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鎖定遠方去采訪諾貝爾文學獎故鄉_冰陽之歌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冰陽之歌 > 第362章 鎖定遠方去采訪諾貝爾文學獎故鄉

第362章 鎖定遠方去采訪諾貝爾文學獎故鄉(1 / 1)

諾獎的標準,誰懂?

——題記

汽車的輪胎碾過北歐清晨的薄霧,車窗外的針葉林像被凍住的綠色浪潮,一直漫到天際線儘頭。導航屏上“斯德哥爾摩”的字樣逐漸清晰時,我攥著筆記本的手忽然鬆了些——指節因為一路用力而泛著淡淡的白,此刻終於能舒展地貼在粗糙的紙頁上,感受那些提前寫下的采訪提綱在指尖下微微凸起。這場從中國南方小鎮出發,跨越七個時區的采訪,終於要落在諾貝爾文學獎的故鄉土地上。

出發前的那個深夜,我在書桌前整理行李,台燈的光暈裡攤著近十年的諾獎獲獎名單。從2012年的莫言到2022年的安妮·埃爾諾,從石黑一雄筆下的移民故事到奧爾加·托卡爾丘克書中的魔幻現實,每一個名字旁邊都密密麻麻記者讀者的提問,有的是打印出來的郵件截圖,有的是手寫的便簽:“他們寫的故事離我們那麼遠,為什麼能得諾獎?”“諾獎的標準到底是什麼?是文筆好,還是故事深刻?”“我們身邊那些寫小說的作者,永遠沒機會靠近這樣的獎項嗎?”這些問題像細小的燈,一路照亮我輾轉機場、車站的漂泊路——在廣州白雲機場等轉機時,我對著登機口的玻璃幕牆反複默念;在法蘭克福機場換乘火車時,我把筆記本攤在膝蓋上,看著窗外飛速倒退的田野發呆;甚至在斯德哥爾摩機場取行李時,還下意識摸了摸口袋裡的名單,生怕這些疑問被落在陌生的異國他鄉。

那時我還沒意識到,“采訪諾獎故鄉”早已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它更像一場尋找答案的旅程,一端連著遙遠的斯德哥爾摩,另一端連著中國無數個基層作者的書桌——那些在郵局裡寫小鎮故事的人,在醫院裡記病房日常的人,在田埂上寫莊稼生長的人,他們或許從未想過自己的文字能和諾獎產生關聯,但他們的困惑、他們的堅持,恰恰是我此行最該帶回的答案。

抵達斯德哥爾摩的第一站,不是莊嚴的皇家科學院,也不是遊人如織的諾貝爾博物館,而是老城區一條窄巷裡的二手書店。巷子很靜,隻有偶爾駛過的自行車鈴響,陽光穿過巷子上方交錯的電線,在石板路上投下細碎的影子。書店的木門上掛著一塊褪色的木牌,用瑞典語和英語寫著“時光之書”,推開門時,門軸發出“吱呀”一聲輕響,像是在跟過往的歲月打招呼。

店裡的空氣裡混著舊書的油墨香和木質書架的味道,暖黃色的燈光從天花板上垂下來,把每一本書都照得溫柔。木質書架幾乎頂到天花板,上麵擺著許多諾獎得主的初版作品,有的書脊已經磨損,露出裡麵的牛皮紙,有的書頁間夾著泛黃的便簽,有的是讀者的批注,有的是書店老板手寫的推薦語。老板是位頭發花白的老人,戴著圓框眼鏡,正坐在收銀台後翻一本厚厚的詩集,聽見動靜抬頭看我,眼裡立刻露出笑意。

聽說我來自中國,老人放下書,從收銀台後走出來,腳步有些慢,卻很穩。他繞到書架的最裡麵,踮起腳從頂層抽出一本莫言的《紅高粱家族》,書的封麵已經有些卷邊,卻被保存得很乾淨。他翻開扉頁,指著上麵貼著的一張褪色照片說:“這是2012年莫言獲獎時,我們書店舉辦讀者交流會的場景。”照片裡的人擠在小小的書店裡,有人舉著酒杯,有人捧著書,臉上的笑意和此刻老人臉上的一模一樣。“那天來了很多人,有讀過莫言作品的,也有沒讀過的,大家都想知道,什麼樣的中國故事能讓全世界看見。”老人的英語不太流利,每說一句話都要頓一頓,卻格外認真,“後來我們進了很多本《紅高粱家族》,慢慢的,有人在書裡夾便簽,說讀的時候好像能聞到山東的泥土味,能看見風吹過高粱地的樣子——你看,這就是文學的魔力,它能把那麼遠的地方,拉到你眼前。”

我接過那本書,指尖拂過照片裡人們的笑臉,忽然想起出發前見過的基層作者老周。老周在南方小鎮的郵局工作,今年五十八歲,頭發已經白了大半,卻還保持著手寫稿子的習慣。他的書桌就在郵局的休息室裡,靠窗的位置,上麵擺著一摞摞稿紙,有的寫滿了字,有的隻寫了開頭,旁邊還放著一個舊茶杯,杯壁上印著“先進工作者”的字樣。

老周寫了三十年短篇,筆下全是小鎮居民的生活:張嬸的裁縫鋪裡,縫紉機“噠噠”響著,縫補著小鎮人的日子;李叔的修車攤前,總是圍著一群孩子,聽他講年輕時跑運輸的故事;夏天的傍晚,孩子們在河邊撿貝殼,把笑聲丟在水裡,跟著波浪漂很遠。去年他的文集《小鎮記事》出版,印數隻有一千冊,還是出版社的朋友幫忙爭取的。書出來那天,老周抱著書去鎮上的各個角落送,給張嬸送一本,給李叔送一本,給河邊撿貝殼的孩子們每人送一本。

後來我去小鎮采訪他,他從抽屜裡拿出一本《小鎮記事》給我,書裡夾著好多張老照片,有的是張嬸裁縫鋪的樣子,有的是孩子們在河邊的合影。“我寫的都是身邊的事,沒想過能出版,”老周摸著書的封麵,眼裡閃著光,“但每次有人跟我說‘這寫的就是我家的事’,我就覺得值了。有次張嬸拿著書來郵局,跟我說‘你把我年輕時做衣服的樣子寫下來了,我家閨女都沒見過呢’,那天我高興了好幾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那時我還沒把老周的寫作和諾獎得主的創作聯係起來,可在斯德哥爾摩的二手書店裡,聽著老人的話,摸著《紅高粱家族》裡的照片,忽然明白——老周筆下的小鎮和莫言筆下的高粱地,其實藏著同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不是華麗的辭藻,不是宏大的敘事,而是用具體的人和事,連接起不同人的生命體驗。就像老周的文字能讓張嬸想起年輕時的自己,莫言的文字能讓瑞典的讀者聞到山東的泥土味,這種“連接”,或許就是文學最本質的意義。

離開二手書店時,老人把那本《紅高粱家族》送給了我,還在扉頁上寫了一句話:“好的文字,是跨越山海的橋。”我抱著書走在窄巷裡,陽光剛好照在書的封麵上,“紅高粱”三個字像是活了過來,在我眼前晃出一片火紅的高粱地,也晃出南方小鎮的河邊,孩子們撿貝殼的笑臉。

第二天,我去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地——瑞典學院。學院坐落在斯德哥爾摩老城區的中心,是一座白色的建築,門口有兩座石獅子,看起來莊重又安靜。負責接待的工作人員是位中年女士,名叫卡琳,她穿著一身深色西裝,說話溫和卻很有力量。她帶我走進學院的會議室,推開門的瞬間,我忽然屏住了呼吸——會議室很大,中間擺著一張長長的木質長桌,周圍放著十幾把椅子,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窗,在桌子上投下斑斕的光斑,像撒了一把彩色的寶石。桌子上擺著曆年的諾獎獲獎證書,每一份證書的設計都不一樣,有的印著獲獎者的手稿,有的畫著他們筆下的場景,有的則是簡單的線條,卻透著滿滿的誠意。

卡琳指著那些證書說:“每年九月到次年十月,評委們都會在這裡討論獲獎人選。很多人以為我們會爭論‘這部作品夠不夠深刻’‘文筆夠不夠華麗’,其實不是的。我們討論最多的,是‘它能不能讓更多人聽見那些被忽略的聲音’。”她拿起一份安妮·埃爾諾的獲獎證書,證書上畫著一個女人在廚房做飯的場景,很普通,卻很溫暖。“安妮·埃爾諾寫自己的母親,寫工人階級的生活,那些瑣碎的、真實的細節,比如母親在廚房裡擦桌子的樣子,比如一家人吃飯時的對話,很多人看了之後說‘這寫的就是我的母親’‘這就是我的生活’。”卡琳的眼神很亮,“諾獎從來不是給‘最好’的作家,因為‘最好’沒有標準。它是給那些能讓不同地方、不同身份的人,在文字裡找到共鳴的作家——這就是我們的標準。”

我坐在會議室的椅子上,看著桌子上的證書,聽著卡琳的話,忽然想起旅途中遇到的另一位基層作者小林。小林是位90後護士,在南方一座城市的兒科醫院工作,輪班的間隙,她總喜歡把手機拿出來,在備忘錄裡寫病房裡的故事。她寫患白血病的小女孩朵朵,每天早上都會偷偷給玩偶打針,說“要讓玩偶先好起來,這樣我也能快點好”;她寫陪孩子治病的奶奶,每天晚上都會在走廊裡偷偷抹眼淚,卻從不在孩子麵前哭;她寫醫生和護士熬夜搶救病人後,坐在護士站裡吃涼掉的盒飯,互相打氣說“明天會更好”。

小林的文章沒有發在大的平台上,隻發在醫院的公眾號上,每篇文章的閱讀量也不算高,最多的時候也就幾千。但每次發完文章,都會有很多人在評論區留言:“看哭了,我家孩子也在兒科住院,謝謝你們的照顧”“護士姐姐辛苦了,你們也是孩子的英雄”“朵朵要加油,一定會好起來的”。有一次,小林跟我說:“有個家長因為孩子的病情很焦慮,看了我寫的朵朵的故事後,跟我說‘原來還有這麼多孩子在努力,我們也不能放棄’。那一刻我覺得,我寫的這些東西,比任何獎項都重要。”

原來無論是諾獎得主筆下的宏大敘事,還是基層作者寫的微小日常,核心都是“看見”——看見那些被忽略的角落,看見那些平凡人的光芒。安妮·埃爾諾看見母親的一生,小林看見病房裡的堅持,老周看見小鎮的溫暖,他們都在用文字把這些“看見”記錄下來,然後傳遞給更多人。而這種“看見”和“傳遞”,不就是文學最珍貴的價值嗎?

采訪的最後一天,我去了斯德哥爾摩的海濱公園。公園裡很安靜,隻有海風拂過樹葉的聲音,還有偶爾傳來的鳥鳴。遠處的海麵波光粼粼,像撒了一把碎銀,幾隻海鷗在海麵上飛翔,飛得很高,很遠。公園裡有一座諾貝爾的雕像,雕像前的石板路上,刻著不同語言的“和平”“希望”“夢想”,陽光照在上麵,每一個字都閃著光。

我坐在雕像旁邊的長椅上,拿出筆記本,把這些天的采訪記錄一一整理。從二手書店老人的話,到卡琳的解釋,再到老周和小林的故事,那些片段像拚圖一樣,慢慢拚出了“諾獎標準”的樣子。我忽然明白,自己尋找的“諾獎標準”,其實從來不在複雜的評選規則裡,而在每一個作者與讀者的連接中——就像莫言筆下的紅高粱,連接了中國山東與瑞典的書店;就像老周寫的小鎮故事,連接了郵局職員與小鎮居民;就像小林寫的病房日常,連接了護士與患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海風拂過臉頰時,我在筆記本上寫下:“諾獎的故鄉不是一座城市,不是斯德哥爾摩的某條街道,而是每一個作者用心記錄生活的地方;諾獎的標準不是一套冰冷的規則,不是評委們的爭論,而是‘真正看見他人,並讓他人被看見’。”

返程的飛機上,我把那本《紅高粱家族》放在膝蓋上,偶爾翻開看看。飛機穿過雲層時,我看著窗外的雲海,想起老周書桌前的稿紙,想起小林手機裡的備忘錄,想起那些基層作者的臉——他們或許從未想過自己的文字能走到遠方,卻始終在自己的角落裡,認真地寫著身邊的故事。而對於我們這些文學路上的同行者來說,真正的價值從來不是追逐遠方的獎項,不是羨慕諾獎得主的光環,而是紮根基層,傾聽那些平凡的聲音,記錄那些真實的故事。因為每一個認真生活的人,都值得被寫進文學裡;每一個用心創作的基層作者,都在搭建著連接人心的橋梁。

當飛機降落在中國的土地上,看著窗外熟悉的街道和人群,看著機場裡來來往往的人,有的提著行李回家,有的背著書包出發,我知道,這場“采訪諾獎故鄉”的旅程沒有結束,它隻是換了一種方式繼續。我們會帶著在斯德哥爾摩的收獲,回到基層作者身邊,聽老周講小鎮裡新發生的故事,聽小林說病房裡的新變化,聽更多人講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熱愛。然後把這些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更多人知道,基層作者的文字裡,藏著最真實的生活,藏著最溫暖的力量。

因為真正服務基層作者,讓每一份真誠的創作都被看見,讓每一個平凡的聲音都被聽見,才是文學最溫暖、也最堅定的選擇。就像二手書店老人說的那樣,好的文字是跨越山海的橋,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基層作者把這座橋建得更寬、更長,讓他們的文字能走到更遠的地方,讓更多人在文字裡,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生活的力量。

喜歡冰陽之歌請大家收藏:()冰陽之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十一劫 重生七零:哥哥帶我們去海島生活 老爸,魔都大小姐怎麼全是病嬌啊 綜影漫鹹魚躺平了 矢車菊魔女 無解之道 總華探長死了,我是港警一哥! 新婚立規矩?砸婚房改嫁年代大佬 錦鯉小仙女的人間日常 離婚OK啦,但公公婆婆必須歸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