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工事業火紅的花。
——題記
一、昆侖山下的坐標
格爾木的風裹著沙礫撞在招待所的玻璃窗上時,草兒正攤開那張泛黃的牛皮紙地圖。北緯36度41分,東經94度54分,鉛筆圈住的地方滲出淡淡的藍,像極了父親退伍證上蓋著的青海軍區印章。1968年的冬夜,父親就是從這裡寄出最後一封信,信封上的郵戳被風雪啃得隻剩"格爾木"三個字。
"找丹妮老師?"前台藏族姑娘卓瑪轉動著腰間的銀飾,指尖在登記簿上劃出一道弧線,"教育局說她在金魚湖農場待了四十年,上個月才搬進新區。"窗外的昆侖山戴著雪帽,陽光把雪峰照得透亮,像父親當年掛在牆上的鍍鉻軍用水壺。
草兒租了輛半舊的皮卡車,沿著柴達木路往郊外開。戈壁灘上的紅柳叢擺出奇特的陣型,時而像密碼本上的星號,時而像父親日記裡畫的軍工分布圖。車過鹽橋時,輪胎碾過結晶的鹽粒發出脆響,恍惚間竟與記憶裡父親打磨槍管的聲音重合。
新區的安居房刷著亮白的塗料,丹妮老師家的窗台上擺著盆格桑花。開門的老人頭發已如昆侖雪,左手腕上那道月牙形的疤痕卻依然鮮紅——草兒在父親的老照片裡見過這道疤,1970年軍工表彰大會上,父親為救丹妮被機床劃傷,照片裡的疤痕在鎂光燈下像枚血色勳章。
"你父親總說,機器要上油,人心要上火。"丹妮老師把搪瓷缸推過來,缸壁上"為人民服務"的金字被歲月磨得發亮。窗外的風卷著沙粒打在玻璃上,老人的聲音突然低了下去,"那年他在鍛造車間暈倒,手裡還攥著你的滿月照。"
二、機床與粉筆灰
金魚湖農場的老廠房如今隻剩半截煙囪,牆麵上"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標語被風沙啃得斑駁。丹妮老師蹲在鏽跡斑斑的機床前,指尖撫過那些深淺不一的刻痕:"這是你父親的工作台,他總在交接班時寫幾句詩。"
草兒彎腰細看,鑄鐵桌麵上果然有密密麻麻的刻字。"鋼水映紅戈壁月"的"月"字被鑿得最深,旁邊還刻著個小小的五角星。丹妮老師說這是1972年的中秋,父親為趕製導彈零件連續工作三十六個小時,在鋼水澆鑄的間隙刻下的。
"後來他就教我們認字。"老人從帆布包裡掏出個鐵皮盒,裡麵整整齊齊碼著泛黃的教案。1975年的備課本上,父親用紅鉛筆把"軍工"兩個字圈起來,旁邊寫著"槍膛裡要裝子彈,腦子裡要裝知識"。最末頁貼著張黑白照片:十幾個穿著工裝的年輕人圍著機床,父親站在中間,手裡舉著本《新華字典》。
草兒注意到照片角落裡有個紮麻花辮的姑娘,正偷偷把粉筆頭塞進父親的工具袋。"那時候他總說粉筆灰比鐵屑乾淨。"丹妮老師笑起來眼角堆起雪丘似的褶皺,"後來他把機床車間改成夜校,每天下班後教我們學文化,鐵砧當講台,扳手敲成上課鈴。"
倉庫的角落裡堆著捆舊課本,扉頁上都蓋著"軍工子弟學校"的紅章。草兒翻開1978年的語文課本,發現《誰是最可愛的人》那頁被批注得密密麻麻,父親用藍墨水寫著:"軍工戰士的可愛,在車間也在課堂。"
三、血脈裡的爐火
在丹妮老師的儲藏室,草兒見到了那個牛皮紙箱。1981年父親調離格爾木時,把最珍貴的東西都封在了裡麵:三枚三等功獎章,半截用彈殼做的鋼筆,還有本記錄著四百三十七個軍工子弟名字的筆記本。
"你看這頁。"丹妮老師翻開筆記本最後一頁,泛黃的紙頁上畫著幅簡筆畫:昆侖山腳下,機床和黑板並排而立,煙囪裡冒出的煙圈變成了一串字母。"他說等孩子們都考上大學,就把工廠改成學校。"老人的手指在畫紙上輕輕點著,"這串字母是"傳承"的拚音。"
草兒的指尖觸到紙頁上的水漬,那是父親當年留下的淚痕。1980年冬天,軍工轉產的消息傳來,父親在筆記本上寫了滿滿三頁,最後一句是:"機器會生鏽,但血脈裡的爐火不能滅。"
傍晚的陽光斜照進儲藏室,在地麵拚出奇特的光斑。丹妮老師突然從紙箱底層抽出件藍色工裝,後背印著的"格爾木機床廠"字樣已模糊不清,但口袋裡的粉筆頭卻依然潔白。"他走那天,把這個塞進我手裡。"老人的聲音帶著金屬摩擦般的沙啞,"說教書育人也是軍工,講台就是新的陣地。"
草兒把臉埋進工裝,聞到了機油、粉筆灰和戈壁沙混合的味道,這正是記憶裡父親身上的氣息。丹妮老師輕輕拍著他的背,像在安撫當年那個總在車間門口等父親下班的小男孩。
四、永不熄滅的爐火
新區的圖書館裡,丹妮老師正在給孩子們講三線建設的故事。陽光透過玻璃窗,在她銀白的發絲上鍍上金邊,像父親當年操作的熔爐裡跳動的火焰。草兒注意到她講課的手勢,食指和中指總是微微彎曲——那是常年握扳手和粉筆留下的印記。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是你父親設計的教具。"丹妮老師從講台下拿出個鐵皮模型,齒輪咬合處刻著精確的刻度。"他說機器原理和語法規則是相通的,都要講邏輯、講配合。"模型轉動時發出輕微的哢嗒聲,像時光在齒輪間倒流。
圖書館的陳列櫃裡,新添了個展櫃:父親的軍功勳章和丹妮老師的教師資格證並排擺放,中間是那本寫滿名字的筆記本。草兒看見玻璃櫃上貼著張紙條,是丹妮老師的筆跡:"機床鍛造國之利器,課堂培育國之棟梁。"
離開格爾木那天,丹妮老師送草兒到車站。戈壁灘的風掀起她的衣角,露出裡麵那件洗得發白的藍工裝。"你父親總說,昆侖山的石頭能煉鐵,格爾木的沙子能育花。"老人從布袋裡掏出個小鐵盒,裡麵裝著半盒鐵屑和半盒粉筆灰,"這是咱軍工後代的根。"
火車啟動時,草兒打開鐵盒。夕陽透過車窗照進來,鐵屑在粉筆灰裡閃爍,像無數細小的星火。他突然明白父親當年的選擇:機床前的堅守是責任,課堂上的耕耘是傳承,就像昆侖山始終矗立,格爾木河永遠流淌,血脈裡的爐火永遠不會熄滅。
車窗外,格爾木的燈火漸成星點,草兒仿佛看見無數機床與黑板在戈壁灘上並立,煙囪與旗杆共沐朝陽。那些火紅的記憶從未遠去,正像丹妮老師說的那樣,以另一種方式在這片土地上開花結果,長成連接過去與未來的參天大樹。
喜歡冰陽之歌請大家收藏:()冰陽之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