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剛過,沈陽的老巷子裡蒸騰著潮濕的熱氣。岐仁堂門簾上的藍布條被風吹得獵獵作響,藥櫃前的銅秤砣泛著溫潤的光,岐大夫正低頭用桑皮紙包著陳皮,空氣裡飄著淡淡的藥香,混著巷口賣西瓜的甜膩氣。
"岐大夫在嗎?"一個穿格子襯衫的年輕男人站在門口,手裡捏著個皺巴巴的牛皮紙袋,額頭上滲著汗珠,說話時總不自覺地搓著雙手。他身後跟著個穿連衣裙的姑娘,手裡拎著個果籃,看樣子是陪他來的。
岐大夫抬起頭,見男人三十歲上下,麵色有些發黃,袖口卷著,露出的手腕上布滿細碎的白皮,像撒了層麩子。"請進,坐。"他示意學徒倒兩杯薄荷水,"看你這手,是來瞧皮膚病的?"
男人嘿嘿笑了兩聲,把手裡的紙袋往桌上一放,露出裡麵的藥膏:"可不嘛!我叫李明,是隔壁中學王老師的女婿。這手腳爆皮都七八個月了,先是手指頭肚起小白泡,然後就一層層脫皮,新皮嫩得不敢碰,碰一下就火辣辣地疼。"他邊說邊張開手,掌心的白皮翹著邊,虎口處還有幾道鮮紅的裂口,"您再看腳底板,也是這樣,夏天穿涼鞋都露著紅肉,彆提多遭罪了。"
旁邊的姑娘忍不住插話:"岐大夫,他不光手腳這樣,嘴唇也乾得厲害,總起皮,我讓他多喝水,他說喝了漲肚,一點都不想喝。還有啊,每天早上起來噴嚏打個沒完,像是鼻子裡藏了小毛毛,鼻炎犯得厲害。"
岐大夫點點頭,示意李明伸出舌頭。舌質胖大,邊緣帶著一圈淺淺的齒痕,舌苔白厚,像是在舌麵上鋪了層薄霜。他指尖搭上脈腕,指下感覺寸部脈浮得像水上漂著的木片,尺部卻沉得按不到底,像埋在沙裡的石頭。
"之前在哪看過?"岐大夫收回手,拿起李明帶來的藥膏盒子,見上麵印著些化學成分,便放回桌上。
"去過大醫院的皮膚科,開了些藥膏,抹上就好點,停了又犯。"李明撓撓頭,"後來聽人說沈陽七院治這個拿手,就去開了些清熱敗火的藥,吃了沒三天,壞了——一天拉五六回肚子,跟水似的,整個人都虛了。"
"那你這是自己瞎琢磨,又吃了啥?"岐大夫端起薄荷水抿了一口。
"我想著是不是火太大,就自己買了些生地,切片泡水喝,結果喝了兩天,舌頭更不舒服了,膩膩的像糊了層漿糊。"李明苦著臉,"王老師說我這病怪,讓我來您這兒瞧瞧,說您最會治這種裡外不合的毛病。"
岐大夫走到窗邊,指著院角那棵石榴樹:"你看那石榴,葉子卷邊發黃,看著像缺水,其實是根泡在澇泥裡了。水太多,陽氣進不去,葉子就隻能憑著點虛火硬撐,看著乾枯,其實內裡是濕寒。"他轉過身,"《黃帝內經》說"諸痛癢瘡,皆屬於心",但也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你這手腳爆皮看著是熱象,其實是內裡陽氣不足,虛火浮在外麵了。"
李明皺著眉:"可我手心總覺得熱烘烘的,尿也是黃的,這不都是上火的症狀嗎?"
"這就像燒開水,"岐大夫拿起桌上的紫砂壺,"底下柴火快滅了,鍋裡的水卻咕嘟咕嘟冒熱氣,看著沸騰,其實是虛火。你之前用清熱藥拉肚子,就是把那點可憐的柴火也潑濕了;喝生地水更不對,生地性寒,《神農本草經》說它"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是滋陰的藥,你本就內裡寒濕,再用這涼藥,不是雪上加霜嗎?"
他讓李明再伸出手,用指甲輕輕刮了刮虎口的白皮:"你看這皮,脫得像紙一樣,卻不流水化膿,說明不是實火。口唇乾卻不想喝水,是因為寒濕困脾,津液不能上承,就像井裡有水,但水泵壞了,抽不上來。早上打噴嚏,是因為陽氣虛,抵擋不住外麵的風邪,《傷寒論》裡說"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你這是陽虛外感的輕證。"
姑娘聽得直點頭:"對對對!他每天早上起來,噴嚏打得能把窗戶紙震破,說是鼻炎,噴了藥也不管用。"
岐大夫走到藥櫃前,抽出幾個抽屜,用銅藥匙舀藥:"《難經》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你這是典型的陽虛陰盛,虛火上浮。得用潛陽封髓丹,把浮在外麵的虛火引回去,就像把竄到鍋邊的火苗撥回鍋底。"
他一邊稱藥一邊解釋:"這裡麵的附子,《神農本草經》說它"味辛溫,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就像冬天裡的火爐,能把內裡的寒氣逼出去;黃柏苦寒,能清浮火,但它性沉降,不會像其他涼藥那樣傷陽氣;砂仁辛溫,《本草綱目》說它"補肺醒脾,養胃益腎",能把藥氣引到脾胃,還能化掉你舌頭上的白膩苔;龜板滋陰潛陽,就像給竄起的火苗蓋個蓋子;再加上炙甘草調和諸藥,就像樂隊裡的指揮,讓各味藥各司其職。"
藥方很快寫好了:附子20g,黃柏15g,砂仁15g,龜板15g,炙甘草10g。岐大夫在藥方下方特意注明:附子先煎一個小時,砂仁後下,藥液分三次溫服,服藥期間忌生冷油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藥看著黑乎乎的,喝著是不是特苦?"李明看著藥方,有點犯怵。
"良藥苦口嘛。"岐大夫笑著說,"你想想,地裡的雜草長得旺,是不是得用點猛藥才能除根?這藥雖然苦,但能把你骨子裡的寒濕趕出去。另外,每天早上用艾葉煮水泡手腳,泡完彆用毛巾擦,晾乾就行,讓藥氣慢慢滲進去。"
姑娘拿起藥方,仔細折好放進包裡:"謝謝您岐大夫,我們這就去抓藥。對了,他這手熱腳熱的,會不會越喝越熱啊?"
"放心,"岐大夫指著院裡的水缸,"你看太陽曬得缸裡的水發燙,但缸底的水還是涼的。他這熱是浮在表麵的,等內裡的陽氣足了,寒氣散了,這虛熱自然就退了。《傷寒論》裡說"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你這情況雖不在少陰,但道理相通,都是陽氣不足,用附子正是補火助陽,引火歸元。"
三天後的傍晚,岐仁堂快關門時,李明又找上門來,這次臉上帶著笑,腳步也輕快了不少。"岐大夫,神了!就喝了兩劑藥,手上的爆皮就少多了,新長出來的皮也不那麼嫩了,早上起來噴嚏也少了!"他伸著手給岐大夫看,雖然還有些脫皮,但明顯比之前好多了,裂口也長平了些。
"我就說這藥管用吧。"岐大夫給他把了脈,見寸脈不那麼浮了,尺脈也沉得沒那麼厲害了,"舌苔也薄了些,繼續喝,把剩下的三劑喝完再來。"
又過了兩天,李明打來電話,聲音裡透著興奮:"岐大夫,五劑藥喝完了,手腳基本不爆皮了,嘴唇也不乾了,早上起來就打兩三個噴嚏,拉肚子的毛病也沒犯!真是太謝謝您了!"
岐大夫讓他再過來看看,調整一下藥方。見李明舌脈都平和了許多,隻是尺脈還有點弱,便在原方基礎上加了10g茯苓健脾利濕,5g乾薑溫中散寒,囑咐再服七劑鞏固療效。
"岐大夫,我這病是不是以後還會犯啊?"李明看著自己光滑了不少的手,有點擔心。
"三分治,七分養。"岐大夫從藥櫃裡拿出一小包炒薏米,"你平時多吃點溫性的食物,像生薑、羊肉、韭菜這些,少吃冰飲涼菜。夏天彆總待在空調房裡,《黃帝內經》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多曬曬太陽,讓陽氣生發起來,病自然就不找你了。"
李明接過薏米,連連道謝:"您說得太對了!以前總覺得年輕,啥都不在乎,夏天冰啤酒、冰淇淋沒斷過,現在才知道,身體是自己的,得好好養著。"
送走李明,學徒不解地問:"師父,他這明明是爆皮、手熱,看著像熱證,您怎麼反而用附子這種大熱的藥呢?"
岐大夫翻開《本草綱目》,指著附子的條目說:"你看這裡寫著"附子治寒痹,風痹,諸風,寒濕腳氣,頭風,腎厥頭痛,暴瀉脫陽,久痢脾泄"。他這病看似是熱,實則是寒,就像冬天裡的湖麵,上麵結著冰,下麵的水卻在流動,隻是陽氣不足,不能融化堅冰。用附子正是補陽氣,散寒氣,讓冰融水動,氣血通暢了,病自然就好了。"
說著,他拿起李明送來的感謝信,上麵用毛筆寫著"妙手回春"四個大字,旁邊還畫了兩隻捧著藥材的小手。岐大夫笑了笑,把信放進抽屜,裡麵已經放著不少這樣的感謝信了。
窗外的石榴樹在晚風中輕輕搖曳,枝頭掛著幾個青澀的小石榴,像一顆顆飽滿的希望。岐仁堂的燈亮了起來,照亮了門前的石板路,也照亮了來來往往求醫問藥的身影。
喜歡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請大家收藏:()岐大夫的懸壺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