都費勁兒,手裡攥不住東西。”
“這是氣虛了,”岐大夫對小周說,“《脾胃論》講‘氣者,身之根本也’,氣能推動血走,氣虛了,血就走不動,瘀在經絡裡,胳膊腿就不聽使喚。這叫氣虛血瘀,得補氣為主,捎帶活血。”
他提筆開方:“黃芪三十克,當歸二十克,川芎二十克,地龍十五克,赤芍二十克,桃仁十二克,紅花十二克,再加雲苓、半夏、橘皮、炙甘草、膽南星、天麻、鉤藤、僵蠶。”
小周數著藥味:“師父,這是補陽還五湯加了化痰祛風的藥?”
“對,”岐大夫解釋,“補陽還五湯是治氣虛血瘀的名方,黃芪要重用,像給河道加水泵,氣足了,血才能衝開瘀堵。大爺不光氣虛血瘀,還有點痰濁阻絡,加半夏、膽南星化痰,天麻、鉤藤息風,這樣氣血通了,痰也化了,胳膊腿才能靈便。”
老漢兒子問:“這藥得喝多久?”
“先喝十劑看看,”岐大夫叮囑,“黃芪要用生的,補氣又不助熱。煎藥時多加水,慢慢熬,讓藥力透出來。喝完覺得身上有力氣了,再來調方。”
老漢起身時,岐大夫扶了一把:“彆急著使勁,走路慢慢來,氣血恢複得一步一步來,跟種地似的,得先鬆土施肥,莊稼才能長起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三、氣滯血瘀,疏肝通絡
午後,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扶著他父親進來,老爺子坐在椅子上,左邊胳膊蜷著,怎麼也伸不直,疼得直咧嘴。“岐大夫,我爹中風後就這樣,胳膊硬得像木頭,說脅肋那兒脹得慌,老想發脾氣。”
岐大夫看老爺子舌質暗,有瘀斑,脈沉澀。“大爺,您是不是總覺得心裡堵得慌?看啥都不順眼?”
老爺子歎了口氣:“可不是,躺久了,啥也乾不了,能不氣嗎?脅肋這兒像有東西頂著,疼得晚上睡不著。”
“這是氣滯血瘀,”岐大夫對小周說,“氣堵了,血也跟著堵,《金匱要略》說‘血不利則為水’,氣滯血瘀,經絡不通,就會拘攣疼痛。肝主疏泄,脅肋是肝的地盤,氣不順,肝也受影響,得先疏肝理氣,再活血通絡。”
他開的方子是:柴胡十五克,當歸十五克,赤芍十五克,鬱金十五克,青皮十五克,桃仁十二克,紅花十二克,絲瓜絡十五克,連翹二十克,木瓜十二克。
“師父,這裡用柴胡、鬱金、青皮疏肝,桃仁、紅花活血,絲瓜絡通絡,對嗎?”小周問道。
“沒錯,”岐大夫點頭,“柴胡像給氣開條路,讓鬱氣散出去;青皮、鬱金幫著疏肝,氣順了,血才能活。再加木瓜舒筋,絲瓜絡通經絡,讓瘀堵的地方慢慢鬆開。大爺,您這脾氣得改改,少生氣,氣順了,藥才更管用。”
年輕人記下方子,岐大夫又說:“煎藥時放三個大棗,調和藥性。喝完藥要是覺得脅肋不脹了,胳膊能稍微伸直點,就是見好了。”
四、應激出血,收斂止血
傍晚時分,一個婦人慌張地跑進來:“岐大夫,我婆婆中風後,這兩天嘔血,拉黑便,醫生說是胃出血,您給想想辦法!”
岐大夫心裡一緊,中風後氣血逆亂,有時會連累脾胃,導致胃出血。“趕緊讓你婆婆躺好,彆亂動。她是不是覺得口乾,手腳心熱?”
婦人點頭:“是啊,舌頭紅得很,吃不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