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救護車碾過初冬的霜痕
2013年立冬剛過,沈陽城的老槐樹落儘了最後一片葉子,岐仁堂門楣上的銅鈴被北風搖得叮當響。岐大夫正對著《傷寒論》批注"少陰病"的條文,忽然聽見巷口傳來尖銳的救護車鳴笛聲,由遠及近,最後竟停在了醫館門口。
車門打開時,先下來的是個裹著軍大衣的中年男人,臉凍得通紅,搓著手朝門裡張望:"請問...是岐仁堂的岐大夫嗎?俺們從赤峰來的,北京的大夫讓俺們來找您試試..."話音未落,兩個醫護人員小心翼翼地抬下擔架,被單下裹著個年輕姑娘,臉色白得像宣紙,眼窩陷著,隻有眼珠轉動時才能看出幾分生氣。
岐大夫連忙放下筆迎出去,醫館裡燒著煤爐,暖意融融,與門外的嚴寒判若兩季。他示意把人抬到裡間的診床上,見姑娘穿著厚厚的棉睡衣,卻仍在微微發抖,便讓學徒再加個暖水袋。
"俺是她男人,姓王。這是俺媳婦小孫,今年26。"男人搓著凍裂的手,聲音發顫,"從九月份開始就不對勁,先是肚子疼,吃啥吐啥,躺了七八天。好不容易好點,十月中旬又犯了,喘氣都費勁。這回更厲害,二十五前開始身上發麻,從膝蓋往上、肚臍往下,像是有無數根針在紮,後來全身都麻了,這半個月徹底不能動了,就手指頭腳指頭能稍微動一下。"
他說著抹了把臉,指縫裡滲出血絲——想來是一路急火攻心,指甲掐進了肉裡。"膝蓋疼得邪乎,跟跳著疼似的,吃啥止疼藥都不管用。喝水嗆,吃飯也沒胃口,大便乾得像羊屎蛋,尿是黃的。夜裡睡不著,身上還發燙,出冷汗,可平時又特彆怕冷..."
岐大夫伸手搭上姑娘的手腕,指尖觸到的皮膚冰涼。他凝神感受脈象,浮取有弦急之意,沉按則尺部虛軟無力。再看舌苔,舌質淡胖,邊緣有齒痕,苔麵水潤。
"她在北京打工多少年了?"岐大夫忽然問。
王大哥一愣:"快五年了,在服裝廠做縫紉工,租的地下室,夏天潮得能長出蘑菇,冬天沒暖氣,就靠個小電暖氣......"
岐大夫點點頭,掀開被角看了看姑娘的腳踝,輕輕按下去,留下個淺淺的坑,半天才彈回來。"小孫,你試著抬抬眼皮。"姑娘努力了半天,眼瞼才掀開一條縫,很快又耷拉下去。
"大夫,北京的大醫院都去遍了,說沒法治,讓俺們回家......"王大哥的聲音哽咽了,"俺們不甘心啊,聽老家一個親戚說,沈陽有位岐大夫,專治這種疑難雜症,就趕緊租了救護車奔過來了,求您救救她......"
岐大夫示意他坐下,倒了杯熱水遞過去:"《黃帝內經》說"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痛"。她這病,根源在"寒"和"濕"。長期住地下室,寒濕之氣從肌膚滲入經絡,就像一塊木頭泡在水裡,日子久了就會朽壞。寒濕阻滯了氣血運行,所以麻木刺痛;陽氣被寒濕困住,無法溫煦四肢,所以怕冷;脾腎陽氣受損,運化無力,所以吃不下、拉不出;夜裡發熱出汗,是陽氣被鬱,欲伸不得,就像燜在鍋裡的柴火,雖然燒不旺,也會冒熱氣。"
他指著窗外的老槐樹:"你看這樹,要是根泡在水裡,枝椏被凍著,葉子肯定要枯。人也一樣,陽氣就是根,寒濕就是冰水,根被凍壞了,全身都要出問題。"
二、麻黃附子細辛湯的深意
王大哥聽得連連點頭:"大夫說得對!她夏天總說關節疼,以為是累的,沒當回事......"
岐大夫提筆開方,一邊寫一邊解釋:"《傷寒論》裡說"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她現在的情況,就是少陰受寒,陽氣不足,所以要用麻黃散寒,附子溫陽,細辛通經。再配上附子理中湯,理中焦脾胃,就像給鍋裡添柴,讓脾胃這個"後天之本"運轉起來。"
他指著藥方上的藥名:"附子這味藥,《神農本草經》說它"味辛溫,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症堅積聚,血瘕,寒溫,踒躄拘攣,腳痛,不能行步",是回陽救逆的要藥。但要用得恰到好處,就像冬天燒火,柴少了不暖和,柴多了又怕燒過了頭。"
處方寫好,是:麻黃15g,細辛15g,附子45g,紅參20g,五靈脂15g,茯苓30g,白術30g,乾薑30g,川牛膝30g,肉蓯蓉30g,仙靈脾30g,砂仁10g,生麥芽30g,黃芪30g,桂枝30g,白芍20g,炙甘草15g,生薑15片,大棗10枚。
"這藥要先煎附子,煮開後再小火燉一個小時,再放其他藥。"岐大夫特意叮囑,"另外,回去後每天用艾灸關元、中脘、氣海這三個穴位,每個穴位灸一刻鐘。關元是人身元氣所在,中脘管脾胃,氣海能補氣,就像給身體的小火爐添柴加炭。"
王大哥捧著藥方,手指微微發抖:"謝謝您,大夫!我們這就回去抓藥,一定按您說的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岐大夫送他們到門口,看著救護車消失在巷口的拐角,回頭對學徒說:"《難經》講"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這姑娘的病積鬱太久,陽虛到了極點,就像快熄滅的炭火,第一劑藥隻能算投石問路。"
三、藥不瞑眩,厥疾不瘳
一周後,王大哥打來電話,聲音透著沮喪:"大夫,藥吃完了,好像沒啥變化......"
岐大夫並不意外:"她這病不是一天兩天得的,就像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傷寒論》說"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她的陽氣被寒濕壓製太久,好比深埋地下的火種,一點火星很難燎原。你讓當地藥房按原方抓藥,把附子加到75克,黃芪加到60克,還是先煎附子,這次煎足一個半小時。"
掛了電話,學徒不解地問:"師父,附子用到75克,會不會太猛了?"
岐大夫翻開《本草綱目》:"附子"大辛大熱,氣厚味薄,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複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驅逐在表之風寒;引溫裡藥達下焦,以祛除在裡之冷濕"。這姑娘的情況,就像房間裡積了五年的冰,小火爐燒不化,必須加柴。"
又過了七天,王大哥的電話又來了,這次聲音裡帶著喜氣:"大夫!有效果了!她夜裡不怎麼發熱了,膝蓋的跳痛也輕了些,剛才還能自己翻身了!"
岐大夫讓他詳細說說情況,得知小孫雖然還是不能動,但麻木感減輕了,早上能喝下半碗小米粥,大便還是偏乾。"《金匱要略》說"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她現在陽氣漸複,但陰血不足,需要再加些溫陽益血的藥。"
這次的藥方,附子加到了120克,黃芪90克,又加了當歸15克養血,生半夏10克化痰注:生半夏需炮製後使用,此處遵古法),菟絲子20克、枸杞子20克補腎,雞內金15克、白豆蔻10克助運化。岐大夫特意在藥方後注明:附子先煎兩小時,加生薑五片同煎,取藥液時兌入蜂蜜一勺。
"師父,這次附子用到120克,會不會......"學徒還是擔心。
"《神農本草經》說附子"主風寒濕痹,死肌,拘攣,膝痛,不能行步",但必須"生者尤良",炮製得當、煎煮得法,就不會出問題。"岐大夫指著《傷寒論》中的條文,"你看這裡說"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她這是寒濕痹阻,必須用足量的溫陽藥,才能"離照當空,陰霾自散"。"
四、三個月的春暖花開
接下來的三個月,岐大夫通過電話調方十餘次。根據小孫的恢複情況,先後加入了雞血藤通經活絡,杜仲強筋健骨,巴戟天溫補腎陽。每次調整,都遵循"陽中求陰,陰中求陽"的原則,正如《景嶽全書》所說"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王大哥每周都會彙報病情:小孫能自己坐起來了;可以扶著牆站立了;能說完整的句子了;大便正常了;夜裡能睡五個小時了......
2014年清明過後,王大哥帶來了更大的好消息:小孫全身的麻木疼痛都消失了,能在彆人攙扶下走十幾步了。岐大夫讓他繼續按方服藥,隻是把附子減到90克,慢慢"撤柴",防止陽氣暴脫。
五一勞動節剛過,岐大夫應赤峰當地中醫學會的邀請去出診,特意抽時間去看望了小孫。彼時她已經能自己拄著拐杖走百十米,臉色紅潤了許多,雖然說話還有點吃力,但眼神清亮。
"岐大夫,您就是俺們家的救命恩人!"小孫拉著岐大夫的手,眼淚掉了下來。她租住的房子朝陽,窗台上擺著幾盆綠植,陽光灑在地板上,暖洋洋的。
岐大夫給她把了脈,脈象比初見時沉穩有力,舌苔也薄了些。"《脾胃論》說"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你現在脾胃功能漸複,但大病初愈,好比久旱的田地,既要澆水,又不能漫灌。"
他開了個固本複元散的方子:紅參、五靈脂、三七、琥珀、鹿茸、胎盤、全蠍、蜈蚣、土元、水蛭、烏蛇、蘄蛇、靈芝、茯苓、白術,共研細末,每次3克,早晚用溫黃酒送服。
"這方子取"蟲類藥搜風通絡"之意,又兼顧"補氣血、益脾腎",就像給土地施有機肥,慢慢滋養。"岐大夫囑咐道,"平時多曬太陽,《黃帝內經》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陽光是最好的補藥。"
五、岐仁堂的銅鈴
深秋時節,岐仁堂收到一個從赤峰寄來的包裹,裡麵是一包曬乾的沙果乾,還有一張照片——小孫和王大哥站在自家院子裡,她已經不用拄拐杖了,身後的玉米囤堆得像小山。
"師父,您看,她能走了!"學徒拿著照片,興奮地說。
岐大夫放下手裡的《溫熱條辨》,看著照片笑了:"《黃帝內經》說"上工治未病",其實"下工治已病"更要耐心。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尤其是這種寒濕入骨的病,就像冬天的凍河,要等春風化雨,慢慢消融。"
正說著,門口的銅鈴又響了,進來一對年輕夫婦,抱著個咳嗽的孩子。岐大夫起身迎上去,陽光透過窗欞,照在"岐仁堂"的匾額上,金光閃閃。
巷口的老槐樹落了滿地金黃,有幾片被風吹進醫館,落在翻開的《傷寒論》上,恰好遮住"麻黃附子細辛湯"那一行。
喜歡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請大家收藏:()岐大夫的懸壺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