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岐仁堂的"消疙瘩"方:四味藥解遍臟腑瘀結_岐大夫的懸壺故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岐大夫的懸壺故事 > 第369章 岐仁堂的"消疙瘩"方:四味藥解遍臟腑瘀結

第369章 岐仁堂的"消疙瘩"方:四味藥解遍臟腑瘀結(1 / 2)

岐仁堂的藥櫃第三排,烏梅和白僵蠶總挨著放。前者是熏得烏亮的梅子乾,酸氣能透三層紙;後者是僵而不腐的蠶屍,白生生透著股藥香。這天午後,岐大夫正用竹刀削著塊薏苡仁,徒弟小知蹲在旁邊翻醫案,忽然指著一行字笑:"師父,您這記的"鼻內贅生物",不就是街坊說的"鼻疙瘩"嗎?咋還用這麼文縐縐的詞?"

岐大夫把削好的薏苡仁丟進竹匾,拍了拍手:"這疙瘩可不是小事。上周東頭張木匠來,說鼻子裡長了東西,堵得夜裡睡不著,捏著鼻子說話像含著東西——那就是你說的"鼻疙瘩"。"他頓了頓,拿起顆烏梅,"《神農本草經》說這東西能"去死肌,蝕惡肉",你說這疙瘩,算不算"惡肉"?"

小知剛要接話,門簾"嘩啦"一響,進來個穿教師製服的女人,捂著嗓子直咳嗽,臉憋得通紅。"岐大夫,您快給看看,"她聲音沙啞得像磨砂紙,"這嗓子裡像堵了團棉花,講課都發不出聲,校醫說讓我少說話,可我這班孩子下周要考試..."

岐大夫讓她張開嘴,拿竹片壓著舌頭看了看,又摸了摸她的脈,眉頭微蹙:"嗓子眼裡長了個小疙瘩,堵著氣道了。平時是不是總愛生悶氣?講課急了就咳?"

女人點頭:"可不是嘛!班裡幾個調皮蛋總不交作業,我氣得晚上睡不著,前陣子感冒沒好透,嗓子就成這樣了。"

"這就對了。"岐大夫轉身從藥櫃抽了張方子,"你這疙瘩,是痰濁裹著鬱氣,在嗓子眼裡結了塊。就像濕衣裳晾在不透風的地方,慢慢就黴出疙瘩了。"

一、嗓子裡的"小棉花":玄麥甘桔湯裡加"消結三友"

小知湊過去看女人的舌苔,舌尖紅得像點了朱砂,苔薄白卻膩,忍不住問:"師父,她這脈跳得快,還澀,是不是鬱氣傷了肺?"

"嗯,"岐大夫提筆寫方子,"肺主氣,司呼吸,嗓子是肺的門戶。她老生氣,肝氣鬱了反侮肺,再加上感冒後痰濕沒清乾淨,氣不流通,痰就堵在嗓子眼,慢慢結成疙瘩。"他邊寫邊念,"玄參10克,麥冬15克,甘草6克,桔梗10克——先拿玄麥甘桔湯潤潤肺,把氣道通開。"

寫到這兒,他筆尖一頓,轉頭對女人說:"光潤不行,得把那疙瘩化掉。你等我取幾味藥。"說著從藥櫃裡抓出把烏梅,又撿了些白僵蠶和威靈仙,"這三味是"消結三友",加上炒薏苡仁,專門對付這些瘀結的疙瘩。"

女人捏著衣角:"大夫,這疙瘩能化掉?我聽人說嗓子裡長東西得割掉..."

岐大夫擺擺手:"割是治標,得治本。你看這烏梅,"他拿起一顆遞過去,"是沒熟的梅子熏出來的,酸得很。《神農本草經》說它能"蝕惡肉",不是真能把肉腐蝕掉,是它的酸性能把痰濁瘀血裹住的疙瘩"收"散——就像用醋泡硬疙瘩,慢慢就軟了。"

他又拿起白僵蠶:"這東西是蠶染了菌子僵死的,你看它僵而不腐,身子硬邦邦的,天生就善破結。古人說它有"金氣",金能克木,這些糾結的痰濁鬱氣,就像纏成一團的麻,它能幫著"割"開。"

"還有這威靈仙,"岐大夫抓了把根莖遞給小知,"你聞聞,帶著股辛香。它最擅長通經絡,不管是骨頭卡了喉嚨,還是痰濁堵了氣道,它都能鑽進去把東西"頂"出來。孫思邈的方子裡,常用它化頑痰。"

最後,他指了指竹匾裡的炒薏苡仁:"這東西炒過以後,帶著點焦香,脾胃喜歡得很。脾主運化,你這痰濕,根兒在脾弱。用它既能健脾,又能把化開的痰濁順著小便排出去——就像掃完地得把垃圾運走,不然還會堆起來。"

方子寫好,是玄麥甘桔湯加烏梅30克、白僵蠶10克、威靈仙15克、炒薏苡仁30克。岐大夫叮囑:"煎藥時烏梅先泡半小時,大火煮開轉小火,煎出的藥湯分三次喝,彆放涼。另外,講課彆急著扯嗓子,每天用淡鹽水漱漱口,少生悶氣——氣順了,痰就不容易結疙瘩。"

女人攥著方子要付錢,岐大夫擺擺手:"先喝三劑試試,下周來複診。要是嗓子鬆快了,再給我送把你班孩子種的小青菜就行。"

二、胃裡的"硬疙瘩":平胃散引著藥往深處走

女人走後,小知蹲在藥櫃前翻《神農本草經》,翻到"烏梅"條時拍了下大腿:"師父,您說這烏梅能蝕惡肉,那身上彆的疙瘩也行?比如王嬸說她胃裡長的"小石子"?"

岐大夫剛把威靈仙放回藥櫃,聞言笑了:"你說的是王屠夫的媳婦吧?她前陣子來,說胃裡總脹,吃點東西就反酸,摸上去心窩那兒硬邦邦的——那也是痰濁瘀血結的疙瘩。"

正說著,門簾又動了,進來的正是王嬸,手裡拎著塊新鮮豬肉:"岐大夫,我家老王讓我送塊肉來,說謝謝您上次的方子,她胃裡不脹了。"

小知眼睛一亮:"嬸,您那胃裡的疙瘩消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王嬸樂嗬嗬坐下:"可不是嘛!喝了五劑藥,心窩那兒不硬了,昨天還吃了碗紅燒肉呢!就是還有點疑問,您給我加的那幾味藥,看著普通,咋這麼管用?"

岐大夫接過豬肉遞給藥鋪夥計,拉著王嬸坐下:"你那疙瘩,跟剛才那位老師的不一樣。她是氣鬱痰結在嗓子,你是濕濁瘀在胃裡——胃喜燥惡濕,你平時愛吃生冷,又總熬夜做醬肉,濕濁攢多了,就像粥放久了結硬塊,堵在胃裡。"

"所以我給你用了平胃散打底,"岐大夫說,"蒼術、厚樸、陳皮,都是燥濕的好手,先把胃裡的濕濁"烘"乾些。再加上那四味藥——烏梅酸收,能把胃裡的瘀結"揪"出來;白僵蠶破結,把硬塊"碾"碎;威靈仙通胃絡,把藥引到疙瘩那兒;炒薏苡仁健脾,幫著把碎渣運走。"

王嬸摸了摸心窩:"我懂了!就像打掃豬圈,先得把糞堆扒開平胃散燥濕),再用叉子把硬疙瘩戳碎白僵蠶破結),然後用水衝乾淨薏苡仁利濕),最後把牆角的臟東西也刮出來烏梅收濁)——是這理不?"

岐大夫笑得直點頭:"你這比方比書裡說得還明白!不過有樣東西沒說,就是"引經藥"。嗓子的疙瘩用桔梗引藥往上走,胃裡的疙瘩,平胃散裡的陳皮就是引經藥,它能帶著藥往胃裡跑。老話說"藥無引使不達病所",就像送信得知道往哪兒送,不然藥跑錯地方,咋能管用?"

小知忽然想起什麼:"師父,您給王嬸用的烏梅也是30克?我記得《傷寒論》裡烏梅丸隻用十幾克,為啥這兒用這麼多?"

"因為用處不同。"岐大夫取了塊烏梅遞給小知,"烏梅丸用它是酸斂止痢,取它"收"的本事;咱治疙瘩用它,是取它"蝕惡肉"的本事,量得足才行。但也不能瞎用,要是胃裡反酸厲害,還得加些白及、海螵蛸,彆讓酸氣傷了胃黏膜——就像用醋泡東西,泡久了得看看容器受不受得住。"

王嬸起身要走,又回頭問:"岐大夫,我家小叔子膽囊那兒總疼,b超...哦不,您說的"脅下脹",是不是也能這麼治?"

岐大夫點頭:"膽囊在脅下,屬肝。他要是總愛生氣,脅下脹得像有東西頂著,那也是肝鬱痰結。不過得用四逆散打底,柴胡、枳實、白芍、甘草,先疏肝理氣,再加上那四味藥——柴胡是引經藥,能帶著藥往脅下走。"

三、腸裡的"串珠疙瘩":紅藤陪著藥清腸道瘀毒

王嬸走後,日頭偏西,藥鋪裡飄著炒薏苡仁的焦香。小知幫著把曬乾的白僵蠶裝袋,忽然聽見門外有人喊:"岐大夫在嗎?"

進來的是個穿工裝的年輕人,臉黃瘦,捂著肚子直皺眉:"我是南邊紡織廠的,前陣子總拉肚子,有時候還便血,廠裡老中醫說我腸子裡長了"串珠",讓我來您這兒看看。"

岐大夫讓他坐下,伸手按了按他的下腹部,年輕人疼得"嘶"了一聲。"脈沉澀,舌暗苔膩,"岐大夫收回手,"你這是腸道瘀毒結了疙瘩。平時是不是總吃廠裡的盒飯?是不是愛喝冰汽水?"

年輕人點頭:"廠裡盒飯油大,夏天熱,天天喝冰汽水降溫。前陣子拉痢疾,好了以後就總肚子疼。"

"這就對了。"岐大夫取過紙筆,"痢疾後濕毒沒清乾淨,又貪涼傷了脾,濕毒瘀在腸裡,慢慢就結成疙瘩。就像水渠裡堵了淤泥,水流不通,還會發臭——你那便血,就是瘀毒破了腸黏膜。"

小知在旁邊記脈案,見師父寫方子時先寫了烏梅30克、白僵蠶10克、威靈仙15克、炒薏苡仁30克,又加了紅藤20克,忍不住問:"師父,為啥加紅藤?"

"紅藤這東西,是治腸癰的好手。"岐大夫指著藥櫃裡的紅棕色藤條,"《本草綱目》說它能"清熱解毒,活血止痛",腸道裡的瘀毒疙瘩,就像藏在暗處的膿瘡,它能鑽進去把毒"拔"出來。張仲景的薏苡附子敗醬散,用敗醬草清腸毒,紅藤跟它是一類性子,隻是更擅長通瘀。"


最新小说: 未知入侵 越界 俗世小三兒 開局刷一億美女主播千裡空降 聽丫鬟蛐蛐,我解鎖未知劇情 海賊:從永生的洛克斯海賊團開始 大哥彆卷了,你都卷成漢中祖了 手撕炮灰劇本,三個大佬爭紅眼 家生子的發家之路 春色渡佛,禁欲國師下神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