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茶樓論道_穿越大唐:縱橫家不好當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34章 茶樓論道(2 / 2)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彆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舍地向魯國駛去。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

孔子道:“見之!”

弟子問。“老子何樣?”

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誌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老者噠噠打了幾下快板,繼續繪聲繪色地說道。

第二次孔子求教於老子是在十多年以後了。話說孔丘與老聃相彆,轉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歲,仍未學得大道。聞老聃回歸宋國沛地隱居,特攜弟子拜訪老子。

老子見孔丘來訪,讓於正房之中,問道:一彆十數載,聞說你已成北方大賢才。此次光臨,有何指教?”

孔丘拜道:“弟子不才,雖精思勤習,然空遊十數載,未入大道之門。故特來求教。”

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遊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遊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

孔丘問:“觀其同,有何樂哉?”

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凶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聞之,觀己形體似無用物,察已榮名類同糞土。想己來世之前,有何形體?有何榮名?思己去世之後,有何肌膚?有何貴賤?於是乎求仁義、傳禮儀之心頓消,如釋重負,無憂無慮,悠閒自在。

老子接著說:“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環宇矣而無處不在,周流不息矣而無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論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敗、資助萬物而不匱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時得之而序,萬物得之而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孔丘聞之,如騰雲中,如潛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體,天我合為一體,己皆萬物,萬物皆己,心曠而神怡,不禁讚歎道:“闊矣!廣矣!無邊無際!吾在世五十一載,隻知仁義禮儀。豈知環宇如此空曠廣大矣!好生暢快,再講!再講!”

老子見孔丘已入大道之門,侃侃而談道:“聖人處世,遇事而不背,事遷而不守,順物流轉,任事自然。調和而順應者,有德之人也;隨勢而順應者,得道之人也。”

孔丘聞之,若雲飄動,隨風而行;若水流轉,就勢而遷。喜道:“悠哉!閒哉!乘舟而漂於海,乘車而行於陸矣。進則同進,止則同止,何須以己之力而代舟車哉?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妙哉!妙哉!再講!再講!”

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觀之,萬物皆氣化而成、氣化而滅也。人之生也,氣之聚也;人之死也,氣之散也。人生於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矣。萬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無而至於有者;眾類繁衍,變化萬千,未始不由有而歸於無者也。物之生,由無化而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為無也。有,氣聚而可見;無,氣散而不可見。有亦是氣。無亦是氣,有無皆是氣,故生死一氣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見生則喜,見死則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猶如解形體之束縛,脫性情之裹挾,由暫宿之世界歸於原本之境地。人遠離原本,如遊子遠走他鄉;人死乃回歸原本,如遊子回歸故鄉,故生不以為喜,死不以為悲。得道之人,視生死為一條,生為安樂,死為安息;視是非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視貴賤為一體,賤亦不賤,貴亦不貴;視榮辱為等齊,榮亦不榮,辱亦不辱。何故哉?立於大道,觀物根本,生死、是非、貴賤、榮辱,皆人為之價值觀,亦瞬時變動之狀態也。究其根本,同一而無彆也。知此大道也,則順其變動而不縈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動、風吼海嘯、雷鳴電擊而泰然處之。”

孔丘聞之,覺已為鵲,飛於枝頭;覺己為魚,遊於江湖:覺己為蜂,采蜜花叢;覺已為人,求道於老聃。不禁心曠神達,說:“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造我為鵲則順鵲性而化,造我為魚則順魚性而化,造我為蜂則順蜂性而化,造我為人則順人性而化。鵲、魚、蜂、人不同,然順自然本性變化卻相同;順本性而變化,即順道而行也;立身於不同之中,遊神於大同之境,則合於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罷,起身辭彆。

老者雖然說得不甚通俗,言語文縐縐的,但說到此處,場中卻有幾人拍手叫好。

萬仞天一桌的其中一人,更是舉起酒杯向老者敬了一杯,讚歎道:“精彩,先生講得實在精彩。生動傳神,猶如目睹。世間之道,萬變不離其宗。至於成就幾何,就看際遇和悟性了。縱使有良師,但沒天分和悟性,成就也有限。”

他喝了口茶,接著說道:“孔子是天才,老子是良師,所以才會如此心有靈犀,一點就通,成為佳話。但芸芸眾生,都是凡夫俗子皆多,縱使天天看著大師的學說,什麼四書五經,也毫無所悟,隻是死記硬背,人雲亦雲,迂腐之極,徒添煩惱,嗚呼哀哉。”

這人鶴發仙顏,留著一撮山羊胡子,穿著長褂,看起來像個教書先生,但他腰係長劍,神色內斂,讓人不敢輕視。

席間,萬霜兒喚他老師。如無意外,這人應該就是萬仞天特意從中原請回來給萬霜兒當老師的高人,江湖人稱劍儒孟遠。聽說此人不但學識淵博,而且劍術了得。

說書的老者喜出望外。他沒想到還真有人在認真聽他講這一段兩老論道的故事。

這段故事長篇大論、枯燥無味,一般人是聽不下去的。

他心情大慰,哈哈笑道:“這位大爺說得對極了。但能有所悟的也不少,就看悟深悟淺而已。有的人悟的是學說,乃治國安邦之道,有的人悟的是武功,乃鋤強扶弱之道,差異大著呢,不然怎麼會有眾多學術之彆、門派之分,武功亦各有千秋呢。”

人群中,有一人說道:“道儒本就有淵源,不出奇,但道佛怎麼會有淵源呢。老先生趕緊說道說道。”

老者見有人捧場,心情大好。

老者打了個快板,緩緩說道:“自然是有的。大夥不用心急,聽我慢慢說來。大言不慚說一句,這佛本是道。相傳老子當年出關去了西域,後來到了迦毗羅衛國,迦毗羅衛國的賢聖喬達摩·悉達多聞訊前去向老子求道,後來得老子點化,居然悟道成佛了。老子去了西域之後,講道傳道,西域人士得良師,又有所悟,於是便形成了佛教,最後機緣巧合地又傳回了中土。可謂天地乾坤,宇宙萬物,皆有淵源呀。”

這一段老子在西域傳道成佛的故事甚是離奇,從來沒有任何曆史記載,也不知是真是假,但眾人聽著大覺有趣。

此時,眾人皆拍手叫好,哄笑著說也要回去好好參悟參悟《道德真經》和《易經》兩本奇書,看看是否會得上天眷顧,突然間茅塞頓開,從此開宗立派。

喜歡穿越大唐:縱橫家不好當請大家收藏:()穿越大唐:縱橫家不好當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燧神逆修錄 這NPC不削能玩? 顧先生的作精小嬌妻 盜墓:我家有個甜心反骨崽 令狐誌傳 鬥羅之有神當有魔 崇禎的奮鬥! 江二娘傳奇 九龍玄蛟 一品女縣令