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台灣海峽的心聲_冰陽之歌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冰陽之歌 > 第360章 台灣海峽的心聲

第360章 台灣海峽的心聲(1 / 1)

題記

采訪友人,穿越台灣海峽。

七夕的晨霧像一層薄紗,輕輕籠住廈門港的碼頭。草兒站在渡輪的甲板上,海風帶著鹹濕的氣息拂過臉頰,他下意識攥緊了手裡的采訪包——裡麵除了錄音筆、筆記本,還有一張微微泛黃的老照片,是出發前父親塞給他的。照片上,年輕的爺爺穿著軍裝,站在福建泉州的老榕樹下,身旁是同樣青澀的奶奶,背後的木牌上寫著“赴台探親,盼早歸鄉”。“你去台灣,要是見著祖籍泉州的老鄉,就把這照片帶著,也算替爺爺看看他當年沒走完的路。”父親的話還在耳邊回響,草兒抬頭望向遠方,海平麵儘頭,台灣島的輪廓正隨著渡輪的前行,一點點變得清晰。

渡輪駛過海峽中線時,廣播裡傳來輕柔的閩南語歌謠,是那首耳熟能詳的《愛拚才會贏》。草兒身旁,幾位台灣商人正圍著一位大陸導遊,打聽著廈門的營商環境;不遠處,一對年輕情侶靠在欄杆上,女孩拿著手機給男孩看大陸的旅遊攻略,“等這次回去,我們去西安看兵馬俑好不好?我刷到視頻,說那裡特彆壯觀。”男孩笑著點頭:“好啊,再去成都吃火鍋,你不是一直想吃正宗的麻辣鍋底嗎?”草兒看著這一幕,忽然想起主編臨行前的囑托:“海峽兩岸的聯結,從來都不是冰冷的政策條文,是人與人之間的牽掛,是煙火氣裡的共鳴。”

手機震動起來,是娟兒發來的定位:“基隆港三號出口,我穿米白襯衫,舉著‘歡迎草兒記者’的牌子。”附帶的消息裡,還加了一句“剛在附近的餅店買了綠豆椪,熱乎的,你肯定愛吃”。草兒笑著回複“謝謝”,指尖劃過屏幕上娟兒的頭像——那是她在台北大學圖書館前的合影,身後書架上擺滿了大陸出版的書籍,眼神明亮而堅定。作為國媒記者,草兒早就讀過娟兒的學術論文,尤其是那篇《從族譜看台灣與大陸的血脈聯結》,字裡行間滿是對家國的赤誠,讓他一直心生敬佩。

渡輪靠岸時,草兒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的娟兒。她果然穿著米白襯衫,袖口挽起,露出腕間一串紅繩串起的瑪瑙珠,手裡舉著的牌子上,字跡娟秀又有力。“草兒記者,一路辛苦!”娟兒快步走上前,把手裡的紙袋遞過來,“快嘗嘗,這家餅店開了六十年,我從小吃到大,豆沙餡是用台灣本地的紅豆做的,和廈門的餡餅比,多了點椰香。”草兒接過紙袋,指尖觸到溫熱的餅盒,咬下一口,酥皮簌簌落在掌心,清甜的味道在舌尖散開,“確實好吃,和我奶奶做的綠豆糕有點像,不過奶奶會放些花生碎,說是老泉州的做法。”

“泉州?”娟兒眼睛一亮,“我母親就是泉州晉江人!”她抬手摸了摸腕間的瑪瑙珠,“這串珠子就是我母親當年從晉江帶來的,她說紅繩代表‘牽念’,瑪瑙是家鄉的石頭,戴著它,就像離老家不遠。”兩人邊走邊聊,基隆港的海風裡,夾雜著漁船歸港的汽笛聲和商鋪的吆喝聲,路邊的小吃攤前,阿婆正用閩南語招呼客人,“蚵仔煎要不要?剛煎好的,加甜辣醬最香!”那熟悉的鄉音,讓草兒瞬間想起了老家泉州的街頭,眼眶微微發熱。

“今天七夕,先不急著采訪,我帶你去迪化街逛逛,那裡的七夕氛圍最濃。”娟兒笑著提議。坐上捷運,車廂裡的電視正在播放大陸的紀錄片《記住鄉愁》,畫麵裡出現了福建土樓的身影,幾位台灣老人湊在屏幕前,輕聲議論著“這土樓和我們台灣的圓樓真像”“我爺爺說,我們祖上就是從福建遷來的”。娟兒指著屏幕,對草兒說:“你看,這些文化印記是騙不了人的。台灣的圓樓、閩南語、傳統節慶,都是從大陸傳過來的,是刻在骨子裡的根。”

迪化街的騎樓保留著清末民初的建築風格,紅磚牆麵上爬滿了綠藤,沿街的商鋪掛滿了紅燈籠和“七夕乞巧”的彩幡。娟兒帶著草兒走進一家老字號剪紙店,店主是位七十多歲的阿公,手裡握著剪刀,正熟練地剪著“牛郎織女”的圖案。“李阿公,又在剪乞巧剪紙啦?”娟兒笑著打招呼。阿公抬頭看見他們,放下剪刀,拿起一張剪好的“鵲橋相會”,遞給草兒:“年輕人,七夕快樂!這剪紙啊,我剪了五十年,小時候跟著我母親學的,她是從漳州來的,說這手藝不能斷。”

草兒接過剪紙,指尖觸到紙麵上細膩的紋路,忽然想起父親給他的老照片裡,奶奶手裡也拿著類似的剪紙。“阿公,您去過大陸嗎?”草兒輕聲問。阿公歎了口氣,眼神望向遠方:“年輕時去過廈門,後來就沒再回去過。我老家在漳州平和,有個弟弟,不知道還在不在。”娟兒拍了拍阿公的肩膀:“阿公,現在方便啦,等過陣子,我陪您回漳州看看,現在高鐵快得很,一天就能打個來回。”阿公眼睛一亮,用力點頭:“好啊好啊,要是能回去看看老房子,我死也瞑目了。”

離開剪紙店,娟兒帶著草兒走進一家茶行,店主泡了一壺台灣高山茶,茶湯清澈,入口甘醇。“這高山茶的品種,最早是從福建武夷山引進的,”娟兒端著茶杯,輕聲說,“明末清初的時候,很多福建茶農遷到台灣,把種茶的技術也帶了過來。現在大陸的武夷岩茶和台灣的高山茶,還是經常互相交流品種,就像一家人一樣。”草兒喝著茶,看著茶行牆上掛著的“兩岸茶緣”匾額,忽然明白,海峽兩岸的聯結,早已融入這些日常的衣食住行裡,從未斷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午後,兩人來到台北大學。走進娟兒的辦公室,最先映入眼簾的,是書架上整齊排列的大陸書籍——《中國通史》《台灣史稿》《閩南文化研究》,最顯眼的位置,放著一個小小的天安門模型,旁邊是一本攤開的筆記本,上麵寫滿了娟兒的備課筆記。“這模型是我去年去北京參加學術會議時,學生送給我的,”娟兒笑著拿起模型,“那次會議上,我認識了很多大陸的學者,我們一起探討台灣史與大陸史的關聯,有位北師大的教授還邀請我去給學生講課,說讓大陸的年輕人也聽聽台灣的故事。”

草兒打開錄音筆,終於開始正式采訪:“娟兒教授,您為什麼一直堅持在台灣傳播家國情懷?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困難?”娟兒坐在椅子上,手指輕輕敲著桌麵,沉默了片刻,緩緩開口:“我父親也是台北大學的教授,一輩子研究台灣史。我小時候,他經常給我講鄭成功收複台灣的故事,講劉銘傳建設台灣的事跡,說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曆史事實,不能忘。”

她起身從抽屜裡拿出一本泛黃的相冊,翻開第一頁,是父親年輕時在大陸考察的照片——在長城上的合影,在故宮太和殿前的留影,在西安兵馬俑前的微笑。“我父親五十多歲的時候,終於有機會回大陸探親,他去了福建莆田,找到了老家的祠堂,在祖宗牌位前磕了三個頭,哭著說‘我終於回來了’。”娟兒的聲音有些哽咽,“他臨終前,握著我的手說,‘娟兒,你要記住,我們的根在大陸,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忘了自己是中國人。要是有機會,一定要多跟大陸交流,讓更多台灣人知道,我們不是‘外人’,我們是一家人。’”

“剛開始傳播這些理念的時候,確實有人不理解,甚至有人罵我‘賣台’,”娟兒苦笑了一下,“有一次,我在課堂上講衛溫率船隊到夷洲的曆史,有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你這是在灌輸大陸思想’。我沒有生氣,隻是把《三國誌》裡的原文找出來,讓他自己看,又給他看了台灣博物館裡收藏的夷洲時期的文物。後來,那個學生主動來找我道歉,說他以前被誤導了,不知道台灣和大陸的曆史聯係這麼深。”

娟兒拿起桌上的學生作業,遞給草兒:“你看這篇作文,是我去年教的學生寫的,題目叫《我的爺爺是廣東人》。他爺爺年輕時從廣東梅州遷到台灣,一輩子沒回去過,去年暑假,我帶著幾個學生去大陸遊學,他跟著我們去了梅州,找到了爺爺當年住的老房子,還見到了爺爺的堂弟。回來後,他寫了這篇作文,裡麵說‘原來大陸不是課本裡的名詞,是有親人、有故事的地方,我終於明白,為什麼爺爺總說‘根在大陸’了’。”

草兒翻看著作文,字裡行間滿是真摯的情感,忽然想起自己出發前,父親給他看的爺爺的日記,裡麵寫著“離家三十年,夜夜夢泉州”。“您覺得,現在台灣的年輕人對大陸的認知,有變化嗎?”草兒問道。娟兒點了點頭:“變化很大。以前,很多年輕人對大陸的印象,都是從媒體上看到的片麵報道,覺得大陸很落後。但現在,短視頻平台很發達,很多台灣年輕人通過抖音、快手,看到了大陸的高鐵、5g、智慧城市,看到了大陸的鄉村振興,知道大陸發展得很好。”

她打開手機,給草兒看一個台灣博主的視頻,視頻裡,博主帶著台灣網友逛成都的寬窄巷子,吃重慶的火鍋,看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這個博主在台灣很火,有幾百萬粉絲,很多台灣年輕人跟著他的視頻‘雲遊’大陸,留言說‘想去大陸看看’‘原來大陸這麼美’。還有很多台灣學生,通過交換生項目去大陸讀書,回來後都說大陸的學術氛圍很好,同學也很熱情。”娟兒笑著說,“我相信,隻要多交流,多了解,年輕一代一定會明白,兩岸同胞是一家人,團圓是大勢所趨,也是人心所向。”

傍晚,娟兒帶著草兒去了淡水河畔。七夕的夜空,星子格外明亮,牛郎星與織女星隔河相望,岸邊的夜市燈火通明,熱鬨非凡。娟兒指著不遠處的一對老夫妻,對草兒說:“那是我的鄰居,張爺爺和李奶奶。張爺爺是山東人,當年跟著部隊來台灣,認識了台灣本地的李奶奶,結婚五十年了,每年七夕都來這裡散步。”

兩人走過去打招呼,張爺爺握著草兒的手,聲音有些沙啞:“年輕人,你是從大陸來的吧?聽口音像北方人。”草兒點頭:“爺爺,我是北京來的記者,這次來台灣采訪。”張爺爺眼睛一亮:“北京好啊!我年輕時去過一次,還在天安門廣場照過相。”他從口袋裡掏出一張塑封的老照片,照片上,年輕的張爺爺穿著軍裝,站在天安門廣場前,笑容燦爛。“這照片我帶了五十年,想老家的時候就拿出來看看。我老家在山東聊城,有個侄子,前幾年通過視頻聯係上了,他說老家的變化很大,蓋了新樓房,修了水泥路,讓我回去看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奶奶笑著說:“他啊,天天念叨著要回大陸,說要帶我去吃山東的餃子,去看聊城的古城牆。”娟兒笑著說:“張爺爺,等下次我去大陸,陪您一起回去。現在兩岸往來方便多了,辦個通行證就能走,高鐵又快,一天就能到聊城。”張爺爺用力點頭:“好啊好啊,要是能回去,我一定要在祖宗墳前磕個頭,告訴他們,我終於回來了。”

淡水河畔的大屏幕上,正在播放大陸的中秋晚會宣傳片,畫麵裡,長城的落日、西湖的荷花、阿裡山的雲海、日月潭的碧波交替出現,配文寫著“天涯共此時,兩岸一家親”。不少路人停下腳步,舉起手機拍照,有人輕聲跟著宣傳片裡的歌聲哼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草兒看著這一幕,忽然覺得,海峽兩岸的距離,其實並不遠,遠的隻是心裡的隔閡。隻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牽掛,隔閡總會被打破,團圓總會到來。

離開台灣時,娟兒把腕間的紅瑪瑙珠取下來,戴在草兒的手腕上:“這串珠子,陪了我二十年,現在送給你。它是從泉州來的,現在跟著你回大陸,就當是兩岸的牽掛,永遠係在一起。”草兒握著娟兒的手,輕聲說:“謝謝,我一定會好好保管它。下次你來大陸,我帶你去泉州,去看看你母親的老家,去吃最正宗的泉州小吃。”

渡輪駛離基隆港,草兒站在甲板上,望著漸漸遠去的台灣島,腕間的紅瑪瑙珠被夕陽曬得溫熱。錄音筆裡,娟兒的聲音、張爺爺的聲音、李阿公的聲音還在回蕩,那些聲音裡,有對故土的眷戀,有對團圓的渴望,有刻在血脈裡的家國情懷。草兒想起父親給他的老照片,想起迪化街的剪紙,想起台北大學書架上的大陸書籍,忽然明白,台灣海峽的心聲,從來都不是分裂的叫囂,而是團圓的期盼;從來都不是疏離的冷漠,而是血脈相連的溫暖。

七夕的星子落在海峽的浪尖上,像無數雙期盼的眼睛。草兒知道,他此行記錄的,不僅是一場采訪,更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心願——總有一天,台灣海峽不再是阻隔,而是連接兩岸的紐帶;總有一天,兩岸同胞能一起在長城上看日出,在西湖邊賞荷花,在阿裡山聽林濤,在泉州吃土筍凍;總有一天,“團圓”不再是夢裡的期盼,而是觸手可及的現實。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的根,永遠在一起;我們的信仰,永遠是家國的榮光。

喜歡冰陽之歌請大家收藏:()冰陽之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離婚後,霍爺被奪舍了 我百戰成詩,從湘江血戰到上甘嶺 萬雲錄 巨炮修仙:跟我大炮說去吧 從乞丐到聖人 戀愛啟航:星光下的秘密 我靠偽裝神女攻略整個大雍 紅塵仙途 修仙萬年歸來 火影圓夢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