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岐仁堂的"消疙瘩"方:四味藥解遍臟腑瘀結_岐大夫的懸壺故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岐大夫的懸壺故事 > 第369章 岐仁堂的"消疙瘩"方:四味藥解遍臟腑瘀結

第369章 岐仁堂的"消疙瘩"方:四味藥解遍臟腑瘀結(2 / 2)

他又對年輕人說:"你這疙瘩在腸裡,得讓藥往深處走。威靈仙通經絡,紅藤引藥入腸,再加上炒薏苡仁利濕,把瘀毒順著大便排出去。不過得記住,煎藥時紅藤要先煎一刻鐘,它性子堅韌,得煮透了才出藥效。"

年輕人攥著方子有點慌:"大夫,這藥得喝多久?我聽說腸子裡的疙瘩不好治..."

岐大夫拍了拍他的肩:"彆瞎琢磨。你這是剛結的疙瘩,還沒硬透。喝藥時彆吃油膩生冷,每天早上喝碗小米粥養脾,晚上用熱水泡泡腳——脾強了,濕毒就不容易再結。下周來複診,我給你調調方子。"

年輕人走後,小知翻出《金匱要略》,指著"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那條說:"師父,您說這腸裡的疙瘩,是不是跟腸癰有點像?"

"差不多。"岐大夫擦著藥碾子,"都是濕毒瘀結,隻是疙瘩是慢慢攢的,腸癰是急發的。但理是一樣的——得先通瘀,再解毒,最後健脾。那四味藥,就像通瘀的"先鋒隊",引經藥是"向導",缺了哪個都不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四、鼻子裡的"肉疙瘩":蒼耳子散帶路,四味藥攻堅

第二天一早,張木匠背著工具箱來敲門,鼻子裡塞著團棉花,說話甕聲甕氣:"岐大夫,您給看看我這鼻子,上周您說的藥我喝了,現在能喘氣了,但那疙瘩還在,一按就疼。"

岐大夫讓他坐在凳上,拿個小鏡子照了照他的鼻孔:"比上次小多了,就是還有點紅——這是瘀毒沒清乾淨。你這疙瘩長在鼻子裡,屬肺經,得用蒼耳子散引藥往上走。"

小知端來溫水讓張木匠漱口,趁機問:"師父,鼻子裡的疙瘩也是痰濁瘀血結的?可鼻子是通天氣的地方,咋會攢這些東西?"

"他這是常年在木工房,木屑飛進鼻子,又總熬夜趕活,肺火旺。"岐大夫取了蒼耳子、辛夷花、白芷、薄荷,"肺開竅於鼻,肺火夾著木屑痰濕,在鼻竅裡燒得久了,就像鍋裡的粥熬糊了,結出硬疙瘩。蒼耳子散能通鼻竅,把這些堵著的東西"撬"鬆。"

說著,他把之前的四味藥加進去:"烏梅酸斂,能把鼻竅裡的瘀濁往外出;白僵蠶破結,把疙瘩"磨"小;威靈仙辛散,鑽到鼻竅深處通經絡;炒薏苡仁健脾,斷了痰濕的根。這就像拆牆,先得把牆縫撬開蒼耳子散),再用錘子砸白僵蠶),最後把磚運走薏苡仁)。"

張木匠摸了摸鼻子:"我昨兒個聽王嬸說,她胃裡的疙瘩用了平胃散,您這又用蒼耳子散,這方子還能換著用?"

"當然。"岐大夫把藥包好,"就像射箭,得看靶子在哪兒。射天上的鳥,得抬高點弓;射地上的兔子,得低點頭。藥也一樣,疙瘩在胃裡,用平胃散引著往下去;在鼻子裡,用蒼耳子散引著往上走;在膽囊裡,就得用四逆散引著往脅下走——這就是"引經"的道理。"

他又叮囑:"這藥煎的時候,辛夷花得用紗布包著,不然絨毛會刺激喉嚨。喝藥時可以用熱氣熏熏鼻子,讓藥氣順著鼻孔鑽進去,效果更好。另外,木工房記得掛塊濕布擋木屑,晚上彆熬到半夜——肺火降了,痰濕才不容易再結。"

張木匠接過藥包,從工具箱裡拿出個小木盒:"岐大夫,這是我給您做的藥碾子托,木頭是老棗木,沉得很,您試試合不合手。"

岐大夫接過木托,摸上去光滑溫潤,笑著說:"你這手藝,比藥還靈。等你鼻子好了,我請你吃我徒弟烙的蔥花餅。"

五、膽囊裡的"小石頭":四逆散疏肝,藥才到得了地方

張木匠走後,小知蹲在地上擺弄那個木托,忽然想起什麼:"師父,上周西頭李老板來,說脅下疼得直不起腰,您說他膽裡有"小疙瘩",是不是也用這四味藥?"

岐大夫正在曬烏梅,聞言直起身:"李老板那是肝鬱,他開建材店,天天跟人討價還價,急了就拍桌子,肝氣鬱得結了塊,堵在膽裡——膽附於肝,肝氣不疏,膽汁就排不暢,慢慢結成疙瘩,就像水渠堵了,水藻石頭都堆起來。"

"那給他用啥引經藥?"小知追問。

"四逆散。"岐大夫說,"柴胡、枳實、白芍、甘草,疏肝理氣的好手。柴胡能把鬱氣"提"起來,枳實能把瘀結"推"下去,白芍柔肝,甘草調和——就像給肝氣開條"路",路通了,膽汁才能順順當當流,藥也能跟著到膽裡。"

他取了塊烏梅遞給小知:"你看,不管是鼻子、嗓子、胃、腸還是膽,這些疙瘩看著長在不同地方,根兒都是痰濁瘀血裹著正氣虛。烏梅收濁,白僵蠶破結,威靈仙通經,炒薏苡仁利濕——這四味藥就像"攻堅隊",隻是得配不同的"向導"引經藥),才能找準地方。"

正說著,李老板哼哧哼哧走進來,手裡拿著個陶罐:"岐大夫,我娘醃的鹹菜,給您送點。我那脅下不疼了,就是還有點脹,您再給看看。"

岐大夫讓他坐下診脈,又看了看舌苔:"脈不那麼澀了,舌苔也薄了——疙瘩小了,但肝氣還沒全順。再用四逆散加那四味藥,烏梅減到20克,加10克鬱金——鬱金能疏肝解鬱,還能活血,幫著把剩下的瘀結化乾淨。"

李老板搓著手笑:"我現在不跟人急了,實在氣不過就去後院劈柴——劈完柴一身汗,氣也順了。"

"這就對了。"岐大夫寫著方子,"藥是幫手,自己得學會養。肝喜條達,你老憋著氣,就像把樹捆起來不讓長,早晚要出問題。平時多走走,少喝悶酒,晚上用梳子梳梳脅下——梳到發熱,肝氣就順了。"

六、藥櫃前的道理:疙瘩雖異,治則相通

送走李老板,小知把這幾天的方子抄在醫案上,越抄越覺得有意思:"師父,您說這四味藥真神,不管啥疙瘩都能治?"

岐大夫正在把曬乾的白僵蠶裝瓶,聞言搖了搖頭:"不是藥神,是理通。這些疙瘩,不管長在哪兒,都是"瘀"——或痰瘀,或氣瘀,或濕瘀。烏梅收而不滯,白僵蠶破而不烈,威靈仙通而不燥,炒薏苡仁利而不傷——四味藥配伍著,既攻又補,既消又化,剛好對著"瘀"的根兒。"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指著藥櫃裡的烏梅:"你看它酸,《黃帝內經》說"酸苦湧泄為陰",它能把上浮的痰濁收下來;白僵蠶鹹辛,鹹能軟堅,辛能散結;威靈仙辛溫,能通十二經;炒薏苡仁甘淡,甘能健脾,淡能利濕——四味藥寒熱溫平搭配著,不偏不倚,這才是能通用的緣故。"

小知翻到醫案裡"聲帶疙瘩"那條,忽然問:"那要是有人渾身長疙瘩,比如胳膊腿上的"小肉球",也能用這方子不?"

"能,但得換引經藥。"岐大夫說,"四肢屬脾,脾主肌肉,可用歸脾湯打底,加這四味藥,再加點雞血藤——雞血藤能通四肢經絡,引藥往胳膊腿上走。《脾胃論》說"脾健則肌肉豐隆",隻要脾強了,痰濕不生,疙瘩就不容易長。"

說著,他拿起顆烏梅放進嘴裡,酸得眯起眼:"不過得記住,這方子不是萬能的。要是疙瘩破了流膿,得加清熱解毒的藥;要是氣血太虛,得先補氣血——就像打仗,得看糧草夠不夠,不能硬攻。"

夕陽斜斜照進藥鋪,把藥櫃上的烏梅、白僵蠶、威靈仙都鍍上層金。小知蹲在地上,把今天的道理記在醫案扉頁:"疙瘩者,瘀也。或在鼻,或在喉,或在臟腑,雖位異而理同。烏梅收濁,僵蠶破結,靈仙通經,薏苡利濕,輔以引經,隨證加減——此岐仁堂消疙瘩之妙也。"

岐大夫看著他寫,忽然笑了:"再加一句:三分藥,七分養。少生悶氣,少吃生冷,少熬夜——心順了,脾健了,氣血通了,疙瘩自然就沒地方長了。"

這時,上周來治嗓子的女老師提著籃子進來,籃子裡是把水靈的小青菜:"岐大夫,我嗓子全好了,昨天給孩子們講課文,聲音亮得很!這是他們自己種的,說謝謝您。"

小知接過青菜,見葉子上還掛著露珠,忽然覺得,這岐仁堂的藥香裡,藏著的不隻是藥方,更是讓人好好過日子的道理——就像那四味藥,看似普通,卻藏著攻補兼施的智慧,正如人生在世,既要懂"消瘀",更要會"養正",如此,身心才能通透無堵。

喜歡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請大家收藏:()岐大夫的懸壺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喋血明末,白虎戰神掃八荒 病弱美人?修仙界第一女魔頭! 都市天緣簽到:我在人間撿大道 穿成炮灰知青,抱緊女主大腿躺贏 儒道聖途 天道五千年 你管這叫戀愛番反派? 易戰之讖語 丫鬟小桃亂世逃荒記 我的青春印記:曉雨成長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